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很凶(校对)第6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2/864

  西凉军有多少这东西?
  若是用这个打关中道,千阳关、镇虎关,乃至长安城的城墙,还有什么意义?
  旁边的副将,显然没关鸿业想的长远,在后面看了片刻后,走到跟前,轻声道:
  “将军,照这个‘施法’的速度,襄阳城的城墙,最多一个时辰,就能凿开一个缺口,咱们……就这么跟着啥也不干?”
  听闻此言,关鸿业才回过神来,都快走到襄阳城下的,他手底下的兵可还在十余里外等着。襄阳的城墙就是个活靶子,没有反手之力的情况下,迟早会被打出缺口。城池触手可得,若是许不令攻入后他没动,许不令出来肯定就把他脑袋砍了当尿壶。
  关鸿业迟疑了下,抬了抬手:“传令三军,随世子殿下攻襄阳,一切听世子调令,切不从错失战机。”
  战场之上,永远是拿战绩说话的,士兵保的是命、挣的是军功,谁能死最少人,杀最多敌人,军卒肯定心里就向着谁。
  事已至此,哪怕是皇帝力保关鸿业为主帅,朝臣和十几万兵马也不会再听他的话了;事无大小都会去问许不令的意思,毕竟许不令比他会打仗。
  身为主帅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主帅之名已经名存实亡,哪怕心中不愿,也由不得他了。
  关鸿业看了看襄阳的方向后,沉默片刻后,调转马首,独自往邓州方向行去。
  屠千楚提着两柄铜锤,待关鸿业离去后,看向后面得几十个朝廷将领:
  “关帅发话了,一切听世子调令,回去领兵吧,随本将攻襄阳。”
  “诺!”
  诸多将领也是出来挣军功的,眼看着襄阳要的手,肯定是想着过去分一杯羹,有关鸿业的授意后,再无迟疑,飞马回到后方陈兵之处,各自带兵出阵。
  很快,十余万平叛军,便在平原上显出了身影,五万西凉军在前,举着‘许’字大旗,直逼襄阳城下……
第四十四章
分歧
  长安城,太极殿中。
  文武百官分立左右,商议着政事。
  宋暨在龙椅上认真聆听,心思却完全没放在朝堂上,目光一直注视着太极殿外的御道,等待着前线的战报。
  许不令不听调令强行请战出征,宋暨自是知晓,也曾否决过。
  但许不令擅自动兵,是给朝堂平叛,还立下军令状‘不破襄阳、提头来见’;有了南阳的前车之鉴,朝臣自然都谏言让许不令去试试;宋暨若强行不允,没法和朝臣解释为何‘有将不用’,总不能说猜忌许不令,不想让其立功,那样就成‘独断专行’的昏君了,因此只能默许。
  宋暨不相信许不令能带着两万府兵破襄阳,满朝文武也不相信,但世事总有‘万一’。
  早朝会上,宋暨一直都在思考‘城破’后的种种变数,提前思索着对策。
  只可惜,饶是宋暨有所心理准备,那个‘万一’,来到还是太快了。
  “报——捷报——襄阳大捷——”
  朝会开始不过小半个时辰,前线战报,便连夜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满朝文武及大玥天子的面前。
  “哗——”
  这次不用驿使出声,已经满场哗然。
  龙椅之上,宋暨露出几分笑容,袖袍下的手却攥紧了几分。
  三公之中,宰相萧楚杨暗暗松了口气;御史大夫崔怀禄眼珠转了几下,默然不语;太尉关鸿卓则是脸色一白。
  而余下文武百官,则是表情各异,震惊、惊喜、错愕、难以置信,种种情绪全写在脸上——他们都知道昨天晚上许不令会攻襄阳,可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捷报就传回来了,这他娘是个什么速度?
  很快,驿使跑到大殿之中,手里举着圆筒,朗声道:
  “报——昨日下午,肃王世子携军两万抵达曹庄,势如破竹攻到襄阳城下,以利器在襄阳城墙破开缺口;关鸿业将军迅速发兵驰援,大将屠千楚携西凉军五万协助肃王世子攻城,直至子时襄阳告破,楚军主帅秦荆自南门突围,退往荆门……”
  “好啊!”
  “稳了稳了……”
  确认是襄阳收复之后,文武百官皆是面露喜色。襄阳、荆门、荆州三点为一线,是楚地最重要的三座关口,只要打下来整个楚地都无险可守。而能这么快破襄阳,荆门、荆州也是迟早的事儿,往后基本上就是撵走四王跑,形势可不就是稳下来了嘛。
  少府李思一直都在抱怨北疆打的窝囊,此时瞧见平叛军连战连胜,当即就开口道:
  “看看,看看西凉军是怎么打的仗?我大玥不是兵不行,是将不行;郭显忠、王承海有人家许不令一半本事,也不至于被打的差点跳黄河……”
  各部朝臣也是点头,自从年初北疆出事儿之后,他们已经整整半年没有体验过‘犯我大玥中,虽远必诛’的感觉了,都快把自己‘天朝上国、中原霸主’的身份给忘了。
  现在这样才像话嘛,指哪儿打哪儿、逮谁灭谁才叫大玥军队,北疆那边节节败退的,打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或是讨论接下来的安排,或是讨论如何破的襄阳。说的全是世子打仗真他娘凶,平叛军主帅关鸿业根本没人提了。
  宋暨看着朝臣的反应,目光深邃,但脸上也是带着笑意,微微点头。
  驿使说完平叛军继续进军荆门的动向后,又拿出一封写好的奏折:
  “肃王世子收复襄阳后,军中诸将,上书弹劾主帅关鸿业,指其‘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用兵畏首畏尾、排除异己打压有功之士、有平叛之责无平叛之心’,恳求圣上换帅,由肃王世子领兵平息四王之乱。”
  话音一落,太极殿内的文武百官都安静了下来。
  作为混迹官场的老油条,自然明白所谓的‘诸将上书弹劾’,肯定是许不令授意让写的,不然军中将领哪里敢弹劾主帅。
  不过,文武百官对此也没什么意见,行军打仗靠战绩说话,许不令已经证明自己有平叛的能力了,看到人家能力,却不给人家应得的位置,那不成识人不明了嘛?
  大司农陆承安,率先上前一步,开口道:
  “许不令麾下兵马稀缺,却屡建奇功,若是把平叛军交由他之手,平四王之乱,想来不在话下。关鸿业领兵十余万,几个月来只知道守,未曾攻下一座城池关隘,让其继续当主帅,难以服众……”
  太尉关鸿卓,听见这话自然不满——他胞弟关鸿业本事肯定有的,只是圣上和朝臣起初的意思都是力保关中不失,拖到北疆战局有所转机位置为止;关鸿业也是领命行事,并没有做错什么。
  关鸿卓待陆承安说完,摇头道:
  “关鸿业领兵以来,虽无建树,却也没出过纰漏,从武关至南阳的布防都井井有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排除异己打压有功之士’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临阵换帅也是兵家大忌……”
  关鸿卓还没说完,少府李思就火了:
  “领兵打仗,无功绩就是过错,若是人人都和你关太尉一般,想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玥军伍岂不是成了一潭死水?
  关鸿业外战外行,内战也是外行,反倒是内斗积极的很;今天上折子笑话许不令以卵击石,明天上折子指责许不令不听调遣;自领兵以来,他除了上折子参许不令,还做过何等大事?
  如此主帅,还有脸面留在大玥军伍,本官都觉得脸红,你还好意思给他说好话……”
  少府李思是庞西李氏的掌舵人,官职比关鸿卓低一档,朝堂上的影响力可比关家一个将门大得多,脾气也一直比较大,不过平日里都是阴阳怪气,这当面开骂还是头一回。
  太尉关鸿中脸色憋的通红,但少府李思骂的理直气壮,他根本没借口还嘴,只能看向了龙椅上的天子。
  宋暨手指轻轻摩挲,沉默片刻后,轻声道:
  “自出兵以来,关鸿业确实反应迟缓,有失职之责;但许不令年纪尚轻,而且行军过于激进,贸然领十余万兵马也不妥……”
  宋暨的意思,明显是要保关鸿卓,朝臣也都明白意思。
  但半年以来,内战外战都是噩耗不断,往日强势执政的弊端全部显现,已经让宋暨的威信大大折扣;好不容易有了点转机,宋暨还要要阻止,朝臣岂会二话不说就点头。
  少府李思当即上前一步,躬身道:
  “圣上!许不令虽用兵激进,但军卒并未出现大量伤亡,甚至代价极小,便拿回了南阳、襄阳等地。只要给其兵权继续南下,平四王之乱是迟早的事儿。再者,即便许不令用兵有所闪失,后有襄阳、马山口、武关道为依仗,关中万无一失。臣实在不明,让许不令挂帅平叛,有何不妥?”
  宋暨一时哑然。李思这个问题根本回答不了,他总不能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问‘许不令若是拿了兵权回来打关中咋办?’,这句话说出去,肃王和许不令恐怕直接就就反了。
  宋暨沉默了下,看向了御史大夫崔怀禄。
  崔怀禄已经旁观许久,见宋暨投过来眼神,上前一步轻声道:
  “北疆战事焦灼,既然许不令如此能征善战,不如让其带着西凉军赶赴太原……”
  “胡说八道……”
  “你这老匹夫……”
  崔怀禄话一出口,满朝文武顿时哗然,少府李思直接爆了粗口。
  哪怕是不会打仗的文人,也知道这建议不是一般的蠢。
  许不令的平叛军刚有点建树,就让许不令带着西凉军千里迢迢跑去打北齐。
  北齐的铁骑和四王的府兵能一样?
  关中军和辽西军都是精兵,缺西凉军这五万人?
  再者即便许不令过去了,能改变北疆的局势,四王联军谁来挡?
  这就是标准的顾头不顾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2/8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