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3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5/437

  “历代以来能够压制草原的王朝也不算少,像大汉远征匈奴,大唐击败突厥,乃至于前明五征蒙古,都能说明在武力上压制草原是具备可行性的,可是在征服之后,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就会出现更强大的草原势力——”
  宁渝说到这里不由得微微感叹,“当然,世易时移,能够压制数百年已经难能可贵,朕说这番话也不是为了臧否古人,只是朕心里一直在想,有没有办法将草原彻底化为帝国之属呢?这样岂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了吗?”
  听到皇帝说出这番话,众人互相看了看,却都是一脸沉思,很显然他们也是想过这个问题的,可是并没有人能够真正拿出一个好办法来。
  宁忠景脸上若有所思,他轻声道:“陛下,草原人畏威而不怀德,一味施加柔仁之术或可起一时之用,却难以持久……”
  在这位前首辅看来,皇帝似乎太过于看重拉拢人心,于草原所行诸策似乎也太过于宽仁,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太认同,便十分委婉地进行劝谏。
  宁渝微微一笑,“于朕而言,仁德是治民手段,峻法亦是治民手段,原本无所谓优劣,只看哪种更何用罢了,而治理草原注定将会是宽严相济的过程,缺一不可。而眼下想要牢牢控制住蒙古,在朕看来需要经历几个大的阶段,才能诸步彻底控制蒙古。”
  “几个大阶段?”众人不由得有些好奇。
  宁渝竖起了一根手指头,轻声道:“第一个阶段注定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进入草原,并且需要在草原上拥有足够的势力影响,首先便是需要在草原上保持一定的驻军势力,才能保证我宁楚新政之稳步实施,以及保持局势之平稳。”
  “其次就是拉拢草原上可以为我大楚所用的部族,促使他们践行新政,让他们成为整个草原上改革的先锋,并且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竖起这样的一面大旗,吸引其他的部族开始跟进。”
  “最后就是严厉打击那些还抱着不切幻想的部族首领,凡是那些不予配合的部族,以及那些勾结俄人的部族,绝不能给他们丝毫机会,切记除恶务尽。”
  听到宁渝这一番话说完,宁忠景连忙点头,“陛下所言确为老成持国之言,只是老臣还有些好奇,以陛下之意,这不过是第一阶段,难不成还有其他阶段?”
  其他大臣们也颇为好奇,按照他们对草原政策的思考,最多也就到了这一步,可是听皇帝话语未尽之意,似乎还远远不止于此。
  “当然不止于此……朕既然决意要一劳永逸,就绝不会行虎头蛇尾之事了。”
  宁渝负手站在众人面前,越发显得成熟的脸庞上,带着些许对未来的期盼之色。
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进程
  在宁渝的想法当中,在草原上进行驻军以及对草原诸部的压制分化,其实是属于一个治标的过程,这也是过去王朝都会采用的法子,但是这种办法会随着帝国实力的下降,而最终彻底失去亚致力,因此并不可持久。
  即便是从眼下来看,复汉军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越草原诸部,可是也难以改变这一事实,毕竟当时间拉长到一个尺度的时候,这些差距都会被时光彻底拉平。
  宁渝十分平静地竖起了第二根手指,轻声道:“第二个阶段不仅仅是要进入草原,而是要成为草原的一部分,能够真正地去掌控草原,而为了完成这一步,咱们就需要进行漫长的经营,需要投入的资源也是最大的时期——在朕看来,依然可以分为几步。”
  众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虽然皇帝现在说的似乎还很遥远,可是却足以让人为之期待了。
  “在朕看来,要成为草原的一部分,便是指我们需要在草原拥有真正的核心力量,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因此朕打算效仿满洲旧例,迁移各省无地农民、乞丐以及游手好闲者,在草原上建成武装牧场,并纳入到都督府体系中来,成为大楚真正能够依靠的力量。”
  在这话说完后,孙嘉淦顿时点了点头,他前面对宁渝的第一步其实并不是特别赞同,因为以他的眼光自然能看到该策并不可持久,然后如今听到皇帝这番话,却不由得赞叹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对于草原各部还算了解,更明白彼辈秉性,决不可过于信任,必须要有自己人在草原才行。”
  至于对武装农场这种体制,众人更没有丝毫意见,因为这个政策虽然在满洲实施期虽然不久,可是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效果。
  自从宁楚占据满洲诸地之后,原先成规模的战争自然彻底消失了,可是针对复汉军的小规模骚扰却长期存在,像那些逃窜进林子里的八旗残余士兵,还有原本就在林子里的那些生女真都勾结在一起,展开了对复汉军的袭击,甚至还对百姓进行劫掠。
  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原先很多人都不理解的武装农庄却是发挥出了他们的威力,像这些武装农庄都因地制宜进行建造,大的拥有五百户人家,小的拥有两百户人家,其中每家至少可以出丁一人,也就是每个农庄至少有二百到五百名的武装民兵,如果在极限情况下,甚至能够将这个数字再翻一倍。
  这些武装民兵虽然本质上是百姓,可是他们也会纳入到枢密院的管理当中,像每个省都会设立一个都督府,民兵就归属都督府的辖制,并且由都督府发放复汉军淘汰下去的火枪刺刀,并且安排定期训练,其中民兵当中的军官也都是现役军官担任,因此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战斗力。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项制度所存在的原因,才使得那些残余散落在东北老林子里的八旗残兵们始终没能造成太大的威胁,甚至开始逐渐消亡,因此宁渝眼下自然也想要利用起来。
  宁渝轻声道:“武装牧场仿照农场旧例,以每百户为单位来划分牧场,修建定居寨堡和青贮窖,纳入到草原各省府都督府管理之中,定期进行武装训练。朕打算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内迁居三十万人入草原定居,第二个五年计划内迁居七十万人去草原,合计一百万人入草原。”
  花十年的时间,组织一百万人定居草原,自然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而这件事情背后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却是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与生产能力,想要做好自然不容易,可是一旦做好了收获却极为巨大。
  因为根据目前一户五口的方式计算,一百万人至少可以分为二十万户口,而二十万户口每户出兵一人,便可获得二十万持枪民兵,若极限情况下每户出兵二人,便可得四十万持枪民兵。
  有了这四十万持枪民兵,草原便再也不可能从华夏脱离,即便宁楚王朝倒塌,可是对于整个华夏文明圈而言,草原也永远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这个时候,众人都已经被皇帝的气魄给震惊住了,不过好在前面也有满洲旧例,倒也没有特别惊叹,唯独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陈景升经过了一番核算之后,却是无言地吐出了一口气,因为按照目前这种算法,只怕未来十年的财政支出又将会创新高了。
  摊上眼前这么一位皇帝,在以往看来已经很高的财政收入,在如今却显得有些不足了。
  宁渝轻声道:“在改变当地人口结构的同时,朕以为还需要铺设道路,特别是从京师到蒙古的铁路,将会成为重点项目,有了铁路的支持,才能帮助移民计划的顺利展开。”
  “有了百姓,有了道路,那么最后就是产业,当然这个产业也不是凭空去强行迁移,而是根据草原上的特点,发展畜牧业、羊毛编织行业、采矿业以及相关的手工业,有了这些咱们才能从草原上获得草原之利。”
  控制草原在过去所有朝代里,几乎都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因为中原王朝根本无法从草原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填不平军事上的巨大窟窿,导致长期的财政收支不均衡。
  对于宁渝而言,他也不愿意日复一日往水里扔银子,寻求草原上的利益也就变成十分关键的点,而有了这些利益的捆绑,也能让内阁心甘情愿为之进行大规模投入资金和人力。
  可以说,到了眼下这一步的时候,众人已经彻底沉默了,他们从内心就觉得这一政策的可实施性是非常高的,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真的矢志努力完成,只需要最多二十年,草原便再也无法成为华夏之患。
  宁忠景不由得感慨道:“陛下所言,实在让臣等汗颜,倘若此策能够顺利进行,我大楚便可如陛下所言,彻底一劳永逸!”
  “不,距离一劳永逸,还差最后一个阶段。”
  宁渝微微感慨道:“咱们第一个阶段是进入草原,第二个阶段是成为草原的一部分,第三个阶段便是让草原彻底成为大楚的一部分,凝聚万方,始为大楚之助力。”
  说到这里,宁渝也不由得有些失神,他喃喃道:“若说第一阶段只需要花三年时间,第二阶段则需要花二十年时间,那么第三阶段便需要花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还请陛下赐教。”
  宁忠景、孙嘉淦以及陈景升深深作揖行礼,他们终于明白了皇帝今天这番作为的意思,有了这么一套行事纲领,将来的草原政策也就有了更为成熟的行事逻辑,而这便是改变草原现状的绝佳契机。
  宁渝轻轻一笑,终于竖起了第三根手指头,他环视着众人,神采奕奕。
  “第三步便是彻底融合在一起,实现文化认同。咱们需要向草原部族输出咱们的文化,用教育的方式来统一文字,移风易俗,彻底实现同文同种。”
  “等到数代人之后,到时候无论走到草原的什么地方,他们都可以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就是大楚的一份子,那么到时候草原也就彻底归属于大楚的一份子,不仅不会成为大楚的累赘,反而会成为帝国的助力。”
  说到这里,宁渝感叹道:“当然,这注定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也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践行这一政策,可是一旦能够成功,所能获得的将不仅仅只是眼下的这些东西。”
  “臣等愿随陛下,践行大业!”
  众人深深一礼,他们的眼神中也带着些许对未来的期盼,或许只要能够完成这件大事,自然也就名垂青史了。
  十月,复汉军三万大军所组成的西征大军,在董策的率领下沿着准格尔来时的方向一路西进收,他们将会在这个冬季到来之前,抵达阿勒泰和布尔津等地,以配合甘肃方向的西路军,对准格尔汗国实施夹攻。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东西伯利亚总督沙利耶夫却派俄将赫葛文率中校率领三千俄军潜入额尔齐斯河流,直接攻占了博勒季尔,一路俘获准格尔军一千多人,并且朝着塔尔巴哈台的方向前进。
  俄人尽管经历了雅梅什湖之战的惨败,可是他们在中亚的实力并没有遭到太多的损伤,像准噶尔汗国牧地以北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托木斯克、鄂木斯克一线,俄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甚至连当地的布鲁特人都被逼迫西迁到巴尔喀什湖南部的伊塞克湖畔游牧,不敢越过巴尔喀什湖一步。
  偏偏在此之前,由于萨拉务拉伯爵在东亚的成功,使得当时的叶卡捷宁娜女皇为之重视,并且派遣了一万余名援军来到西伯利亚,其中一部分人便趁着策妄阿拉布坦入侵喀尔喀三部的机会,选择重新进入雅梅什湖地区建立军事要塞,并溯额尔齐斯河而上,联结起来为额尔齐斯堡垒线。
  因此赫葛文率中校率领的这三千俄军便是这部分军队,他们在进入了博勒季尔之后,顿时吓坏了陷入内乱边缘的准格尔汗国高层,因为根据塔尔巴哈台与固勒扎的距离来计算,等到这三千俄军攻下了固勒扎之后,只需要再花几天时间,就能兵临固勒扎城下,而此时固勒扎的准格尔军不过只有一千多人,很难在俄人的进攻下守住固勒扎。
  于是,准格尔汗国高层便火速给哈密的小策凌,还有逃到了科布多的格策分别派遣了使者,希望他们能够共同剿灭这三千俄军,拯救危在旦夕的准格尔汗国。
  当求援信件抵达了哈密的时候,时间却悄然划过了十一月,而此时接到求援信件的小策零敦多布却陷入了两难境地,因为位于陕甘的西路军也开始异动,三万大军已经集结在红柳园,距离星星峡只有仅仅一天的行程。
  “一前一后两把尖刀,可是我现在手里只有一万人,还有三万战力羸弱的汉人。”
  小策零敦多布在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即便再怎么想当大汗,也被这一盆冷水泼在了头上,因为无论他怎么做,似乎都会出现很大的疏漏。
  如果他选择回撤到固勒扎,就肯定要放弃星星峡,到时候先不说路程遥远有多么遥远,就说东面的复汉军,就肯定不会放弃这个宝贵的机会,他们全力进攻之下,只怕哈密、吐鲁番以及乌鲁木齐都会不保,到时候迟早也会兵临固勒扎,无非就早死或者晚死的区别。
  可是如果小策零敦多布坚守星星峡,短时间内复汉军肯定无法通过此地,可是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固勒扎陷入被俄人进攻的危机中,虽然还有个格策,可是如果格策挡住了俄人,那么他小策凌再想当大汗,恐怕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也就是说,小策凌敦多布面前放着两个选择,到底是当大汗爽一把就死,还是看着别人当大汗爽一把就死,而这个选择对于他来说,似乎也并不是很难选。
  “年将军,星星峡就交给你了,一定要挡住复汉军啊!”
  小策凌最终还是做出了选择,他将年羹尧叫到了府衙当中来,满脸殷切地嘱托着,可是语气中却有些发虚,很显然他并不是那么看好年羹尧这支败军。可是眼下却已经没有了其他的选择,因此小策凌也只能强行安慰自己。
  而此时的年羹尧却是满脸红光,就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当中,他得到了一些小策凌支援的物资,包括一些不怎么足以过冬的粮食,再加两千多斤火药,和几百只厄鲁特火枪,甚至还有四门小炮,在这个时候也算得上不错了。
  当然,年羹尧也并没有被这些东西砸晕脑袋,他很清楚小策凌这么做的意图,因此他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表演,只见他再一次跪下去,言辞坚定如铁。
  “大汗,末将之心可昭日月,此番定当死守星星峡,绝不放过复汉军过此地,待大汗驱逐罗刹人,便可早日在固勒扎正式成为大汗!”
第五百七十七章
进军星星峡
  寒风呼啸,十月份的西北之地在冷峻中透着些许肃杀,四处飘落的枯叶底下,埋藏着的并不是春日的生计,而是坚硬而冰冷的土地。
  一双皮靴踏在了枯叶上,发出细碎的声音,它的主人是一个叫做朱毓彦的年轻人,他正穿着一身精神抖擞的军装,手中持着千里镜正在观察着什么,而在他的身旁,还有一名同样穿着军装的年轻人。
  “看到什么了吗?”一道清脆的声音响起来,尽管它的声音极小,让人都有些听不太清楚,却是那名年轻人正在低声询问着。
  朱毓彦并没有撇过头,而是依然一丝不苟地观察着面前的一切,只见在他的千里镜视野中,出现了无数人的影子,他们驻守在高耸的山地之间,只有中间的山谷中弥漫着无尽的薄雾,却是让人看不清动静。
  “军情处传来的消息有些不太对劲……”
  朱毓彦喃喃自语道,他正是当初从日本渡海归来的朱子后人,后来得到皇帝的看重,成功地进入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如今由于成绩优异,提前半年进入军队实习,并被授予少尉郡县,并临时成为了西路军里的一名上尉见习团参谋。
  在朱毓彦身边的年轻人同样也是一名少尉军官,不过他可没有朱毓彦这么大的来头,而是从基层升起来的少尉,名叫郑国权,原来是第四师的一名小队长,后来升为了副连长,才得到了少尉军衔。
  二人这一次便是受驻扎在马莲井的西路军第七师第三团团部的命令,前来观察星星峡的动静,由于只是一次简单的战前观察任务,因此二人也都没有换上便装,直接翻越山头找到了一个距离星星峡最近的位置,开始进行观测任务。
  听到朱毓彦说完这些话后,郑国权顿时有些好奇,他颇为羡慕地望着朱毓彦手中的千里镜,像这样的好东西通常都是连级主官以上的军官才会配备,而他这个副连长还没有这样的资格,因此也只能巴巴地听着朱毓彦说话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5/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