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酋长(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459

  不过,科奈罗水泥除了为海外资本控股这一因素外,过于庞大的体量也是其在德古拉摩直接上市的障碍。
  科奈罗水泥与西非水泥集团合并后,规模是更大了,但背后推动其上市的力量也会变得更加强大——最初那些投资人参与西非水泥集团的投资,主要就是推动西非水泥上市后再从公开证券市场套现退出,但没有想到科奈罗水泥异军突起。
  这时候合并,除了双方各自的估价之外,更关键还是要将海外资本在合并后新组建的水泥集团里所占股权比例,调整到符合卡奈姆法律监管要求的水平,也就是天悦投资作为海外资本,对新的水泥集团持股不能超过30%。
  西非水泥与科奈罗水泥产能规模相当,但盈利能力天差地别,估值必然也将存在巨大差距。
  “如此惨淡的市场环境,科奈罗水泥犹能保证两亿美元的年净利润,是难能可贵,但合并西非水泥集团后,在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的垄断优势已经确定,即便盈利能力会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也不会认为合并后的水泥集团还有多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也将直接限制了合并水泥集团上市后的市值想象空间。同时,德古拉摩证券市场的容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我考虑过,上市后科奈罗水泥这部分资产所对应的市值,应该在十五亿美元之间,而西非水泥这部分资产所对应的市值应该在五亿美元左右。双方以相应的市值比例进行合并成立新的水泥集团,天悦投资将持有合并后水泥集团52.5%的股份,这时候就需要将22.5%的股份转让出去,才符合卡奈姆对拟上市公司海外资本占股的监管要求。而这部分股份对应市值是四点五亿美元,我可以说服投资人们组建一支信托基金接手这部分股份,也可以说服他们承诺不干涉合并后水泥集团的运营,但他们必然想着要天悦投资让出更大的盈利空间,我估计他们最多能开出三亿美元的价码来……”斯特金说道。
  斯特金现在对伊波古矿业、科奈罗水泥的持股情况颇为清楚,他所设想的方案,就是天悦投资对合并以及转售一部分股权之后的水泥集团持股,虽然照卡奈姆的监管要求降到30%,但联合管理层持股以及菲利希安家族、西卡家族、鲁伯特家族、布雷克家族等持股,又恰到好处的掌握控股权,不会导致控制权旁落,这应该是曹沫所能接受的合并方案的底限。
  “我觉得你对全球经济形势的预测,略显悲观了一些,”曹沫摸着额头说道,“中国今年以来在重化工业的投资幅度非常大,很可能明年就会拉升对全球原油市场的强劲需求——这对几内亚湾沿岸各国的经济复苏会产生直接的刺激,到时候建材市场的需求也会强劲复苏。而即便几内亚湾沿岸的滨海地区市场有限,我们很难再提高太多的份额,往西南非以及西北非的沿海市场呢,从德古拉摩走海运渗透过去,难度有多大?西非水泥集团能不能盈利,我不是很关心,但科奈罗水泥一座年产两百万吨的新厂,随时会奠基建设以满足几内亚湾以及两翼往西南非、西北非扩张新增的市场需求。我也不关心水泥价格会不会有所反弹,却坚信科奈罗水泥的盈利规模会随着市场的扩大,一定有相应的增涨。所以,这部分股份的估值仅开价三亿美元,实在是太廉价了。”
  曹沫他能理解斯特金极力想促成这事,主要还是想着让出利益,以便在几内亚湾联合更多具有实力的盟友。
  曹沫从来都不是吝啬的人,但问题在于,他慷慨让出利益,赢得的是友谊,还是更为贪婪的觊觎,这是需要认真权衡的。
  “经济情况这么恶劣,西非水泥集团相关的投资人们,这时候能拿出来的资金非常有限——我已经是尽可能往高处估了,三亿美元差不多是他们目前能拿出的资金的极限。”斯特金说道。
  “三亿美元最多换走12.5%的股份,我甚至可以给这些投资人一个承诺,要是新的水泥集团在德古拉摩上市后,这部分股份在三年内从公开市场减持所得的现金低于四亿美元,不足部分我负责补足——合作,他们除了这部分收益外,更主要还是保住他们对西非水泥的投资收益,他们不能想将便宜占尽,我们也不能太过软弱,”曹沫说道,“当然,即便我个人名下还需要减持10%的股份才能达到卡奈姆的监管要求,但这部分股份未必要用现金置换啊,弗尔科夫石化集团的股份、大西洋银行的股份,只要开价大差不差,我都不介意的……”
第四百四十九章
合并(二)
  除了不能过早暴露他跟曹沫的合作关系外,大西洋银行对西非水泥集团的投资事务也不归斯特金管辖,他也就不可能直接站出来,去推动西非水泥与科奈罗水泥合并的事宜。
  不过,斯特金不能站出来,却不意味着他不能找到替代的人选。
  西非水泥集团早期是斯丹宁家族承接军政府在德古拉摩东部所办的奥贡州属水泥厂,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续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所引进的外部投资者,有大西洋银行这样的金融投资机构,也有私人投资公司。
  至少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之前,几内亚湾的建材市场还是像一座诱人的金矿,斯丹宁家族之前得罪太多的人,是被迫接受一些投资人的参与,谁能想到形势转变会如此之快?
  对于大西洋银行这些的金融投资机构,以及拿其他投资者的钱的信托基金,相比较要淡定一些,或许还有期待市场转暖的耐心。
  不过,对那些将主要身家,甚至倾家荡产都押注在西非水泥集团之上的投资者,此时焦虑的心情或面临的困境,就像阿温娜刚到德古拉摩时的斯特金,整日惶惶难安。
  联邦议员贝尔蒂奇·盖里就是这么一个人。
  其家族持有西非水泥集团4%的股份,贝尔蒂奇本人还直接担任西非水泥集团的董事。
  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令盖里家族在其他领域的投资损失惨重,甚至还有不小的窟窿要补;对西非水泥集团的持股,是盖里家族最后寄以重望的核心资产。
  谁都不敢想象西非水泥集团轰然垮塌后,盖里家族会陷入何等困境。
  就像丁家及东盛陷入债务危机时,总会有董成鹏这样的人像溺水者一般,迫不及待的去寻找生路一样,贝尔蒂奇·盖里这段时间也是焦虑的期待转机的出现。
  斯特金·福斯特以大西洋银行的名义,发行信托基金支撑弗尔科夫投资的发展,盖里家族也有参加信托基金的投资,因此斯特金跟贝尔蒂奇的私交还算不错。
  斯特金找上门,表示可以引荐他认识科奈罗水泥幕后的主要投资人,贝尔蒂奇·盖里隔天就迫不及待的跟随斯特金秘密赶往伊波古部落的湖畔木楼,与曹沫会面。
  贝尔蒂奇·盖里作为联邦议员,又是从德古拉摩走出去的议员,他对科奈罗湖沿岸正发生的发展奇迹,是亲眼目睹,也要比普通人知道更多的细情。
  只不过科奈罗水泥与西非水泥集团一直以来都是直接的竞争关系,而贝尔蒂奇·盖里与布雷克、奥乔桑等人又分属不同的政党,因此之前一直都保持距离,没有什么接触。
  听斯特金提及科奈罗水泥与西非水泥合并上市的计划,贝尔蒂奇·盖里都恨不得直接将其家族所持的股份出售给天悦投资。
  当然,盖里家族仅持有西非水泥集团4%的股份,曹沫不会有什么兴趣,他需要的是在贝尔蒂奇的帮助下,使整个合并方案能以最快的速度落地。
  要不然,就毫无意义。
  曹沫并不觉得科奈罗水泥单纯从市场上,将西非水泥集团击溃打垮,就一定是好事。
  真要那么做,不甘心束手就擒的斯丹宁家族联合其他损失惨重的投资人,一定会想法设法的给他们制造更多、更大的麻烦,那天悦在西非就被迫多线作战。
  而德古拉摩的投资圈,其实非常狭小,西非水泥集团的投资人,即便没有谁是埃文思基金会的理事会成员或其他高层,但或间接或直接,也有种种牵连。
  甚至斯丹宁家族曾经找埃文思基金会接触过,但奈何埃文思基金会对在非洲进行产业投资不感兴趣。
  合并,将强敌化为盟友,即便盟友也会有不少心怀鬼胎的,但也能进一步固巩天悦在卡奈姆的根基。
  在贝尔蒂奇这位将天悦视作最后一根稻草的“溺水者”面前,曹沫、斯特金也没有隐瞒天悦与弗尔科夫投资早就在暗中达成合作、以对抗埃文思基金会的诸多事实。
  他们也跟贝尔蒂奇强调,为了避免埃文思基金会有可能插足进来搅局,西非水泥集团董事会及投资人们需要尽快拿出成形、合乎双方利益的方案来。
  考虑到德古拉摩的投资人圈子是那么的狭小,甚至西非水泥集团有一些投资人与埃文思基金会有牵连,所以也必须要考虑到西非水泥集团哪怕仅仅是内部讨论合并方案,消息依旧有提前泄漏出去的可能。
  曹沫与斯特金、贝尔蒂奇商议,他们最好还需要从西非水泥集团的投资人里找两三名“反对者”站出来搅乱视线,叫埃文思基金会即便听到一些风声,也不至于立时重视起来……
  ……
  ……
  贝尔蒂奇则以投资人及董事的身份,在其他董事会成员及投资人之间积极斡旋、协调,斯特金也是积极影响跟他有过接触、业务往来的投资人。
  到十一月底时,西非水泥集团董事会就达成合并重组的一致意见,方案也跟斯特金最初所设想的方案基本一致,就是斯丹宁家族放弃对西非水泥集团的运营控制权,使之合并到科奈罗水泥之中。
  对科奈罗水泥估值十五亿美元以及西非水泥集团估值五亿美元,斯丹宁家族颇为抵触,但投资人们还是颇能认清现实;他们甚至很清楚,西非水泥集团资产唯有合并到科奈罗水泥之中进行整合,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估值来,要不然就是负资产——至少用正常市场的手段已经无法跟科奈罗水泥抗衡。
  科奈罗水泥为配合合并方案的推进,分别在贝宁的科托努、在阿克瓦的达荷美都公布新的建厂计划,不合并,面对科奈罗水泥两年四百万吨的新厂建设计划,在政治上受过重创的斯丹宁家族最终选择屈服。
  西非水泥集团董事局主席奎因·斯丹宁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造访伊波古部落,与曹沫见面,双方签下推进两大水泥集团合并重组的备忘录。
  合并之后的新水泥集团,天悦投资持股将调整到52.5%;以杨德山、温迪·斯卡夫为首的管理层外加菲利希安、西卡四大家族的持股调整为22.5%;而斯丹宁家族与原西非水泥集团的投资人持股则调整为25%。
  总产能相当、建厂投入相当,合并时西非水泥估值仅有科奈罗水泥的三分之一,说到谁头上都是一把辛酸泪。
  为使新水泥集团达到在德古拉摩直接上市公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对新水泥集团的权益,斯丹宁家族与投资人们需要另行筹备资金组成信托投资基金,从天悦投资手里收购新水泥集团22.5%的股份。
  分歧是这部分股权的价格。
  曹沫的底线是这部分股份折算下来不能低于五亿美元,但具体是以现金收购,还是以相应的资产进行置换,亦或是现金加资产,曹沫都不甚关心,都可以接受。
  到十一月底,全球经济犹看不到复苏的迹象,斯丹宁家族及其他投资人手里的现金都极为有限,也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上消耗不多的现金流。
  在贝尔蒂奇与斯特金的斡旋之下,斯丹宁家族及投资人最终同意以一亿九千万美元的现金,外加大西洋银行百分之十二的股份,同时将对弗尔科夫投资总计两亿美元的债权拿出来,合并到新的信托投资基金之中,从天悦投资手里收购新水泥集团22.5%的股份。
  双方还约定这部分股份对公司资产、利润分配以及上市退出等享有优先权,但需要放弃对公司事务的表决权——这样就能确保公司的决策权自始至终掌握在天悦投资,也就是曹沫的手里。
  双方约定新的水泥集团五年内不能成功上市,大股东天悦投资需要加附利息回购这部分股份,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为加强新水泥集团乃是卡奈姆民族企业的概念,最终的公司名称采用西非联合水泥集团,消弱“科奈罗”系的痕迹。
  而对斯特金·福斯特个人而言,他更在意的还是后两条交易筹码。
  天悦投资从其他投资人手里拿到大西洋银行百分之十二的股份,没有注资就将成为大西洋银行仅于福斯特家族的第二大股东;这时候只需要获得曹沫的支持,斯特金无疑就能坐稳他此时在大西洋银行高级副总裁的位置。
  更关键还是弗尔科夫投资约两亿美元的债权,通过置换转到天悦投资手里,将斯特金脚下所踩的最后一颗地雷卸掉。
  德古拉摩的投资人圈子真是非常的狭小,西非水泥集团扩张的投资人里,有一小部分当初也参与斯特金以大西洋银行名义发行、实际投入弗尔科夫投资的信托基金投资,两边更多的投资者则有着其他或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斯特金·福斯特作为大西洋银行的高层,发行信托基金,却用于投资自己暗中控制的企业,这当然是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
  一旦他在大西洋银行的职务被剥夺,事情败露,他所辛苦构建的弗尔科夫投资就会轰然倒塌。
  这是一柄随时能将弗尔科夫投资公司控制权从他手里夺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斯特金这段时间,比贝尔蒂奇更积极的在暗中奔走,就要将大部分债权通过一层层的置换,转到天悦投资手里;除此之外,他还说服一部分投资人,将对信托基金的投资进行股权置换或另行拿出一部分资金出来,以便他最终能将这些见不得光的信托基金全部结算掉。
  这时候阿温娜就算彻底醒悟过来,也将拿他无计可施。
  天悦投资将这些债权拿到手里后,也不会再继续持有,而是要直接转为对弗尔科夫投资的持股,换取弗尔科夫投资35%的股权;另一部分投资人通过置换,也将持股弗尔科夫投资15%的股权。
  虽然奥本海默家族之前对弗尔科夫投资的持股高达20%,但在公司资产结构里负债庞大,大部分债权转股,奥本海默海家族的持股就直接被压缩到6%。
  与此同时,斯特金个人还将转让20%的持股给科奈罗湖工业园,以抵消科奈罗湖工业园之前以信托基金暗中拆借给他的一亿两千万美元资金;他个人最后将继续保持弗尔科夫投资24%的股权。
  为保证弗尔科夫投资掌握更多的现金,加强对新港城及石化集团的投资,曹沫还计划以天悦投资名义,出资八千万美元,将弗尔科夫投资对科奈罗能源所持8%的股份收购过去。
  所有的协议,在十二月底之前签署完毕,天悦投资对新的西非联合水泥集团持股调整到30%,但与菲利希安家族等四大家族联合持有52.5%,投票权更是高达67%,保持对运营的绝对控制权不旁落——最后仅斯丹宁家族与贝尔蒂奇在西非联合水泥集团董事会获得两席董事名额。
  天悦投资对科奈罗能源直接持股8%,而上市公司天悦实业对科奈罗能源持股60%——穿刺到最后,天悦投资对科奈罗能源的实际持股为26%,但同样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天悦投资对弗尔科夫投资直接持股35%,另外科奈罗工业园对弗尔科夫投资持股20%,穿刺到最后天悦投资对弗尔科夫投资实际持股42%,同样从斯特金·福斯特手里接掌绝对的控制权。
  天悦投资对大西洋银行直接持股12%。
  天悦投资对伊波古矿业直接持股70%。
  斯特金以大西洋银行的名义,正式发行一部分信托基金聚拢一批中小投资人,从天悦投资手里收购一部分科奈罗食品、几内亚湾航运公司的股份,使天悦投资对这两家公司的持股降低到50%。
  这两个月一系列的股权转让,天悦投资账户里净获得三亿美元的现金。
  而在西非水泥集团正式抛出合并方案之前,曹沫突击将科奈罗水泥账户里的一亿五千万美元的现金拿出来进行分红,天悦投资分得一亿美元的现金。
  此外,伊波古矿业的账户上还囤积着七亿美元的现金以及黄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