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校对)第10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1/1130

  经营产业离不开人才,而殖民地最缺的恰恰就是人才。
  除了会打仗的军事人才外,包括医疗、教育、工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人才,奥属南洋都缺。
  尽管在来的时候,威廉皇子已经从国内招募了一大帮的追随者,但是对诺大的南洋地区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高科技产业神马的自然是不用想了。光搞好基础产业,完善基本配套设施,都足够威廉奋斗终生了。
  南洋地区的基础太过薄弱,没有走捷径的可能性。发展最好的兰芳地区,偏偏又是自治省。
  “自治”的问题,在神罗可是重中之重。国内还有一大帮子自治市、邦国,碰了就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哪怕威廉是皇子,碰触到了这一敏感问题,那也只能乖乖回家当蛀米虫,其他的啥也不用想了。
  当然,威廉本身也没有打过兰芳自治省的主义。没别的原因,奥属南洋地区太大了,国内不可能同意全部交给自己统治。
  包括现在总督府直接管辖的区域,未来都可能被再次拆分。中央政府只保留几个大城市据点,剩下的都会建立自治邦国。
  对此,威廉倒也没有感到不满。就算是真进行了拆分,那也没有关系。
  反正最后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便宜自己的儿子,就是便宜自己的侄子。
  现在没有拆分管理,那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三代年龄太小,还撑不住场子。
  揉了揉额头,威廉总督吩咐道:“发电询问一下,国内的人才招募,进行到了哪一步。”
  现在威廉是真的理解,贵族领主们为什么从国内疯狂拉人了。不是大家钱多得没有地方花,实在是没人啥也干不了。
  以教育为例,神罗确实普及了全民义务教育,但这个“全民”仅限于全体公民。
  本土被“全民”覆盖完了,殖民地却不行。莫说是所有人都进行义务教育,就连白人族群都没有实现。
  在殖民地能够享受义务教育的,都是本土移民,外来移民先得做出一定贡献后,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福利待遇。
  土著就更不用说了,没有被消灭掉,那都是遇到的领主有良心了。
  这也是神罗特色,所有的殖民地下面,都有一帮中小领主,辅助殖民政府管理地方。
  理论上来说,如果威廉不愿意管事的话,他完全可以无为而治。没有了总督府,下面的人基层政府同样会自行运转。
  当然,种族冲突在南洋地区其实并不严重。时至今日,当地人口最多已经变成了混血儿。
  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谈种族,就是耍流氓。完善的社会秩序,加上血脉上的相连,民族概念已经相对淡化。
  当然,这也是奥属南洋地区本来人口就不多,殖民开始的时候,当地也就那么三四百万人。
  要是在人口数量众多的菲律宾、爪哇岛,想要这么玩儿就不行了。
  原时空西班牙人努力了上百年,都没有真正消化掉菲律宾,最大的原因就是当地人太多,自身移民太少。
  奥属南洋总督府直辖地区人口增长不快,但是隔壁的兰芳就是人口爆棚了。从最初的四五十万,膨胀到了现在的近千万,四十年内翻了20倍。
  事实上,这还是远东帝国担心兰芳做大后,会对大陆产生想法,有意限制的结果,要不然当地人口还不知道膨胀到了什么地步。
  亲身领略到了南洋地区的富庶之后,已经坚定了威廉开发当地的决心。
  兰芳就是现成的例子,最初的婆罗洲(加里曼丹岛),自然条件并不算好,在南洋地区根本就排不上号。
  热带雨林气候,因为临近赤道气候炎热、潮湿,除少数地区土地肥沃外,大部分地区土地都较为贫瘠,矿产资源也很一般。
  差不多和烂地划等号的地区,结果反倒是成为了南洋最富庶的地区,经济上还超过了土地最肥沃的爪哇岛。
  原因自然是因为人了,土地贫瘠也是相对而言的。对比远东帝国西北部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婆罗洲仍然是沃土。
  地力不足肥料来凑。恰好神罗又占据的几个鸟粪岛,为婆罗洲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季节性降雨差异大,旱季缺水,可以修水库来弥补。只要有恒心,纵使没有机械,人工同样挖得出来。
  靠着埋头苦干,婆罗洲被开发了出来。有了成功的案例在,对开发其他地区,威廉自然有信心了。
  在农业领域,神罗可是这年头的王者。不光农业技术世界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世界第一。
  如果把神罗各种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加起来,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多。
  事实上,南洋地区的农业并不需要操心。粮食够吃就行了,出口根本就指望不上。
  远东地区也就日本一个买家,并且还是一个穷鬼,指望农业根本就发不了家。
  真正想要发家致富,还是要靠工业,尤其是见效快的轻工业,这些都离不开人才。
  坦率的说,威廉对从国内招募人才,也没有抱有太大的信心。没有办法,抢人的太多了。
  奥属南洋的人才缺口,又不是千儿八百,靠招募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自己培养。中小学好办,想想办法总能够建立起来,难的是大学。
  真正的专家教授,可不缺工作。在本土就能够过得很好,人家凭什么来殖民地吃苦?
第九十七章、交易
  有困难找老子,在古今中外都是通用的,皇子也不例外。
  可惜威廉现在正处于考察期,一封求援电报确实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这也意味着他的考核失败。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首先就要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求援显然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南洋地区的发展虽然重要,但是在弗朗茨眼中,显然比不上培养一名有担当的儿子。
  殖民地嘛,经济发展慢那就慢好了,反而是是经济突飞猛进,那才需要担心尾大不掉。
  毕竟,神罗模式下的殖民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能打。要是再有了钱和工业体系,很难保证不生出野心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从一开始神罗旗下殖民地的发展方向,都被维也纳政府给规划好了。
  首选是发展经济型农业、采矿业,为国内提供工业原材料;其次才是发展轻工业。
  至于重工业、新兴科技产业,那完全是一片空白。缺什么从国内采购就是了,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发展浪费资源。
  其实也不需要专门限制,没有国内的支持,以殖民地的人才储备,根本就玩儿不转科技产业。
  伴随着海外邦国战略的制定,维也纳政府对殖民地的限制也减少了很多,尤其是皇子继任总督之后,差不多就完全放了手。
  可惜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到了尾声,工业化的门槛已经上去了。
  每次想到这里,威廉就羡慕前往奥属中美洲的兄长。虽然同样缺少人才,但是举起锄头总能够挖到。
  凭借皇子的身份,加上神罗的赫赫威名,对美洲各国的人才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很多时候,连实际代价都不用付,直接靠空头支票,都能够忽悠大一帮子人过来效力。
  尽管这些人的能力参差不齐,在专业素养上远远比不上神罗本土,但是在殖民地还是“顶尖人才”。
  靠着挖墙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奥属于中美洲地区已然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
  相比之下,奥属南洋就苦逼的多了。威廉倒是想挖墙脚,可实在是没地方下锄头啊!
  纵观整个亚洲,都找不到一个工业化国家,包括日本和远东帝国,都刚刚迈出工业化的脚步,人才缺的非常厉害。
  本来威廉对兰芳自治省寄予厚望的,以为这边经济不错,应该有不错的人才储备。
  事实上,也是如此。凭借皇子的身份,威廉抵达兰芳后立即受到了热捧。
  毕竟,神罗没有夺嫡之争,皇室内部纷争也非常小,作为皇子要么是一方诸侯,要么回国担任要职。
  甭管那一种情况,前途都是一片光明。投奔过去,那是一点儿风险都没有。
  虽然过了几十年安稳日子,但是南洋华人的危机意识并没有消失。送上门的大腿,自然要往上靠了。
  当地的大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派出嫡系子弟到威廉麾下效力,大大充实了班底。
  确实都是人才,可惜全部都跑偏了。要是找经济人才、官僚,那是一抓一大把,从基层到高层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人。
  想要玩儿工业化,那就不用指望了。在这个重文轻理工的世界,兰芳的资本家都要从神罗重金聘请技术人员。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技术人才,至少基础产业工人还是有的。
  道路、水利等基建项目,以当地的人才储备,还是能够进行的。
  所以在继任南洋总督以来,威廉启动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展开的。
  都不需要亲自去张罗,要启动一个项目,只要任命几名大家族的子弟负责,马上就会有工匠送上门来。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1/11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