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437

  “不过现在还早,朕还没有打到北方去,今日跟你说这个是给你一份希望,让你能够坚持活下去。”
  宁渝随口画了一个饼,实际上他倒也不是坚持要跟傅尔丹谈,主要是目前手上确实没有太多的筹码,这个傅尔丹还算是官阶威望毕竟高的,将来说不定能够一用。
  等到宁渝走后,傅尔丹这才扇了自己一个耳光,骂道:“逆贼的话岂能轻信?”可是打完以后,他的心里又莫名的想到了美洲,难不成将来真要去那里?
  对于宁渝而言,这也是他布下的一颗闲棋,不一定有用,可是到了关键时候,也未必不是一条合理的对策。而现在的美洲虽然还是未被开发的状态,可是西方各国针对美洲的殖民已经有几十年不等了,若是把八旗安排过去,说不定还真能干出点什么来。
  至于八旗真的在美洲站稳了脚跟以后,宁渝自然也不会任其发展,而是会想办法用更多的汉人来稀释掉八旗,从而彻底反过来同化八旗,到时候的美洲,自然也会有宁楚的一分利益在里面。
  当然,眼下的大清还没有被彻底打断骨头,至少得重新打成后金,想要变成大楚的狗,就得恩威并施了。因此在此之前,傅尔丹这个闲棋还没有到彻底动用的时候,因此于宁渝而言,也只是一个小插曲。
  宁渝此番来到大冶自然不是专程为的傅尔丹,而是登基后第一次巡视整个湖广,这其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并非为了荣归故里,而是为了巩固基本盘,为将来的改革统一人心。
  对于整个宁楚来说,虽然目前建都南京,可是真正的基本盘还是在湖广,正因为有了湖广子弟兵的鼎力支持,宁渝才敢急于进行这一系列的改革,而不用担心反对派掀桌子,因为他掌握了真正的绝对武力。
  这一次出巡湖广是带着政治目的来的,因此宁渝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轻车简行,在禁卫团的护卫下,带着次辅崔万采、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绂,以及一大串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沿着长江赶到了湖广。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大串的地方官员在湖北左布政使宁万钧的率领下,朝着宁渝参拜,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湖北布政使司的官员,自从湖广行省被拆分之后,湖广更多只是地理上的含义。
  如今的新生的宁楚政权,焕发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行动力,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以及南直隶等南方七省,进行了全方位的架构重建,原先的近六百个县被压缩为了三百九十四个县,所属的相关官员都已经全部被安排了下去。
  这一次的基层区划架构的重新安排,也是在宁渝的强调下完成,当然并不是为了减少基层官员,实际上经过调整后的宁楚,在官员密度上是要比清廷高上许多倍,因此改革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官员,这甚至还引起了一定的非议,被认为是冗官之举。
  原因很简单,原先的清廷一个县里,其实真正的官员没有多少人,像正牌子的知县无需多言,此外还会设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及典史一至二人,这些人的责任也就是负责帮助知县处理政务,也算是朝廷吏部在册的正式官员,像县丞为正八品官员,主簿为正九品官员,典史为未入流官员。
  像县令、县丞、主簿以及典史通常都是命官,也就是经常而除了以上四位以外,还会有一些像驿丞、训导、教谕、仓大吏这样的微末小官,一般都是一人。而这些人基本上就是一个县里能够拥有的官员人数,通常不超过十人。
  当然,光靠这么几个人想要管理十几万人的大县,自然是不可能的,剩下还有大量的吏民可供驱使,像书办、衙役、捕快以及狱卒等,通常一个县里也有个几十号甚至上百号人,帮助县太爷管理。
  像光是书办,在一个县里通常有就几十人,而且跟六部的配置一样,也是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为首书办被称为经承。可是,这些人在朝廷里是不记名的,在朝廷里也是没有备案的,当然也没有工资只有所谓的津贴,而这些人通常便依靠办事来收取好处费用,另外书办通常都是世袭的,也不能参加科考,因此导致这个群体几乎是固定化,外人无法插手。
  这种制度的形成,也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现象发生,那就是皇权几乎不下县,整个县里的事物,基本上都被当地的大族给垄断了,所有的办事人员几乎都是当地的豪绅大族,就连没有造反前的宁家,在孝感县也是这般一手遮天。
  这些人的存在,就连正牌子的县令都会束手,因为他们的话可比县令的话管用多了,如果没有地方士绅的配合,这个官是决计难以当下去的。宁渝依靠宗族起家,自然知道宗族豪绅在地方上是什么样的处境,因此他心里非常忌惮。
  对于宁渝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基层给架空,因此他便打算从根基上插手,直接改变县级的架构,将县级的官员队伍进行了扩大,把原来的所谓吏员,都纳入到了组织部的管理范畴,设立了相关的垂直管理部门,比如财政局、警察局、城市管理局等等,以便于加强基层政府的管理能力。
  宁渝的想法便是通过充实基层的文官力量,加上基层的退伍军人,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廉洁的治理效果,将地方从此纳入到自己的掌握之中,但问题又来了,像这么规划,宁楚虽然规划到了不到四百个县,但是官吏的人数却比之前暴增了三倍以上,而朝廷花在这些官员身上的银子,同样也暴增了许多。
  在宁渝的心里,掌控基层不仅仅有利于国家的统治,而且其本身也能增加开辟财政岁入,将原先一些看不到的钱和收不上来的钱,给收进国库当中,再加上南方七省都属于比较富裕的省份,因此朝廷在承担这笔费用的时候,也还算撑得住,压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对于宁渝而言,充实地方的另一方面,就是加强都察院的监察职能,将都察院给下沉到县一级别,设立县都察院,专门负责相关的监察工作,特别是为了保障县都察院的职责,他们将不对同级县令负责,而是直接向府都察院汇报,实现垂直管理。
  当然了,这一套组织架构在确定完毕后,并不是立马施行,毕竟相关的官员缺口还很大,只有等到新政教育落实后,到时候才能提供充足的官员。
  “诸位爱卿,大冶乃我宁楚根基质地,每年这里出产的铁矿,能够变成农家手中的犁和镰刀,能够变成战士们手中的火枪和长刀,因此有了大冶,宁楚才有未来。”
  宁渝望着面前的官员,道:“大冶县令何在?”
  “臣大冶县令和文君见过陛下!”
  一名年轻的官员从人群当中挤过来,他微微低着头,说话也是沉稳有力,可是脸上的激动之色却溢于言表。
  在目前宁楚的官制当中,现如今的县令在品级上提高了许多,为正六品官职,但是在实际权力上,比起过往是要小很多的,其中像判案权力是完全被划归了大理寺系统中,而监察权力更是被都察院给完全剥夺了,这样便只剩下了行政权。
  而大冶县作为复汉军的关键要地,品级相对于寻常的县更高一些,因此大冶县令和文君是朝廷里的正五品官员,在如今这个年纪里也算是年少有为了。
  宁渝望着面前这个年轻人,轻轻点点头,“和文君,你是朕从诸多学子中亲自拣拔的,希望你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大冶县在你的手里,要更加兴盛才行。”
  和文君跪在了地上,“臣绝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宁渝在大冶县并没有待太久的时间,他在一天后便离开了大冶,前往了汉阳,并且亲自去巡视了汉阳枪炮厂和汉阳铁厂,对于汉阳如今的变化他也是看在了眼里,心里也多了几分兴奋。
  原先汉阳枪炮厂的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全结束,经过了一年半的建设之后,当初所制定的生产能力已经完全得以实现,而且对于新武器的研发也处于高速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汉阳枪炮厂堪称世界第一大兵工厂,其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至于汉阳铁厂的建设速度虽然没有兵工厂那么快,可也是稳步协调发展当中,七千万斤的铁生产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在年底只要能够保障相关的原料和人力,突破到一亿斤也指日可待,虽然宁渝还不清楚汉阳铁厂在世界上占据的地位,但是能够有这样的成绩,而已足够他开心了。
  一路上的巡视中,宁渝所看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相关工业能力的发展,关于民生方面他也是极为重视,毕竟如今国家已经恢复了和平,如果百姓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那就完全说不过去了,对于宁渝而言,这一点甚至更加重要一些。
  所幸的是,宁楚在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包括像废除火耗银、摊丁入亩等到措施,都是能够在客观实际上减轻百姓的负担,再加上赋税大量被减少,因此百姓的日子确确实实在好转当中。
  如今的宁渝最担心的一点,就是来自于中央的政策,经过了地方之手会不会发生变化,还有地方官员的综合素质,会不会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影响。这些点看似不重要,可实际上带来的影响却非常大。
  湖北左布政使宁万钧作为宁家的远方族人,也不是完全依靠关系上位,他确确实实有相关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也有一颗爱民之心,对于宁渝的担忧,他心里也是心知肚明,低声道:“陛下,如今百姓们都很感恩呢,政策到了下面后,都有都察院的人前来巡视过,没人敢在这时候动手脚。”
  宁渝赞许地点了点头,“万钧,咱们起家不容易,立下大楚这一国更不容易,靠的就是人心,靠的就是百姓,若是咱们对百姓不好,百姓可是会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不满的,因此官府的事情要做在前面。”
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
  郧阳府郧县,一行人站在城门处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其中为首一人正是郧阳知府郑明秋,他的脸上微微有些焦虑,时不时望了望远方的地平线,期待着什么,只是等待了许久,也没有见到任何人影,脸上的焦虑之色也是越来越重。
  “牧野,陛下的圣驾到何地了?”
  “郑大人,陛下既然说要来我郧阳,想必应该已经在路上了。”
  房县县令文鼎之在一旁好生劝慰,说起来他还是前不久才从南京回来,对于陛下的秉性也算是有些了解,当下反倒不像其他人那般焦急。
  “牧野有所不知……老夫实在是有苦难言……”
  郑明秋轻叹一口气,他虽然也算宁楚的从龙老臣,可是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郑家的远方子弟,在之前的那场政变之后,郑家算是彻底被逐出了核心圈层,留下来的人几乎都没有占据什么要职,而他如今作为知府,也是岌岌可危。
  后来县令大会的时候,郑明秋还有心嘱托文鼎之,看他能不能在皇帝面前给自己说些好话,只是这番心思还没有开口,就得到文鼎之出发的消息,便错失了这个机会,如今宁渝视察郧阳府,便是郑明秋心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八月份的天气炎热无比,众人等到满脸流汗,却一直没有见到御驾的踪迹,心里也是有些焦虑,就在此时却见远方升腾起一片烟尘,当下不由得心神一震,连忙端正神态,擦了擦脸上的汗水。
  等到车驾抵达后,郑明秋带着人走上前去,对着车驾长揖一礼。
  “臣等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是车架却没有回应,只见一名中年人从一旁走过来,乃新上任的侍从室主任李文,前任侍从室主任高靖,因为用心办事被安排到了江西当了左布政使,而后便是此人接任,相对于高靖更多了几分如沐春风的感觉。
  “郑大人不必多礼,陛下现如今不在御驾当中……”
  郑明秋有些懵,他望了一眼李文,又看了看文鼎之,只得继续试探着问道:“那陛下这是……”
  李文呵呵一笑,“陛下现在应该是直接去下面的县乡了,至于哪里我也不清楚了。咱们就呆在郧县,等着陛下回来吧。”
  郑明秋一听这话顿时就急了,“郧阳民风刁顽,若是有人冲撞圣驾,那臣罪该万死,这可如何是好?”
  反倒是一旁的文鼎之眼睛一亮,他笑道:“郑大人不必忧心,陛下能够深入民间反倒是一件大好事,咱们郧阳百姓的日子,怕是要好过了!”
  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郧阳府历来匪患严重,从明清之时,朝廷就不断派兵到此地剿匪,可是收效甚微,只能治标不治本,无法彻底从根源解决问题。
  在复汉军时期,宁渝还曾经到郧阳巡视过一次,在郧阳募兵两万,而且还为郧阳提点过发展之策,可是此时彼时不同,宁渝这一次巡视勋阳府,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法子,至少能够平衡这种态势。
  这一次视察郧阳府各县乡,宁渝并没有大张旗鼓带着大部队,而是仅仅带了几十人,身着便衣一路前行,当然为了保障安全,禁卫营的人马也在不远处缀着,若是有任何问题,只要发出信号,他们便会在一刻钟内抵达。
  尽管天气比较炎热,可是宁渝并没有半分不耐,毕竟好歹他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这种环境对于他来说,也着实算不了什么。
  “陛下,这天气着实有些热了,臣以为不如先回郧县吧……”
  崔万采擦着脸上的汗水,他自然不是真正因为炎热才这么说,而是担心在这穷乡僻壤里会出什么事情,因此便希望宁渝能够早点回郧县,以避免得朝廷里的大臣们担心。
  宁渝轻轻摇头,“崔卿,朕的目的还没有达到,是不会回去的,至于郧县,在那里看不到什么东西。”
  崔万采听到宁渝这番话,心里却起了误会,低声道:“陛下,郑明秋虽然是郑家的关系,但是他为官以来还算兢兢业业,倒不至于如此……”
  宁渝摇头苦笑,“郑明秋做的怎么样,朕心里有数,可是跟他也没有太多的关系……朕还不至于为了一个知府,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
  “那陛下所为何意……”
  “走吧,咱们得看看,看看才明白。”
  在郧阳府诸县中,房县是宁渝比较关注的一个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此地民风彪悍以外,便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因为房县又被称为‘房陵’,之所以得此名,便是因为其有着“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之说法。
  一行人并没有直接去县衙当中,而是直接往下面的乡里行去,只见一路上都是山林葱郁,地势险要,众人越走眉头皱得越厉害,此地若说是山清水秀倒也能算上,可是更多的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
  “陛下,当初我复汉军还在此地跟年羹尧的陕兵在此纠缠过许久,当时那些清兵不识地利,纵使有几倍的兵力,可是依然被我大军戏耍得团团转,损失惨重后便不得不退出了此地。”
  在前带路的向导脸上露出几分骄傲之色,当初在郧阳战斗的许多士兵,在战斗后都留在了房县成了家。因此这次宁渝前来视察时,他作为当年那批兵里面最为骁勇聪慧的一个,便成了宁渝的御前向导。
  宁渝微微点头,笑道:“房县号称秦陕咽喉,荆襄屏障,可不是那么好打的,也算年羹尧机灵,早早便放弃了进攻,否则光靠他的那几万人,迟早被我军给吃下去。”
  “好一个秦陕咽喉、荆襄屏障,陛下所言极是,此地地利之盛,可不比寻常。昔日被称为上庸县,如今被称为房县,自古以来便是那兵家必争之地。”崔万采脸上也带着笑容。
  正在说话的功夫,却听见天边传来一声虎啸,声音穿金裂石一般,让众人只觉得心里一片慌乱,接着又传来了一些人声,只是有些嘈杂,有些听不太清楚。
  向导神情便有些凝重,屈膝跪在地上道:“前方有虎,还请陛下远离此地,小人愿为陛下驱赶虎兽。”
  宁渝脸色也有些发沉,也不说话,只是从一旁的侍卫手里接过火枪,便向着前方走去,脸上没有丝毫的惧意。
  “皇上不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