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5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8/1130

  圣德尔斯:“尽快落实吧,免得夜长梦多。我有预感,这次盯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人会很多,要是被人捷足先登,我们就白忙活了。”
  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有殖民价值,殖民的本质就是为了赚钱。如果选的地方不对,无法实现盈利,那么贱卖给殖民政府就是唯一的选择。
  奥属非洲从开辟以来,前前后后诞生了上万家殖民公司。绝大部分殖民公司,都倒在了半路上,生存下来的也就那么千余家。
  剩下的这些殖民公司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家族企业,其中大部分都被贵族所垄断。
  不要说草根了,即便是财力雄厚的资本家在这一轮竞争中,都处于不利地位。
  没有办法,殖民是需要武力支撑的。在这方面贵族占据了绝对优势,资本家不适合参与战争游戏。
  何况,混得好的资本家,都在殖民运动中变成了贵族。身份发生了转变,立场也就发生了变化。
  资产阶级来源本身就是多样化,很大一部分资本家都是没有继承权的贵族旁系,或者说本身就是贵族。
  这部分人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资本家,一直都以贵族子弟自居。很多人的人生目标,都是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爵位。
  不光是奥地利,现在整个欧洲的社会风气都是如此。甚至美洲的暴发户,都在追逐贵族爵位。
  社会风气影响很多人,圣德尔斯自然受到了影响。单纯论赚钱,比军火贸易还暴利的产业,还真没有几个。
  默尔多提醒道:“圣德尔斯先生,我们的投入已经非常大了。
  要加快进度,还需要继续增加投入,这么做未来收回成本的压力会非常大。”
  “钱不是问题,我们可以拿军火付账,成本自然就下来了。”圣德尔斯解释道
  军火贸易暴利是不容置疑的,或许卖给埃塞俄比亚政府100万神盾的武器装备,实际成本可能还不到30万神盾,这才是圣德尔斯的底气。
  默尔多自信的回答道:“没有问题,最多一个月,你就可以收到好消息。”
  ……
  公关埃塞俄比亚政府只是一方面,想要在边界地区立足,同样少不了奥属东非殖民政府的支持。
  没有殖民政府顶住英国人的压力,圣德尔斯可不认为自己能够保住从埃塞俄比亚政府手中拿到的利益。
  总不能指望英国人遵守国际规吧?
  “圣德尔斯先生,你的提议非常有建设性,可是你凭什么能够保证完成任务呢?”
  问话的是奥属东非总督的秘书长兰德拉尔,这也是圣德尔斯的人脉,能够接触到的政府最高级别官员。
  至于东非总督,除非圣德尔斯已经是贵族了,不然是不会亲自和谈这些事情的。
  圣德尔斯:“男爵阁下,或许发展殖民地经济我不行,但走私是我的专业,这是一名军火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只要我在边界地区获得了立足之地,国内的商品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进入埃塞俄比亚和苏丹地区,殖民政府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
  干一行,爱一行。
  在专业技术领域,圣德尔斯绝对是行业的精英。从事军火走私业务二十余年,从来都没有被抓到过,要不然他也不能坐在这里说话。
  兰德拉尔秘书长:“我从不怀疑阁下的专业能力,但普通商品贸易,不同于军火贸易。
  我相信阁下有能力把东西运过去,可是怎么卖出去呢?英法殖民政府也不是傻子,大量的走私商品涌入,他们不可能不调查。”
  进入工业社会后,奥地利国内工商业对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殖民运动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这年头各国的殖民地,都是自留地,外来商品想要进入,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
  没有人愿意受到这种盘剥,走私就应运而生。对资本家将本国商品走私到其他国家殖民地的行为,维也纳政府也是支持的。
  反正只要国内该缴的税交了,别的国家能不能收到税,就不在维也纳政府考虑范围之内了。
  这是时代大背景,缩小在奥属东非地区来看。如果大量的奥地利商品从这里流入英法殖民地,也会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增加政府财政税收。
  地方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增加,都是官员的政绩。圣德尔斯有把握获得殖民政府的支持,就是基于此。
  圣德尔斯若无其事的说:“很简单,换个标签就行了。比如说:把标签上的德语换成英语和法语。
  我去英法殖民地实地考察过,他们对殖民地的控制并不严密,可以说到处都是漏洞。
  很多殖民地警察都是半文盲,只要换了标签,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楚是不是本国产品。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要打点一下,这些人会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如果想要更保险一些,那就直接山寨英法商品。以我们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生产出和英法一模一样的商业产品。
  想要发现就更难了,即便是查到了商品有问题,他们也有很大可能怀疑到这些生产企业身上,据我所知这些企业也在做走私。”
  兰德拉尔秘书长满意的点了点头:“很好,圣德尔斯先生,你成功的说服了我。
  不过,我建议你先换个名字,要不然教会的人找上门来,事情就麻烦了。”
  尽管教会的权力大减,他们在奥地利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至少圣德尔斯这个军火商就惹不起。
  兰德拉尔的提醒,让圣德尔斯心中一惊。现在回想起来,他就发现自己取这个名字,有多么作死。
  教会没有找上门来,恐怕是觉得他这个军火商上是不了台面的跳梁小丑,懒得自降身份来找麻烦。
  要是洗白过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身份越高,这个名字就越容易给自己招祸。
  圣德尔斯当机立断道:“好的,男爵阁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我也不愿意用这个名字。
  要不了多久,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圣德尔斯这个军火商,只有一名叫德尔斯的殖民商人。”
  既然要洗白,当然要换马甲了。尽管德尔斯和圣德尔斯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奥地利叫德尔斯的人超过五位数,叫圣德尔斯的却只有一个。
  德尔斯不认为改名换姓,就没人知道他了。对真正的大人物来说,想要查清楚这些资料太容易了,除非跑到深山老林中隐居,不然是躲不开的。
第两百零五章、忙碌的腓特烈
  第一次出访欧洲各国,腓特烈的心情是格外激动。不过这种好心情,没有能够持续几天,他就变得厌烦了起来。
  每天除了宴会,还是宴会。想象中,和各国君主商议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抱歉,这是不存在的。外交部的随行官员,已经搞定了一切,他这个皇储只需要跟着凑个数就行了。
  弗朗茨就算是再怎么想锻炼儿子,也不敢把国家大事拿来尝试。万一折腾点儿问题出来,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政治面前容不得丝毫马虎,一个不好,连继承人都搭进去了。
  因此,腓特烈这次出访欧洲各国的任务,除了和巴登王室定亲外,就是走亲戚交流感情。
  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皇储,都会在成年后在欧洲大陆走上一圈。美其名曰游历世界、增长见识,实际上就是为了刷存在感,顺便了解一下各国的发展情况。
  弗朗茨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大革命让他提前登上了皇位,丧失了这种同龄人交流的机会。
  看似普通的游历,实际上也包含了浓厚的政治意味。
  最初这种交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增进各国未来君主间的感情,减少各国之间的冲突。
  到了现在事实已经证明,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君主个人的感情,在国家利益面前根本就微不足道。
  当然,积极意义还是有的。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君主之间的友谊,也可能演变成两个国家间的友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矛盾冲突。
  最关键的是给自己加了一道保险,如果朋友多,要是遇到变故,还有人帮忙说话。比如说:
  战败或者是发生了政变,可以利用国际压力保住王位,最不济流亡海外的时候,还有一个栖身之地。
  在君主制衰落前,这些都是有效的。如果不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弗朗茨都准备在欧洲搞一次“王权不落运动”。
  腓特烈就悲剧了,每天的日程都安排满满的,一天到晚都是应酬,连游山玩水的时间都没有。
  这是亲戚多的弊端,到了地方你不可能不去见人,主人公也不能不举办欢迎宴会。
  面子都是互相给的,作为欧洲社会的顶层,商业互吹也是不可避免的。
  腓特烈想要一个好名声,就必须到这些大人物家中走上一遍,见一下当地的社会头面人物,人家才会帮忙造势。
  因为亲戚的关系,某些即便是身份低了一个档次,腓特烈也必须要给人家一个面子,这又让他的工作任务增加了很多。
  不去还不行,这是弗朗茨给他布置的任务。人脉关系这种东西,宁愿一辈子都用不上,也好过在需要的时候没有。
  原时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经典案例。战败的同盟国君主,都可以流亡海外;作为协约国的沙皇,居然无地可去。
  这可不是尼古拉二世不想跑,临时政府准备把他送去英国政治避难,结果乔治五世拒绝接收。
  不光是英国人拒绝,欧洲其他国家也不欢迎尼古拉二世。貌似威廉二世表露出接收的意思,不过看笑话的意味应该更多。
  弗朗茨不认为哈布斯堡家族会这么惨,以他现在手中的资源,只要后面的君主不作死,支撑上百年都不是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8/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