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1130

  私企老板自己会盯着,政府派谁盯着都不能够保证不被腐蚀,总不能弗朗茨这个皇帝每天都去关注这个问题吧?
  还有就是政府要考虑政治因素,很多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铁路每天运营,短期内铁路系统会亏钱,可是地方经济也被带动了起来,政府的税收增加了。
  最后政府是亏了,还是赚了,这笔账很难算的清楚。
  为了避免大规模腐败,减少损失,政府运营的大部分铁路,班次通常都被固定了下来。
  想要调度,就必须要层层打报告,除非是特殊情况,大多数时候很少有工作人员会自找麻烦,运营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经过一系列的讨价还价,大家终于还是达成了一致,奥地利的铁路大建设启动了。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收回成本,这次采用的是“三边方案”(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
  铁路建设工作才刚刚开始,大家无奈的发现了一个问题,貌似铁路周边的砂石矿都落到了奥地利砂石集团手中。
  这让很多人后悔不已,在铁路修建之前,也就城市周边的砂石还值点儿钱,荒郊野外的砂石根本就无人问津。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修铁路肯定会使用大量的砂石原材料。这个年代又没有汽车,只能靠人力或者是畜力运输,除了就地取材外根本就别无选择。
  刚刚得到这个消息,铁路公司的管理层们就怒了,他们本来就是股东们娉请过来干脏活累活的,这个时候该轮到他们出场。
  很遗憾,没有他们表演的机会,当奥地利砂石集团亮出了后台,一个个就当什么没有发生过。
  不对,发生了。来的时候准备砸场子,搞清楚情况后,就变成谈生意的了,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份和奥地利砂石集团签订好的供货合同。
  真正的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所有的砂石供应都是按照市价走的,如果市价不是被控制的话,应该算是公平交易了。
  弗朗茨还是知道轻重的,小赚一笔可以,要是玩儿过头了,传出去了影响也不好。
  所以砂石的市场价格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只是比铁路开工建设前提高了三层,当然铁路公司是大客户,又给打了个八折。
  综合起来,单价才上涨了百分之四,几乎没有提高价格,绝对算得上是良心价了。
  这也是在规则之内,早在上半年弗朗茨就以白菜价把这些矿产买到手了,其中不少矿产都是从贵族手中买过去的。
  这个年代最值钱的就是信息,没有办法他们的消息不够灵通,又贪图小便宜,只能够认输。
  唯一让他们安心的是,似乎皇帝陛下不是专门针对铁路来的。买下的不光是砂石矿,除了金矿、银矿太贵的矿产不要外,其它乱七八糟的矿山都收购了一堆。
  就连这些沙石矿,也不是全部都在铁路沿线,荒山野岭里面都有,显然也是靠广撒网在赚钱。
  这么多砂石矿,弗朗茨自然是不可能派人过去管理了,毕竟砂石的单价并不高,利润主要是靠走量。
  作为一名爱惜羽毛的皇帝,压榨工人的事情自然不能做了,包括他是幕后老板的事情都不允许泄露出去。
  这个时候就需要找承包商了,大贵族们是看不上二道贩子的买卖,不是还有小贵族和小资本家么?
  这不需要弗朗茨操心,放出转包的风声过后,很快就有人和奥地利砂石集团的负责人联系了。
  手中有订货合同在,注定赚钱的买卖,谈判还是很容易的。
  承包人负责招募工人采矿,负责管理矿场上的一切工作,并且为此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实际情况,奥地利砂石集团提取合同款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利润,剩下的由承包人自由支配,包括缴纳税款和支付人工工资,铁路建设完成合同终止。
  能不能赚到钱,就看这些人的管理水平了,反正和他们签订合同的是奥地利砂石集团,还把所有的责任都甩给了承包人,就算是除了再大的问题,最多也就追查到奥地利砂石集团这个马甲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马甲号的后面依然是马甲号,到了这一步也就打住了。知情者都是聪明人,不会有人揭开盖子的。
  不管别人怎么算计,怎么龙争虎斗,一转手的功夫,弗朗茨就赚取到了最大的一份利润。
  估计等这些铁路修完,弗朗茨事先投入买矿的钱就全部收回来了,而矿山就是他赚取的最大利益。
  要知道这才是一个开始,仅仅只是开发了一部分砂石矿,后面还有一堆矿山等着开发。这一刻弗朗茨发现,矿老板才是最幸福的。
第二十七章、标准体系
  在大建铁路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了奥地利政府面前,铁路的标准轨距。
  这个标准不能够乱制定,宽轨铁路好还是窄轨铁路好,这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从最窄的铁路轨距610mm,到最宽的铁路轨距2141mm,都属于备选方案。当然如果现实需要的话,还可以继续缩小、或者是放大轨距。
  宽轨铁路的优点是列车的稳定性提高,不容易翻车,可以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服度。缺点是转弯半径过大,建设成本增加。
  当然轨道宽了,车厢也可以随之变宽,载重量会随之增加,前提条件是铁路能够承载更大的载重量,这需要综合性的考虑,不是光轨距就能决定的。
  总的来说宽轨铁路的载货量要大些,受限于其它因素,载重量却未必增加。
  在客运上,宽轨铁路显然更加占优势,拥有更宽敞的空间,更舒适的体验感。
  变轨技术神马高大上的东西,这个年代是不需要考虑的,包括后世的高性能列车,这个年代同样也生产不出来。
  或许后世窄轨铁路上同样可以跑三米多宽的火车,在这个年代显然是做不到。如果平原地区还没有多少问题,一旦上山下坡,那是分分钟就要翻车。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政治、军事因素。为了国防安全,故意修建和邻国不同标准的铁路,就是为了战争时期,让敌人不能迅速利用他们的铁路。
  ……
  “陛下,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所有铁路的轨距呢?我们到固定站点换车,不就行了么?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建造铁路,将建设成本降到最低。”铁道部长施泰因疑惑的问
  弗朗茨解释道:“我们必须要效率问题,想想看将一辆火车上的货卸载,重新装载到另一辆火车上,这需要多长的时间,又需要增加多少人工?”
  施泰因想了想说:“陛下,这点儿时间不算什么,火车运输的速度比起传统运输已经快了太多。
  增加的人工成本和铁路建设成本相比,更是不值得一提。我们的资金有限,没有必要浪费在这里。”
  弗朗茨揉了揉额头,他终于知道这个年代各国的铁路乱象是怎么回事了。
  受限于时代,这个年代的人思想认知上与后世不一样。
  人们还没有进入到快节奏生活年代,大家不觉得时间有多么宝贵。人工成本更是低的不像话,还感受不到劳动力的值钱。
  不过,弗朗茨还是要想办法说服他们。不要以为就德国人固执了,实际上奥地利人也不差多少,尤其是这种低情商的工程师。
  作为这个年代的高级人才,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如果说服不了,弗朗茨就只能强制命令他们执行。
  显然,这不是他想要的。如果不能让这些人尽心办事,在铁路设计上稍稍消极怠工一点儿,造成的损失都是数以千万计的。
  为了避免被人坑了,奥地利铁路的核心设计师都是一帮本国的技术宅,就算是外聘技术人员也都是来自德意志地区,思想上全部都是“三观正确”的主。
  弗朗茨回答道:“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关系到国家的下一步战略,还有问题么?”
  “没有了,陛下。”施泰因回答道
  思想认知上的差异,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弗朗茨也懒得解释了,直接找一个理由糊弄一下。
  反正忽悠这种脑袋一根筋的技术人员,要比忽悠政客们容易多了,他还要拿着铁道部给出的设计依据,用来说服政府,想想就令人头疼。
  没有办法,这里奥地利帝国。皇权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底下的大臣们同样拥有很高的地位,皇帝要是做的太过分,令他们不高兴了,人家直接挂印而去。
  换人很容易么?
  确实容易,想当官的人遍地都是。
  只不过,要找既有能力,又够忠心,还要拥有足够声望的大臣就难了。
  如果随心所欲的话,保管要不了多久身边剩下的全是一群马屁精,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无条件的拥护。
  能不能执行下去,就没有人知道了。弗朗茨可是知道这个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好政策,到了下面就变了味。
  要是没有强力政府的监督,官僚们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解读,最后搞得面目全非。
  任何人都不喜欢坚持原则的下属,这种人常常令领导的面子很受伤,既然皇帝带了头,他们自然要效仿了,最后政府中剩下的都是圆滑之辈。
  后果会怎么样,弗朗茨不敢想。反正一个国家,只要上层烂掉了,下层的堕落速度会超乎常人的想象。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就只能制定一套规则,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同样也要受到规则约束。
  “以奥地利的实际情况,你们按照年经济增长速度百分之五计算,考虑五十年内我们的运输需求,设计出一套适合奥地利的标准体系,有问题么?”弗朗茨问道
  “没有!”施泰因回答道
  技术上东西他还是有信心的,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那个是政府的问题,能不能达到百分之五,这就不管他的事了。
  弗朗茨似乎想到了什么,又补充了一句:“等一等,还要考虑到连通神圣罗马同盟和巴尔干地区,未来我们会向他们推广这一套标准,最终大家的铁路网会连成一体。”
  建立神圣罗马同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一体化,统一铁路标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巴尔干半岛别的地区可以不要,但是贝尔格莱德必须要拿下,这是巴尔干半岛的门户,掌握了这里就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的命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