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1130

  “给奥立弗少将传令,让他立即收复失地,保障我军后勤运输线的畅通。”蒙特斯下令道
  围剿游击队的事情,还是后面再说吧,实在不行就留给奥斯曼人好了,反正这里又不是大英帝国的地盘,蒙特斯才不管那么多。
  “是!”侍从官回答道
  在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蒙特斯还没有注意到危险已经临近,费兹罗伊·萨默塞已经在策划大决战了。
  最初的时候,索非亚战场上是俄军7.3万+2万保加利亚游击队VS5万英军+2万撒丁军队+3万奥斯曼军队,双方实力相当。
  现在俄军经过了补充,总兵力依然有七万多人,而联军中奥斯曼军队已经不足一万了,剩下的4.2万英军中只有3.5万人在前线,撒丁军队倒是还剩下1.9万。
  不得不说意大利人就是擅长保命,在交战各方中就他们的伤亡率最低,当年弗朗茨折腾的战场保命手册,现在在撒丁军队中已经深入人心了。
  这意味着,在联军的援军被保加利亚游击队牵制住的时候,俄军在战场上已经拥有了绝对的优势。
  奥斯曼军队已经被打残了,撒丁军队又在全场划水,剩下的英军战斗力再强也顶不住一倍的俄军。
  1852年12月27日,在费兹罗伊·萨默塞的率领下,俄军在索非亚地区发起了猛攻。
  和之前的进攻不一样,这会俄军是逮着撒丁军队的防线猛揍,自从保加利亚游击队从这里杀出去过后,费兹罗伊·萨默塞就意识到了这里是联军防线的薄弱点。
  只不过当时错过了机会,为了避免英国人堵上这个漏洞,后期这里就变成了俄军佯攻的对象,每次都打的炮火连天,实际上是并没有出力。
  对面的撒丁军队也非常的配合,朝天放枪是常事,双方做出一副打的非常激烈的样子。
  蒙特斯被糊弄过去了,真的以为是当初被保加利亚游击队撕开防线,那是撒丁军队初来乍到不熟悉环境,被游击队找到小路突破的。
  加上兵力紧张,撒丁人似乎又发奋图强,在战场上面打的有声有色,顶住了俄国人的进攻,他也就没有让英军和他们联合防守。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蒙特斯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英军和撒丁军队在一起防守,估计这支英军精锐要不了多久就废了。
  曼图亚不是一个好将军,但他一定是一个好上司。为了降低士兵伤亡率,他是三令五申的强调安全第一,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在撒丁士兵看来,这不是他们的战争,走上战场就是为了赚取那一份儿薪水。所以他们一直都是能划水,就绝对不出力。
  这一切,深悉人性的曼图亚将军是一清二楚的,这支军队是他未来返回撒丁王国的政治资本,收买军心是必须要做的。
  带领大家打胜仗,抢夺战利品发财,他是做不到的。那么就只有带领大家保命了,重视士兵生命的将军一样会受到欢迎。
  现在麻烦大了,对面的俄国人居然不配合,曼图亚就头疼了。放弃防线跑路,想想就行了,要是真的做了,暴怒的英国人准会直接毙了他。
  盟友又能怎么了?难道撒丁王国除了抗议外,还能拿英国人怎么样不成?
  一名中年军官提议道:“将军,不如我们在和英军防线交界处开一道口子,放俄国人过去,就算是战后英国人找茬,我们也可以把责任推给他们。”
  天天被英国人训斥,撒丁人也是有脾气的,待遇上的差距更是加剧了这种不满。
  名义上大家的给养都是一样的,可是到了地方过后,英国人总是可以获得一些瓜果蔬菜、土豆、面包等补给。
  由于数量有限,英国人都只有军官才能获得,自然就没有他们的份儿了。
  就连曼图亚这样的将军,待遇也好不了多少,想要改善伙食,都要掏腰包贿赂英国人的军需官。
  他们不是没有向英国人抗议过,但是英国官僚们拿出了两国签订的合同,上面明确的写明了:大英帝国为两万撒丁士兵提供后勤保障。
  既然说好的是“士兵”,那么他们就只能享受士兵待遇。这在撒丁军官们看来,把他们和士兵画等号,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待遇问题,还侮辱了他们的人格。
  这种情况,那怕是联军指挥官蒙特斯中将都无能为力。
  伦敦的官僚不是他能够惹得起的,人家都是按照规定办事,完全符合英国法律,向国内申诉也没有用。
  伦敦那边没有办法,是不是可以让奥斯曼人提供一些呢?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看看奥斯曼军队的情况就知道了,除了高层军官待遇有保障外,底层士兵还要英军接济。
  要不是伦敦的官僚们机械,一直都是按照出发时的标准人数发放补给,蒙特斯把多出来的牛肉干和饼干分给了奥斯曼军队,现在前线的奥斯曼士兵还要饿着肚皮打仗。
  曼图亚摇了摇头说:“不能这么干,要是事后追查起来了,我们也难逃干系。丢失防线的责任我们不能承担,这会影响到国家声誉。”
  坑队友可以,但是必须要有技巧,如果操作不好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直接放开防线的事情,曼图亚是不会干的。
  “那怎么办?俄国人攻势这么猛,我们的损失很惨重,怕是顶不了多久。”一名军官苦笑着说
  曼图亚眉头一皱,压低了声音说:“这场战争打不下去了,我们没有必要留下来替奥斯曼人卖命。
  命令部队放弃最前沿的阵地,顺便把英国人的兵力部署资料遗忘在战场上,标注的清晰一些。
  记得要用保加利亚语,反正俄国人也能够看的懂,这个锅只能让奥斯曼人来背,他们的军队中有俄国间谍是非常正常的。
  拿到了这份儿资料,俄国人肯定会转移进攻重点。一旦防线失守,我们就收缩兵力转移进入科索沃地区,然后从马其顿地区返回色雷斯。”
  显然他是早有准备,连逃跑的路线都已经规划好了。如果英国人牛逼,挡住了俄国人的进攻,那么好办,清查联军中的俄军探子吧!
  第一怀疑对象就是奥斯曼军队,理论上英军和撒丁军队都是外来户,俄国人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渗透。
第九十章、转折点
  维也纳
  霍尔斯达厂的新式步枪实战测试合格后,就进入了奥地利军队列装的备选名单,被命名为施泰伦M1852式步枪。
  这似乎是欧洲人的习惯,设计师们总是喜欢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设计出来的武器。
  这都是小问题,弗朗茨没有兴趣寻根问底,进入军队的备选装备名单,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大规模装备了。
  后膛步枪出现已经三十多年了,最早是美国人的霍尔M1819,可惜这款步枪在45.7米过后子弹就会偏左飞。
  然后是普鲁士的德莱赛M1841,普鲁士军队已经开始列装,不过很多将军都持反对意见,显然他的性能还没有征服大众。
  这款步枪大放异彩是1864年的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当然对前膛枪的优势,没有后世吹嘘的那么神。
  这一点从普鲁士军队没有全面列装就可以看出来。
  尽管射速是前膛枪的四五倍,但是他击针容易损坏,最初工业生产的M1841,就有人嘲笑说:没有备用指针,就不要上战场了。
  后膛还常常漏气,泄露出来的气体容易干扰射击,严重的可以灼伤皮肤,要是运气不好有可能会弄瞎枪手的眼睛。
  后期改进了生产技术,性能逐渐稳定了下来,德莱赛M1841开始大放异彩。
  类似的步枪,弗朗茨也接触了不少,很多步枪在实验室中性能优异,一旦大规模工业生产就不行了。
  要么成本太高,要么是性能降低。这又不是核武器,弗朗茨自然要考虑成本了;牺牲性能更加不可取,没有性能优势的步枪还有必要列装么?
  直到施泰伦M1852问世,从性能上来说,和历史的夏塞波步枪差不多,只不过有效射程近了一点点。
  这都是小问题,能够保证650米的有效射程已经够了,最远不是能够打出一千五百多米么,远距离吓人也可以的。
  弗朗茨一直都认为,实战中一百五十米内能够准确命中敌人的都是优秀士兵了,更远的地方还是凭感觉打吧!
  “元帅阁下,你觉得这款步枪怎么样,我们要不要换装?”弗朗茨问道
  拉德斯基元帅笑呵呵的回答道:“陛下,从搜集的数据来看效果还不错,具备大规模的装备价值。
  不过这款步枪兵工厂的报价要比普通步枪高出百分之三十,弹药消耗量可能还会高出两三倍。”
  显然拉德斯基元帅是有经验的,不指望在战场上这款步枪能够打出理论上的极限15发,不然这个弹药消耗量,增加的就不是这么一点儿了。
  弗朗茨淡定的说:“成本增加一部分也是可以接受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后还是会下降的,只要它的威力对得起这个价格就行了。
  如果现在立即下令集中全力量产的话,奥地利大小二十多家兵工厂加起来,每个月生产三四万条这种步枪来,没有任何问题。”
  这得益于近东战争爆发,奥地利的兵工厂都扩充了产能,较之一年前,奥地利的军工产能猛增了百分之五十。
  如果生产前膛步枪的话,现在每月量产十万条根本都没有任何问题,不然俄军也没有办法这么快换装了。
  拉德斯基元帅平静的说:“陛下,谨慎一点儿的好,先采购十万支试用。
  如果战场上效果不错,再全面换装,现在世界各国都还在使用前膛枪,我们的步枪并不落后。”
  弗朗茨点了点头,大规模换装时间也来不及了。除非现在就下令全国动员,那么奥地利的军工能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这和自动步枪出来时一样,大家都知道那是好枪,可是恐怖的弹药消耗量,后勤能够供应的起么?
  弹药的消耗极限在哪里,那个要在战场上打起来了才知道。就如同黑山公国军队试枪过后,对这款步枪的性能非常满意,看到恐怖的弹药消耗量后,再没有了采购的意思。
  你说命中率高?没错,敌人每分钟最多两三发,你每分钟随便七八发,你击中敌人的几率自然要高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这个命中率增加的不是两三倍,仅仅只有百分之二三十,这还是刚刚使用敌人不习惯,要是适应了可能还要继续下降。
  表面上看起来不算啥,如果考虑一下多少颗子弹,才能杀死一名敌人后,就会发现没钱玩不起。
  前膛枪时代,平均每击杀一名敌人,都要消耗两位数的子弹;后膛步枪时代,增长到了四位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