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7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4/1035

  张谦逸接口道:“可以替我研墨!”
  众人一阵大笑,杜佑道:“其实利用水力自古就有,只要是涉及到磨、砻、碾三项的东西都可以利用水力,像造纸要搅拌纸浆,熬糖也要搅拌,碾米、舂米、筛面都可以。”
  侯莫陈森心念一动,连忙道:“能不能利用水力纺线?”
  郭宋笑道:“这个想法不错,侯莫陈家主是怎么想到的?”
  “我们家族有一座纺麻工坊,雇了两百个人,一辆纺车一般只有两到三枚锭子,大纺车也只有五枚锭子,一天也最多纺出三斤细麻线,如果纺车再做大,人力就不够了,但水力可以,我们可以造一架很大的纺车,利用水力驱动,说不定同时能驱动几十枚锭子。”
  郭宋竖起大拇指道:“如果你的水力大纺车研制成功了,我就升你为国公!”
  侯莫陈森目前世袭龙泉郡公,照目前的情形,他们家族升国公是无望了,但晋王忽然给了他一个机会,他顿时激动得满脸通红,连忙道:“我一定尽快研制出水力大纺车,不辜负晋王殿下的期望。”
  郭宋点点头又对众人道:“今天这一趟没有白跑,让我们知道不仅可以利用畜力,还能利用自然的很多力量,像水力可以利用,风力何尝不可以利用,还有烧煤也要渐渐取代木材,这些事情不仅需要民间来摸索,更需要官府研制推广,还要充分利用太学的研究成果,希望参事堂能够制定一个长远计划,从方方面面进行推动。”
  ..........
  从新丰县回来的路上,郭宋令人把独孤立秋请来,不多时,独孤立秋催马上前,和郭宋并驾而行。
  独孤立秋低声问道:“殿下,碎叶的情况怎么样?”
  郭宋摇摇头,“现在那边消息断绝,史家在碎叶建了一个消息点,也被毁了,家人生死不明,安西都督郭晋文已经派人去打探消息了,现在还没有回信,除了等待,暂时没有别的办法。”
  独孤立秋微微叹了口气,又问道:“殿下找我有事?”
  郭宋笑了笑道:“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就是想问问你甜菜之事,第一批甜菜已经运到了吧!”
  北庭种植的第一批甜菜去年收获后,全部被独孤家族出高价收购,先是运到了兰州,但随着黄河结冰,大批甜菜没有来得及运回长安,现在已开春,郭宋比较关心这件事。
  熬糖法在一百年前就从天竺传到了唐朝,用甘蔗熬制的白霜糖已经出现,但价格极其昂贵,一直是权贵专用,目前长安市场上基本看不到,主要在成都和洛阳,在那边能卖个好价钱。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甘蔗从岭南地区运输过来不便,原材料的稀少导致霜糖产量少,自然价格高昂。
  在白糖红糖没有出现前,甜味剂一直是用麦芽糖和蜂蜜,但口感不如红糖、白糖纯正,如果甜菜熬制的糖能够大规模推广,这对消费升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独孤立秋点点道:“第一批几天前已经运到了,用骆驼运来的,三万斤,黄河现在凌汛,要到月底才能正式通航,所以先运一批过来熬制试试看,看看品质如何?”
  “开始熬制了吗?”郭宋又问道。
  “今天开始熬制,我特地请了吴家的老掌门吴应泰替我熬第一锅糖。”
  “这个吴家很有名吗?”
  独孤立秋微微笑道:“他们是熬糖世家,传承快百年了,从前皇宫的霜糖都是他们家熬制的,现在洛阳那边的熬糖名家都是吴家的徒子徒孙,吴应泰能熬出冰糖,代宗皇帝对他赞不绝口。”
  郭宋顿时大感兴趣,熬糖必须纯度非常高才会出现冰糖,看来这个熬糖世家确实有本事。
  “其实我觉得可以在北庭建一个熬糖工坊,先把甜菜熬制成粗糖,再运回长安精制。”
  独孤立秋笑着点点头,“我也是这样考虑的,其实不光是甜菜,我还考虑在岭南建一座大型熬糖工坊,先熬制粗糖,然后走海运到扬州,再从扬州换运过来。”
  郭宋摇摇头道:“这个运输过程太漫长了,上次我建议你们把甜菜引入丰州大量种植,有没有考虑过?”
  “回禀殿下,我们去年已经着手实施了,试种植了一千亩,但甜菜需要两年才能长出来,如果丰州种植成功,也能像北庭那样熬出糖汁,我们才能进行推广,这个过程至少要花费五六年时间,所以这几年还是以北庭的甜菜为主。”
  郭宋笑道点点头,“我只是问问,该怎么做,你们自己决定,我不会干涉。”
  独孤立秋笑道:“其实殿下说得有道理,确实路途太遥远,如果不是因为独孤家和窦家涉足造船业,我们也不会想到去岭南建立熬糖坊。”
  “造船已经开始了?”郭宋微微一怔。
  独孤摇摇头,“还没有,还在选址中。”
  “还在选址?这进度太慢了,得加快啊!”
  独孤立秋苦笑一声道:“之前说的濡河口太偏僻,没有码头,以前的造船工场早已荒废百年,招不到工匠了,我们再三考虑,决定还是不在那边造船。”
  “然后呢?你们决定在哪里造船?”郭宋问道。
  “我们考虑在漳河口附近建造船场,那一带有很好的造船基础,还有一座海港,冬天不冻,另外,我们考虑造船耗时太长,光备材就需要好几年,造出一艘三千石海船,至少要十年时间,所以我考虑先购入一批海船。”
  这个消息让郭宋精神一振,他连忙问道:“购船有眉目了吗?”
  “有眉目了!扬州一个很有名的海商要出售十艘海船,都是八千石的大海船,我们已经派去接洽了。”
  “可是扬州刘东尚的家族?”
  独孤立秋点点头,“就是刘家的船,他们家族经营海上贸易数十年,手中有大海船上百艘,据说被朱泚盯上了,他们家族便开始分散资产,卖船也是迫不得已。”
  郭宋想了想道:“是谁去扬州和刘家接洽?”
  “犬子明礼和窦仪的侄子窦扬。”
  “能联系到他们吗?”
  “应该可以。”
  “你让他们去一趟扬州高升客栈,那边会有我的最新指示,我会写一封亲笔信给刘家。”
第九百三十七章
漳河海港
  鲁城县是沧州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基本上沧州一半的滩涂都属于它的县域,光海岸线就长达数百里。
  鲁城县辖内一共有三座大盐场,北面的两座盐场为盐铁司直辖盐场,目前也是晋国的产盐重点地区,而南部盐场属于地方盐场,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现在矛盾激化,几任县令都黯然离去。
  韩愈上任已经一个月了,这段时间他表现得十分低调,刚上任时他转达了盐铁司的解决方案,属于地方官府的盐田,全部划归盐铁司,而个人的盐田,盐铁司将以两倍的市价收购。
  把这个政策宣布后,他就不管不问了,这段时间他一直在鲁城各地视察。
  这天上午,他抵达了漳水河口,漳水河口同时也是拒马河河口,就是今天的天津塘沽,在盛唐时期,这里修建了很大的港口码头。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漳水河口的码头便渐渐演变成盐码头,名义上它依然是属于鲁城县管辖,但实际上,它已经被河北盐铁转运署控制了,平州和沧州生产的海盐集中运到这里,在这里上船,然后沿着漳水转运到永济渠南下。
  漳水港口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集镇,主要是盐工和他们家属,足有近万人在这里生活,已经快形成一个小县城了。
  这让韩愈很惊讶,他从鲁城县一路北上,所见之处都荒无人烟,这里却很热闹繁华。
  “韩县君,这里没有县里的外派官员吗?”杨骏忍不住问道。
  韩愈笑了笑道:“我问过县丞,有个押司长驻港口,但估计没什么地位,这里应该是由盐铁司控制。”
  杨骏建议道:“要不去码头那边看看吧!那边应该有官衙。”
  韩愈点点头,带着杨骏以及二十几名士兵向码头方向骑马而去。
  不多时,他们抵达了码头,码头是用青石铺砌而成,长达数里,同时同时停靠十几艘五千石的大船,不远处还有一处避风海湾,里面至少可以停泊几百艘大船。
  但此时码头上却停满了盐船,码头不远处有几十座大仓库,里面的海盐堆积如山,数百名盐工赶着驴车,将一袋袋盐运上盐船。
  韩愈一路打听,终于在码头仓库背后找到了官衙,这是几座大院子,里面都是盐铁司的官员和士兵,其中一间小院子门口挂着一块牌子:鲁城县河口镇。
  就是这里了,韩愈刚走到院门口,却从院子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长得又黑又胖,他上下打量一下韩愈问道:“你找谁?”
  韩愈拱拱手道:“我是鲁城新任县令,我找宋押司。”
  中年男子眼睛一亮,连忙问道:“在下便是押司宋山,尊驾可是韩县令?”
  韩愈笑着点点头,中年男子连忙躬身行礼,“小人不知县君驾到,有失远迎,请县君恕罪!”
  “不必客气,这里是官衙?”韩愈指着院子笑问道。
  “哎!哪里是什么官衙,就是驻镇所,县君请进!”
  宋山很客气地将韩愈请进院子,院子也不算小,有四五间屋,一半宿舍,另一半便是公署。
  韩愈走进房间坐下,他打量一下房间,房间不大,四面墙壁斑驳,掉了大半墙皮,收拾还算整齐,只摆放几张旧桌凳。
  宋山给他倒了一碗热水,苦笑道:“这里的水质不好,很苦涩,请县君海涵了。”
  鲁城县的水质也很糟糕,韩愈已经习惯了,他稍稍喝口水,润润喉咙,又问道:“这里主要管什么事情?”
  宋山叹口气道:“以前这里整个码头都归我们管,但现在已经归盐铁司了,这里很多盐工和家属都是鲁城县人,他们之间如果发生矛盾,都会跑我这里来调解,另外,这里需要盐工的话,盐铁署的官员会来找我,我再向县里提出申请,由县里负责招募劳工。”
  韩愈明白了,这里其实就是一个劳务外派所,负责管理劳工。
  韩愈又问道:“这座海港还能运转吗?我的意思是说,停泊海船之类。”
  “当然可以,朱滔和中原朱泚有很多大宗货物往来,大船都是在这里停泊卸货,然后再用槽船转运到幽州,我记得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有十艘五千石船只来这里停泊卸货。”
  这时,走进来两名男子,为首之人道:“我说老宋,咱们酒也喝过了,你到底什么时候去县里问一问。”
  “你们来得正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4/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