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437

  也不知道究竟是雍正感动了上苍,还是感动了八旗的老祖宗们,倒还真给眼下的清廷派来了变数。
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来使
  在处置完了允禩之后,雍正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有一个新的大麻烦找上门来了。
  “皇上,礼部刚刚得到了消息,罗刹国于年前遣使前来我朝,已经抵达了恰克图,似乎是为了重新界定额尔古纳河的边界一事……只怕此事会再引风雨……”
  养心殿上,礼部满尚书塞尔图将一份折子呈递给了雍正,却是引起殿内群臣的一片哗然,对于罗刹国,眼下的大清君臣可不算陌生。
  翻看着手里的折子,雍正脸色却是微微一变,罗刹国在眼下这个时候前来出使,要重新界定额尔古纳河边界,很明显是来者不善,或者说是带着几分趁火打劫的意思。
  “哼,罗刹贼前来,无非便是窥伺我大清内乱之机,想来讨些便宜……”
  “皇上,那以臣之见,不如遣送他们离开大清,以避免在这个节骨眼上北面再遭逆事。”
  雍正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叹口气道:“不见怕也是不行的,当初虽然签订了条约,可是这份条约也拦不住罗刹人的浪子野心,近些年来他们在蒙古边境上屡屡生事,甚至还暗中资助过策妄阿拉布坦……”
  很明显,有些人确确实实可以不见,但是不见不等于问题就能解决,与其让罗刹人继续蚕食中俄边境,倒不如选择谈一谈。
  “皇上圣明,此番事由纯粹是当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留下来的一些隐患,倘若不加以解决,不利于边事。”
  满洲大学士徐元梦脸色凝重,很显然《尼布楚条约》条约的签订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多年,可是当年的这份耻辱,却一直让康熙引以为憾,甚至都影响到了当时的臣子们,可以说大清上下对于罗刹国都十分深恶痛绝。
  所谓留下来的隐患,众人都很清楚,便是当时的条约仅仅只是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但是其他边界并没有划定,而当时的俄国一直都利用边界未划定的状况,蚕食蒙古的大片土地,持续了许多年,因此清廷也一直催促划定边界,而俄方则一直久拖待变。
  如今倒真的让俄方等到了清廷内乱的大好机会,当初清廷希望划定边界,那是因为清廷有自己的底气所在,可是眼下南国尽数沦落,而自身都难以保全,又有什么底气去跟俄罗斯计较边界问题?这也是雍正眼下所担心的事情,他不得不防着俄国存着狮子大开口的可能。
  清廷的所有有识之士都很清楚罗刹国所带来的威胁,因为这个国家对于领土几乎存在着一种超乎一切的渴望和贪婪,他们几乎想将自己看到的土地都纳入到版图之中。
  而这件事注定在大朝会上是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没有人敢于当着群臣的面,来说一句和缓的话,因此雍正想了许久之后,并没有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大朝会散去之后,雍正心里依然有些担忧,便将军机处诸臣都唤了来,有些话在大朝会的时候不好说,可是在军机处就没有那么忌讳了。
  等到军机处诸位大臣都到齐了之后,雍正也不客气,直接说了一句话,却是将他此时内心的恐惧给道了出来。
  “罗刹国此行前来我大清,恐怕不易打发,如是他们联合宁楚……我大清怕是再无任何希望。”
  没错,如果只是单独应付罗刹国,雍正心里其实并不会特别担忧,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正值宁楚和大清决战之际,罗刹人若是再从北方引兵南下,怕是大清就真的再没活路了。
  “皇上,此事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罗刹国想出兵,可是以他们目前能够用到北海的兵力,怕是不多,毕竟前番雅克萨之战当中,罗刹前前后后共出兵力也才八百余人……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怕也只能出兵千人左右。”
  张廷玉出列对奏,他一向博闻强识,因此对于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雅克萨之战,也是相当熟稔,只是略略思考了一番便回答了个八九不离十。
  不过雍正的眉头却依然紧锁,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主,尽管张廷玉说的轻松,可是这一仗着实打得并不轻松。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地当水陆要冲,原来是达斡尔人首领阿尔巴西的驻地,后来在清初之时,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曾多次派遣远征军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中过土地,特别是占据了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
  康熙对沙俄远征军的这些行为颇有了解,并且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可是均未奏效,以致于康熙决定武力驱逐,而一直等到三藩之乱结束后,康熙便赴关东东巡,派人侦察雅克萨地形,并且派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屯垦,为将来的收复之战做准备。
  等到了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廷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便向沙俄远征军下了最后通牒,让他们限期撤离雅克萨,但是俄人不予理会,甚至派人至瑷珲抢掠,而后才使得清廷下定了决心,溯结雅河而上,生擒新结雅斯克堡俄军,并平毁德隆斯克堡和昔林斯克堡,等到年底时便彻底肃清俄人势力,围困孤城雅克萨。
  在准备雅克萨之战时,清军在宁古塔征发了三千人,北京调去旗兵一百七十人,福建藤牌兵三百余人,索伦兵五百余人,总兵力在四千人左右,而驻守雅克萨的哥萨克士兵连同商人、猎人、农民及哥萨克部民,总数三百五十人,只有三门小炮,而后尼布楚方向派去了援兵一百人,到这个时候是四百五十人。
  清军于城南进兵,施放弓箭,在城北使用红衣大炮集中火力发炮,两翼则以神威将军炮夹攻,炮火持续到“次日日落”,可是依然没能攻下雅克萨,一直到清军用火攻的方式准备焚城,才逼迫俄军出城投降。
  在俄军投降之后,一共有四十名哥萨克士兵留下投效清廷,被康熙归于上三旗,而俄军守将托尔布津则带着其他人撤离,到此阶段雅克萨被清军收复。
  按道理来说,当这仗打到了这个份上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宣告了胜利,可问题是清军打下雅克萨后,并没有选择驻守,而是将城内的房屋与军事要塞全部烧毁,随后就回了瑷珲,而其他的兵力则是都回到了北京,从雅克萨到瑷珲一带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无主状态。
  而俄军守将托尔布津在撤回尼布楚的路上,碰上俄陆军大佐伯伊顿率领的哥萨克大军,在知道雅克萨彻底失陷后,只得一同返回了尼布楚。而后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派人前往雅克萨侦探,得到情报说清军在焚烧雅克萨之后,沿黑龙江河匆匆而下,十分高兴,于是又重新派了托尔布津占领了雅克萨。
  也就是说到了目前为止,清军前番的努力全部白费,也是导致雅克萨之战持续了整整三年的重要原因。
  等到清廷得知消息后,第二次率军围攻雅克萨的时候,雅克萨已经被俄军重新加固了,拥有近七百人的兵力,五尊铜炮、三尊铁炮以及九百五十支火枪,而且城墙还得到加高增厚,四面修筑了突出的堡垒,墙外掘出壕沟,还修筑了粮仓、火药库、军需库和近十所居民房。
  因此在经历重新加固后的雅克萨,清军再想攻克就没那么容易了。清军将领萨布素率领所部两千余人,加上建义侯林兴珠率领的四百福建藤牌兵,再加上郎坦、班达尔善、马喇等将领辅佐,开始第二次围攻雅克萨。
  当清军将雅克萨包围起来后,萨布素便开始率领军队攻城,然而这一次遭受了城内炮火的猛烈还击,清军死伤惨重,无力继续攻城,而俄军亦不能更进一步,双方相抗,你进我退,战争呈拉锯胶着状态。
  在清军攻城期间,俄军伤亡也十分惨重,守将托尔布津在塔楼视察时,一发炮弹击中腿部,因此右腿被直接打断,并且伤口也被感染,四天后死去,而后俄军归俄陆军大佐伯伊顿指挥。
  这一仗从七月一直打到了十月,萨布素开始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而城内的俄军由于穴居在冰雪之中,饱患湿气之苦,因战死、饿死和坏血病死者多达数百人,以致于真正还有战斗力的士兵只有六十余人。
  尽管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只有六十多人,可是清军依然选择了围困,而此时的俄国为了解雅克萨之围,便派了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总督符拉索夫前来谈判,而清军也就随之选择了后撤三俄里,解除了围城,后续通过谈判也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雍正正是因为了解这些,所以才不会小觑俄军的战斗力,倘若后面的俄军依然是这种状态,以目前的清军,不可能继续在冰天雪地里围攻一年甚至是两年,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都无法支撑。
  “罗刹国窥伺我朝疆土由来已久,其狼子野心令人悚然,若是非要付诸于武力以解决争端之际,我大清是否能够抵御其罗刹军民之侵袭?”
  说到了这个问题上,众人脸色有些惴惴,唯独兵部尚书托赖站了出来,“启禀皇上,雅克萨之战虽然已过三十余年,可是大清如今军力之强盛,却比当年犹有过之……”
  众人哑然,真要是这么强盛,怎么南方的半壁江山都给丢了呢?
  托赖脸色微微一红,低声道:“楚逆之强,远甚俄人,我大清虽不能敌楚逆,可是却强于昔日许多,即便再来上一场雅克萨之战,也是能赢的。”
  “可即便是赢,以大清目前的钱粮,根本无力维持,以奴才之见,好歹也要见一见这些罗刹国使臣,要打要和,到时候皇上再另做打算也可。”
  张廷玉身为户部尚书,他始终都反对在这件事上过于强硬,毕竟眼下的大清,已经不再是那个强盛的大清,虽然军队纵比似乎强了些,可是制成打仗的钱粮基础,却不止弱了一筹。
  雍正细细思考了一番,终究叹口气道:“塞尔图,传旨下去,让罗刹使臣前来京师来谈判,朕多多少少也得听听他们的想法。”随后又低声道:“若是彼国有不合理只要求,朕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
  塞尔图只得低声称是,可是心里却有些担忧,罗刹国并不是一个好应付的敌人,只怕这一次怕是要大大出血了。
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强宣传
  “爹,娘,自古忠义两难全,此次出战,儿子怕是不能给您尽孝了!”
  “吾儿放心去吧,陛下有旨,府尊有令,当杀敌报国!”
  “爹!娘!”
  舞台上的三人紧紧相拥在一起,定格了足足数秒之后,才一同面对着舞台下方的观众席,连同从幕后涌出来的其他数人,深深鞠了一躬。
  宁渝坐在台下的观众席上,率先鼓起了掌,而其他群臣也都纷纷效仿起来开始鼓掌,一时间整个剧院当中掌声一片,却是显得极为热烈。
  “好啊,好啊,这样的戏剧才足以震撼到人心,才能让更多的人去接受!”
  宁渝脸上带着笑意,望着身边坐着的内阁次辅崔万采,叮嘱道:“将来的北伐战场上,需要有更多的舞台剧才行,可以更好的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崔万采苦笑道:“陛下,自从国家大剧院落成以来,新出的舞台剧倒是不见少,只是略显直白了些,许多人都说还不如看看昆剧或者是二黄。”
  眼下国家大剧院还没有真正开放,因此在士林当中的名声并不太好,几乎等同于勾栏瓦舍一般的存在,就跟当初的报纸一般,太简单易懂的东西,是不可能受到士林的喜爱的,甚至还被大大贬损。
  宁渝微微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种恩斯特从西方带过来的舞台剧,不会受到王公大臣们的喜欢,主要便是在于跟昆曲、二黄这种传统戏剧相比,实在是太过于不雅,甚至略显直白,可是宁渝依然选择了大力支持,并且还专门建立了一座大剧院,来专门扶持这种新生的舞台剧。
  原因很简单,舞台剧根本就不是给王公大臣们看的高雅艺术,而是专门给军中士卒看的戏剧,只有通俗易懂,简单直白,才能更好满足士卒们的需求。
  “若真的是昆曲、二黄一类,怕是也不会在军中流行……如果只是为少部分人服务的戏剧,朕还会对这件事这么用心吗?此事关系重大,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宁渝不由得低声叹口气,这帮子士绅官员们总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天下人的身上,以为自己的喜好便能涵盖一切,就是高雅的,至于其他人那都是低俗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士绅官员们。可事实就是,百姓们喜欢的东西,跟高雅从来都没有太多关系。
  等到回了皇宫之后,宁渝也就将内阁诸臣、枢密院枢密使、枢密副使等人唤了来,望着济济一堂的众人,笑道:“看完了这出《定西南》,倒说说都有什么感想?”
  内阁首辅宁忠景尽管忙于国事,可是依然抽空来看了这场戏,抚须轻声道:“若是仅仅以观赏来看,虽然不如徽剧、昆曲,可是也有几分特色,故事也挺不错的,就是略显直白了些……”
  枢密副使宁忠义心里一动,笑道:“启禀陛下,臣看完以后倒觉得还不错,虽然这里面的故事略微夸大了些,比如那个薛忠敬确实在贵阳城下斩杀土司兵七人,可是并没有战死,更没有一个待娶的妻子等着他,不过整体来说,还是颇为不错的。”
  教育部尚书宁忠权沉声道:“这倒没有什么,毕竟是一种表演,夸张一点倒也没什么……只是臣以为,此法若是用来犒军,想来效果会相当不错。”
  宁渝微微点了点头,轻声道:“马上便要迎来北伐之战,若是能够组织起这么一支歌舞团,想必对于士气也有很不错的效果……至于国家大剧院,平日也可以对百姓开放,将咱们前线发生的一些英雄事迹给演绎出来,想必也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平日里,报刊、戏剧、小说等等这些事物,看上去似乎不甚起眼,可是朝廷如果运用得当,那将会是治理政务的好工具,它们可以让朝廷的政令不再那么冷冰冰的,甚至能够更好的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宣传,永远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场,宁渝通过报纸、舞台剧以及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新形势的宣传方式,目的自然不会只是单纯的为了给百姓找点乐子,总有自己的目的在。
  就好比朝廷要打仗了,需要鼓舞士气,鼓励百姓参军,就可以利用这些宣传方式,来让更多的人主动走进军队里面去,不仅能够更好的保持战斗力,而且也少去了很多麻烦。
  再比如,朝廷要推行工业1.0计划,那么为了减少百姓的反对力量,自然会通过这些方式,来宣传它们将来带来的好处,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摩擦和矛盾。
  无论是画大饼也好,还是真正去践行也好,都需要讲出来,也需要传到百姓的耳朵里,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而这些文化方面的传播手段,便是极好的宣传方式。
  说到了这里,众人自然都能明白宁渝的意思,可是宁忠景、崔万采等人却多多少少有些忧虑,他们所担心的地方不是其他,而是这背后所涉及到的理念上的冲突,即这种宣传方式本质上是在发动民众,尽管很好用,可是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无论是报纸、戏剧乃至于小说,本质上都是在开启民智的过程,只有百姓有了自己的想法,才会从这里面得到感动乃至于其他的情绪,问题是这种想法不一定是完全利于朝廷的,若是将来被有心人所利用该怎么办?
  当宁渝听完了宁忠景等人所表达的忧虑之后,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奇怪,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矛盾冲突点,没有之一。
  严格来说,自从火枪问世以来,战争的形态就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等到了火枪技术逐渐成熟之后,传统的战争模式也就被彻底颠覆,从而也使得战争中的关键因素发生了变化。
  在古典战争当中,大家通常都会践行精兵战略,真正一线作战军队的数量始终都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准,这个时候军队的质量大于数量,只需要一部分精英就足够引领一场大战的胜利,因此像关陇贵族集团、蒙古贵族集团以及八旗军事集团等等,都曾经成功取得了天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