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8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3/1035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岭南太遥远,不是我们能控制得住,殿下,这是现实。”
  郭宋知道潘辽说得对,他心中十分恼火,用拳头敲了敲桌子道:“现在我才知道,造船业是多么重要,尤其是能出海的大船。”
  这时,宋添匆匆赶来,在门外道:“殿下找卑职吗?”
  “宋统领快进来!”郭宋向他招招手,宋添快步走进来,他向郭宋和潘辽各行一礼。
  郭宋问道:“我们距离杭州最近的情报点在哪里?”
  “启禀殿下,在越州会稽县。”
  郭宋便道:“你立刻通知会稽县的手下,让他们赶去杭州余杭县,去找......”
  郭宋回头向潘辽望去,潘辽接口道:“去找杭州州衙,他们知道召王在哪里养病。”
  郭宋又继续道:“召王在杭州病倒,但我想知道他的真实病情,你安排会稽县的手下,就是打听这件事。”
  “卑职明白了,殿下没有别的吩咐,卑职这就去发信!”
  “去吧!”
  宋添行一礼,匆匆去了。
  郭宋又对潘辽道:“你对刘洽之子刘士宁了解有多深?”
  “殿下,卑职对此人一无所知,不过卑职知道,独孤相国很了解此人。”
  郭宋也正好要找独孤立秋询问造船之事,他便对侍卫道:“再去把独孤相国请来!”
  独孤立秋的官房距离郭宋官房,直线距离不到五十步,很快,独孤立秋便被参军带进了郭宋官房。
  独孤立秋是最后一个被确定的相国,他出任工部尚书,郭宋之所以任命他为相国,也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个是他的七位相国中,来自河西的相国就占了四位,潘辽、张谦逸、曹万年和张裘安,崔元丰长期为地方官,朝廷经验和人脉都稍缺,只剩下杜佑一个朝廷老臣,但有点独立难支,所以郭宋便看中了朝廷中人脉极广,资历极老的独孤立秋。
  当然,独孤立秋自身的身体也不错,能胜任相国之劳。
  第二个方面就是郭宋想找一个主管制造业的宰相,在这个方面的经验以及实践,没有谁再能和独孤立秋相提并论。
  正是这两大原因使独孤立秋在花甲之年圆了自己的相国之梦,他在南唐虽然短暂出任相国,但他认为南唐不完整,偏安一方,徒有相国之名,却无相国之实。
  “哟!老潘也在。”
  独孤立秋走进来微微一行礼,笑眯眯道:“我猜殿下是不是为造船之事找我?”
  “独孤相国怎么知道?”郭宋不解问道。
  “马上春暖花开,又该到航行之时了。”
  郭宋笑了笑:“只能说巧合吧!相国请坐。”
  独孤立秋坐了下来,郭宋问他道:“其实我有两件事找相国,第一是我想知道,刘士宁这个人怎么样?独孤相国应该很了解他吧!”
  “刘玄佐之子刘士宁?”
  “正是他!”
  独孤立秋笑道:“殿下还真问对人了,当年代宗在位时,我接任千牛卫大将军,这个刘士宁就是我手下一名旅帅。”
  “等一等?”
  郭宋打断独孤立秋的话问道:“这个刘士宁多大岁数了?”
  “和殿下差不多。”
  郭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独孤立秋又继续道:“这个刘士宁非常奸诈,当时发生了一起奸淫民女案,刘士宁是嫌疑人之一,但他却有不在场的证据,因为案发那天晚上是他当值,结果另外两人成了替死鬼,被杖打一百棍,革职赶出军营。
  由过了两个月,刘士宁有一次喝醉酒吐露了真相,那个案子就是他干的,他利用自己当值为掩护,潜入民宅犯案,然后又无声无息回来继续当值巡逻,所以大家都能证明他不在场,事情已经过去了,苦主一家也搬走了,案子已经结束,我也只能把他革职。”
  “后来呢?”郭宋又问道。
  “后来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倒也立下不少功绩,但很多人都说他野心大,他父亲为宋汴节度使时,他不止一次劝说父亲拥兵自立,刘洽军队和李希烈军队的一场大战,也是刘士宁引发的,刘洽想走淮南去扬州,但刘士宁却希望灭了李希烈,夺取他的根基,最后两败皆伤。”
  “可我听说他后来去了成都?”旁边潘辽接口道。
  “正是,他去成都是他主动申请的,他愿在成都为人质,刘洽才能被先帝封为江南东道节度使,等他父亲在江南东道站稳了脚跟,他却重贿宋朝凤,然后以母亲去世为由,请假回家奔丧,宋朝凤替他说了情,先帝批准他一年假期,这一去他便再也没有回成都。”
  郭宋点点头,“由此可见此人很有头脑,善于抓住时机,倒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独孤立秋笑着摇摇头,“他最大的弱点就是野心太大,他曾经给先帝写过一封信,他想出任苏州刺史,先帝找我商议,但还没有结果就爆发了宫廷政变。”
  “那先帝怎么评价刘士宁的?”郭宋又问道。
  “先帝评价他是奸雄,最好把他囚禁于京城,永不放他出京。”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他忽然对两人道:“会不会韩滉这么痛快答应来京城述职,就和这个刘士宁有关系?”
第一千零一章
探查病情
  “殿下,这就是卑职所做的造船计划图!”
  独孤立秋从官房取来一幅草案图,在郭宋官房挂了起来,这时,杜佑和张谦逸也一并被请来,他们一个管人,一个管财,都需要他们出面。
  独孤立秋介绍道:“上面是原材料配备,当初从回纥得到的木材,经过数年晾晒并阴干后,现在已经可以用来造船,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木材最初是考虑用来造内河船只,没有准备海船的龙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材料储备,最多只能造两千石的船只。”
  郭宋沉吟一下问道:“我记得从回纥取回来的都是参天大树,不能做龙骨?”
  “殿下,不是长度问题,而是木材本身,基本上都是松木,不太适合做海船龙骨。”
  郭宋摇摇头,“独孤相国先告诉我一个结果,我想知道,按照计划,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海船?”
  独孤力求有些无奈地苦笑道:“殿下,建造大海船本来就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准备材料时间,建造时间,卑职估计,最快也要十年时间。”
  郭宋眉头皱成一团,居然要十年时间,如果造一支庞大的船队,岂不是要数十年时间?这个结果着实让他十分失望。
  独孤立秋心中倒有想法,他对郭宋道:“殿下,虽然我们暂时造不出海船,但可以租船。”
  “你是说刘家?”郭宋醒悟道。
  独孤立秋点点头,“刘家船队经营了五十年,他们光海船就有近两百艘,还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船员,我曾和他们家主谈过,他们也愿为殿下效力。”
  郭宋沉思片刻又问道:“现在船只有多少在河口港?多少在明州港?”
  “差不多一半对一半。”
  郭宋一时间沉吟不语,旁边杜佑笑问道:“殿下还在担心什么?”
  郭宋微微叹口气道:“虽然租船可以,但也只解决了运输问题,后勤运输,人员运输,这个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战船,岭南和泉州那边可是有水军的,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击毁所有的货船,”
  这个问题确实很现实,众人一时都沉默了,这时,郭宋笑着安慰众人道:“这件事就别想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水路不行我们就走陆路,也是一样的。”
  独孤立秋惭愧道:“卑职考虑不周,让殿下失望了。”
  郭宋摆摆手,“海船只是我兴之所来才问起,其实我更关心的是各种民用工坊的建立,像采矿、冶炼、铸造、纺织、造纸、印刷、酿造、制茶、民船建造等等,这才是需要独孤相国费心劳神的地方。”
  郭宋又对潘辽三人道:“只有物质丰富才是国强民富的根源,所以发展工矿业是以后朝廷的重中之重,像纺织、酿造、造纸这些可以交给民间来做,但采矿、冶炼、铸造、造船这些基础重型产业必须由官府主导,财力上要保证,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加强,尤其是各州,必须按照太学的模式建立专业性的州学,从明年开始,科举要恢复旧制,在明经的基础上增加明法、明字、明算三个科举项目。”
  四人连忙答应,他们都知道,晋王殿下崇尚俭朴,务实去虚,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这其实是好事啊!
  .........
  杭州余杭县,官道上行人不多,这里河网密布,水运便利,骡马不多,倒是家家户户都有舟楫,一般百姓大都走水路,所以官道上反而显得行人不多。
  中午时分,西面官道上尘土滚滚,不多时,几名骑马之人疾奔而至,行人纷纷躲闪,骑马一路奔进了县城。
  这几名骑马人正是来自会稽县的晋卫府情报点,为首是一个略微肥胖的中年男子,他叫岳京,他原本是信都县的情报头目,也就是信都县高升客栈的岳掌柜,河北被攻下后,信都情报站解散,岳京升了一级,又被派到会稽县筹建情报站,这次他们在会稽开了一家平安客栈,以前的几名手下也跟随他一起来到会稽县。
  岳京刚刚接到晋卫府的命令,要求他探查召王李偲的病情,他们连夜出发,第三天中午便抵达了余杭县。
  县城内人口嘈杂,他们下马缓行,一路打听,很快便找到了州衙。
  韩滉治下的江南地区和郭宋是同盟,几年前,郭宋曾帮助韩滉阻击了朱泚大军过江,随后从河内渡过黄河攻克孟津,逼迫朱泚不得不放弃进攻江南,回师洛阳。
  所以江南各地官府对郭宋都十分友好,当太后和天子返回长安,重新建立新朝廷,江南各州也是在第一时间承认了长安新朝廷。
  在会稽设立情报站,也并不是为了收集军事情报,而是为了收集各州商业情报以及江南地区的民情、官情。
  来到州衙前,岳京递给衙役一张名帖,“我们是朝廷派来的,请把名帖交给孟使君!”
  听说是朝廷官员,衙役转身向官衙内跑去,不多时,出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抱拳笑道:“在下杨涣,是孟使君帐下幕僚,几位请随我来!”
  晋卫府是内部称谓,对外他们原本是挂在肃政台下面,肃政台现在拆分为御史台和谏台后,晋卫府便改挂在秘书监下,对外名称叫做特别调查署,事实上,这个名字也有点自欺欺人,谁都知道这个特别调查营就是晋卫府,只不过在名称上稍微粉饰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3/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