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名侦探(校对)第6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9/884

  若是愿意混吃等死,这等案子自是多多益善,反正只要走走过场就成,功劳可以分润些,责任却几乎半点都不用担。
  然而……
  孙绍宗又岂是哪等尸位素餐的人?
  因此这些案子在他看来,连鸡肋都算不上,只能说是‘嗟来之食’。
  眼见孙绍宗无所谓的态度,杨志铭脸上闪过些许无奈。
  比起当初那好虚名轻实务的柳芳,这位年轻的孙少卿实在是不好伺候。
  可人家年纪虽轻,功劳名声却大,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能稳稳压自己一头,更何况他刚刚还雷厉风行,连续破了两桩大案?
  眼见着孙绍宗已经站稳了脚跟,并且在短时间里,完全没有垮台的可能,杨志铭觉得自己必须释放出一定的善意,免得被对方打压。
  “咳。”
  他轻咳了一声,吸引来孙绍宗的注意力之后,又正色道:“下官刚刚听到一个消息,据说都察院有人参了大人一本。”
  “嗯?”
  孙绍宗诧异的抬起头,他入职还不到一个月,就连破了两桩案子,而牛继宗的撞死公堂的事儿,朝廷也已经做出了惩罚。
  这当口,还有什么好弹劾的?
  “具体参劾什么,下官还不知道,只知道那位御史也姓孙,好像是刚从知府任上升迁的。”
  也姓孙?
  知府任上升上来的?
  孙绍宗脑海里,闪出个模糊的印象,于是试探着问:“那御史可是叫做孙赟?斌贝赟【yun】?”
  “对对对,就是这个名字!”
  杨志铭先是连连点头,继而又狐疑起来:“大人莫非认得他?”
  这还真是冤家路窄。
  想当初这孙赟以翰林院从五品侍读学士的身份,担任秋闱乡试的副主考,原本也是平步青云之兆。
  谁曾想这厮在鹿鸣宴上,不耻与孙绍宗这等粗人同席,竟当众非难起孙绍宗来。
  结果却被孙绍宗三言两语,揭破了他家中丑事,使得孙赟成了街谈巷议的笑柄,一时羞愤之下,干脆自请外放了知府。
  方才杨志铭说起那人姓孙,又是刚从知府任上升迁到都察院的,再加上都察院的高品御史,大多都出身于翰林院,故而孙绍宗就想到了他头上。
  结果竟是一言中的。
  不过知道是孙赟参劾自己,孙绍宗心里反倒踏实了——因为这弹章多半是出自私愤,而不是真的抓到了自己什么把柄。
  想到这里发,孙绍宗便又重新动起笔来,淡然道:“杨寺丞有心了,不过本官自认并无渎职之处,任他胡乱非议几句,也算不得什么。”
  杨志铭要的就是这‘有心了’三字,当下忙顺势拍了几句马屁,什么‘大公无私’、什么‘无惧宵小’的。
  等到告辞离开时,那脚步也轻了几分。
  而他离开之后,孙绍宗却又停住了笔,抬头凝目望向外间,半响摇头道:“说走就走了,这当口我却上哪寻个称心的师爷去?”
  这说的自然是柳湘莲。
  眼下离明年春闱大比,也不过还有三个多月,此时还未曾步入职场的举人,多半也都打着苦读数月的心思。
  至于秀才么……
  这京城里的秀才,含金量实在不咋地,几乎稍有才干的,都不难混个举人——柳湘莲那厮不算,原本他压根就没有读书的心思,糊弄事儿似的,能考上举人才怪呢。
  罢了。
  先托人扫听着,若实在没有合适的,就等春闱过后再说,到时候说不准就不用再找旁人……
  呸呸呸!
  孙绍宗忙啐了几口,这没得诅咒自家‘侄儿’,实在不是长辈该起的心思。
  暂时把找师爷的事儿抛在脑后,孙绍宗边抄录边删改着,整整忙了一下午,才算是赶制出一篇自认尚算严谨的文章——这字数,已经不能说是梗概了。
  接下来,就等着于谦帮忙润色,整点辞藻、添些典故什么的。
  小心翼翼的把最后一版归置好,眼见天色也不早了,孙绍宗便提前出了衙门,却既不归家,也不去于谦府上,而是径自赶奔国舅府。
  答应贾赦的事儿,总要去走个过场。
  尤其昨儿还在人家闺女身上驰骋了半宿。
第799章
义无反顾、首鼠两端
  若是两年前,在京中问起赵国舅的话,估计大多数人都难以准确的描述出,这位赵国舅究竟是何许人也。
  因为曾经的赵国舅,是一个标准的小透明,虽不至于深居简出,却也甚少摆明车马的出现在人前。
  以至于当时人们对他的印象,还远不如对‘贾国舅’来的清晰。
  硬要给他贴一个标签的话,那肯定非‘低调’二字莫属。
  然而这两年间,他的行事风格却陡然大变,非但高调了许多,出个门都前呼后拥鸣锣开道的,家中更招揽了上百食客。
  虽说其中鱼龙混杂,甚至连洪九的同行,都混进去几个,可声势却已经造出来了,大有‘春申门下三千客,小赵城南五尺天’的势头。
  不过以孙绍宗看来,赵国舅本人的性格,其实并没有多少变化,变化的只是时事罢了。
  而他之所以突然变得高调,自是因为太子‘根基’不牢。
  当初太子尚未失去根本,皇位唾手可得,他这国舅爷自是高枕无忧,只需安安静静,等待着新皇登基水涨船高即可。
  然而眼下的局势,却让他萌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为太子摇旗呐喊、制造声势。
  但归根结底,赵国舅其实还是那副谨小慎微的性子。
  这从他招收的门客之中,并无几个飞檐走壁之徒,甚至稍有勇武之名的,也都被拒之门外,就可见一斑。
  闲话少提。
  却说这日傍晚,孙绍宗驱车到了赵国舅府上,递了名帖之后,就被请到了客厅中等候。
  然而左等右等,都不见赵国舅的人影。
  不过孙绍宗也不急,从当初寿宴时,以及后来在太子府上庆功时,赵国舅对他的态度,他就已经看出这位赵国舅,对自己心怀不满了。
  至于原因么……
  恐怕是出自孙家与荣国府的亲密关系。
  左右逢源两面下注这种事儿,历朝历代都不乏例证,有的人将之视作寻常,自然也就有人看不过眼。
  赵国舅无疑属于后者。
  这也是当初孙绍宗,不愿搀和此事的最大原因——对方本就不满他与荣国府亲近,这巴巴跑来替贾赦说情,岂不正撞在枪口上么?
  存了这些自知之明,孙绍宗的心态自然是极好的。
  左右这国舅爷府上的茶水点心,味道也还过得去,他也便安之若素、怡然自得。
  眼见第六盘点心吃了精光,孙绍宗正待招呼下人再送些进来,忽听外面一声阴阳怪气的冷笑:
  “孙大人倒是真不见外。”
  正主终于到了。
  孙绍宗不慌不忙的拍去指尖残渣,起身拱手道:“都说国舅爷是咱们大周朝的孟尝君,想来是最怕客人拘束的,我自然只能客随主便。”
  “哼!”
  赵国舅迈步走进客厅,正好听到孙绍宗这话,当下斜眼嗤鼻一声,自顾自在主位上坐了,细缝也似的眯眯眼,带着明显的质疑之色,直往孙绍宗脸上扫量。
  孙绍宗倒是坦荡的很,也收敛了笑意,淡然迎向他的目光。
  两人对视了半晌,终究还是赵国舅没沉住气,主动开口质问道:“孙少卿今日登门,莫不是要为那贾赦说情?”
  孙绍宗点头:“国舅爷一语中的。”
  “哈!”
  赵国舅长出了一口恶气,眼底的质疑也转化为浓浓的不屑:“好一个‘一语中的’,你倒也不藏着掖着!既然如此,我倒要问你一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9/8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