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437

  宁渝一想到这里就来气,对于那些在这个关头上故意跟他唱反调的人,他自然不会多客气,干脆利落的处置了一大批人,其中像军方不少将领都进行了调整,另外也让新闻出版司对一部分报刊进行了封停,可谓是一次不大不小的风暴。
  自从上一次宁渝在国务厅开会之后,就等同于明示了自己的想法以及未来的策略,在这个时候还装傻的人肯定跟他这个皇帝不是一条心,既然不是一条心,那么不管这些人有没有能力,那都只有一个结果。
  宋恩铭也轻轻点了点头,他出于首辅的身份很多事情是不能随意做的,对于皇帝的这一次力挺自然是心怀感激,像不少皇帝都玩什么‘恩出于上,怨归于下’的帝王心术,可是也不想想,天底下走到这一步的有几个傻子?
  大家不敢开口说话不代表心里这么想,宁渝就从来不觉得玩这一套能让事情做好,如果从上到下都是一副不敢担责的形象,那么国事自然也就不用多提。
  宁渝停顿了一下,继续开口道:“对于法国我们还是要继续拉拢,朕准备让皇长子为使团团长,外交部右侍郎谢大春和恩斯特为使团副团长,前往欧洲出使,遍访诸国,也好让皇长子看看外面的情况。”
  “是,陛下。”
  宋恩铭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其实这一次皇长子前往欧洲,倒不是真的要谈出一些什么东西来,关键还是为了能够给欧洲各国看看,我大楚是一个真正的文明国家,而且还是一个比你们更先进更强大的国家,所谓的‘黄祸论’是无稽之谈。
  当然,那些在暗中散播‘黄祸论’的国家自然不会甘心,可是这也已经达到了宁渝想要的效果,至少可以让那些还冷静的欧洲人看看,一个能够交流的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当年纵马弯刀的蒙古铁骑。
  有了这一点的保证之后,‘黄祸论’虽然不会消退,可终究让其他人看到了舆论不同的一点,这也足够使得更多人不会无谓的同一个虚无的‘黄祸’拼命,特别是在家门口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只会看到眼前的现状。
  不管是咄咄逼人的法国,还是新仇旧恨的西班牙,在这个时候都已经在不断的撩拨着英国人脆弱的神经,宁渝绝不相信英国人会放着家门口的矛盾不管来对付他们,到时候只要摩萨德暗中宣传一波,舆论的导向就会指向法西同盟。
  等到宋恩铭退下去之后,宁渝却陷入了一阵恍惚,他突然暗暗骂道:“他娘的老子当年都没能出国留洋去克莱登大学深造,如今可倒好,这小兔崽子还没成年都已经开始出国访问了,这才是真正的凡尔赛吧……”
  到了六月的时候,一支临时组成的访问团很快就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外交部的随员,其余人则都是来自于内阁的其他部门,包括枢密院也派遣了数人的代表,他们将会随团一路考察欧洲各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方面,将会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资料库。
  相对于先前恩斯特在欧洲的活动,这一次大楚访欧团在规格上更加正式也更加庞大,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宁渝直接让海军调拨了‘南京号’作为使团用舰,并且派遣了一支舰队作为护航舰队,保护使团前往欧洲。
  然而,当使团要出发的那一天,许多好奇的百姓都围在了上海码头前,然而当护航舰队出现在所有人视线当中时,许多人都发出了一个来自内心的质疑,前往欧洲的海路上到底是什么威胁值得大楚海军出动这么庞大的舰队?
  没错,如今的大楚海军经过了十余年时间的换装之后,终于鸟枪换炮,从原来破烂老旧的中式战船全部换成了清一色的新式软帆战舰,四十余艘主力战舰上挂载的火炮也都是革新十年以后的新式大口径火炮,开花弹的威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综合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而眼下出现的护航舰队,便是由一艘一级战舰、四艘二级战舰以及十六艘三级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再加上数量众多的辅助战舰,使得这支护航舰队的实力可以傲视绝大部分国家,除了像英法荷这些传统海上强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海军还真不够看。
  “轰轰轰——”
  随着十六声礼炮之后,皇长子宁承泽穿着一身红色团龙服,腰上悬挂着佩剑,一步步走到了宁皇帝面前,端端正正行了大礼。
  “启禀父皇,儿臣必定不负父皇重托,竭尽所能完成使命,不负父皇厚望。”
  望着面前一脸英气勃勃的宁承泽,宁渝不由得笑着摸了摸胡须,他一把扶起跪在地上的长子,笑道:“承泽,你是随着大楚一同长大的,如今大楚已有十六载,而你也到了十六岁,也该出去闯闯,见见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朕相信等你这一路认真走过且看过之后,你一定会进行深深的思考,而这也将会成为你未来治理天下的宝贵财富。”
  “是,儿臣知道了。”宁承泽又端端正正的行了一个大礼,他倒没有表演什么临行哭泣的把戏,可是眼中的不舍却是人人都能看出来的。
  宁渝望着日渐长大的儿子,也不由得有些感慨,身为人父自然是对自己的孩子带着多般担忧和期待的,可是他身为皇帝,绝不仅仅只是担负着父亲这个身份,他所做的任何事,都需要更深入进行思考,否则对于儿子绝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从一开始,宁渝就一直避免内外廷的事物和利益牵扯到一起,甚至用拒绝纳妃和将内外廷财务彻底分开的方式,将外廷伸到内廷的手彻底斩断,以此来避免将来内廷为了争嗣位之事而勾心斗角。
  不得不说,宁渝的干净果断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直到如今都没有人再胆敢试图通过谋立太子的方式获取利益,这也使得宁渝在对皇子的教育上变得更加纯粹,就好比皇家公学的成立,本质就是对传统皇室教育的一种否定,他已经受够了那些帝王心术的一套,也不愿意将这些继续延续到自己的继承人身上去。
  身为大楚未来的君王,统领天下亿万子民,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寰球瞩目,怎么能是一个执着于宫廷阴谋诡计的小人物呢?他应该放开胸襟去拥抱世界,用更加自信的态度去治理这个国家,只有这样,才不负宁渝的一番厚望。
  ……
  随着帆影的渐渐远去,大楚未来继承人带着前所未有的信心踏上了漫漫的航程,而此时的大楚君臣却又不得不开始面临了一个难题——依然是货币的问题。
  早在十多年前,大楚的货币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金银本位制的确立使得大楚的财政基础坚实了不少,为税改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了大楚财政收入的年年增高,经济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也进一步推行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可以说这十多年的时间,使得大楚走了相当于过去数百年的路。
  但问题也就来了,随着大楚对周边的开拓,工商界也大肆进军这些国家,资本也会带动货币进入这些国家,而大楚成熟稳定的金银铜币也就受到了这些市场的认可,使得大量的大楚货币流失到了这些国家,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货币的国际化。
  从后世的观点来看,货币国际化自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就好像美元作为国际化货币常常用来作为大宗商品的结算,最典型的就是石油,而所有使用美元结算的国家,都在无形中被美国薅去了一层羊毛,而且为了维持自己持有的美元价值,这些国家还会主动的保持美元的汇率。
  而到了后续,美元成为了公认的国际化货币之后,所有使用美元的国家都被绑架到了美元体系上去,而到了那一天,美元即便大量被印发也不会引起国内市场的崩溃,因为有大量的国外市场在主动撑起美元的价值——这就是国际化货币的好处,它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国内的金融通胀压力。
  可是对于如今的大楚而言,货币国际化却并不是一件完全的好事,原因很简单,美元毕竟是用纸做的,跟金银完全脱钩,美国政府可以自由印发大量货币,而大楚的货币却是用金银直接铸造的金属币,那么一点点储量根本无法面临目前愈发膨胀的市场压力,就算大楚已经占据了整个亚洲的所有金银来源,也无法一直撑下去。
  通过后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宁渝实际上就已经明白,这绝不是人力所能阻止,只不过后世一直到二十世纪,人类才开始选择通过向金银脱钩的方式,来摆脱储备货币不足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纯粹的金银币本身的缺陷却是被人看得清清楚楚。
  而在后世,当时就有人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即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而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
  可以说这种根本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就已经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
  在面临这种困境的时候,无论是宁渝自己,还是大楚内阁都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要知道如果在没有取得全球霸权,且不能真正绑架全球经济的情况下,率先抛弃金银货币只会使得经济彻底崩溃,因为人们不会认纸张,他们只会认实打实的金银,到了那个时候,国内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资本要么外流,要么彻底破产。
  因此,想要在这个时代就直接搞信用货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条彻头彻尾的死路。
第六百六十九章
土地与货币
  在国务厅召开的高级别财政会议上,财政部尚书陈尚泰神情严峻地分析了目前大楚货币问题,并且通过对目前市场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等到大楚外贸继续持续上升五年,那么到时候国内货币流通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短缺。
  所有人的神情都有些严峻,毕竟大家对于经济方面并不算完全不懂,实际上一旦国家货币出现短缺现象,也就意味着原来的交易模型中会出现有市无价的情况,并且会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持有货币不再交易,这就会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跌甚至是崩盘,也就是经济当中的通缩现象。
  当然,在目前这个时代,除了宁渝这个穿越者,还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针对经济当中的通缩现象进行分析,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理论,一直要等到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之后,才会对经济现象当中流通中货币的膨胀和收缩问题进行分析。
  在马克思的理论当中,通缩的问题一般都是由经济的产业周期引起,也有可能是由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变动引起,或者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引起,但是在该理论当中,由于对象是以金币为主的货币流通,本身存在一定的价值,因此或多或少不会引起币值的变化。
  但是目前大楚的情况则不太一样,反倒是更像隆庆开海之前的情况,即银钱流通量的不足,导致许多地区以铁钱或者是以货易货的原始交易方式存在,而在明末的时候,像陕西便是因为用银钱代替实物征税的缘故,使得整个西北经济的崩解。
  目前大楚的情况便是如此,虽然金银储量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可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导致目前大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再加上农业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百姓手中的银钱数量得到了增加,他们更加喜欢存钱,而不是消费,并将大量的资金藏在了地底下的罐子里,这也进一步导致流通出现了问题。
  在宁渝的思考当中,眼下大楚面临的问题倒更像是后世凯恩斯通缩理论的一个初级版本,即由于二次工业革命的缘故,使得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
  而在通货膨胀之后,很多国家为了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控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对财富的生产也同样会产生影响,前者具有过度刺激的作用,而后者具有阻碍作用,在这一点上,通货紧缩更具危害性。
  通缩紧缩之所以更加具备危害性,是因为它会使社会生产活动陷于低落,也就是说在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下,生产者不管生产什么都很难再换取货币,而由于生产者的生产资金大部分是借来的,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生产者停止经营,减少借款,把自己的实物资产变为通货,比辛苦经营劳作更有益。
  到了这个时候,工商业所遭遇的困境将会是毁灭性的,人们也将不会再有任何劳动和生产的价值。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时代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办法,其实根据后世的经验而言,治理的对策自然就是扩张有效需求,而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即在通货紧缩时期,政府要做的就是多印钱来制造流通性。
  “不可能。现在央行绝无可能突然无中生有的制造出足够目前整个金融大盘流通的货币,即便是在大额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们的货币依然不够眼下的大盘……”
  银监会主席宁忠德脸上带着些许无奈,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么做,可是他到头来发现了一点,那就是这个问题的源头不堵住,其他方式也最多只能缓解。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眼下整个大楚的市场规模,要比西方外贸市场和东方其余诸国的外贸市场大很多,而大楚针对这些他国市场更多是一种粗放形式的资源掠夺,也就导致了大楚的货币取代了这些国家一定的流通量。
  在目前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也就是说如果大楚想要实现货币的快速升值,从目前来说不是很理想,从根本上有违宁渝的本意。
  宁忠德继续道:“在货币总量不能快速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缩紧银根,控制货币外流的方面来着手,减轻国内货币流通盘的压力。”
  “不行。”
  工商部左侍郎刘统勋当下便站出来进行否定,他摇头道:“如果缩紧银根,控制货币流通,那我们就真的走了老路,眼下做的一切将毫无意义,特别是在目前这个十分关键的时间节点,我们绝不能自断前程。”
  宁忠德轻轻叹了一口气,“老夫绝非要自断前程,只是眼下的确无法增大货币发行,恩斯特先生在离开之前也曾经说过,目前大楚金银储量即便再增加一些,在整个大盘面前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总不能让百姓们陷入无钱可用的境地啊!”
  宁渝此时也轻轻挥手,道:“光是收缩银根压制外贸需求,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反倒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经济大盘……况且,大楚的经济绝对不会就此停滞,随着未来城镇化的到来,经济的爆发时期至少还能持续十几年以上,那么我们就绝对不能让货币成为阻碍因素!”
  听到宁大皇帝定了调子,宁忠德当下只能默然不语,他缓缓吐口气道:“如果只能从扩大货币流通的角度来出发,目前只能改变我们的金银本位制度,可以考虑用一种不可兑换的银行券来代替货币的作用。”
  宁渝轻轻点了点头,这个法子实际上并不出奇,实际上在历史上有很多国家也会同样面临货币通缩问题,而他们往往就会在原本金本位制度下进行变革。
  像原本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而不同国家在使用金本位的时候,货币的汇率就根据这些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而等到黄金储量不足以支撑那么多的货币时,他们通常就会采用生金本位制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金币。
  所谓的生金本位制,即指国内不再铸造且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到了那时候,金银重金属将会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需要再去铸造金银币,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如果使用这种金融制度,的确可以一解目前大楚的困境,毕竟在这种制度下,金币的铸造和流通以及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已被禁止,它只是成为了一种准备金的存在,大楚中央银行在理论上可超量发行数倍规模的银行券,并不会担心遭到挤兑。
  可是宁渝并不打算直接采用这种办法,因为到了这种情况下,黄金已不可能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这就会使得目前大楚的经济失去稳定的基础,对于百姓而言,是一次风险非常巨大的抉择——在这件事背后,消耗的是大楚的民心,因此尽管这么做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大量的利益,可是从长远来看却是得不偿失。
  “发行纸币朕是赞同的,可是陡然间让货币和金银脱钩,这并不现实,百姓们也不会一下子理解,到时候反倒会增添许多不理解,这有违朕的初衷。”
  宁渝摇了摇头,低声道:“朕以为,初期银行券的发行必须以一定的金银储备为基础,可以在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乘数放大,但是一定要保障百姓的可兑换权力。”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只怕银行券很难推行出去,就算好不容易被百姓们接受了,将来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他们就会进行大规模的挤兑,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只怕就都危险了——”
  宁忠德轻轻叹气,他又何尝不想同皇帝说的那般,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你理解错了。”
  宁渝只是不愿意一开始就生硬的同金银脱钩,但是他也明白随着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与金银的脱钩只是迟早的事情……随着工业发展和殖民地的开拓,大楚在未来十年的经济恐怕绝不止再翻一番,可是金银储备却绝无可能在十年内翻一番,因此脱钩只是一个时间过程。
  “朕以为,货币与金银脱钩,实现纸币结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朕一纸诏书就能改变的东西,必须要让老百姓相信朝廷,必须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的保证!”
  宁渝站起身子,走到了庞大的舆图面前,朗声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才有用。在咱们华夏人的心里,土地就是财富,土地就是比金银还要宝贵的存在,而我大楚如今的土地数量又何止亿万?如果将银行券的根基植于土地之上,又如何不能取信于民?”
  一番振聋发聩的声音似乎驱散了蒙在众人头上的阴云,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反应过来,对呀,大楚虽然没有天量的金银储备,可是却有着堪称天量的土地储备,如果用土地储备作为可兑换保障,完全不用担心百姓们会不接受这种银行券,他们之所以使用金银,就是为了求一个心安,而土地同样也能给他们这份心安。
  要知道,金银本身到底也不能吃也不能穿,它的实际价值还真没有多少,相对于可以开垦的土地,金银也未必会更受百姓喜爱,只是他们会担心朝廷不守信用而已,才只会选择相信稀缺的金银,而土地也是能够起到这个效果的。
  宁忠德仔细揣摩了一番,却是觉得这个办法十分妥当,他笑道:“陛下所言甚为有理,我大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农税改革,且东征西战也获取了大量的土地,如今掌握在朝廷手中的田地多达三亿余亩,如果以这些田地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至少可以再发行数十亿元银元,此外如果再加上金银储备进行放大,我大楚完全可以通过纸钞来保障后续的平稳发展。”
  一旁的宋恩铭却有些质疑道:“这些土地的数量虽然大致能对上,可是毕竟分散各地,距离不一,更不用说地貌、雨水等等情况,价值如何能一概而论?到时候这银行券的价值又该如何评判?还有更重要的是,我大楚一直在严厉打击土地私下交易,才使得地价如此,若是这么多的土地到了市场,只怕地价会一跌千里。”
  宁忠德微微笑道:“宋相多虑了,实际上像这么多的土地,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市场,否则一旦砸下去整个市场也就被毁了,我们用这些土地可不是为了买卖,而是用它来作为准备金,给天下人一个承诺!”
  “什么承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