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校对)第67部分在线阅读
看着魏忠贤迅速消失的背影,朱由校轻轻地笑了笑。
事情到了这一步,大幕才算是真的拉开了。
转头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吩咐道:“告诉锦衣卫那边儿抓点儿紧。事情要尽快操办起来,办事情需要时间,但是先把声势弄起来。”
陈洪当然知道自家皇爷是什么意思。
其实皇爷就是希望自己把消息放出去。
而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放消息了,这种事情做起来虽然算不上驾轻就熟,但是也绝对是有丰富经验了。
陈洪躬身道:“皇爷放心,奴婢这就去办。”
事情都安排下去了之后,朱由校伸了一个懒腰。
他准备去百工院看一看,那里才是他的未来。只不过现在那里的架子才刚搭起来,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
不过朱由校还是有事没事就喜欢去那里逛一逛,原因无他,看着正在建设中的百工院,心情就格外的好。
百工院这边儿的进度略微有些慢,但是朱由校也没催,因为这些东西就是需要时间。
不过百工院的负责人自己倒是可以安排了。
虽然徐光启是最合适的人,不过要是将徐光启放在百工院,倒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朱由校也不禁感叹,如果徐光启这样的人才多一些就好了!
不过这种人才可遇而不可求,以后可以慢慢培养。
但是现在就这样一个合适做百工院的领头人,朱由校其实早就想好了,这个人就是曾经的顺天府丞毕懋康,现今已被自己传召留京待用。
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不过比起徐光启还是要差一些。
但是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对毕懋康一定不陌生。
毕懋康这个人官做的不少,但是他最有名的成就却是在火器方面。
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歙县上路人,武器专家。
弱冠即工古文辞,善画山水,宗王维富春笔意,可以说毕懋康是一个文采风流的书生。
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累迁广西道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
从他做官的轨迹就能看得出来,他的第一个官职是中书舍人,可见他的文采出众。
后来他一直在做言官,按理说应该是一个嘴炮能手,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陕西旱灾,他广设粥厂、大放仓廪,流民渐复其业,全活约1.5万人。
四十二年,建历山书院,为当时济南最大书院。
这是一个能做实事的官员,同时也受风气的影响喜欢讲学。
对于毕懋康这样的行为,朱由校是乐见的。
因为在朱由校看来,稍微培养一下毕懋康,他就可以在工科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可以将这些东西写成书,传承下去。
华夏在科技方面,一直都是口口相传的经验流,对于著述却是一直不怎么在意。
即便是在意,那也是很少的少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理论是一定要有的。
理论开阔了才能够进行实践,所以朱由校找的人就是这个毕懋康。
在原本的历史上,毕懋康写了一本军器图说。
在军器图说当中,毕懋康提到了一种自生火器,就是在火器发展的历史上,有着转折性地位的燧发枪。
它的改造与完成大致与欧洲属同一时期,然而在中国并未得到及时的推广,只是在清初康熙年间将它作为皇帝的御用猎枪。
这一次朱由校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要重用毕懋康,让他为大明枪械发展做出贡献。
有了燧发枪为基础,就可以向上研制更多的枪械,比如转轮式火枪,比如膛线枪,又比如后装枪。
同时也可以兼顾火炮,拿破仑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总之朱由校想要的火器,全部都要做出来。虽然这工程是旷日持久的,虽然需要投入很大的金钱,但是朱由校知道这是大明的未来!
对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做出来!
第九十七章
传召余懋衡
从百工院溜达一圈儿回来,朱由校吩咐陈洪道:“你去一趟都察院,将右佥都御史余懋衡给朕找来。”
陈洪连忙道:“奴婢这就去。”说完他转身跑了出去。
看着陈洪的背影,朱由校脸上的笑容缓缓地收了起来。
这个右佥都御史余懋衡,其实是朱由校选定的接替邹元标的人。
说白了,就是朱由校有意让这个人接掌都察院。
要知道,都察院这个衙门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朝廷的监察部门,作用毋庸置疑。
当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为的是让都察院成为天子的耳目风宪,说白了目的就是让都察院为自己监察百官。
只不过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都察院变味了。
都察院的官员们开始盯着皇帝参奏,为了求名不顾一切,整个风气被搞的乌烟瘴气。
尤其是在东林党上位之后,都察院就成了这些喷子的大本营。
这一次朱由校将他们弄下去,都察院自然是要换上自己的人的。
这个余懋衡就是朱由校选定的接班人。
既然魏忠贤那边开始了,那自己这边也可以开始了,说白了就是自己可以安排人了。
这个余懋衡朱由校了解过,字持国,江西婺源人。万历二十年中进士,授职永新知县,升为御史。
当时因为修建大殿,矿税使被派往各地,骄横异常,余懋衡上奏说:“与其骚扰平民,榷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田赋,共同赞助大殿工程。现在避开增加赋税的名声,实际上是竭泽而渔的办法,这样的害处比增加赋税要大十倍。”
因为违背圣旨,余懋衡被停发俸禄一年。
朱由校想用他,其实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件事情。
这个人有点意思,他对赋税的看法让朱由校很喜欢。
可以改赋税,但是不能以皇权纳私税。
这里面朱由校看到了他对制度的捍卫和坚持,这个人可以培养一下,只是不知道他对官绅一体纳税这件事情怎么看。
不过现在也无关紧要,可以先考察一下,不合适再换人呗。
现下都察院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用人心慌慌来形容,大家都怕这一次的案子影响到自己。
所以陈洪到了之后,引发了整个都察院的关注。
这次整件事情都是围绕着都察院的,从最开始的诬陷熊廷弼案,到后来查出来的结党营私案,所有的事情都是从都察院展开的。
现在都察院里边可以说是谣言满天飞,谁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
有的人说那些人收受了贿赂,说他们勾结边关将领,落于现今的地步是罪有应得;有的人则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东厂的诬陷,无中生有想要置他们于死地。
各种说法都有,起先大家在事情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怎么慌乱,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严重了,随着邹元标和杨涟被停职归家,都察院所有人都意识到情况不妙,都开始慌了。
虽然大家平日里喷这个喷那个,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种升官的途径罢了,没人真的想在都察院干一辈子,也没有人真的想拼命的得罪人。大家要的无非就是升官升官升官。
现在都察院遭遇了这样的大事情,两位大佬全部被停职,原本是和他们也没什么关系。
毕竟如果有人停职,或者有人被罢官,对大家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反正不是我,反倒是自己还有机会往上爬一步。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好事情,要知道平常可空不出这么些职位来。
但是这一次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大到牵扯到了整个都察院。
如果这一次的事情被坐实了,那么陛下对都察院还有什么信任?他们这些人可以说就是城门失火被殃及的池鱼。
于是都察院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基本上就是分为了两个派别。
硬扛派别认为这一切都是东厂的诬陷,坚持硬刚到底,以保全自己的名声和官职。
反对者则是认为那些人死有余辜,他们勾结边将、诬陷朝中大臣、收受贿赂、贪污军饷,简直就是罪大恶极,认为都察院现在要做的就是和他们切割开,我们都是被蒙蔽的。
这一派的人主张向陛下妥协,从而赢得陛下的欢心,保住自己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