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719(校对)第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7

--------------------------------------------------------------------------------------------------------------------------------------
☆本文由看帮网网友分享,仅供预览,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看帮网(https://www.kanbang.cc)-精品电子书☆
--------------------------------------------------------------------------------------------------------------------------------------
伐清1719
作者:晴空一度
内容简介:
  回到了三百年前的大清康熙五十八年?
  康熙:朕还想再活五百年!
  宁渝:去死吧你!
第一卷
龙潜于渊
第一章
梦里梦外
  大清康熙五十八年春,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湖北汉阳府孝感县城外突来异霞,红光漫天,城中百姓谓之奇景,纷纷出门观看,以致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可是城西宁府中却是一片寂静,下人们只顾着低头做事,谁也不敢发出言语,连这城外的霞光都不敢偷瞄一眼。
  六重院落的大宅子显得异常空旷,府中祠堂上摆放着佛像,青烟袅袅,倒也颇有几份禅韵。
  一名身着锦缎大袄的老妇此时正跪在绣墩上念念有词,身旁服侍的婢女也都跪成一片。
  突然从门外闯进来了一名汉子,身着黑色劲装,剃光的额头上冒着青茬,一根又细又短的金钱鼠尾辫子缠在脑后,脸上的神色有些焦急。
  “娘,你已经跪了半日了,再跪下去怕是身子受不住……”汉子在一旁跪着轻声道。
  老妇无动于衷,只是长叹一口气,念道:“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保佑我宝贝孙儿早日康复,老身愿余生礼佛,青烟不绝。”说话间却是看也不看那身旁跪下的汉子。
  若是让这外人知晓汉子身份,看到这幅唯唯诺诺的模样,怕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此人乃大清汉阳府城守营从三品游击宁忠源,年不过三十有六,之所以能受此职,也是祖上从龙入关的遗泽,数代人在这汉阳府经营,早已如同坐地虎一般。在这汉阳府一地,除却那么寥寥几位军政大员,其余人等没有不敬不怕的。
  可就是这么一位,如今也是一脑门子官司,前几日宁忠源独子宁渝在府中玩耍时突发高烧,随后便昏迷不醒,却让老太太惊慌不已,连夜派人去汉阳府城告知宁忠源,随后更是重金请来汉阳城名医陈德久,如今这名医病也看了,药方子也开了,可宁大少爷却一直未醒,急坏了府中上上下下。
  就在宁忠源不知如何是好之际,一道娇小的身影从门外飞奔过来,嘴里叫着:“少爷醒了,少爷醒了。”
  原本跪着的老妇人此时长舒一口气,念道:“佛祖显灵啦,佛祖显灵啦。”不过这心口的一口气放下,整个人就垮了下来,有些摇摇欲坠的感觉。
  宁忠源喜不自禁,连忙爬起来扶起自己老母亲,让身旁的婢女好生照料,然后便快步走向了宁渝的院子。
  可是,此时的宁渝,却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小少爷。
  守在一旁的宁夫人默默垂泪,听到儿子的动静更是心如刀绞一般。
  宁忠源望着正在把脉的陈德久,低声问道:“神医,我儿到底如何了?”
  陈德久轻轻抚须,脸上虽然平淡如水,心中却翻天覆地,因为此病症他平生从未所见,初时脉象凝滞无比,离鬼门关也只是一线之遥,陈德久无奈之下,只好先开了一剂退热宁神的方子,可如今发现,这脉象又变得平稳无比,竟好似从未生过病一般,简直怪哉。
  不过陈德久也不会砸自己的招牌,只好含糊道:“宁大人,贵公子如今脉象平稳,身体已无大碍。只是重疴初愈,还需几日好生休养。”
  宁忠源和一旁的宁夫人一听此话,心中感恩戴德之下,连忙送上纹银一百两,并请陈德久给府中的老夫人看病。
  尽管已有名医诊断,可是宁渝还是过了整整一日一夜方才醒来。
  宁渝尽管闭着眼睛,可是感觉阳光仿佛穿过了自己的身子,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
  两世的记忆交织之下,让宁渝如同历经百年,无数陌生而熟悉的场景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不止,来来回回不曾停歇。一直过了良久,宁渝才感觉到自己的意识终于慢慢清醒过来了。
  在一旁守着的婢女轻声叫了起来,连忙招呼屋内屋外的婢女过来,将这一好消息告知了宁忠源夫妇,二人大喜过望,将老夫人也请了过来,一家人眼泪婆娑,不过考虑到宁渝初愈,未曾久待,便吩咐婢女好生伺候休息。
  只是躺在病床上的宁渝却一直恍恍惚惚,如是这般养病三日,才渐渐弄清楚了自己如今的身份和状况。
  原来自己已经穿越到了康熙年间,还是康熙五十八年,如果用公历来算,那今年就是公元1719年,也是波澜壮阔的18世纪开篇。虽然出生的地域跟前世没有区别,可是身份却大大不一样,从一个三十出头的上班族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土豪二代。
  可千万别以为这土豪二字是现代人发明的,早在《宋书·殷琰传》中记载:“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
  何为内外诸军事并专之?说白了,妥妥的地方地主豪强,手里有人有钱有枪。
  根据宁渝对自己身份的了解,发现自己还真是不一般的金贵,这宁家虽然明面上在官场上是一个从三品武官之家,可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宁氏休说在这汉阳府横霸一方,就是在这湖广地带也堪称一方豪强。
  宁渝这一代人丁不算深厚,宁忠源仅有三子一女,其中宁渝为嫡长子,还有两个庶出的弟弟以及嫡出的姐姐,但是家族实力却极为雄厚,宁忠源有兄弟七人,姐妹五个,这些兄弟们分别在湖广地带从军从商,还有一个更是中了举人,在地方为官。
  虽然这些叔伯兄弟没有占据高位,但是手中握的资源却是实打实的,盘根错节之下,才让宁氏一族越发强盛,奠定了如今的赫赫声威。
  除此以外,宁夫人娘家程氏一脉也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程老太爷是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致仕归来的,在这湖广地带,也能堪称是大人物,除了等闲高官,这旁人也是难得一见。宁夫人的几个哥哥如今也身处高位,高的如今已是知府知州这样的高位,低的也是县令县丞一流,家中权势显赫无比。
  在这个年代,做官的权势已经深入人心,正所谓破家县令,灭门府尹,这普通的百姓如同草芥一般,任人欺压也是无力反抗,这钱财自然如海一般流了过来,享尽了人间富贵。
  因此宁忠源安安心心在汉阳府做游击,拿着那份微薄薪资,可家族的商铺矿山田地奴仆却日益多了起来,就仅仅在这孝感一县,就有良田三千余亩,在汉阳全府中,所有的良田加起来早已超过了两万亩地。
  宁渝此时已经彻彻底底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在前世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孤儿,从小吃足了苦头,受够了磨难,孤身一人毫无牵挂。如今有幸重生在大富大贵之家,更是彻底抛却了心中最后一丝羁绊。
  宁渝美滋滋的想着未来的豪门少爷生活,却不经意间摸到了头顶的那根金钱鼠尾辫子,额头上的青茬断发有些扎手,那根辫子似乎正在提醒他,你只是一个奴才。
  奴才,一个很刺眼的名词,在宁渝脑海里蹦跶出来,他心里有些发慌。
  作为一个现代的灵魂,宁渝无论如何自我欺瞒,都不能掩盖他此时只是一个奴才的事实。
  哪怕良田万亩,哪怕权倾一方,在如今的大清盛世,就是一介奴才。
  在如今的大清圣君康熙皇帝眼里,这三千里江山,哪一处不是自家的牧场?哪一人不是自家的奴才?
  予取予夺,只在一念之间。
  宁渝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发慌,因为无论他拥有再多,在这个八旗亲贵掌天下的时代里,他也只是一介草芥,在八旗的铁蹄下,一切都是虚幻。
  可是在这大清的盛世下,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宁渝提醒着自己,如今不是1898,不是皇朝末期,而是一个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时期。
第二章
奴才
  在家中修养了几日,宁渝的身子骨大有好转,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
  宁忠源见到自家儿子已经大有好转,便带着亲卫护军回到了汉阳府城,儿子虽然重病处于,可也不能久待,毕竟军营里的公事也积累了一大堆,等待处理。
  宁夫人并没有跟着回去,她实在有些不放心儿子,便一直在老宅陪着宁渝,老夫人看到孙儿身体无碍后,嚷嚷着要去城北的慈恩寺还愿,奉献香火,并让儿媳和孙儿一起作陪。
  宁夫人原本有些担忧儿子的身体,只是见老太太态度坚决,只好低头不语。于是,宁渝自重生以来,第一次有机会走出了宁府的大门。
  宁渝穿着一身短打劲装,脚踏皮靴,戴着小小的瓜皮帽,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尽管宁渝前世不会骑马,可是今生却发现自己这具身体堪称弓马娴熟,毫不陌生,想来也是家族以武立家的遗风。
  老夫人和母亲坐在一辆油蓬马车里,由两匹骏马拉着,车内的空间十分宽广,坐下二人后,还有两名婢女在一旁随侍。
  车外除了几名小厮以外,还有四个身强体壮的汉子,原本都是军中劲卒,后来讨了恩典,从军中退了来到宁府做奴才。车后还有几担钱粮礼品,在众人的押送下缓缓向前,想来是给庙里的和尚。
  可千万别以为这是宁忠源逼迫他们不得不从,实际上对于汉阳城守营的吃饷小卒来说,来宁府做奴才可是打着灯笼也寻不见的好事,有多少人举着家业来宁府做奴才还不收呢。
  要知道,如今虽是盛世,可给大清朝当兵也绝非好差事,特别是绿营上下吃空饷成风,很多时候根本不可能足粮足饷。绿营上下分为马兵、战兵和守兵三类,其中马兵月饷二两,战兵不过一两五钱,至于守兵,则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两白银。
  一两白银能干啥?在这个时代,一两银子大概能买一石米,折合下来不到一百八十斤,若是孤身一人还则罢了,若是家里有个三五口,这一百八十斤压根不济事。
  可如果投到宁家做奴才,这一个月下来不光是包吃包住,还会有额外的月例二两白银,像府中本事高强的护卫,一个月月例更是高达四两,年年还会有新衣添置,怎么引人不动心呢?
  如今正值初春,天气晴朗,宁渝骑着马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穿行,可以看到的是街上人虽多,可是大多面有菜色,身着破衣烂衫,神情萎靡,几乎分不清男女,因为人人都是一个模子。
  这些人大老远看到宁渝这一行车马,就忙不迭的跪了下来,连头也不敢抬,只是那一根根短小丑陋的金钱鼠尾辫,整整齐齐的向天空竖立着。
  这跟宁渝前世所看到的辫子戏大为不同,那些电视里碗口粗的辫子,在这个年代是绝对看不到的,因为自大清入关以来推行“剃发令”以来,大清百姓发式必须依令,像后世那种阴阳头和大辫子属于违式,被官府看到了是要砍头的。
  因此这个年代的男人发型,都是在后脑勺留下碗口大小面积的头发,结成细细短短的小辫子,看上去就如同猪尾巴一般。
  街面上行人虽多,可沿街的酒楼、钱庄、当铺寥寥无几,几根幌子无力的垂在街面上,这一番场面却是与宁渝心中想的大清盛世颇为不符。

< 章节目录 >   < >   当前阅读进度1/43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