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1130

  年轻气盛的皇帝,一怒之下做出这个决定没有任何毛病,正好可以获得民众们的认同,免得遭到无妄之灾。
  刚刚从汉诺威国王升级为德意志联邦帝国皇帝的坎伯兰一世就是这样的倒霉蛋,从头到尾他什么都没有干,就被德意志地区的文人墨客骂的狗血淋头。
  国家都是喜剧帝国,皇帝自然也是喜剧皇帝了。这个雅号估计会伴随着他的一生,并且一直流传下去。
  当然他的王位来的本来就很喜剧,1837年前汉诺威和英国是共主时代,在这一年威廉四世驾崩维多利亚女王继位,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错误引申的萨利克继承法的内容,王位落到了他的头上。
  之所以说喜剧,那是当时大家忽略了,在此之前神罗皇帝卡尔六世的《国本诏书》,可以作为女子继承王位的法理依据,玛利亚特蕾莎女皇的法统就是这么来的。
  当被人找出来的时候,王位已经确定了。对坎伯兰一世不满的人常常就拿这个问题说事,现在更进一步升级为了喜剧皇帝。
  偏偏他这个皇帝权利有限,管不到地方各个邦国的舆论,民众们心情不好,就逮着他这个皇帝骂出气。
  实际上坎伯兰一世非常的安分,几乎不怎么搞事情,包括这顶皇冠能够落到他头上,都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奥地利自然是主张弗朗茨兼任德意志联邦帝国的皇帝,理由是民间支持率最高。
  显然这是各方都不能接受的,要是弗朗茨做了皇帝,估计几十年后德意志地区就统一了。
  哈布斯堡家族在这方面可是经验丰富,现在奥地利帝国就是这么整合起来的,让弗朗茨兼任皇帝和神罗再生有什么区别?
  英国人推出了汉诺威王室,新建立的联邦帝国是以汉诺威为核心,他们是拥有竞争力的,缺点是汉诺威国王在德意志地区的声望不够。
  如果弗朗茨推出一个弟弟去竞争皇位,凭借哈布斯堡家族的声望,加上邦国政府不想汉诺威做大,当选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百。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奥地利还想要统一德意志地区呢,要是让某个弟弟成为了德意志联邦帝国皇帝,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哈布斯堡家族出局了,剩下的就只有这些邦国王室争了,拥有英国人支持的汉诺威王室自然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摘取了胜利果实。
  ……
  在弗朗茨的坚持下,1853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宫加冕为“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这场加冕仪式堪称是儿戏,没有邀请任何宾客参加,都是“新神圣罗马帝国”的自己人,在接受了几个邦国宣誓效忠过后,就算是完事了。
  从头到尾,所有人都是一脸肃穆,看不到任何喜色。
  大典结束过后,弗朗茨就在国民议会发表了自嘲的演讲:
  “今天我的头上又增加了一顶皇冠,肩上的压力又重了几分。
  老实说我并不感觉高兴,与其说是新神圣罗马帝国,不如说南神圣罗马帝国更加贴切。
  不管怎么说神圣罗马帝国总算是重新建立了,就算是被人笑话,成为世界的笑柄,那也比没有的好。
  前方的路还有很长,需要我们走下去。今天我们比昨天更进了一步,那么明天是不是能比今天更进一步呢?
  历史的使命既然落在了我们身上,那么就必须要去完成。
  有人问过我,德意志地区什么时候才能够统一,我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再考虑这个问题吧!
  我们距离这个目标很近,因为前面就只有那么两个国家需要我们去超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也很远,因为国力差距真的很大。
  路在前方,你们怕了么?
  ……”
  好在弗朗茨有自制力,知道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要不然“既不神圣,又不罗马,更不帝国”都差点儿冒了出来。
  现在的新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没有神圣和罗马,可是好歹也勉强是帝国了啊!至于前两者,很遗憾这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
  弗朗茨又不是上帝,哪里来的“神圣”?
  “罗马”除了名声大外,还有什么用?
  似乎是弗朗茨的自嘲,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又或者是奥地利政府重视引导舆论,新神圣罗马帝国总算是没有引起群嘲。
第一百一十五章、未雨绸缪
  神圣罗马帝国重新建立,乱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政府行政机构改组,邦国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权利、义务划分,都需要弗朗茨亲自参与。
  政府行政机构改组,实际上就是把奥地利中央政府变成了新神圣罗马帝国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直辖奥地利帝国和巴伐利亚王国。
  考虑到国内的稳定问题,在权利分配上,弗朗茨还是非常克制,除了拿到军队指挥权、外交权外,别的权利他都没有动。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央政府就无法干涉地方了,只不过在正常情况下,中央政府是不会干涉邦国内政的。
  如果邦国发生了问题,比如说:发生了地方叛乱,又或者是发生了政变等重大变故,中央政府自然可以介入。
  除了这些问题外,最麻烦的还是财政收入分配。地方政府肯定是要上缴一部分财政收入给中央政府的,这个具体比例就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邦国政府自然希望,上缴几个点供中央财政开销就行了,剩下的经费完全自由分配;而中央政府则希望拿到更大的比例,再根据实际需要划拨给地方政府。
  财政争夺的背后,更多的还是权利争夺,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短时间很难捋清楚。
  具体情况,还是要等宪法制定出来后,才能够最终明确。弗朗茨是主张以法治国的,在没有法律依据前,他是不会妄动的。
  就算是中央政府和邦国政府夺权,也必须要合法。破坏规则的事情,弗朗茨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美泉宫
  费利克斯首相汇报道:“陛下,预备役部队已经全部复员,战时经济体制已经解除,国内经济正在恢复正常化运营。
  总的来说,这次西进战略是圆满结束了。不过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在少数,好在没有爆发大战,不然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主要体现在组织经验不足,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太弱。
  截止到巴黎会议落幕,我们一共动员预备役部队124.7万人,加上现役部队54.2万人,共计178.9万人。
  这种规模的动员,后勤补给难度远超过各部门的估计,还好最终战争没有打起来,不然这么多部队作战,我们的准备最多也就坚持三四个月。
  这是最终的统计报表,请过目。”
  说完,费利克斯首相还有几分心有余悸。显然这次奥地利帝国的突然爆发,向各国展示实力,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
  这么多部队,按照一万五千发子弹每吨计算,每人打一颗子弹,那都是119吨弹药没了。
  不说打仗了,光这几个月日常训练,平均下来每个月也要消耗上千吨弹药,这还没有算炮兵。
  实际上当奥地利动员这么多部队过后,炮兵严重的缺乏,步兵预备役容易建立,炮兵这种技术兵种,就没有那么容易储备了。
  并不是说会开炮,就能够算是炮兵了,击不中目标等于白搭。合格的炮兵,除了具备一定知识外,还要靠弹药喂出来。
  弗朗茨点了点头,心说:现在的消耗还算是小的,要是再过上几年,武器更新换代后,武器弹药消耗量翻上几倍那才是大问题。
  接过了报表,初略的看了一遍,弗朗茨理解费利克斯首相感慨的原因了,耗费实在是太大了。
  一场武装游行+示威活动下来,军费开销就高达1.37亿盾,如果算上国内的预备役动员、各项物资消耗,总支出就高达2.11亿盾。
  看到这个数据,弗朗茨突然明白为什么克里米亚战争过后,欧洲各国都在尽量避免战争了。
  这还是没有打起来,如果真的打起来了,最终的军费开销还不知道飙到了什么地方去。
  当然爆表上的2.11亿盾,并不是全部表现为现金支出,大部分还是以物资支出的,只不过为了计算方便被直接折了现。
  弗朗茨关心的问:“内阁准备分封一批功臣前往巴尔干半岛,考虑过实际情况么?”
  没有打起来,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功臣了。这种规模的军事调动,怎么也会有人立功,只不过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产生的功臣多。
  有功就要赏,大贵族弗朗茨不会封,但是小农场主级别的骑士他是不会吝啬的,这些可是大部分人参军入伍的奋斗目标。
  费利克斯首相回答道:“陛下,这次西进战略中,战争没有能够打起来,所以大家的军功都非常的有限。
  想要在国内获得爵位、土地,基本上都没有可能。内阁建议将封地放在巴尔干半岛,可以释当的放宽条件。
  同时,我们还准备鼓励国内的贵族置换封地,前往巴尔干半岛,以便加强对当地的控制。”
  有贵族愿意换么?答案是否定的!
  大家都不是傻子,谁愿意放弃开发好的封地,跑出去重新创业?
  可是有一种人愿意去,那就是军功卡在了贵族门槛之下,迟迟无法跨越这道坎的新兴准军功贵族。
  这个年代,想要成为贵族的难度非常大,比如这次战争,能够跨越贵族门槛的官兵不会超过两位数,分布到这么多军队中一个师都不一定有一个。
  自从弗朗茨军制改革后,这种卡住了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是有的人靠战功都跨入了将军的门槛,依然没有拿到贵族爵位。
  爵位意味着社会地位,巴尔干半岛紧挨着奥地利。无论是多瑙河流域两公国,还是塞尔维亚,都是以土地肥沃的平原,只是缺乏有效开发。
  有眼光、有野心的人,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这些人一旦过去了,奥地利在当地的统治根基就建立了起来。
  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人会自发的维护奥地利统治,镇压奥斯曼余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