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437

  “复汉军将组织军法处对江宁城暂行管制,一应相关民生事物均由都督府与军法处联合处置,任何人若有冤情,可去军法处告状!”
  ……
  城内开始变得热闹非凡,而复汉军的士兵们也排列成了整齐的队伍,开始向着城内行进,人人的脸上洋溢着自信而热切的笑容。
  一旁的百姓们看到了大军进城,原本还有些慌乱,可是看复汉军并没有丝毫杀戮的意思,当下也就慢慢放下警惕,只是望着复汉军的身影为之感叹。
  “王者之师,王者之师啊!”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却是连连感慨,他是经历过战乱的,自然知道这大清的兵是个什么东西,哪能像这般秋毫无犯?
  在大军进城之时,整个江宁城也不是全然一片和谐,复汉军的士兵已经将江宁城内的依附清廷的士绅还有大族都给封锁了起来,特别是江南织造曹府,如今已经变得一片肃杀。
  曹府上下所有人都已经被府里赶了出来,被关在了大院当中,附近则站着一排排的复汉军士兵,他们的脸色十分肃杀,特别是望着曹家男丁脑袋后面的辫子,更是带着几分嘲讽的味道。
  曹頫如今并不在江宁,他被范时绎派去了杨宗仁身边,负责征募团练一事,因此曹家上下在江宁城告破之时,却是没了主心骨,就连跑都不知道往哪里跑,以致于整个家族上下都已经被堵在了府里。
  年仅十岁的曹沾跟着母亲一同跪在了院子当中,他的脸上带着几分茫然,那些端着刺刀的汉子,望着他的眼神里透着几分鄙夷,似乎是在看着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子。
  一旁的女眷原先还打算自杀尽节,可是发现这些士兵除了把人都给赶了出来,其他什么事情也都没有做,心也就放下了一半,自杀的想法也就不再有了。
  只是那些士兵们也不放他们离开,却是让这些曹家人感到一阵阵心惊,说起身份,曹家在大清自然是显赫望族,可是放在复汉军这边,是真正的大汉奸了。
  不一会,却是从府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一名身着大红军衣的复汉军将军走了进来,他穿着黑色的牛皮靴子,神色不怒自威。
  “奉大都督军令,曹氏一族自先祖曹振彦之始,曾为大明故吏,却投身满虏杀我汉家子弟,血洗大同百姓,其罪不赦,如今其贼已死,特将曹振彦及曹玺父子掘坟挖墓,挫骨扬灰,曹氏族人皆打入苦力营,终身不赦!”
  一番血淋淋的话语,几乎让跪着的曹氏族人吓软了腿脚,他们甚至已经有人大小便失禁,就这么倒在了地上,开始痛苦哀嚎,可是却没有任何人敢于起身反对。
  复汉军的清算行动酷烈而绝情,曹家府邸很快便被封禁,大小族人也都被直接押解上了囚车,他们的归宿地或许是某一座矿场,或许是某一处工地,只是年幼的曹沾在被压上了囚车之后,望着身后偌大的曹府,却是发出了一声不同于孩童的感叹。
  “似乎……这一切不该是这样的……”
  在后世的历史当中,曹家的彻底倒塌还需要好几年,而且也只是财产尽数充公而已,却不像现在这般,全族老小身陷囹圄,前途彻底渺茫。
  实际上,宁渝在处置曹家的时候,心里也有些犹豫,原因很简单,曹家死不足惜,可是曹家却出了一个曹雪芹,还写出了一本旷世巨作《红楼梦》,若是这般处置了,那么此作还不一定能够问世。
  只是等到宁渝查看了曹振彦所作所为以后,心中的不忍也是被彻底打消了,原来这个曹振彦原本作为大明的官吏,却投靠了清军,甚至还成为了多尔衮麾下的包衣奴才,在后来还屡立战功,这也就罢了,曹振彦和其长子曹玺(即曹寅之父)还参与了大同屠城,超过七八万的大同百姓和五万多赤手空拳的降卒,都死在了他们的刀下。
  后来大同还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记录了曹家父子屠城之举,“戊子之变,谁非赤子,误陷汤火,哀此下民,肝脑涂地。是非莫辩、玉石俱焚,盖以楚猿祸林、城火殃鱼,此亦理与势之所必至者,睇此芜城,比于吴宫晋室,鞠为茂草,为孤鬼之场者,五阅春秋。哲人以黍离之悲,彷徨不忍释者。”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一本《红楼梦》,就算是十本,宁渝也不会有丝毫的犹豫,毕竟他无权替当初死在曹家父子刀下的百姓宽恕曹氏,当然对曹振彦和曹玺挫骨扬灰之余,宁渝也算是网开了一面,并没有直接处死曹氏其余人,只是将其打入苦力营罢了。
  对于江宁,宁渝是带着很深的期望,但是想要彻底入主江宁,还需要对江宁继续进行彻底的打扫才行,与对安徽与江西不同,宁渝不愿意在江宁继续妥协下去,至少现在无需顾忌那帮已经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江南士绅。
  与此同时,江宁城内的百姓却发出了一声声的欢呼,因为复汉军已经发出了新的公告,废除了一切的苛捐杂税,也废除了所谓的火耗银子和摊牌,江南在今年的赋税都会免去,到了明年才需要交纳正税。
  当然,这一步其实也是复汉军走到目前以来的常见措施,为的自然便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稳定人心,然后实现平稳过度,这样才能更快的将征伐之地纳入到统治范围,从这一点上来说,却是比那些税银要重要许多。
  当然这一举措的效果也非常不错,至少江宁城内许多人的想法已经开始了转变,从楚逆到王师正朔,这中间的距离并不算很遥远,至少复汉军的这些政令足以让人心思变了。
  毕竟自古以来,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保证一口饭吃,哪怕每日十分忙碌,也都不会闹腾什么,毕竟活着才是最大的目的。可是如果连他们活着的权利都没有了,那么就只能操着刀子干了。
  在人心逐渐靠向复汉军的同时,城内的剪子却开始忙碌了起来,许多人都直接将辫子给绞掉了,以示对复汉军的支持。当然还有一些忠于满清的老顽固们,他们宁肯不出门,也不愿意剪掉那根猪尾巴,以示对大清的忠心耿耿。
  不过这些人对于宁渝来说,最多也就是一些不识好歹的老顽固罢了,反正这进城出城留辫者均征收五两白银辫子税,这生意宁渝做的不亏。
  七月二十二,十几艘满载着复汉军和清军俘虏的船只,顺着长江西进,目的便是武昌,这些俘虏都将会发到武昌周边的矿场里面,还有一些表现良好的俘虏会被挑选出来,进行一些短期的轻度劳作。
  当然,船上还有一批特殊的人,那就是江南投靠复汉军的一批士绅们,这一次去武昌,一来是拜会明面上的大主子,另一个目便是商讨战后的江南格局。
  毕竟这一仗打完,天下也要进入重新洗牌的阶段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军机处
  整个七月份,对于大清来是说悲喜交加,年羹尧率领的大军,在西北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与罗卜藏丹津的初战取得了大胜,特别是奋威将军岳钟琪所指挥的主力军,由西宁、松潘、甘州等处,分路进攻南川、北川、西川、镇海堡和归德等地,取得了大胜。
  在这一战当中,清军一直都是稳扎稳打,而罗卜藏丹津在开战之初便犯下了大错,他手里的军队数量原本就不雄厚,在这种情况下还选择分兵据守,以致于清军每战均能以多胜少,实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特别是在镇海堡一战当中,原本是和硕特军在围攻镇海堡,结果支援及时的岳钟琪趁此机会发动突袭,而和硕特军统帅阿旺丹津虽然骁勇善战,悍不畏死,可是这手底下的兵力确实不多,因此便向罗卜藏丹津请援。
  而后罗卜藏丹津派遣了三千人的援军,双方便在镇海堡反复争夺,以致于形成了绞杀的局面,连续血战五天以后,清军的援军再一次到达,而和硕特军死伤惨重,被迫撤退,便遭遇了一场大败。
  “朕……总算是赢了这么一回。”
  雍正手中捏着年羹尧和岳钟琪呈递上来的这封奏折,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先前报捷的时候,雍正心里还不敢抱着太大的期望,可如今年羹尧已经将全部过程都写清楚了,这让雍正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番大胜能够更好的巩固雍正的地位,至少这登基的第一仗算是赢了,当然对于复汉军在江南攻城略地这一点,雍正是选择性无视掉了。
  或许要不了多久,年羹尧就能收复西藏,到时候在康熙手里丢掉的西藏,就会重新回到大清的版图上,这也就意味着他雍正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其余的什么八爷十四爷,那都是狗屁。
  若是放在往常的话,皇帝说不得还得出塞亲自巡视一番,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像先帝康熙爷那样,将塞外治理得服服帖帖的,可是如今毕竟不同于往日,朝廷里的那股暗流,他心里还是极为清楚的,只是想到不能出塞,雍正心里却是有些悻悻然。
  “朕安,览卿奏谢。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尔之庆幸,固不必言矣;朕之欣喜,亦莫可比伦。”
  回到书房之后,雍正便开始给年羹尧写回复,他细细思虑了一番之后,又写道:“总之,我二人做个干古君臣知遇榜佯,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朕实实心畅神怡,感天地神明赐佑之至。”
  雍正上位以来,虽然也在大力培养自己的心腹,可是终究人数有限,资历也过浅,像鄂尔泰、田文镜还有李卫等人还在地方上转磨,一时半会还无法直接提到关键的位置上去,这也让雍正感觉有些势单力孤。
  幸好有这么一位年羹尧年大将军,在上位之前便已经有了些资历,如今担任抚远大将军一职却是让他安心了不少,特别是这个人不光有能力,而且忠心耿耿,早在老十四还在陕地磨蹭的时候,就是年羹尧带着大军确保对方不敢随意造次。
  正因为如此,雍正才必须要大用年羹尧,与隆科多一外一内巩固军权,才能让他感觉到安心。
  可是这天下的好事往往都是跟坏事一起到的,年羹尧的折子上来没多久,这江宁方向的探报也来,上面写着关于目前江宁的最新情况。
  “楚逆攻克江宁城,活捉范时绎。”
  一盆冷水浇在了雍正的头上,他明白想要保住江南很困难,可是却没想到局势竟然到了这个地步,这才多久的功夫,江南再怎么说也有五六万兵马,就算是抓五万头猪,也没这么快啊!
  雍正顿时感觉自己的脑袋都大了一圈,他端起了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却没料到这茶竟然有些烫嘴,一下子便将茶杯扔了出去,摔了个粉碎。
  一旁的奴婢们一下子便意料到了不对,她们连忙跪在了地上,身子瑟瑟发抖。
  “来人,拉出去,杖死!”
  雍正喘着粗气,他实在是感觉太疲惫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好消息,都会很快被另一个更坏的消息给盖下去,他对这帮子大臣的耐心已经到了顶点。
  “传怡亲王、隆科多、张廷玉、阿喇衲还有张伯行等来见朕!”
  张廷玉如今已经从礼部尚书改成了户部尚书,而张伯行则成为了新的礼部尚书,至于阿喇衲则为新任的兵部尚书。
  “奴才允祥、隆科多、张廷玉、阿喇衲、张伯行叩见皇上!”
  雍正望着正在地上跪着的几位心腹大臣,却是冷哼了一声,将密折扔了下去,发出了一声刺耳的声音。
  允祥脸上略微带着几分惶恐之色,捡起了折子,看完后却是有些目瞪口呆,随后便将折子递给了其他人。等到众人一一看完后,这才明白雍正为何如此生气,因为这实在是有些太离谱了。
  “范时绎着实无能,这么快就丢掉了江宁,杨宗仁在江南编练团练一事,想必已经不可行……”
  怡亲王允祥脸上带着几分忐忑,他望着面无表情的雍正,鬼使神差道:“江南不可为,可以让他去浙江募兵……总之拖住便是好的。”
  雍正拧了拧眉头,他有些气恼,这一盘大棋下到如今这个地步,实在是康熙没有给他留下太好的牌来打,甚至还留下来了许多隐患,还需要等着他来一个个排除,可是这样以来,对于复汉军的动作便有些有心无力了。
  对于眼下这个情况,雍正也不想过多苛责众人,只是眼下这般继续发展下去,怕是到时候连时间都拖不过去了。
  张廷玉却是从怀中掏出了一封奏折,呈递了上去,“启禀皇上,且不说江南之事如何,可是这消息如今却已经传得京师满城风雨了。”
  雍正一听大惊失色,他连忙伸手拿过奏折,只见奏折中已经将江宁被攻克之事描绘得像模像样,甚至细节部分比他的密折还要精准,这一下子让雍正整个人都陷入了暴怒之中。
  有人在故意散播消息,只为了打击皇上的威信!
  其余的大臣很快便想到了其中的缘由,甚至连幕后主使都已经想到了,那就是正在府中读书的廉亲王允禩,因为只有允禩才能动用关系,将密折先从通政司给拦截下来。
  在目前大清的行政体系当中,通政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所有的折子都需要从经过通政司,然后才会到皇上的面前,因此通政司也是八爷党重点钻研的地方,难免现在没有八爷党的人潜伏在通政司里。
  实际上这个情况并非出现了这么一次,康熙当初在安庆战场上兵败的消息,其实也是在朝内外传得沸沸扬扬,当时泄密的地方同样是通政使司。康熙当时也是非常愤怒,打算好好清理一下,只是当时的康熙已经病重,却无力再做这件事,而雍正继位以来事情繁杂,却也将这件事给耽搁了。
  大臣们能想到的事情,雍正自然不会想不到,只是他的怒火却已经逐渐消失,心里只有万分的平静。对于廉亲王允禩,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耐心。
  既然你想死,那就别怪朕不顾兄弟情谊!
  当然,对于雍正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还不是处理廉亲王允禩,而是如何将这个漏洞补起来,低声道:“此事一定要严查,切不可放过幕后之人,只是这件事实在是太过荒唐了,朕实在是愤怒难言,还不知衡臣有何妙策?”
  张廷玉很明显是有备而来,他自然能够预料到雍正的反应,不慌不忙道:“此事出在了通政司,原因是通政司人多眼杂,这军国大事难免会出现泄密的情况。既然如此,那就先抛开通政司,另起一处衙门即可。”
  “哦?此策倒是可行”
  雍正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策的妙处,其实并非只是为了单纯另起一块牌子,而是因为通政司积弊已深,想要彻底清除却已经没有可能,只有干脆另起炉灶,才能启用没有根基的新人,也就能保证新机构的忠诚。
  说起来,这也是大清王朝积弊已深的表现,无论再怎么清除旧弊,都难以彻底将它打扫干净的缘故。
  张廷玉继续道:“启禀皇上,此衙门可只理军国机密要事,且不可与旁事混杂,才能保证机密不会外泄。至于寻常政务,不如就还是以题本走通政司和各部。”
  众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却是心脏有些怦怦跳,他们这些可都是政坛上的老狐狸,那心里的算计倒出来都是吓死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新的机构一旦成立起来,恐怕权力会大的吓死人。说不定,比内阁都还要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