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1035

  “我没听清楚,好像就说了两三句话,道歉什么的,然后爹爹走了,师父就靠在柱子上哭。”
  薛涛笑道:“可能是你师父还在为爹爹受伤之事自责呢!我会好好安抚她,你就别管了,专心去绘画,听到了吗?”
  “我知道了!”
  郭薇薇也怕师父回来,赶紧溜回去了。
  薛涛想了想,一种直觉告诉她,可能是夫君对刘采春产生了什么误会。
  这会影响到自己的计划,一旦夫君对刘采春有了抵触之心,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用,这门亲事肯定会黄。
  但怎么才能劝说丈夫呢?
  薛涛心中着实焦虑,负手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她并非一心奉献的圣母,她也有自己的私心,她不希望自己的地位受到世家的威胁,更不希望自己儿子的地位受到威胁。
  薛涛之能容忍应采和,也是希望应采和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分流的作用,眼看丈夫的权力越来越大,已经可以比肩天子,各大世家想跻身朝堂之心也愈加明显,从一个相国争夺就能看出各路势力对权力的渴求。
  相国之位尚且如此,那么将来的皇后、贵妃等等嫔妃之争呢?丈夫在这方面可是一片空白啊!
  薛涛心知肚明,将来自己的竞争对手肯定会出现,年轻、美貌、家世背景强大,而自己已年长色衰。
  所以她需要培养自己的帮手,她看中了刘采春,才貌绝佳,但出身低微,世家从骨子里瞧不起这样的女子,若她能进宫,将来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得力帮手。
  一定会有什么办法来消除丈夫对刘采春的误会。
  ..........
  南唐工部侍郎张彧已经抵达了长安,他是从汉中过来,汉中没有人能解释他的困惑,也没有人能做主。
  张彧只好继续北上,前来长安寻找郭宋谈判。
  官房内,潘辽将王太后的懿旨交给了郭宋,潘辽笑道:“动静蛮大的,据说南衙和北衙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议汉中局势,连扬州被朱泚攻陷都没有像这样紧张过。”
  郭宋看了看太后的懿旨,旨意中的措词很客气,一方面是严厉批评曹立威擅自截留长安的货物,另一方面又安抚郭宋,已经将曹立威革职,希望他能考虑朝廷利益,将军队撤出汉中。”
  郭宋将懿旨扔到一边,又问道:“张彧是什么意思?”
  “张彧基本上就是复述了太后懿旨上的内容,毫无新意,我估计他也无权决定什么?和他谈判并没有意义。”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问道:“这个张彧是北衙的人吗?”
  “不是!”
  潘辽摇摇头道:“他是张延赏的侄子,他同时也是李晟的女婿,和北衙没有关系。”
  郭宋听说是李晟的女婿,便道:“请他过来,我见一见他。”
  既然太后开了口,这个面子他无论如何都要给一点,否则他表面上支持朝廷就没有意义了,
  郭宋还打算拉锯似的多谈几次,但对方居然把二师兄的女婿派来,无论如何他都要给病死岭南的二师兄一个面子了。
  不多时,张彧走进了进来,张彧是张延赏的侄子,不到四十岁,身材中等,长得很清瘦,看得出是一个精明能干之人。
  他躬身行礼道:“参见晋王殿下!”
  “张侍郎免礼,请坐吧!”
  郭宋很请客地请张彧坐下,又让茶童上茶,他关切地问道:“令岳李夫人现在在成都吗?”
  张彧既然是李晟的女婿,他自然也知道郭宋和李晟的关系,他恭恭敬敬道:“岳母目前和我们住在一起,她信奉佛教,目前是广林寺居士,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佛寺中念经诵佛。”
  郭宋点点头,“烦请张侍郎转告她,如果她想回长安,可以随时回来,她在长安的府宅还保留着,没有被破坏,另外,他们存放在长安柜坊中的财富都在,可以让她晚年衣食无忧。”
  张彧心中大喜,李晟就只有一个女儿,就是自己的妻子,那长安的府宅自然也会是自己的,那座府宅占地八亩,没想到还在。
  “我一定如实转告岳母大人。”
  说完了私事,郭宋话锋一转,便转到汉中之事上来。
第八百三十一章
三个方案
  郭宋喝了一口茶,又缓缓道:“我不否认,我们攻打汉中的初衷确实是因为曹立威擅自截留我们的货物,严重违反了我们之间的默契,如果他是朱泚的人,我会毫不犹豫杀了他,包括州官和县官,但正是考虑同殿为臣,我才释放了他们。
  但我的善意并没有得到朝廷认可,整个成都朝野将我郭某人骂得狗血喷头,似乎我比朱泚还要可恨,但朝廷却不替我分辩,也不解释,任由我的名声被损害殆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决定不再撤军,既然已经背负了恶名,那不妨就背负到底。”
  张彧听得目瞪口呆,他连忙道:“这里面有很多误会,如果殿下撤军,那我相信太后会迅速恢复殿下的名声,绝不会让殿下背负恶名,这是必然的,殿下一点都不用担心。”
  郭宋点点头,“如果是这样,那我愿意相信太后的诚意,但我说的名声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原因促使我不愿撤军。”
  张彧心中暗暗叹息一声,他就知道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个名声就会撤军,郭宋必然还有别的要求,他只得无奈道:“请殿下明言,我一定会如实回去反应。”
  “还有一个原因是汉中的税赋的问题,我之前不知道汉中百姓竟然背负这么沉重的税赋,我在南郑走访的十几户人家,发现他们每年缴纳的税赋占全年收入的七成,家家户户都负债累累,交不完的税赋,光价竟达一千三百文,这还是巴蜀产井盐,是长安盐价的十倍,粮价、布价都是长安的五倍,让我简直无法接受。”
  郭宋锐利的目光注视着张彧,“我想汉中如此,成都和巴蜀其他地方也差不多,我没说错吧!”
  张彧满脸羞惭,低声道:“这个.....朝廷也没有办法,财权不在朝廷手中。”
  “问题就在这里,朝廷既然无权,为何却有权来要求我撤军?至少应该是北衙派人来和我谈判吧!”
  张彧叹口气,“我是代表太后而来,其实不是代表南衙或者北衙。”
  郭宋点点头,“你倒很会说话。”
  他负手走了几步,对张彧道:“既然太后下旨,我自然也考虑太后的意见,我提三个方案,张侍郎回去交给太后,然后你们南北衙商讨,看能接受哪一个方案?如果都不肯接受,那就只有用战争来解决。”
  张彧最害怕听到用战争来解决这个方案,他连忙道:“请殿下说三个方案,我回去禀报!”
  “第一个方案,是让汉中的百姓来选择,让每个人参与投票,他们愿意归属晋王府代朝廷管辖,还是愿意重新由朝廷直辖,我不能擅自从南郑撤军,否则我们无法面对南郑的父老乡亲,但如果汉中的父老乡亲都同意我撤离,那我一定尊重他们的意见。”
  郭宋他们早已经商议好对策,把军事占领汉中改为代朝廷管辖汉中,玩了个文字上的小花样,就说直说某人长得很丑陋,改成了某人长得不太美貌,一个道理。
  郭宋说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全民公决了,其实最后不管汉中百姓选谁,公布的结果肯定是晋王府获胜。
  哪怕就算不弄虚作假,就算公正投票,只要一个州的百姓不同意晋军撤离,那郭宋也有理由在这个州继续驻军,这实际上是一个陷阱。
  张彧不敢表态,又连忙道:“殿下请继续说!”
  “我提第二个方案,就是汉中税制继续保持不变,取消架间税、布税、茶酒税、降低商税、户税、田税,将盐价售价统一为每斗一百三十文,只要成都答应汉中目前税制不变,保证百姓的利益不再受到损害,那我就把汉中悉数交还,只象征性的在洋县保留数百军队,保证子午谷不受匪患侵害。
  但如果朝廷出尔反尔,又重新收取重税,那我就视同朝廷毁约,我将重新占领汉中,不会有任何谈判余地了。”
  这个方案是绝对不可能答应的,一旦对方答应了这个条件,他们的统治基础就崩了,这就叫‘不患寡,患不均’,同样朝廷的领地,凭什么汉中超低税赋,成都却要承受残酷的剥削?尤其是盐价,可以给汉中低盐价,为什么不给成都低盐价。
  这个方案首先在北衙就会被否决。
  张彧心知肚明,他又道:“请问殿下的第三个方案是?”
  “第三个方案比较简单,汉中实行军政分离,军事由晋王府代管,政务交还朝廷,除了梁州外,其他四州的官员继续由朝廷派驻,官员向朝廷负责,但我要成立汉中税务稽查署,防止地方官员擅自破坏目前汉中实施的税制,如果官员破坏税制,我会直接罢免,新官员由我来任命。”
  这个方案其实只是说起来好听,军政分开,把政务权和地方官府任免权交还朝廷,但本质上,它还是第二个方案的加强版,甚至还不如第二个方案,本质上还是要保持汉中的税制不变,军队不撤,最重要的梁州也毫不含糊,一点不让步。
  这其实只是给了朝廷一块遮羞布,让他们对朝野百姓有所交代。
  郭宋抓住了成都税赋沉重这个把柄做文章,样样都谈百姓利益,从百姓的利益考虑,使南唐在道义上落了下风,他对汉中的占领变得正义了。
  张彧知道这三个方案都很难,就算朝廷和太后答应其中一条,北衙都不会答应。
  他只得点点头,“好吧!我会回去如实告之太后。”
  “还有一点!”
  郭宋又继续道:“我已经表现出了谈判的诚意,我也希望朝廷拿出诚意,替我消除不良影响,恢复我的名声,我丑话说在前面,不管你们能否接受我提出的方案,都必须替我恢复名誉,如果我在朝廷和巴蜀依旧是恶名昭著,那么我以后施政就没必要考虑朝廷的感受了,甚至不会再承认成都朝廷的合法性。”
  郭宋这话说得很重,可以说是赤果果的威胁,不管汉中最后是交还朝廷,还是不交还朝廷,如果朝廷不替他平反名声,他就会自建朝廷,效仿朱泚当年,在朝廷扶植一个新朝廷,恢复北唐。
  张彧脸色大变,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时,记室参军韦纶将记录下来的三个方案和恢复名誉的条件,也就是谈判纪要,交给了郭宋,郭宋看了一遍,提笔签署了自己的名字,并加盖了自己的印章。
  ..........
  张彧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连一夜都没有停留,心中仿佛像揣了铅块,沉甸甸地走了。
  又过了几天,这天中午,李温玉接到了王妃薛涛写来的信,她连忙派人去把丈夫找回来。
  张雷回到家中便抱怨道:“什么急事啊?我在监工呢,今天吊放主梁,我走不开的。”
  张雷手中也给自己在西安门大街上留了一块沿河大地块,他也准备修建一座大酒楼,给自己家族在长安留下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像李安的安逸酒楼,郭萍的明珠酒楼,张敏秋兄嫂的汉阳酒楼,孤独家族的天安酒楼等等,张雷怎么能落后,他也要修一座留给子孙的酒楼。
  李温玉一瞪眼骂道:“你这个死胖子,你就不会去找专门的大匠帮你监工吗?你又懂什么吊装大梁了?”
  “对哦!我怎么没想到,我去找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