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437

  “朕要开办皇家公学,到时候不光会在功勋爵臣当中选择子女,也会挑选军中烈士功臣的子女,还有雏鹰营里表现优良的孩子,都可以跟着皇长子一起入学,到时候让皇长子不仅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也能从身边人身上,接触到世界的更多面,你们懂吗?”
  说完话,宁渝又转头望向懵懂无知的宁承泽,笑道:“泽儿,你可愿将来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呢?”
  “泽儿愿意,多谢父皇陛下。”宁承泽眨巴着眼睛,却是没有丝毫犹豫。
  教育部右侍郎林海言顿时恍然大悟,他脸上带着羞愧,低声道:“臣愚钝,臣实在不该妄言,没能体会到陛下的良苦用心,臣实在有罪。”
  “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宁渝脸上带着笑意,挥了挥手道,“现在皇家公学只是一个初步方案,要等到明年才能全面建成,到时候才会正式开学。朕今天提到这个事情,主要是要告诉你们,针对皇家公学的各级职位,还有老师的选拔,入学孩子的选拔,都会马上开始,到时候你们要忙也是忙这件事。”
  “是,陛下。”
  大臣们听到了这里,顿时有些骚乱,因为皇帝这一番话说得太明白了,让皇子从小接触更多的小伙伴,为的可不光是让他长见识,实际上是在给皇长子培植人脉,扩大将来的人脉关系,那么也就可以明白一点,但凡能够跟皇长子一同学习的孩子们,将来是不是就有了一张通往权力世界的门票?
  要是认真说起来,这可比什么科举来得更加现实一些,因为不管在皇家公学能够学到什么,都不能改变学生的身份——他们都会成为皇子乃至于太子的同学,这可是一个黄金不换的好身份!
  就连影子负责人宁罗远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当然能够看出这里面的奥秘,当下便轻声道,“启禀陛下,那臣要向陛下讨得一份恩赏了。”
  宁渝望了望站在一旁的宁罗远,他可是相当了解自己身边这位常年惯于隐藏自己的间谍头子,可以说对方可从来没有借助影子大权干一些个人的事情,也没有跟自己开过口——今天这个意思可就不一般了。
  “你且说说,朕能答应的自然都会答应。”
  宁罗远微微感叹道:“陛下有所不知,影子行事出入艰险,常常有不测之事,其中一些人更是音信全无,无法认定其是否有烈士资格……可是臣终究于心不忍,他们的子嗣没办法真正有个前途,还请陛下恩准,让他们入学。”
  宁渝微微沉默,随口开口道:“此时自无不可,你去拟定名单提交给朕即可。”
  “多谢陛下。”
  宁罗远连忙跪在了地上,给宁渝行了庄重一礼,在如今全面取消跪拜之礼的大楚中,却是难得一见,不过所有人都明白,宁罗远这一拜完全是替那些遗孤们拜的。
  眼见得宁罗远已经捞走了一部分好处,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希望能够占得一些名额,只是还没等他们开口,宁渝就先打住了众人的想法。
  “所有入学名单都需要交由朕审阅,这件事就这样吧,把大皇子先带下去。”
  “是,陛下。”
  等到女官们将年幼的宁承泽带出了大殿之后,宁渝才开口道:“内阁刚刚提交了本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其中本年财政预估收入为六千三百万银元,可是财政支出却已经达到了七千三百万银元,也就说财政赤字计划达到了整整一千万!”
  “朕看了看,其中行政开支两千八百万,军队开支两千两百万,光这两项就达到了五千万,至于其余的城镇建设、交通建设还有工业计划开支,就算刨掉了单独的工业1.0计划开支,也达到了两千三百万银元,可谓是捉襟见肘啊!”
  当话题说到了这里的时候,整个奉天殿内的气氛却已经变得十分凝重起来,无论是这个收入还是这个开支,实际上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大家的想象力,要知道在清廷时期,一年三千多万两银子的岁入,可已经是极限了,哪里有这么大的规模?
  可即便是六千万三百万银元的岁入,也几乎填不满当下宁楚开支,这还是在皇室财政单独拎出来说的前提下,要知道在之前的历朝历代里,每年岁入的很大一部分,还要交给内库很大一部分,而如今的宁楚却只是交付了象征性的六十三万银元。
  在这个时候,内阁首辅崔万采自然要出来说话了,他作为内阁的当家人,心里自然是有一本账本。
  “回禀陛下,自从去年收复北方以来,再加上官员基数扩充的缘故,新政费用暴增三倍,难以降下来,而军费支出亦相较于北伐前增长了六成有余,亦情有可原,至于城镇建设、交通建设还有工业计划开支等等,均为五年计划中的重要项目,实在难以取舍。”
  说来说去,钱不够是真的,可是降不下来也是真的,条条框框都是大事,都要好好去办,自然也少不了银子。
  当然,宁渝自然也不会有盲目节流的想法,毕竟眼前的花费并不是浪费,而是真正利于国家的必要投资,如果盲目砍下来,看上去是节省了钱,可终究耽搁的是国家的发展机会和战略时间,因此他自然不是盲目开炮。
  “世人常说要开源节流,可是朕也知道,眼下大楚南北刚刚归一,想要实现全面的财政增长,还需要几年的消化时间,或许再过三年,咱们的财政收入就能突破一万万银元,可是眼下却济不得事……至于眼下节流,也无法节下什么,朕以为,分税制度或许可以考虑一二了。”
  图穷匕见,朝廷重臣顿时心中一凛,要知道在如今的南京官场上,分税制度已经不再是什么真正的机密了,只要拥有一定品级的官员,都已经多多少少了解了这次变革,当然大家心里对分税制度都是有褒有贬的,只是眼下都在观望罢了。
  如今靴子要即将落地,所有人都有些微微的迷茫,毕竟谁也没有真正经历过分税制度,也没有前例可以遵循,甚至很多人都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分税制度。
  当然,对于这一方面,宁渝也有自己的帮手,那就是作为目前宁楚金融货币改革的负责人恩斯特,他在针对税收方面的制度性改革,也有许多对中西方的思考认知。
  “启禀陛下,分税制度几乎是目前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平衡的绝佳办法,实际上在如今的欧洲,英格兰、法兰西还有瑞典都已经采取相当程度上的分税制度,并且有效地解决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关系。”
  恩斯特站了出来,这位深受宁渝信任的外国人,如今也得到了宁渝的加倍信赖,在成功进行了金融改革之后,便给恩斯特加封了公爵,虽然是不能世袭的流爵,可依然让恩斯特大为感动,并决心要为大楚牺牲奉献一辈子了。
  听到了恩斯特的这番说明,倒使得不少大臣来了兴趣,毕竟自古以来,如何控制地方权力,特别是控制地方财政的问题,几乎贯穿了整个王朝的一生,可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够进行有效的解决,常常会陷入到自己打自己的矛盾中。
  而眼下宁楚的问题虽然不仅仅只是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问题,可是一旦能够更好地平衡地方税收关系,自然更加有利于拱卫朝廷本身的威权,光靠这一点,如果一旦能够成功,似乎给恩斯特再来一个公爵都不为过了。
  毕竟,这可是多少皇帝梦寐以求想要解决的难题。
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尔丹策凌的奋起
  所谓的分税制度,主要便是指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从而进行分开管理。
  而实现分税制度的逻辑,就是可以让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决定立法、开征、停征、减税、免税,确定税率和征收范围,相对于中央统一税收的规划而言,要更加灵活变通,在实际征税方面具备更好的效果。
  此外,在分税制度之前,所有的财政收入都划归中央,然后由中央财政根据规划递解给地方,使得征税这件事跟地方的联系就会过于松散,容易导致大量的潜在的税收会被漏掉——因此当地方税收能够进行单独核算,自然能够提高他们的收税积极性。
  无论是古今中外,朝廷与百姓之间在关于征税和避税问题上,一直都处于一个反复较量的状态,因此征税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而往往地方直接征税效率,则跟他们自身的利益有关系。
  而在过去的时候,中央为了辖制地方,常常会将财税这一块全部捏在自己的手里,也就使得地方征税同自己的利益上,并没有太多的关彻系,于是也就导致征税效率的底下了。
  当然,在分税制度上也分为彻底分税制与不底分税制两种形式,其中彻底分税制度是彻底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不会设置共享税,这种分税制度的征税效率最高,可是对法制环境要求也是最高的,因此并不适合目前的宁楚。
  而对于宁楚这种中央集权国家而言,不彻底分税制度既能保证税收管理权限交叉,又能保证中央财政的主导性,自然更加适合目前的宁楚了。
  在恩斯特进行了相关的解释之后,众人终于有些明白了过来,这一套在过去的大一统王朝根本不会实行,反倒是对地方掌控不力的晚唐时期,倒有几分影子在里面,可是这样一来,税网绵密,百姓岂不是负担过重?
  “可是税网绵密之下,终究会有人觉得朝廷过苛……”
  当大臣将这番顾虑说出来后,宁渝却是摇了摇头,朗声道:“根据我朝目前的税法来算,由于火耗银、人头税以及杂派已经全面取消,只归于田税和工商税赋,而田税的征收额度也采用了阶梯制度征税,普通百亩以下的家庭,所需要交纳的税赋只有前朝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如何能谈得上税重?”
  说起来大臣们的心思其实很明白,根本就不是说那些小老百姓的事情,而是在说他们自己家族,由于眼下都是官绅一体纳粮,合法避税肯定是没有了,可是还有一些小套路能够私下避税,可眼下这一套分税制下来,这还怎么躲税?
  原因很简单,过去之所以能够避税或者是偷税,那是因为税收跟地方关系不大,所以当地的官员为了交好当地豪绅大族,自然会给个面子,将税赋压力转到百姓身上,如果百姓交不了钱,也有中央财税来补缺,甚至很多省份的藩库常年都没几两银子,升官以后就不归自己管了。
  可是如果实现了分税制度后,根据目前宁楚的税法来看,地方官员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将原本能够征收到的税征收到手,否则自己就要饿肚子,其次想要转嫁到百姓身上,也会因为官绅一体纳粮制度和阶梯征税制度的原因,导致无法实现。
  因此,到了眼下这一步分税制度出台,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皇帝的意思,那就是锲而不舍地在对乡绅大族下手,通过这一系列的税法,将他们的财富从土地上剥离开,纳入到朝廷和地方的双重监管中。
  简单来说,宁楚这一年一个政策下来,几乎是将传统士绅的特权给剥夺得一干二净了,也将他们对百姓的控制权彻底打碎了。
  崔万采当然明白皇帝的想法,随即轻声道:“陛下所言甚是,百姓税赋轻重自有民情所在,至于税收范围划分,却又是一个问题,如何给地方预留税额?又该预留多少呢?”
  这话的意思基本上就是指分税制的实施已经成为定局,后面就该走到实际操作的层面,而这个层面中就关系到中央和地方的博弈问题,因此崔万采不得不多加几分谨慎。
  宁渝轻声道:“分税制度不是要分家过日子,中央主导财政是必然的选择,地方财政自然要全面配合中央财政计划,部分地方财政基础过于薄弱,以至于无法维持自身存在的,将由中央酌情进行财政支付转移。”
  “那么哪些应该划给中央税收范围呢?在朕看来,除了田税、工商税和印花税要收归中央之外,像那些需要全国统筹的战略物资商品,比如盐、铁、粮食等等,都将会划拨中央税收范围,至于像地方具备特色的资源,比如各地的茶税、土地出让费,还有其他税源比较分散的税种,比如车船税、交通税等等都可以放进地方税。还有一些税源虽然比较普遍,可是征收难度大的,可以化为中央地方共享。”
  宁渝的这一番话终于打破了最后一个谜底,而对于众人而言,这一番税制改革却几乎是在明明白白告诉大家,朝廷对于地方并不是要放纵,而是要继续拉紧财政这根绳子,想要钱就得好好配合皇帝,否则要饭去吧。
  崔万采轻轻叹了一口气,很显然以后大家恐怕对于那些偏远地区将会更加畏难,毕竟大部分时候都要依靠地方税收,而这些地方先不说能不能捞得好处,可关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自身都无法维持下去,又能如何捞好处?
  ……
  就在宁楚君臣上下应对分税制度财政改革之际,北疆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噶尔丹策凌在亲手弑父之后,终于成为了准格尔汗国的一代新的枭雄,而这位大汗相比起垂垂老矣的策妄阿拉布坦而言,不仅更加年轻,而且也更加有创新力。
  出于长期对战事的思考,噶尔丹策凌决心改变目前准格尔汗国的松散制度,并且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单独设置了一个独立的军事组织——昂吉,而这个昂吉则有些类似于八旗,上马成军,下马为民。
  噶尔丹策凌将十万户准格尔族人编入昂吉中,并一共设置了二十一个昂吉,每个昂吉拥有五千户,并且由卫拉特各部有权势的台吉分领,像绰罗斯的达瓦齐、达什达瓦、杜尔伯特的车凌、和硕特部的沙克都尔曼济、辉特的阿睦尔撒纳、土尔扈特的巴图尔乌巴什等等都拥有昂吉。
  这些准格尔汗国的台吉们自然也就选择支持刚上位的噶尔丹策凌,他们虽然都自己拥有昂吉,可是平时主要负责承担后勤,大小政事经宰桑办理,以告图什墨尔定议,出战则完全听命于噶尔丹策凌,以此保证噶尔丹策凌具备更强的统治能力。
  在做好了这些准备之后,时间也就来到了六月,而噶尔丹策凌准备亲自率领六万准格尔大军,朝着昭莫多的方向而去,打算彻底将土谢图汗驱赶到车臣汗部,并且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车臣汗部,彻底保证准格尔汗国对漠北蒙古的控制。
  严格来说,这依然属于策妄阿拉布坦先前的规划,只是还没有得到彻底实现,策妄阿拉布坦的身体就支撑不住,而他为了促使这一战略能够顺利实施,不惜让儿子噶尔丹策凌亲手弑父,目的便是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交接,以此保证对喀尔喀蒙古的攻占。
  然而,噶尔丹策凌终究与自己的父亲有很大的不同,他不光是英勇善战,而且他更加野心勃勃,主要就表现在了对待宁楚的态度上——先前策妄阿拉布坦希望同宁楚达成和议,哪怕舍弃漠南蒙古也都可以,而此时的噶尔丹策凌却不一样,他决定在消灭喀尔喀蒙古后,继续进攻漠南蒙古,甚至还有青藏蒙古。
  而在此之前,噶尔丹策凌决定要先做点什么,至少要向宁楚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思。
  “小策凌敦多布,本汗打算派你回固勒扎,统帅驻扎在固勒扎的一万准格尔大军,还有年羹尧的三万人,进驻安西边界,一旦宁楚要插手战事,你就立刻进攻甘肃!”
  “大汗不可!”
  大策凌敦多布一听这个命令,当下便站出来劝谏道:“大汗,当下我准格尔出战漠北之际,绝不能节外生枝啊,若是让宁楚提前出兵,只怕会影响大汗大计!”
  噶尔丹策凌冷哼了一声,“敦多布,你跟父汗他们都想着先避开宁楚,不惜委曲求全,可是真的能避开吗?难道你们还没看出宁楚的狼子野心?”
  说完后,噶尔丹策凌站起身子,在原地走动了一圈,才站定望着众人冷笑。
  “敦多布,你莫不是胆怯了不成?若是胆怯,你就自己回固勒扎吧!”
  大策凌敦多布顿时面色涨红,他直接跪了下来,仰着头望着噶尔丹策凌,而接下来一幕却是让众人大为惊骇,只见大策凌敦多布十分果断地拔出腰上的小银刀,雪白的刀锋却是让众人心中发寒。
  噶尔丹策凌却不为所动,低声吼道:“敦多布,你想干什么?”
  大策凌敦多布却是咬了咬牙,狠狠挥刀下去,却是将左手的无名指给斩断了,鲜血迅速染红了他的衣物,而此时的大策凌敦多布,脸色也变得微微苍白,低声道:“大汗,臣绝无胆怯之意,若是能够助大汗成就一代大业,臣甘愿一死谢罪,只是恳请大汗三思啊!”
  噶尔丹策凌脸色顿时有些阴晴不定,若是以他眼下的性子,就是一刀杀了大策凌都不为过,可是他不能杀,毕竟大策凌堪称他上位的第一功臣,真要杀了估计人心就彻底散了。
  想到这里,噶尔丹策凌却是连忙扶起了跪在地上的大策凌敦多布,呵斥旁人道:“还不赶紧派人来包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