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282

  苏容卿这话说出来,苏容华握着茶碗的手轻轻打着颤,他努力让让自己平静一些,可他却还是觉得疼。
  如今尚且如此,他根本不能想象,若此事当真,那个时候的他,应当痛苦到怎样的程度。
  “那时候大哥你本来又打算离开,结果上官氏找到了父亲。混淆皇室血脉,这件事,上官氏一族不敢做。可如果眼睁睁看着秦真真的孩子继位,那就意味着,秦家,一个彻彻底底支持着陛下变革的寒族中,要出现一个太子。”
  “上官氏希望用这个孩子和苏氏结盟,上官氏与苏氏血脉生下的孩子,未来由两族共同辅佐。当时朝廷对陛下极度不满,父亲对李川的行径已经十分不赞同,两族秘密商议很久,终于决定了这件事,因为你和上官雅的过往,上官氏希望你去。你本要走了,你都和我说了,这次出行,不会再回来。结果当上官雅放在你面前时,你想了一夜,终于还是留下。”
  留下,就等于和那个人一起,沉沦于深宫。
  不会再有她说的远方,也不会再有她说的自由与美好。
  可他还是甘愿留下,于是在两家人安排之下,宫廷之中,上官雅等待着那个陌生的男人步入宫中,像李川一样羞辱她时。
  她看到的,是她年少时最好的美梦,踏月而来。
  他跪在她面前,仰头看她:“见过娘娘。”
  上官雅看着这个遥远又熟悉的人,好久后,沙哑出声:“你来做什么?”
  “陪着你。”
  陪她一起堕入地狱,陪她一起共赴黄泉。
  上官雅眼泪扑簌而落,她可以接受任何人,却不能接受他,她颤抖出声:“你走吧,我不要你。”
  “可你没得选,”苏容华执起她的手背,亲吻上她的手背,“我也无路可退。”
  从他入宫那一刻,他就是她的陪葬。
  于是他们在暗夜纠缠,那些晚上,是上官雅一生最美好的梦境,它充斥着愧疚和罪孽,却是她人生里唯一能够逃避的港湾。
  “两个月后,上官雅被诊出有孕。苏容华参与科举,成为当年榜眼入仕。这个孩子时间太尴尬,其实倒现在,我都不知道,这个孩子倒是谁的。”
  “川儿知道吗?”李蓉蜷着自己,声音很轻,裴文宣摇头,“当时陛下甚至都不知道上官雅苏容华私通之事。那时候是德旭三年,陛下已经培植了一批自己的人。寒门之人见陛下宠爱秦真真,秦真真还怀着孩子时,便在民间散播谣言,伪造神迹。等孩子出生之后,甚至有寒门官员上书,说这个孩子乃长子,应当立为太子。”
  “他们这是在逼死秦真真。”
  “寒门诸多官员都是清贫之身,家中从未有参与过朝政的长辈,又怎知这些弯弯道道?陛下其实知道秦真真危险,而秦真真为表明自己和孩子无意于皇位,自己亲自上书请奏,要立李信为太子。”
  “当时陛下并不打算和世家起太大的冲突,也有愧于上官氏,所以已经准备立李信为太子,让我起草册封圣旨。但民间谣言四起,那年刚好有一只怪鸟落到了护国寺门口,大家都说这只怪鸟是凤凰,说是废后之兆。”
  “于是世家没等到册封圣旨出来,就忍不住了。”
  “由苏容华亲自出手,”李蓉明白了后续,“毒杀秦真真。”
  “你本是想毒杀李平的,”苏容卿看着面前神色有些涣散的苏容华,“但秦真真日夜护着李平,与李平同吃同住,每一口水,每一口药,每一口饭,她都先尝过。于是她先中毒,保下了李平。”
  “秦真真死后,陛下性情大变,他也不在意什么战乱,什么百姓,什么公正,他只是想推翻世家。那些年大夏风雨飘摇,四处烽火,他重用寒门,滥杀世家,寒门选拔出来的人,又多酷吏贪官,上上下下,民不聊生。苏氏费尽心机,上劝君主,下抚百姓,散财无数赈灾救民,耗兵耗粮镇压反叛。其实回头想,这些都是他故意的,他就是用这一次次的叛乱,消耗世家实力。”
  “德旭八年,他为了收兵于手中,诬陷肃王谋反,要求苏氏出兵镇压。你心知这都是借口,站出来为肃王说话,他便以你通敌的罪名,将苏氏上下下狱。那时我尚不知你与上官雅私通之事,只觉冤枉,平乐公主知我苏氏蒙冤,试图救我们,最后他保下苏氏,但李川,给我苏氏男儿,都上了宫刑。”
  苏容华瞳孔皱缩,他捏紧拳头:“宫刑?”
  “我苏氏怎堪受如此羞辱?皆自尽于牢狱之中。我心中含恨,愿作恶鬼,留于此世。于是我苟且偷生,承蒙平乐殿下搭救,活了下来。”
  “秦真真死后,陛下心里最后一点对世家的容忍都消失了。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宠妃的死,而是陛下第一次这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他已经被逼疯了。”
  裴文宣说着上一世好友的过去,神色里带了几分悲悯:“他为秦真真守灵时,世家朝臣就跪在外面,逼他册封李信为太子,陛下那天就和我说,与恶鬼纠缠,只有化身成鬼,才有赢的机会。然后他就走出去,册封李信为太子。”
  “世家以为,这是陛下的妥协,从那以后,陛下就成了一个暴戾之君,他喜怒无常,苛捐重税,重用寒门,滥杀世家。他用收税的钱养秦临的兵,用寒门酷吏威吓世家,又亲近上官氏,好似极其喜爱李信,让上官氏成为他的护身符。”
  “于是地方世家叛乱,上官氏帮忙镇压,而如苏氏这样的大族,素有仁训,天下动荡,他们只能出兵出钱。此消彼长,陛下终于有了自己的权力。而我一路追查,也找到了秦真真之死的真凶。”
  “德旭七年,我将秦真真之死的前因后果交给陛下,陛下囚禁太后,杀上官旭,夷上官家半族。他本来要杀了李信,废了上官雅,可上官雅咬死这个孩子是陛下的,主动提出要滴血认亲,陛下滴血认亲试过,血的确相融。上官雅哭着求陛下,说陛下说过不会废她。而后太后自尽于冷宫,求陛下放上官雅和李信一条生路。陛下为亲情所困,终究没有杀她。”
  “母后……”李蓉唇轻轻打颤,“是自尽的。”
  裴文宣不说话,他沉默许久:“德旭八年,陛下整兵欲北伐,苏氏执意阻挠,说国库空虚,连年征战,大夏耗不起了。可他们不明白,陛下不是要北伐,陛下要的是他们手中的兵权,他要耗死世家。不过当时苏氏其实早已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陛下需要的也只是个借口。于是他故意陷害肃王,说肃王谋反,要求苏氏出兵,苏容华站出来否认肃王谋反之事,陛下以通敌的罪名将苏氏下狱。陛下当时是真的想杀了他们,但殿下求请,陛下最后为作羞辱,便给苏氏全族用了宫刑。”
  “苏容华不堪受辱,死在狱中,我和陛下去的时候,发现他手里拿着一根玉簪。陛下取走了他手中的玉簪,当天晚上就去找了上官雅,他很详细和上官雅描述了苏容华是怎么死的,等把玉簪递给上官雅的时候,上官雅突然很尖锐就叫了。”
  “上官雅痛哭着尖叫,陛下拍腿大笑,我就站在外面,我觉得荒唐,也觉得可悲,其实那个时候,我特别想殿下。殿下像整个宫廷里,唯一一盏明灯,所有的灯都会灭,唯有殿下,永远执剑往前。”
  “那时候,川儿想废了上官雅了吧?”
  李蓉环抱着自己:“只是上官雅联合了世家,苏氏为天下心中仁义之族,川儿如此栽赃陷害,哪怕事出有因,于天下人心中也是不服。连年征战,百姓早已受不了了,世家的忍耐也到了极限,就我所知,那时候意图谋反的世家,不下二十族。”
  “是。”裴文宣应声,“殿下与这些世家,不也联手了吗?”
  “我要是不接了世家这个盘子,就会有其他人接手,到时候,我怕川儿连活路都没有。”
  “陛下也明白,”裴文宣靠着墙,“所以陛下逼死苏氏,北伐完成之后,便提出修仙问道,不是真的报完仇就心愿已了,而是他知道,大夏不再需要他这个暴君,大夏修生养息的时候到了。”
  “这八年,寒族已起,世族败落,世家如今是强弩之末,他不能把人逼死,否则就是玉石俱焚,鱼死网破。所以他选择修仙问道,让殿下成为镇国长公主,代表圣意监国,这就是向世家表态,他休战了,让世家安心。”
  “为此,上官雅,他动不了,也不敢动。只能另外谋划时机,再做决定。”
  “我为寒族之首,殿下为世家代表,你我互相制衡,又为同盟,大夏剩下的二十二年,修生养息,终于再迎盛世。”
  “可二十二年,”
  李蓉抬眼,看向裴文宣。
  “可二十二年,”
  另一边,苏容卿看着眼前的苏容华,苦涩笑起来。
  两人在不同的空间里,一起感叹出声:“太长了。”
  长到让人面目全非,让人忘记最初的模样,让人看不到前路,也忘记了归途。
  于是执剑者茫然四顾,胡乱挥砍,伤人伤己。
  为鬼者沉沦地狱,不择手段,错杀所爱。
  谁记得北伐改制之初心,谁记得阻挠暴君之目的。
  谁记得,宫廷之中,许诺北伐,为的是谁。
  更不记得,长廊之下,对君许诺那一句,结草衔环,永世不负。
  徒留两个身影,在这泥塘之中,隔着时光的纱幔,各执长剑,互为明灯,擦肩而过。
  而今命运巨轮再一次转动,再到抉择的时刻。
  裴文宣静静看着李蓉:“殿下,往事已知,太子,还弃吗?”
  苏容卿将最后一杯茶水倒入茶碗,抬头看向苏容华:“大哥,故事已尽,夺嫡,还拦吗?”
  宫廷之内,大夏今年第一片雪花飘落而下,宫人打马从御道飞奔而入,高喝出声:“陛下——肃王殿下,无恙了!”
第164章
川梦(已修)
  “这些往事,与苏容卿告诉我的,有什么不同?”
  李蓉艰难笑起来:“不是他们过得不好,就可以让我理解他们。若论过得不好,谁又过得好了?”
  “殿下说得是。”裴文宣轻轻颔首,“那明日,我随殿下一起去看看太子殿下,然后我送殿下去找苏容卿吧。”
  “你愿意我和他合作?”李蓉盯着裴文宣,裴文宣从容一笑,“殿下做什么,文宣都愿意追随。”
  说着,他倾身上前,抱住李蓉:“只要殿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后悔就是。”
  “这个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验过了,”苏容卿垂眸,“真的。”
  “所以这就是你和柔妃联手的理由,为了阻止太子登基?”
  苏容华抬眼看向苏容卿,苏容卿应声:“是。”
  “因为你杀太子殿下,注定和平乐殿下为敌,所以你放弃了平乐殿下。”
  苏容华肯定开口,苏容卿捏起拳头,许久,他还是应声:“是。”
  “不可惜吗?你都知道了未来,为什么不试着改变?”
  “怎么改?”苏容卿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大哥,我怎么改?是我苏氏对不起李川吗?还是我苏氏权势太过?是李川身为君主,空有野心,却莽撞无知,肆意妄为!”
  “他好大喜功,上来就要北伐,群臣主和,他当臣子贪生怕死,却不知是因为我等深知朝廷内垢,不清空弊端,莽撞开战,岂有获胜之可能?但他执意要战,最终国库耗空,战至一半便无军饷,之后南方照例水患,再无赈灾银两,尸横遍野易子相食。”
  “他不思悔改,只当是世家积弊,盲目推行改制,又致连年烽火。宠幸寒门佞臣,肆意妄为,他登基之时,大夏在册人口一亿三千万,八年后,在册人数不足八千万,五千万人,”苏容卿看着苏容华,“要从哪里开始改?”
  “当年他也是这个脾气,看似贤德仁善。大哥,我是爱平乐殿下。”这句话说出来时,苏容卿定定看着苏容华,“可我也有我的底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