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3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2/437

  “其次,对于大楚的一些关键战略要地而言,每次有事发生以后,若是需要调兵遣将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集结军队然后赶赴过去,可是有了铁路之后,咱们的军队调动速度以及后勤支援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于国家安全也大有好处。”
  “最后,你们好好想想,现在的铁路看似作用有限,可是这并不是它最终的样子,等到蒸汽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时候火车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将来或许有一天,早上从南京出发,晚上就能抵达京师,你们想想这件事的意义该有多大!”
  不得不说,经过了宁渝这么一番教育之后,官员们终于有些明悟了过来,他们虽然不太相信皇帝说的最后一点,可是对于前两点还是不能否认的,毕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修铁路倒也不算是完全的赔本买卖。
  毕竟在这个时代里,除了水网密布的地方可以借助水运之力,使得交通还算方便以外,其他内陆地区的交通简直是一言难尽,基本上一些道路平坦的地方还可以用马车以及驴车,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人挑马驮,没有马的地方就只能用人力来运输,也就造成了陆运成本奇高,几乎是水运的十倍甚至是百倍。
  当十倍或者百倍的运力成本产生之后,也就限制了内陆的工商行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沿海和长江、黄河地区商贸发达的缘故,因为除了这些地方可以利用水运在降低运输成本,其他地方根本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因此商品经济自然也就受到了极大限制。
  正所谓“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便是这个问题的最终展现了。
  当然,宁渝的这么一番教育也只是让官员们明白铁路运输所代表的巨大意义,但是眼下也依然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铁路,毕竟在科技和生产力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即便是耗费巨资来修建铁路,也很难起到提振的作用。
  因此,当宁渝抵达了南京之后,也就把铁路的问题放在了一边,马上投入到了另外一件关键事情上面,那就是发起对俄战事的总宣传,从内部环境中宣传对俄战事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以在内部否决与俄率先和解的可能。
  这件事情看上去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可是结合这个时代的情况来看,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关系到对俄战事的最终结果。
  要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先明白一点,那就是华夏文化对于扩张的需求看似强烈,可是本身带着很强的实用主义,以致于真正在扩张的欲望上,根本无法同俄人相提并论,而这也是导致西伯利亚逐渐落入俄人之手的关键因素。
  而简单来说,就是华夏核心文明在扩张的时候,通常会看这个地方能不能种田,能不能养活百姓,如果没办法种田,不能养活百姓,那么就没办法对这个地方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也就很难在后续的争夺中进行长期的投资。
  像西伯利亚在华夏人心目中,那就是北方苦寒之地,即便是发配犯人流放,最远也只是到了宁古塔,也就是黑龙江那旮沓,至于更北方就根本没想过,或者说大家伙都不认为更北方能让人活下来,也就是到宁古塔为止了,再往北就甭走了。
  可是俄人不这么想,他们不光往更北方流放犯人,还在更北方的地方建立据点,对那些地方进行统治,像西伯利亚以及远东的大片土地,都是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才建成功的。
  难道是俄人科技更发达?生产力更高?
  并不是这样的,即便在清廷时期,俄人除了在军事方面略有领先之外,其他地方并没有比清廷更先进,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占据西伯利亚和更北方的土地,完全就是因为他们更能吃苦,拥有对寒冷环境更强的耐受力。
  而这一点从两国之间的地理差异就能看出来,像俄罗斯发家之前,基本和西伯利亚处于同一纬度,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为寒带气候,北部为极低气候,太平洋沿岸为温带季风气候,整体上夏季短暂,冬季寒冷又漫长。
  而华夏则主要以温带大陆和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也就说华夏整体而言更加温暖,和俄罗斯和西伯利亚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种气候的差异也就导致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扩张更有优势。
  除了气候方面以外,俄罗斯本身地理环境更差,土地承载能力更低,且缺少优良不冻港,而这些也促使俄人不断对外进行扩张,可是华夏本身就占据了东亚最好的土地,土地产出也更高,使得百姓们更加偏向于内陆的富庶土地,自然也就不愿意往北方的苦寒之地发展。
  也就是说像西伯利亚这种地方,华夏的百姓们根本就看不上眼,自然也就不愿意为这种苦寒之地而打生打死,而朝中大臣们更不愿意年复一年的把大量的资金投放到争夺那片苦寒之地上面,在他们看来根本就不划算。
  因此,即便是宁渝带着枢密院在冬季来临前,发动了对远东俄人的战争,可是这场战事并不像之前的漠北之战一样受到广大的支持,在更多的人眼里这只是皇帝陛下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而已,没有太多的意义。
  如果只是打个几个月或者是半年一年的,宁渝还可以凭借自己举世无双的威望强行打下去,可是当这场战事拖到几年甚至是更久的范畴时,光是靠威望来强行打肯定是不行的,宁渝必须要获得更多的支持,也就是找到这场战争的利益所在。
  有了更大的利益支持,宁楚才能让更多人发自内心支持对北方的战事,即便是将来宁渝不再去要求,百姓们也能继续打下去——那才是北方战略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保障,否则眼下取得的任何战果都将会是无意义的。
  至于俄人在西伯利亚能不能拖上几年?宁渝丝毫不怀疑这个可能,他也必须提前做好这个准备,就像他同枢密院说的那般,这场战事的底线就是彻底拿下东西伯利亚,即整个北海,而但凡有可能,自然是将整个西伯利亚纳入到大楚的疆土中,将中俄边界推进到乌拉尔山脉,彻底消除北方的大患。
  然而,在宁渝这位雄心壮志的皇帝心里,眼下对于同俄人在北方的战事,并没有太多可以用来利用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铲除清廷余孽,郓春一战已经做到了,剩下个苟延残喘的海参崴也就最多拖到明年,也能基本扫平。
  若是到时候俄人送来一封谈判和约,将整个远东都让出去,宁渝还能用什么理由去继续打呢?到时候若是继续拿清廷来说事,未免也太欺负其他人的智商了。
  “难啊难……更难的是大楚成立还没几年,根基还没那么牢靠,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看着这一大好时机过去?可是错过俄罗斯内乱的这段时间,再想等到这样的好机会,可就真的太难了。”
  宁渝坐在回宫的御辇上念念有词,他眉头紧紧皱着,仔细想着还有什么理由,能拖着所有人一起下水打俄人……
  然而等到回宫以后,宁渝却依然没有想到更好的理由,可是他这个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原来总装备部在经过长时间的立项研发以后,终于顺着宁渝的思路,找到了研制复汉军新一代制式武器的苗头了!
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
  自从复汉军在革新二年时彻底定下汉阳造燧发枪的标准之后,除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骑兵制式燧发枪,以及单独研制六连发手铳这些事情外,后续的所有工作就基本转向了全面生产汉阳造燧发枪,以图早日实现全军换装。
  在经过了整整三年的大力生产以及换装之后,目前复汉军全军六十余万现役军队,已经全面完成了换装,所有的旧式燧发枪已经全部淘汰封存,只有在全面大战时才会被重新启用,因此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复汉军总装备部便已经开始着手下一代步枪的研发工作。
  实际上,早在革新二年的时候,宁渝当时指点雷驼子他们完善汉阳造燧发枪的时候,便已经提过线膛枪的问题,只是相对于当时宁楚已经玩得很熟练的滑膛枪而言,线膛枪对于各方面的工艺要求会更高。
  在经过了一些试制后,雷驼子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作为线膛枪的关键,即膛线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虽然刻画膛线这一关不算难,可是由于材质的限制,导致线膛枪的膛线很容易被彻底磨损,特别是由于工艺误差的缘故,使得膛线的刻画不能全面标准化,也就会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即膛线的磨平速度不一。
  要知道,在战场上这将会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当一部分线膛枪能够发挥线膛的作用,一部分线膛枪被磨平了膛线,就会导致杀伤力严重下降,也会使得指挥官出现误判的情况,导致战局失利。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目前宁楚的滑膛枪工艺成熟,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小,使用起来更加稳定,而线膛枪技术由于需要刻画膛线,因此不能使用钢材,只能用熟铁来打造,这本身也会降低枪管的寿命。
  因此,在彻底完善了汉阳造燧发枪以后,滑膛枪便一直是复汉军的主流,线膛枪仅仅只是少量制造使用,一直到复汉军的冶铁方法在经过了长时间工艺改进后,才发现了一些新的曙光。
  武器发展永远跟冶金工艺的发展有决定关系,其中特别是枪管部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过去宁楚使用竖炉冶铁时,用到的燃料都是普通的煤炭,所得到的熟铁韧性比较差,如果制成枪管之后,所刻画的膛线很容易被磨平,无法正常使用。
  一直等到恩斯特从西方带回来的冶铁专家,在同华夏冶铁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双方互相学习并开始针对高炉工艺进行改进,在长时间的试验下有效改善了高炉冶铁工艺,特别是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序,即改焦炭为燃料冶铁。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时候,宁楚作为一个穿越者虽然提供了高炉冶铁方法,可是并不知道要改焦炭来冶铁,以致于复汉军长期以来在产量上得到突飞猛进,可是得到的铁料质量并没有特别大的改进。
  当然,焦炭冶铁办法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实际上也跟众人在实验中,发现高炉本身的反应发生在“一升一降”之间,即煤气的上升和炉料的下降,这就要求料柱要有很好的透气性,使原料能被还原充分,而煤炭本身比较脆,很容易被压碎导致高炉透气性变差。
  在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工匠们在构建料柱骨架的时候,焦炭堆由于密度最小,间隙大的特性,便进入了技术人员的视野中,而且焦炭本身比较坚固,垒在风口区以上就能始终保持块状,使料柱有很好的透气性,保持炉况顺行,从而提供了高炉冶炼所需全部热量。
  在经过了这么一步改进之后,线膛枪所使用的熟铁工艺算是彻底大成,其寿命得到大幅度提升,再加上蒸汽机技术得到实际应用,膛线刻画技术也开始实现标准化,这些多方面的技术推进下,才使得前装线膛枪能够真正开始实现量产。
  宁渝正是在得到了这个消息的情况下,才真正意识到目前宁楚在工艺上的进步有多大,而这也催生了总装备部对下一款制式火枪的思考。
  当然,仅仅只是工艺的进步,自然还没办法彻底解决新式火枪的痛点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需要宁渝给与总装备部进一步的启发。
  革新五年十二月十八,在即将迎来新年之际,宁渝在枢密院总装备部官员的陪同下,前往了设置在南京城外的辛酉二基地进行视察,除了巡视目前复汉军的军工发展水平以外,便是为新款步枪的研发定下基调。
  所谓的辛酉二基地,便是同先前的癸卯一样,都是属于具备最高保密机制的研发中心,而像这样的基地一共有四十多个,因此便用天干地支的方式来进行命名,而这一次新式制式步枪的研发,便被放在了辛酉二基地。
  在戒备森严的辛酉二基地门前,一行穿着白色大褂的研究员在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带领下,恭恭敬敬地等候着,他们当中并非全都是黄皮黑发的华夏人,还有一些是从西方前来的技术专家,但是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却显得十分和谐。
  原因很简单,在如今宁楚的高层专家当中,从来都不缺乏西人,特别是像今年成立的大楚最高科学研究院当中,以恩斯特以及纽科门为首的八十余名西人专家,已经正式成为了终生学者,他们当中最低也是享受正四品文官待遇,而恩斯特、纽科门更是与雷驼子等十人,成为了首席大学者,可直接享受正一品文官待遇。
  因此,得到了高官厚禄甚至还有爵位的西人专家们,对于大楚是非常有归属感,因为就算是在他们自己的本国,他们也不可能得到这么大的尊崇和礼遇,也没办法真正一展所长——然而在南京,他们几乎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等到宁渝的御辇抵达了门前的时候,已经有几分老态龙钟的雷驼子带着人缓步走上前来,先是深深行作揖之礼,随后才一同高声道:“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宁渝穿着一身厚重的大氅,在走下御辇后脸上便带着几分笑容,望着雷驼子等人,轻声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这话绝非虚言,可是朕以为还有所不够,可以再补充一句,即科技也是第一战斗力,今日朕来这里,相信你们应该明白朕的来意。”
  稍显干瘪的雷驼子脸上挂着一丝笑容,他当然能够明白,朝廷虽然有钱,可是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更不可能放任耗费甚大的科学院浪费资源,因此每次在立项申请费用后,他们也需要拿出能够交差的东西来。
  “回禀陛下,臣等既然邀请陛下前来视察,自然是有了打算。”
  宁渝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随后便在雷驼子等人的引领下,走进了略显神秘的辛酉二基地。
  众人来到一间十分庞大的实验室前,只见里面有大量的研究人员正分成了各小组进行实验,他们每组所做的事情也都不一样,很显然都是从不同方向进行攻关。
  雷驼子连忙走上前来介绍道:“陛下,咱们现在的研发力量十分充足,光是辛酉二基地直接拥有的研发人员就已经超过了两百多人,现在已经被分为了六个项目组,来进行试制新的制式步枪。”
  宁渝点了点头,随手拿起眼前的一杆样枪,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轻声笑道:“前番在战场的时候,许多将士对咱们的汉阳造燧发枪还是颇为赞不绝口,因为跟清军的鸟铳比起来,咱们的枪实在是要强出许多。”
  说到这里,宁渝的神色微微一肃,低声道:“可是从先前缴获的厄鲁特火枪、俄人火枪,还有瑞典人、英国人带来的火枪来看,咱们的火枪并不比他们强出多少,在某些地方甚至还有些落后,因此抱着一杆枪过一辈子的想法,是绝对不行的。”
  由于十八世纪初期的火枪主流还是滑膛枪,因此尽管复汉军目前所使用的火枪依然首屈一指,可是与其他国家的滑膛枪并无真正的技术代差,而在这一次对准格尔和俄人的战事中就能体现,在排枪射击阶段,他们对复汉军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因此,在目前的大楚军工体系当中,大家对于射程更远以及精度更高的线膛枪,自然是非常感兴趣的,毕竟线膛枪早就已经发明出来,之所以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完全是受到了各种技术上的限制,可是它依然是发展的主流。
  雷驼子抚须感叹道:“陛下,大楚新一代制式步枪自然不能继续沿着滑膛枪的路子继续走,这一次冶铁技术得到进步,咱们的枪管材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可是还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弹丸,另一个是引火药。”
  原来在此之前,宁楚所采用的滑膛枪,虽然已经开始运用了定装纸壳子弹的工艺,可是弹头部分依然是传统的融铅圆弹头,为了方便从枪口装填,子弹的直径通常会略小于枪管直径,用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等到了新式的线膛枪出来,才发现这种圆弹头由于直径略小于枪管直径,很难保持枪膛闭气性,使得威力大打折扣,因此无奈之下又只能将子弹的口径做到与枪口径持平甚至略大,可这样也起来,由于膛线的缘故不仅导致装填不便,还会影响到线膛火枪的射速和效率。
  因此,在这么多的技术难题下,尽管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诞生的线膛枪,但由于弹头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所有人,并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在使用线膛枪时也是用的笨办法,即随身携带一个木槌,在装填时通过敲击推弹杆进行装填,结果往往导致更危险的枪膛破裂,也很难得到世人的满意。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倘若没有宁渝这个从后世来的穿越者,只怕还会继续拖延下去,但是所幸有宁渝,自然也就明白后世出现的解决办法,其中主要的解决办法便是使用后装子弹,以此一劳永逸,可是它对于枪膛气密性的要求又会比较高,在目前的技术能力下基本无法实现,因此暂时被宁渝给否决。
  而另一个办法则相对比较讨巧,便是使用底部扩张弹,又被称为米尼弹。
  实际上所谓的米尼弹,也不是一拍脑袋突发奇想的产物,它本身的原理是从南印度部落使用的吹箭箭矢启发而来,该部落的吹箭尾部是用柔软而有弹性的木髓做成的,本身具备扩张的特性,因此在使用吹箭时,便是通过木髓的扩大而顶住吹管的内层面,防止空气跑掉,从而把箭发射出去。
  米尼弹即圆锥形底部扩张弹的出现,便是模仿了这种设计,它不再采用过去的圆形设计,而是采用了锥形弹头,其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然后在弹头底部挖出一个圆锥形的空洞,用一个木塞堵住洞底。
  等到火枪发射的时候,从内而外产生的燃气会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能够实现紧贴膛线的目的,从而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还可以让弹头在膛线的压迫下高速旋转,一举解决了上面的所有技术难题。
  正因为彻底解决了这些难题,也使得这种线膛枪的威力大到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它的有效射程至少达到了五百米左右,而宁楚目前的汉阳造燧发枪,由于是滑膛枪的缘故,本身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之间。
  除了射程数倍增长之外,由于线膛枪内部刻有的螺纹线,导致子弹能够实现旋转飞行,从而具备滑膛子弹不具备的、在高速运动中的精确指向性和长久稳定性,其精准度也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在战场上完成远距离的狙杀。
  然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底部扩张弹被人发明的时间太晚,因此正好赶上了后装枪时代,而作为前装枪最后的辉煌,米尼枪并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光彩,反而如同一颗流星一般,迅速消失在了前装枪时代的黄昏里。
第五百八十七章
只争朝夕
  然而,在这个十八世纪的初期,后装枪自然是遥遥无期,可是米尼枪这种前装枪的巅峰自然不容错过,而且底部扩张弹本身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难点,只是许多人没想到而已。
  一旦捅破了这层薄薄的窗户纸,米尼枪的问世自然也就不会太过于遥远,而这种线膛枪只要被复汉军列装,将会彻底改变目前排队枪毙的作战模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2/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