中华第一帝国(校对)第2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7/427


“三百门?”李运昌猛地一惊,疑惑道。
“你以为是三十门呢?”黄建斌显的气有些不打一处来,感情你连对方的情况都不问就一拍大腿决定了?有你这么指挥的吗?
“将近三百门火炮,如果加上之前被我们摧毁的那几十门火炮,也就是三百多门火炮,按照俄军现在的编制,一个炮兵师有118门火炮,而这里如果真的有这么多火炮的话,那么一定是三个炮兵师的全部火炮。
俄军一个基干军也就只有一个炮兵师,难道这里有三个基干军?按照一个步兵师有一万五千人来计算,那么一个基干军就有将近六万人左右(三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32个连,一个炮兵师14个连),总共十八万人的俄军在这里?”李运昌疑惑道。
俄军的炮兵师是不会单独行动的,炮兵师在哪里,他们整个军就在哪里,而炮兵师永远在整个军的最后方,虽然炮兵师也会拆开使用,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当作集群炮兵来使用的。
“我倒是觉得俄国人可能加强了这边的炮兵部队,三个基干军,那可是比远东军还要多的部队了。”黄建斌有些质疑道,他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如果俄国人在这里部署了三个基干军,那么代表着什么?就是用脚去想,也能猜到俄国人的意图。
“不,俄国人的编制是混乱的,就是每一个师的人数都有可能相差几千,这里可能的确有三个基干军,但是总人数应该不会有十八万,应该在十到十五万之间。”李运昌确定道。
“我怎么总觉得不太可能呢?俄国人把兵力都调到了这边,北边怎么办?”
“基干军,是隶属于沙俄中央政府的直属军队,如果前线的情报没有出错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这里的确有三个基干军的兵力,他们是属于沙俄中央政府,而我们所熟知的俄国远东军,其实是一个基干军加上地方军共同组成的,而据我所知,俄国人现在好像只有十二个基干军(1905年编成时是六个基干军,剧情需要,加上发展了这么多年,与法国人送给沙俄的情报,适当合理的增加一些。)。”李运昌因为被关在北平和中京两地长达一年多的时间,而那段时间里,李运昌看了不少关于俄国的资料。
黄建斌则一直都在部队里,几乎没有渠道去关注这些资料,所以目前军内有很多将领都不太清楚俄军的编制意味着什么。甚至不知道俄军每一个师之间,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有可能你遇到的是一个一万人的步兵师,但是下一次,你就有可能遇见一个一万五千人甚至更多人的俄军师。
当然了,李运昌的猜测也并不是全部正确的,至少,三个基干军的猜测是错误的,实际上这里只有两个基干军的编制外加西伯利亚军的部分部队,但是却将地区内所有的火炮都集中了起来,所以也就造成了这种假象。
但其实影响并不大,总人数方面李运昌还是猜对了。
十多万人,加上近三百门火炮,这的确不是他一个一零三师能够对抗的,即便李运昌信心再怎么强,他也不敢这么膨胀。
“命令部队,明天休整一天,同时将我们的分析告诉司令部,申请调集一个炮兵师过来支援。”不过,李运昌却依旧没有打消在博尔贾进行决战的想法。
第408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炮兵师,是独立一级的部队,隶属于炮兵总部,全军炮兵师的编制是完全一样的,下属三个旅,两个炮兵旅,一个步兵旅,炮兵每旅两个团,三个营,四个连,即一个炮兵师共有48个炮兵连,每连配备16门火炮,全师共有768门火炮。
别看火炮的数量倒是挺多的,其实真正符合炮兵师身份的火炮数量却没多少。
全师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只装备了一个团,其余的三个团装备的清一色的75毫米口径的步兵炮以及山炮,野战炮。
而那一个装备了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团,其中一个营装备了100毫米口径的普通火炮,一个营的105毫米口径普通火炮,以及120毫米口径的普通火炮。
但是按照设计,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是可以发射榴弹的,但是因为目前榴弹的研发进程并不是特别的满意,榴弹的效果与理想之中的效果还有差距,所以才没有装备榴弹,而是采用了普通的炮弹。
经过数年的发展,受制于工业能力的限制,所以炮兵部队的发展速度并不快,甚至只比装甲师的发展速度稍微快一些而已。
到目前为止,全军共有六个炮兵师,共计4608门火炮,但是其中的3456门火炮都是75毫米口径的火炮,虽然经过近年的发展,工业方面的能力增加了许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整个帝国集中全部的精力,也只能做到每个月为一个营更换装备的速度。
而六个炮兵师一共有72个营,除去已经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六个团,十八个营,还有54个营在等着更换装备。
而用目前的速度,将这六个师全部更换成大口径火炮,至少还需要四年半的时间,这个速度,一点也不快,甚至很慢,慢的就跟蜗牛似的。
但是谁也没有办法,工业能力在那放着呢,几年前,他们是一门像样的火炮也生产不出来,现在好歹还能生产一些出来。或许,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希望那些科研人员能够破解火炮生产线的一些技术难关,早日研究出自己的火炮生产线,合格的火炮生产线。
只要他们掌握了这种技术,那么,帝国将有能力在未来的两年内,为所有的部队更换大口径火炮,甚至,再去发展更多的炮兵部队。
而目前,整个第一集团军旗下也只有两个炮兵师,就这还是挤压了第三集团军的名额,第一,第二,第四这三个集团军更是每个集团军霸占了两个师的名额。
而第三集团军则是有苦难言,谁让他们的任务是戍守内陆,训练新兵呢?部队任务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国家资源也必将会朝着那些有作战任务的部队倾斜。
王树起紧紧的皱着眉头,自打一零三师汇报上来的第一封电报开始,王树起便意识到了问题可能要比他们预想的更加严重。
在集团军部的推算中,俄军很有可能会在边境地区增兵,但是具体增兵多少,这个谁也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不会增加太多的兵力,而最有可能的便是,俄军屯兵西伯利亚,一旦东方战事开启,大量的俄军便通过西伯利亚铁路直接开赴东方战场。
而俄国人将部队囤积在西伯利亚,也有很多的好处,不仅可以迷惑中华帝国,因为西伯利亚处于俄罗斯中部地区,距离中华帝国太远,中华帝国的情报侦察部队根本就到不了那里。
另一个,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量的居民,那里并不缺少粮食,如果将部队驻扎在那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俄军的隐蔽性。
但是根据目前的情报汇总,情况却跟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一零三师那里先是在攻击阿巴盖图伊小镇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个俄军步兵师的踪迹,虽然作战进行的很顺利,战果就连王树起都不敢相信。
但是紧接着,一零三师却发现了更多的俄军,并且根据俄军炮兵的数量,推算出那里应该会有三个基干军的部队。
三个基干军,少则十三万,多则十八万或者二十万人,如果李运昌的猜测是正确的话,那么在短期内,一零三师那边的兵力是不占据任何优势的。
尽管在他们身后还有八个步兵师作为支援,但八个步兵师也才14.4万人,再加上一零三师的2.7万人,实际上也就17.1万人,若是抛去后勤等部队,实际参战部队大约只有十三万人左右。
而俄军在后方会不会还准备了更多的部队?这个他们无法确定,但至少可以肯定,短期内,中华帝国是无法派出更多的部队支援上来了。
而最近的支援,预计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支援过来,但是一个月后,部队虽然支援上来了,但是后勤却将会压塌整个作战计划。
战争,的确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的,尽管在开战前他们已经做出了不下于三套的备用方案,可是目前战争刚刚爆发三天,他们的三套备用方案就已经全部被淘汰了,战场局势发展太快,根本就来不及让他们去做出调整。
“调三列火车,立即将炮兵二师送过去!”紧接着,王树起立即命令道,这么快就进行决战,虽说有些意外,但如果真的能够展开决战,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也还是有好处的。
一旦他们获得了胜利,那么将会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去调整,而两个月,已经足够让他们做好一切准备了。
王树起继续问道:“第六军到哪了?”
“司令,十八师正在哈尔滨等待火车,只要火车到了,他们随时可以支援过去。四十一师今天凌晨三点钟抵达了满洲里,估计最迟明天就能够与一零三师主力碰面。四十三师距离稍微近一些,所以我们没有安排火车,直接命令他们步行前往,预计三天内可以到达。四十六师和五十师预计一周内能够抵达哈尔滨,十天内可以进入战场,三个预备役师预计一个月内抵达战场。”参谋官汇报道。
调兵遣将,可不是说到就到的,历史上哪一次的决战,使用的不是添油战术?而谁的部队更精锐,谁先投入的部队能够扛的更久,杀死更多的敌人,那么获胜的希望也就更大一些。
第六军的防区主要以吉林为主,连带着盛天的部分地区,早在半个月前,他们就接到了命令,不过前来接替防区的预备役速度稍微慢了一些,等他们交接完任务之后,便马不停蹄的北上。
有的地方有火车,可以乘坐火车直接抵达战区,而大多数地方都没有火车,他们只能依靠步行慢慢的去行军,所以,能够在一个月内,将八个师投入到战场上,这种投送能力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了,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的八个师投放到战场上,那就是真真正正的八个师,而不是像后世那种,说是一个师到了战场上,而实际上抵达战场的只是这个师的一个营,或者一个连,甚至是一个排。
而他们的主力部队,甚至还在千里之外,而指挥官们也误以为整个部队都已经到了,所以便按照一个师的规模去下发任务,然而执行任务的最多也就一个营,这仗怎么可能打赢?
怪谁?怪部队?其实一点也不怪部队,距离战场将近两千公里,没有火车,没有卡车,只是依靠双脚,还要携带大量的物资,让人一个月,甚至二十天内赶到,就是神仙他也到不了。
而这一次这八个师全部是轻装上阵,几乎不用携带太多的物资,因为早在一年以前,第一集团军就开始暗中的在沿途秘密的囤积物资了。这些部队在即将抵达战场的时候,可以到那些秘密的补给点进行一次补给,而经过一年的运转,至少目前这个阶段,他们是不缺少物资的。
但是,更多的物资还在后面,一旦第二集团军也过来了,那么这点物资可就不够用了,若是战事打的在紧一些,物资顶多也就够三个月用的。
而对于这一现状,王树起也没有丝毫的办法,作为指挥官,能做的他已经都做了,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转告曹锟,让他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节奏,这仗能打责打,不能打就想别的办法,绝对不能硬拼,现在我们拼不起。”王树起转而吩咐道。
原驻朝鲜军团总司令曹锟,这一次也被调了回来,被王树起任命为西线指挥官,负责节制一零三装甲师,一零一装甲师以及第六军和三个预备役师,共计二十余万人的部队。
而王树起则是整个对俄战争的总指挥,负责协调整个战场的工作,而表面上看起来,王树起的任务倒是最轻松的,只需要制定一个硬性的方案就可以了,比如说,一个月内部队要完成多少任务,半年内要完成多少任务,然后将这个任务下放到各个部队,再由他们自己去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而后勤什么的则由王树起统一协调。
如果哪边的部队不够用了,也由王树起去决定抽调哪一支部队前去支援等等,说白了,总司令其实就是个管后勤的,真正起到决定性意义的,还是顶在前面的那两个总指挥。
第409章
小蔡,你来!
因为司令部是临时调派的,在总指挥下命令之前,没有人知道谁会成为某一个区域的总指挥,虽然有资格担任总指挥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但是军内的一整套保密体系还是很严格的。
至于目的,主要则是防止机密情报的泄露,更是为了保护高级指挥部的安全,若是提前将情报给泄露了出去,万一敌方在途中对高级司令部进行截杀该怎么办?一旦司令部被干掉,损失不亚于被歼灭一个师的部队。
所以,曹锟是在今天早上接到的命令,然后便直接带着他的司令部成员坐上了前往满洲里的火车,而这列火车恰巧是运送十八师先头部队去前线的专列,上面也摆放了不少的物资。
而曹锟的司令部成员其实也并不多,一个警卫团,一个参谋班子,外加一个通讯连,全员三千四百余人,这就是曹锟的司令部组成。
而司令部一般情况下是固定的,一般情况下,一名将军在第一次担任司令官的时候,会组建自己的司令部,若是相互之间配合的还满意,那么基本上也就固定了下来,若是不满意,也可以进行微调,或者全部推翻重建。
曹锟的这个司令部是在朝鲜战争的时候组建的,而经过这两年的配合,相互之间的默契度也是越来越高。当然了,随着警卫团装备的更新,也让曹锟越来越有底气了,如果不是军规不允许的话,曹锟甚至都想直接将自己的司令部搬到前线去。
列车上,一直在工作着的无线电台,接收到了来自司令部的命令,事实上在接到担任西线总指挥这个命令的时候,曹锟就已经对西线有了一些了解,不只是西线,东线那边他也有了解。
毕竟,在没有任务的时候,他是第一集团军的副司令,是王树起的副手,很多工作也需要他去负责的,不了解手下的部队,又怎么去安排任务?
“报告司令,总司令电报!”
曹锟接过电报看了眼上面的内容,稍稍有些震惊,但似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曹锟直接将电报递给了坐在自己对面的参谋长胡可,这两人配合的那是相当的默契,在朝鲜战场上屡建战功,而后来也很快的稳住了朝鲜的局势,并且让李熙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北朝鲜,当然,中华帝国在朝鲜的影响力却是一点也没有削弱。
就是现在,第八军也还在朝鲜驻扎着呢,而理应的,朝鲜方面也负责了第八军的一半开销。
“老胡,有没有什么想法?”曹锟一脸坏笑着问道。
“想法?我能有什么想法?该想的你不是都已经想到了吗?”胡可没好气的回应道。
“瞧你这话说的,你是我的参谋长,这么大的事,你怎么能不发表意见呢?再说了,我一个人又不是万能的,总有疏漏的地方,你身为参谋长,也应该指正我的错误。”曹锟忽然换了副表情,很是严谨的说道,一副持重老态的样子。
而一旁的蔡锷,听着司令和参谋长两人的对话,也只能强忍着扭过头去,尽可能的控制住自己不去发笑。
这俩人从昨天开始就一直在斗气,而斗气的理由也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就是因为一盘象棋,而引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导火索,竟然是曹锟下棋的时候耍赖,还说什么兵不厌诈,你身为参谋长,连这点道理都想不明白,还怎么当参谋长?干脆回家种地算了,于是,两人便斗了起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暂停。
“呵呵,您归为一方司令,大权在握,我一个小小的农民怎么敢指正你?再说了,我一个小农民能看到你的错误吗?您又怎么会犯错。”胡可不依不闹道,不过眼睛却很不诚实的瞥向了那份电报。
“好!好!好!我认错,我认错还不成吗?咱们俩先和解,你要是想斗,等咱打完了这一仗在继续斗下去。”曹锟连连道歉,给胡可制造了一个台阶。
胡可没有理会曹锟,而是在脑子里飞速的思考着,关于西线的情况,他多多少少的也了解一些,虽然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是总体上面的变化却并不大,而决战,胡可也认为是必须的,即便李运昌不提出在博尔贾进行一场决战,胡可也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与俄军来上一场决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7/4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