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7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7/1035


  休息两日后,郭宋在第三天来到官房,他随即召集五名参事来他官房议事。
  肃政台使温佶出任两川安抚使,白虎堂主判刘梓出任河北安抚使,他们两人虽然还保留平章事资格,但实际上已经不再担任参事。
  现在的五名参事包括长史潘辽,左司马杜佑,右司马张谦逸,再加上肃政台令曹万年以及天策府长史张裘安。
  “各位请坐!”
  郭宋笑着请五名参事坐下,又道:“战争结束了,正如大家的期盼,阉党覆灭,南唐又回归长安,接下来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当其冲是安抚巴蜀民众,恢复生产和秩序,还有大量阉党的财富要运回长安,温参事虽然出任两川安抚使,由他主持两川政务,但还需要我们的支持,一个是官员支持,一个是财力支持,我们要调一批年轻官员前往巴蜀任职,两川各州县有很多人是因为阉党收钱卖官而任职,这些人必须就地罢免,并追查他们的贪腐,我希望肃政台要立刻派出得力官员赶赴巴蜀办案。”
  曹万年连忙道:“回禀殿下,肃政台已经派出五十余名赶赴巴蜀,按照殿下的要求,内卫也派出五百名士兵协助肃政台官员。”
  杜佑举手道:“殿下,卑职稍微打断一下。”
  郭宋点点头,“杜参事请说!”
  杜佑欠身道:“卑职也有所耳闻,很多地方买官者并非商人,而是地方豪强,像眉州长史顾荣,他就来自眉州豪强顾氏家族,如果强行清退,必然会引发地方豪强的反抗,他们不会造反,而是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扰乱地方稳定,卑职的意思是,清退官员不能一刀切,必须要慎重考虑。”
  潘辽也道:“殿下,杜司马的建议有道理,并不是说不能清退,而是要慎重,不能简单粗暴,尤其地方豪强,我们应该适当笼络,如果感觉他们任职不合适,那么可以用偿还求职金的办法让他们退职,或者......”
  不等潘辽说完,郭宋摆摆手,“我明白两位的担心,但原则的问题不容交易,一旦我们默许买官事实存在,那么我们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了,不用担心什么地方豪强,魏州田承嗣家族也是地方豪强,我一样全灭,最多我给他们机会自己辞职,我不追究他们在任情况,如果他们不领情,还想在背后做小动作,那我们就灭掉这个所谓的豪强。”
  说到这,郭宋又问曹万年道:“王铸出发了吗?”
  “回禀殿下,他已经去巴蜀了。”
  王铸是肃政台判官,绰号王阎罗,以手段冷酷强硬著称,郭宋点名要他去巴蜀主持肃政台清算,也是因为温佶心肠软弱有关。
  潘辽和杜佑对望一眼,都苦笑地摇摇头,看样子晋王准备在巴蜀推行强硬路线。
  郭宋又对众人肃然道:“各位,阉党对巴蜀的作恶不仅仅是肆意盘剥百姓财富,还有对法度和规则的破坏,有钱就能决定一切,我举个例子,为了捞钱,阉党将刑法裁定权收到自己手中,地方官只能审民事纠纷的小案子,大案子都由北衙刑律监掌管,完全就是拼钱,正是阉党的肆意妄为,使得巴蜀法度松弛,规则漠视,变得一盘散沙,所以我认为治理巴蜀必须要严厉,法度严明,执法公正,不能再像阉党那样拼财富、讲关系、看人情。”
  杜佑躬身道:“殿下高屋建瓴,卑职惭愧!”
  郭宋笑了笑,又继续道:“关于巴蜀具体怎么安排,我们回头再仔细研究,今天召集大家也主要讲讲大框架,然后是第二件大事,关于朝廷建立,太后和天子已经北归,大家也知道,南唐朝廷早就名存实亡,所以我们要重建,各位都将名正言顺成为相国,还有部寺也要正名,潘长史,你们见过太后了吗?”
  潘辽连忙道:“回禀殿下,我们昨天集体觐见了太后,太后已经明确,由殿下出任监国摄政王,新朝廷建立,由殿下全权主导,所以卑职认为,首先应该是殿下正名,然后成立政事堂,然后再继续扩大,成立六部、九寺、两台。”
  郭宋点点头,“这样吧!我先说说我的想法,我还是考虑实行七相制度,左右相加五个副相,然后执政事笔轮流执掌,每人半年,中书省掌制诏权,门下省掌审核权,白虎堂改名枢密院,也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枢密院,三省一院并行。
  我先提议,由潘长史出任中书令右相,杜司马出任门下侍中左相,兼吏部尚书,张谦逸出任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主管户部,张裘安出任尚书左仆射兼兵部尚书,天策府解散,各个职能并入兵部,曹万年出任枢密使兼刑部尚书,肃政台分拆为御史台和谏台。
  另外还有两个副相名额,他们将出任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同时兼任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这两个副相名额以后再考虑人选,今天要把大框架定下来,看看各位有什么意见?”
  杜佑举手道:“殿下能不能再详细说说执政事笔?”
  郭宋缓缓道:“执政事笔一直就有,但推行得不好,形同虚设,我主要考虑防止将来不再出现李林甫、杨国忠、元载这样权倾朝野的宰相出现,我希望以后的宰相是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人。”
  郭宋看了潘辽一眼道:“潘长史出任中书令,职责主要是制诏和协助监国,将来潘长史主要和我打交道,杜司马也一样,然后六部、九寺和天下各州的文牒汇集上来,谁来批阅?除了重大军政事务由七相集体协商外,其他日常政务都是由执政事笔批阅,门下省进行审核,所以执政事笔就由除左相外的六相轮流执掌,因为左相负责审核,各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吗?”
  潘辽又问道:“殿下提出七相兼任各部尚书,难道是要把尚书实权化?”
  郭宋点了点头,“具体事务还是由侍郎负责,尚书不管具体事务,但掌握本部的大局。”
  张谦逸举手问道:“殿下刚才提到重大军政事务由七相集体协商,那殿下不过问吗?”
  郭宋微微笑道:“不是这样理解,枢密院会把重大军政事务分出来,先交给我,然后我会找左右相协商,下一步潘长史会召集各位一起协商,大家各自提意见,意见再反馈给我,我再考虑是否修改,最后的定稿由七相表决,如果五相以上反对,那么我就要重新考虑,召集大家商议。”
  ..........
  今天要商讨的事情太多,中间留半个时辰休息,郭宋回房坐下,他刚喝了口茶,记室参军卢纶在门口道:“殿下,潘长史和杜司马求见!”
  “请他们进来!”
  片刻,潘辽和杜佑走了进来,郭宋笑问道:“是不是还有什么不解,需要我答疑?”
  潘辽点点头道:“殿下刚才提出五相反对,就算殿下的决定也会被推翻,这实际上是限制了殿下的权力,卑职和杜司马都不解,所以想询问殿下!”
  郭宋淡淡笑道:“一个决策如果被绝大多数相国反对,那这个决策本身就有问题,我其实是在给自己的一个纠错的机会而已。”
  杜佑又道:“恕卑职多问一句,殿下的决定是制度,还是......”
  “当然是制度!”
  郭宋沉思片刻:“这实际上是我考虑了很久的事情,我什么要限制自己的权力,我并不是为了自己考虑,而是为了我的子孙后代考虑,世子性格比较孤僻,他师父担心他将来会刚愎自用,我也很担心。
  或许是我多虑了,但不得不考虑这种情况出现了怎么办?
  我思考良久,认为与其担心太多,还不如从制度上来约束,世子如果一意孤行,他的相国们就可以集体否决,包括对外用兵的权力,不光是世子,还包括他的子孙,制度一旦定下就是铁律,将来我会铸铁碑放在大殿上。”
  潘辽和杜佑这才恍然,晋王是为了千秋大业才做出这个决定,他们一起躬身行礼,“殿下贤明,乃百官之幸、天下苍生之幸也!”
第九百八十一章
堵不如疏
  当天下午,王太后下达了来长安后的第一份诏书,册封晋王郭宋为监国摄政王,赋予他官爵册封大权,全权负责组建新朝廷。
  这份诏书,立刻在第二天的《长安快报》和《天下信报》中刊登了,也是在同一天,郭宋也下达了他的第一份监国令,宣布组建政事堂,相国名额定为七人,他首先任命潘辽为中书令,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次任命杜佑为门下侍中,左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很快他又任命三名相国,分别是吏部尚书张谦逸、刑部尚书曹万年以及兵部尚书张裘安。
  任命这五名相国的监国令传出,百官都明白了晋王的真实意图,朝廷格局不会有变化,实际上就是把晋王府的各个司署升级为部寺,官员们都跟随郭宋多年,经验丰富,为晋国的治理付出了汗水,立下了功绩,对晋王的忠心也经受住了考验,在重建朝廷的重要关头,他们理应得到嘉奖。
  政事堂的建立,意味着着朝廷开始正式运转,他们将协助摄政王郭宋逐步搭建起了朝廷的框架,再丰满其血肉,最后用朝廷取代晋王府,使它全面运转起来。
  下午时分,郭宋忙中偷了一个闲,换一身常服,乘坐马车来到了城墙坊,城墙坊是几年前修建用来安置汉长安城流民的贫苦窟,它实际上就是贫民窟,长安最底层的百姓都住在这里。
  城墙根的官房名字叫做居安坊,但长安人却称它为城墙坊,或者叫做聚穷坊。
  围城墙一圈的房子都是官租房,只租不卖,短短几年时间,这里便聚集了二十余万百姓,基本上全部住满了,晋王府也为它们修建了大量公共设施,水井、茅厕、学校、官药铺、治安所等等。
  其中光学堂就修建了六十多所,十余万孩童在学堂内免费读书两年,学会最基本的读书认字,学习最基本的礼仪道德。
  最近两年,长安的学风越来越盛,正所谓盛世学文,乱世学武,尤其两大报纸的出现,极大促进了长安百姓送子学文热潮的兴起,官学越办越多,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甚至还出现了大量识字速成班,专门教千字文。
  郭宋来城墙角,自然是偷偷来看自己的儿子,儿子郭锦城昨天开始正式在居安坊给贫民子弟上课了,郭宋放心不下,特地过来偷偷看一眼。
  居安坊的授课先生基本上都来自太学和国子学的年轻学子,郭锦城作为太学律法科学生,他在这里给学生上课非常正常。
  郭宋已经很久没有来居安坊了,居安坊变化很大,比起刚修好那会儿,明显变得脏乱差了。
  随处可见各种乱搭乱建的竹木棚子,空地都被占满,原本刷得雪白的墙壁,被风沙和雨水侵蚀,以及各种不明黄渍侵染,变得黄一块黑一块,污脏不堪,传来阵阵臭气。
  地上也全是污水坑,马车小心翼翼行驶,躲掉这个水坑,却躲不过那个水坑,使马车在颠簸中缓缓行走。
  郭宋眉头皱成一团,这里不光是脏乱差的问题,而且火灾隐患极大,一旦失火,那就是殃及上万家。
  马车缓缓在一座小学堂前停下来,这是一座小学堂,有围墙包围,大门上面挂着居安坊第十七学堂,隐隐听见里面有琅琅读书声。
  小学堂原本是一年制,学习《千字文》和《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当然是郭宋将后世的同名书籍默写出来,交给礼部编印,在小学堂中推广。
  后来在参事们的一致同意下,将一年制改为两年制,增加了《论语》和《孟子》两门课,依旧是免费,这算得上是最早的义务教育了。
  当然,免费也只是免学费和课本费,笔墨纸砚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掏钱,不过学堂会提供一套廉价的笔墨给学生选择,只有市场价三成。
  郭宋走进大门,看门的老者刚要起身阻拦,后面的两名侍卫狠狠瞪他一眼,他又知趣地坐了回去,这两天有不少大人物来访,让他心中直犯嘀咕,不知这位又是谁?
  郭宋走进院子,便发现了躲在暗处的护卫,隐藏在屋檐下的一条暗缝里,确实很隐蔽,估计看门的老者都没有发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色令,鲜矣仁!’”
  ........
  走近窗子,便听见了一名学生在背书,紧接着听见儿子郭锦城的声音,“曾三郎总的还不错,只有一处错误,是巧言令色,不是巧言色令,把这四个字默写二十遍,下一个乔水根,接着曾三郎往下背。”
  郭宋站在墙边,从一扇开启的窗户向里看,只见儿子郭锦城穿一件蓝色的细麻长衫,头戴儒巾,腰束革带,背手站在一群孩童面前,颇为气度威严,下面坐着五六十个孩童,七八岁居多,大多衣衫破旧,脸上挂满鼻涕。
  一个男孩怯生生站起身,小声道:“俺昨晚没有背。”
  “为什么没有背书?”郭锦城目光严厉地盯着他。
  “俺回家要给爹爹洗被子,要做饭,还要带弟弟。”
  “那晚上呢!”
  郭锦城语气稍微和缓了一点,“晚上为什么不背书?”
  “晚上要帮娘洗衣服挣钱。”男孩的头压得更低了,胀红了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7/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