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9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9/1130

  伴随着铁路主干线的通车,俄罗斯帝国内部的反英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南下印度”再次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
  和民间的狂热相比,沙皇政府高层现在表现的格外冷静。
  普通人只看到了南下印度的财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只要稍稍引导,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
  作为政府高层不行,他们必须要全面考虑南下印度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综合评估。
  ……
  谢尔盖·维特首相:“中亚铁路主干线通车是一件好事,这有利于我们加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但是国内突然兴起的战争狂热情绪,就有问题了。
  英国人的实力可不弱,我们和英军又不是没有交过手,他们的陆军除了数量略少外,战斗力并不比帝国军队差。
  不列颠在印度地区经营了上百年时间,我们多次策划印度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也从侧面证实了英国人在当地统治的根深蒂固。
  只要英国人愿意,就能够轻松从当地武装上百万印度人和我们作战。上一次对英战争中,我们就已经领教过了。
  尽管这些殖民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架不住印度人多。就像是粪坑里的蛆虫一样,根本就是杀之不绝。
  一旦南下战略启动,就注定是旷日持久的大战。帝国的财力有限,根本就无法支撑长年作战。
  结合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现在启动南下战略,很容易让人渔翁得利。
  如果能够夺取印度也就罢了,帝国也不算白忙活。怕就怕英国人被逼急了,直接向神圣罗马帝国妥协,选择和我们死磕到底。”
  谢尔盖·维特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印度可是英国人的命根子。英国人世界的霸权,本质上就是建立在拥有印度的前提之下。
  丧失了印度,大英帝国的国力至少要缩水四成,重要性仅次于本土。真要是逼急了,伦敦政府还真有可能放弃霸权保卫印度。
  看看维也纳政府的殖民习惯就知道了,他们明显更偏好人口稀少的殖民地,人口众多的印度根本就不是他们的菜。
  只要维也纳政府不谋求印度地区,英国人肯放弃世界霸权,两国之间就有妥协的可能。
  真要是英奥两国妥协了,俄罗斯帝国就成悲剧了。不仅替他人做了嫁衣,还将自己送入了危险境地。
  俄奥同盟只能够保障西线稳定,并不代表着维也纳政府就一定会支持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俄奥两国可是一路互坑着走过来的。
  外交大臣米哈伊罗维奇:“首相说得不错,现在的国际局势,确实不适合启动南下战略。
  中亚铁路的主干线虽然通车了,但是支线铁路建设才刚刚开始。奥地利人对我们的援建计划已经结束,剩下后续工程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干。
  仅凭一条主干线,根本就无法支撑大军南下作战的后勤。冒然采取行动,只会徒劳无功,白白浪费宝贵的国力。
  现在麻烦的是,英国人根本就不信任我们。自从中亚铁路通车的消息传开后,英国政府就三番五次向阿富汗地区增兵。
  目前驻扎在边界地区的英军数量已经超过50万,尽管这些部队大都是殖民军,对我们前线的压力仍然不小。
  如果英国人趁我们建设铁路支线的时候,率先挑起战争,帝国会非常的被动。”
  不信任是必然的。无数的经验告诉了世界,作为毛熊的邻居,要是不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早晚都要吃大亏。
  英俄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第一次近东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两国之间的关系就从来没有好过。
  ……
  南下战略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作为陆军大臣的叶夫根尼脸色非常的难看。
  在他看来,南下印度确实存在风险,但是这个风险绝对没有众人说得那么严重。
  “英奥妥协”,如果真有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纷争了。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了利益,都不可能简单。
  世界霸主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头,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利益。无论是金融上的收割,还是对外贸易上的便利,都足以令人趋之若鹜。
  这么庞大的利益,根本就不是某个政客说放弃,就能够放弃的。要不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霸权争夺战了。
  知道归知道,但是叶夫根尼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反驳,毕竟耍嘴皮子一直都是文官们的强项。
  犹豫了再三过后,组织好语言的叶夫根尼缓缓说道:“诸位,南下印度的风险固然不小,但是其中的收益更大。
  当今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国之间的斗争更是白热化。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已经多个强国在竞争中衰落了下去。
  翻翻历史书,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局势和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不一样,继续用原来的老观念看待问题,那是要吃大亏的。
  眼下全世界称得上列强的国家,也就不列颠、神圣罗马帝国,再加上我们一共三家。
  强国数量在不断减少,这意味着多极并存时代正在消亡。如果帝国不想成为下一个衰落的大国,那么增强实力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可是我们现在却是摇摆不定,时而向西、时而向东,不断的分散国力,连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都没有,这样下去是要吃大亏的。”
  明晃晃的指责之意,叶夫根尼连掩饰都懒得进行了。看得出来,他对沙皇政府近些年的战略是相当的不满。
  “向西”,自然指的是驻军法兰西。在外界看来,沙皇政府驻军法兰西主要是为了勒索战争赔款。
  然而,这只是表象的。沙皇政府争抢驻军巴黎,除了谋取利益之外,同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替法国人保存元气,在西欧给神圣罗马帝国留下一个敌人”。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因为错估了俄军的执行能力,忽视了俄军官兵的军纪。
  因为一场意外的冲突,原本想要替法国人保存元气的沙皇政府,变成了打压法兰西的急先锋。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在这个问题上,沙皇政府看得非常明白。
  见扶持法国人失败,为了自身的利益,沙皇政府很快就倒向维也纳,成为了打压法兰西的急先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虽然给神圣罗马帝国保留敌人的计划失败,但是在镇压法兰西抵抗组织的过程中,沙皇政府同样是捞足了好处。
  法兰西最顶尖那一波人才,早在欧陆战争时期就被搜刮一空,但是次一等的普通人才还是有很多的。
  外界只看到了俄军在法兰西强征壮丁、肆意妄为,却忽视了隐藏在壮丁中的医生、工程师、技术工人……
  若不是俄军在前线卖力厮杀,做出一副和法国人不共戴天的架势,想要从法兰西搜刮人才根本就不可能。
  一场战争下来,修筑铁路的免费劳动力有了,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础性人才也有了。
  最关键的是军费,还是维也纳政府垫付的,一场打压法兰西的战争,沙皇政府实际上只是出了人。
  从这方面来看,“向西”战略无疑是成功的。除了面子上不好看外,俄罗斯帝国实际上却是血赚。
  如果能够将这些人才利用起来,靠着这波吸法国人的血,俄罗斯帝国的工业化进程至少可以加速十年。
  相比之下,“东进”战略就要差强人意了。西伯利亚铁路正在施工中,距离通车还是遥遥无期。
  在任何一个国家,人才都只是极少数。法国人的血也不是无限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向西”战略马上就要收官了。
  叶夫根尼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西线是没法继续指望了,东进战略又受限于交通遥遥无期,短期内南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原地不动,等着西伯利亚铁路通车,再实施东进计划。想想就行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好的耐心。
  就算是沙皇政府高层能够等,下面的人也等不住。没有办法,印度实在是太富饶了,财富已经迷失了很多俄国人的双眼。
  挑开了话题,众人的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虽然俄罗斯帝国没有以下克上的传统,但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搞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
  英俄关系有多糟糕,没有谁比在场的众人更清楚了。尤其是在中亚铁路通车的当口,边界上得一丝火星,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战争。
  ……
  尼古拉二世:“不管怎么说,中亚铁路目前只是主干线通车。沿途很多地区,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转运物资。
  如果战争在支线铁路建设完成前爆发,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保障前线部队的后勤。类似的亏,帝国已经吃过很多了,现在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帝国应该竭尽全力避免和英国人发生冲突。军方必须要看好前线的部队,帝国现在可经不起折腾。”
  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尼古拉二世果断的采取了“拖”字诀。以支线铁路建设需要时间为由,先稳住军方主战派。
  至于什么时候,支线铁路能够建设完成,那就要看局势怎么发展了。
第七十四章、无畏舰——罗马号
  为了不被人渔翁得利,沙皇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挑起对英战争。作为风暴中心的不列颠,那就更不用说了。
  没事跑到陆地上和一个列强开战,不列颠什么时候这么骁勇过?
  就算是真的要打,那也是拉上一帮炮灰盟友一拥而上,单干是不可能单干的。
  沙皇政府忌惮不列颠的实力,伦敦政府更忌惮毛熊的实力。最重要的是和俄国人开战,打赢了没多少好处,打输了却有可能赔上印度。
  亲身领教了阿富汗游击队的厉害,英国政府对阿富汗地区已经不再留念。
  可惜这些家伙也是欺软怕硬,对付英印殖民军的时候一个顶俩;遇上了不讲道理的毛熊,阿富汗游击队并没有惊人的战绩。
  这并不奇怪,阿富汗虽然民风彪悍,但是当地资源贫瘠,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有限,能够养活的人口有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9/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