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5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1130

  大国战略根本就无法隐瞒,无数双眼睛都盯着呢?不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一套战略,众多战略中也存在着主次之分,并且这个次序,还是随国际局势变化而变化的。
  目前欧洲各国公认:法国人最重要的战略是消化意大利地区,其次才是向中欧地区扩张,夺取莱茵河以西的领土。
  而奥地利最重要的战略则是统一德意志地区,主要是统一民众支持率高的德意志联邦帝国,其次才是向奥斯曼帝国扩张。
  因为欧洲各国的互相牵制,法国人的第二战略无法实施,奥地利明面上的最重要战略,同样进行不下去。
  可一旦法奥两国达成妥协,普俄两国再默许他们的行动,那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剩下的国家想要反对也做不到。
  财政大臣拉路克·罗伊德:“情况没有那么糟糕,真要是到了那一步,法奥两国就要一决高下了。
  显然,现在的法奥两国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至少在完成清场前,我不认为他们会爆发战争。
  当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觉得有必要加强一下德意志联邦帝国的实力。
  如果普鲁士人想要吞并波兰,就让他们放弃莱茵兰地区好了。反正对普鲁士来说都是一块飞地,还被法国人虎视眈眈。
  与其留给法国人增强实力,不如扔给德意志联邦帝国好了,到时候法奥两国就只能互相牵制下去。”
  这是一个阳谋,现在的法兰西帝国如日中天,作为他们的邻居就悲剧了,国防压力大增。
  莱茵兰地区只是一块飞地,在东边有俄罗斯帝国这个大敌的情况下,法国人一旦决定动手,普鲁士王国根本就无力抵抗。
  既然保不住,莱茵兰地区在柏林政府心中的地位就大大下降了,用来换取吞并波兰王国,估计很多人都会同意。
  把莱茵兰地区给德意志联邦帝国,英国人同样是没安好心。一旦莱茵兰地区并入德意志联邦,法奥两国就只能一直互相牵制下去了。
  就算是维也纳政府想要妥协,和法国人一起瓜分放大版的德意志联邦帝国,德意志民众不答应啊!
  民族主义决定了一旦法国人打莱茵兰地区的主意,奥地利必须要站在德意志联邦的立场上,维也纳政府根本就不敢做出让步。
  反之,奥地利想要兼并德意志联邦帝国,法国人也不可能答应。让奥地利的势力延伸到莱茵河以西,法国的战略安全如何保障?
  除非一方倒下了,另一方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背景下,英国人就可以在法奥两国之间玩儿平衡了。
  法奥两国会不会出现实力失衡的问题,那是未来的事情了。伦敦政府的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着眼于现在,而不是追逐那虚无缥缈的未来。
  谁也不能够保证几十年、上百年过后会发生什么。今天是盟友,明天或许就是敌人,后天没准又变成了盟友,外交上的未雨绸缪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格尔斯顿首相:“这个问题还不急,先把消息透漏给德意志联邦,想要获得莱茵兰地区,他们也必须要付出代价。
  拿到了莱茵兰地区过后,德意志联邦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在欧洲大陆也是仅次于西班牙的强国。
  我们要劳神费力,替他们说服普鲁士人,还要摆平法国人,他们总不能什么代价都不付出吧!”
  短时间内,格尔斯顿首相就做出了判断。普鲁士人放弃莱茵兰地区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摆脱法国人的威胁。
  至于带来的损失,完全可以让德意志联邦帝国弥补。德意志联邦帝国几乎都是德意志最富裕的地区,财政比柏林政府强多了,卖一个好价钱问题不大。
  有了这笔钱,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下一次普俄战争中,普鲁士王国也不再没有胜算。
  作为掮客,不列颠还可以从中捞上一笔政治利益,扩大在德意志联邦的影响力。
  ……
  伦敦政府内部发生的事情,外界自然是一无所知,大家都被战争吸引了目光。
  近东战争和普波战争同时爆发,大家都在等普奥两国的反应。很多人在猜测,欧洲大陆会不会引发全面大战。
  普鲁士、波兰、奥斯曼帝国可以看做是盟友,在对抗俄国人的问题上,他们就差一纸条约了。
  俄罗斯和奥地利也是盟友,理论上现在沙皇政府有机会把奥地利拉下水。一旦双方爆发全面战争,普波+奥斯曼肯定打不过俄罗斯+奥地利,那么就只能拉人下水了。
  到了这一步,幻想就该结束了。1874年5月23日,奥地利外交部表明了立场:维也纳政府绝对在普波战争中保持中立。
  这一下大家都可以放心了,所谓的欧陆全面战争,那是不存在的,小国也不用担心站队问题了。
  安卡拉,维也纳政府的决定令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非常失望,原本他还指望欧陆大战爆发,分担他们的军事压力。
  现在不用考虑了,欧洲各国都不傻,没有利益谁愿意打仗?维也纳政府在俄波战争中保持中立,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
  要在欧洲大陆进行领土扩张非常的困难,法理基础就是最大的难题。奥地利对波兰可没有法理基础,占地根本就不合法。
  这和在巴尔干半岛扩张不一样,从奥斯曼帝国抢土地不需要担心法理问题,也不用担心受到舆论谴责。维也纳政府顶得是“解放者”头衔,而不是侵略者。
  抢波兰就不同了,尽管大波波不怎么受欢迎,那也是大家承认的主权国家,抢波兰王国的领土那就侵略。
  无法夺取领土,波兰政府又穷得叮当响,发动战争连军费都收不回来,奥地利对波兰地区没兴趣也很正常。
第一百三十四章、奥斯曼危机
  和肆掠欧亚非三洲的祖宗们相比,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乖宝宝。继位以来与邻为善,在外交上谨小慎微,尽可能的避免和欧洲强国发生冲突。
  除了在普俄战争中对俄国人落井下石外,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可以说是历代苏丹中,少有的和平主义者。
  况且,上一次战争也是内幕重重,如果不是列强暗中鼓动,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多半会选择当一个看客。
  当然,他这个“和平主义者”不是自愿当的。完全是周边的敌人太过强大,实在是打不赢只能选择和平。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奥斯曼帝国强盛的时候四处树敌,现在就要付出代价了。
  总不能只让你欺负人,就不让别人报复了?这不奥斯曼帝国一没落。奥地利和俄罗斯都跑来报仇了,如果不是实力不允许,没准隔壁的波斯也会插一手。
  现在波斯和奥斯曼帝国是烂兄烂弟,都走向了没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奥斯曼帝国同时和两个大国做邻居,所以悲剧的更早一些。
  相比之下,东边的波斯人就要好很多,只需要面对英国人就行了。好歹还有获胜的希望,十几年前波斯人还粉碎过一次英国人的入侵。
  “哼”的一声冷喝,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将手中的战报撕成了碎片。毫无疑问又是坏消息,这些日子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快要疯了。
  “昨天奥地利人刚刚围困了耶路撒冷,今天博斯普鲁斯海峡又沦陷了。是不是再过几天,连达达尼尔海峡一块儿丢了,等着敌人在安卡拉阅兵?”
  众人低头不语,不是奥斯曼军队不努力,实在是实力双方差距太大。俄国人也不是一味的打呆仗,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俄军先后从五个港口登陆。
  不等苏丹政府派出的援兵过去,登陆的俄军已经撤离了,换个港口继续进攻。
  看似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实际上给奥斯曼帝国带来的伤害却不小。一路打一路实施焦土政策,大量的沿海地区民众,被迫向内陆地区迁移。
  在和敌人作战的同时,苏丹政府还要肩负起安置战争难民的重任。不要看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叫嚣的厉害,要所有民众和敌人死磕到底,实际操作中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俄国人攻克一地后,第一时间就开始搞破坏,比如说:破坏农田、烧毁房屋、捣毁标志性建筑物,驱逐当地民众涌入内陆地区。
  奥斯曼帝国的海岸线太长,不可能全部重点防御,兵力薄弱的地区就让敌人钻了空子。
  每一次俄军登陆成功,奥斯曼帝国就要多出几万、乃至于十几万的战争难民。法不责众在奥斯曼帝国同样适用,苏丹政府不可能追究这么多人出逃的责任。
  人总是要吃饭的,短短一个时间奥斯曼帝国就出现了数十万难民。要救济这么多灾民,让事先没有做好准备的苏丹政府手忙脚乱。
  其它各项物资也就罢了,奥斯曼民众要求不高,有口吃的就行了。就这个最简单的要求,都让苏丹政府感到为难。
  看着库存的粮食日渐减少,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沦陷,这意味着战争难民又要增加了。
  一天两天可以撑得住,要是战争持续一年两年,奥斯曼政府可没有那么多储备粮。
  战争大臣艾尔墨德忐忑的回答道:“陛下,敌人拥有海上优势,在战场上来去如风。不等我们的援兵抵达,他们就提前撤离了,根本就不和我们决战。”
  这个解释显然不能令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满意:“别的地区确实有些这些问题,可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可是俄军一路打下来的。不要告诉我,你们没有时间调集援兵?”
  驻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一带的奥斯曼军队数量都超过了二十万,而进攻的俄军不过十万上下,表面上奥斯曼军队拥有绝对的兵力,遗憾的是还是战败了。
  战争不能光看数量,更多的还是要看兵力投放。看似奥斯曼军队数量更多,实际上却要分兵驻守各地,和俄军交战的时候兵力反而不占优。
  艾尔墨德急忙解释道:“陛下,博斯普鲁斯海峡虽然失守,可是也重创了俄军,短期内登陆的俄军已经丧失了继续发动大战的能力。
  我们正在调集重兵,准备将他们赶下海。
  现在俄波战争爆发,沙皇政府应该不会再增兵了,这次会战表面上我们输了,可是在战略上局势正在向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
  这个解释,忽悠一下军事能力不及格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已经够了。在潜意识里,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就想听到好消息。
  至于反攻计划能不能实现,那已经不重要了。战场上千变万化,发生点儿意外再正常不过。
  看出了问题的内政大臣穆哈迈达眉头一皱,轻瞟了一眼苏丹的脸色,他果断的选择了装傻。
  犹豫了片刻功夫后,或许是良心不安,又或许是担心奥斯曼帝国这条船沉了,大家都要完蛋。
  穆哈迈达隐晦的提醒道:“截止到目前,国内的战争难民已经突破了75万大关,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危险了。
  如果继续增加下去,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粮食救济,到时候很可能会引发大乱子。”
  不是可能引发大乱,而是必然会引发大乱。奥斯曼帝国不过一千六百多万人口,难民数量已经占据人口总量的4.7%。
  这么多人丧失了生计,国内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岗位安置,只能依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