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1035

  李季又补充道:“卑职询问了这次思结内乱的情况,有用的消息不是很多,思结可汗好像是宠爱一个小妾,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非常喜爱,便决定让这个小儿子来继承自己的汗位,为此他剥夺了两个兄弟的继承权,就在不久前的一次宴会上,他忽然晕倒,人事不醒,他的两个兄弟和三个儿子都声称由自己继承汗位,便打了起来,木温策是第一个被击败的势力,目前他下落不明,他的部落被众人分掠,其中南面的一部分牧民逃到了云州。”
  “他想立为可汗的这个小儿子有多大?”
  “大概六岁左右。”
  郭宋摇摇头,老来得子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头脑发热要立幼子为帝,多少王朝都毁在这上面。
  “木温策的部落一共有多少人?”
  李季和李甸对望一样,一起摇摇头道:“这个倒没有问。”
  “我们看看去!”
  众人簇拥着郭宋向城外走去。
  ........
  云中县向东南方向一直到武周山脚都是大片平原,靠近县城已经开垦屯田,种下了一千顷小麦,麦田一望无际,包围着云中县。
  向西却是大片的草原,沿着紫河分布,一座座穹帐坐落在紫河两岸。
  郭宋倒不急着去牧民区,而是先视察屯田,他弯腰抓起一把土,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对李季道:“这边土质好像没有丰州好!”
  李季笑道:“确实比丰州要查一点,丰州的土地是黑土,非常肥沃,开垦后就能直接种麦子,这边至少还要养半年到一年,去年我们种了三百顷小麦,亩产只有两百斤,比丰州少了三成。”
  “是不是小年的缘故?”
  李季摇摇头,“不是因为小年,就按照去年的亩产比较,说到底还是土壤肥力没有丰州好。”
  “这边只能种一季吧?”郭宋又笑问道。
  “只能种一季小麦,这一千多顷土地,大概能收成十七万石麦子,我们自己食用是足够了,还能和牧民换取牛羊。”
  郭宋又回头问李甸,“城中民众的麦田有多少?”  “三四百顷吧!”
  李旬感觉数字少了一点,又连忙补充道:“云中县人口太少,种地的只有三成,放牧还有三成,剩下的制陶、做生意什么的,另外官田还有一百多顷,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
  郭宋点了点头,“去看牧场吧!”
  众人纷纷上马,掉头向紫河方向奔去。
  紫河两岸是肥美的草原,方圆千里,是河东重要的草原,但晋军的草原资源比较多,云州的草原暂时没有利用。
  进入草原后,众人放慢了速度,一边走,李甸向郭宋汇报道:“我们考虑把一千余户牧民安置在紫河两岸,事实上,他们的牛羊除了少量自己消耗外,大部分最终还是卖给官府,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还是应该欢迎少量的游牧民族南下。”
  郭宋沉吟一下道:“这一点我比较赞成,就像凉州和甘州官府,还有陇右官府,他们治下也有不少羌族牧民,这些牧民我们是支持的,但沙陀人和党项人,我们就要坚决消灭,李刺史觉得原因在哪里?”
  李甸想了想道:“在他们有领土诉求,想独立建国,野心太大,侵略性太强。”
  “差不多就是这些表现,但真正原因是沙陀和党项已经形成了核心统治阶层,一旦有了统治者,就会有建国的诉求,历史上,汉朝将内附匈奴安置在边疆广大地区,依旧让他们保持着内部统治贵族,这就为后来的五胡乱华留下了祸根。
  还有北魏将草原六军镇造反的投降将士安置在陇右和河北,却没有把他们的首领革除,他们在中原叛乱后,形成北齐和北周,隋唐也是由他们的后人建立,六镇的子孙也就是今天的关陇贵族,迄今还控制着大唐。
  还有契丹、奚、高句丽、渤海国,太宗皇帝东征,灭了高句丽后,大量的辽东游牧民族被安置在幽州、河北,最后引发了安史之乱和今天的河北藩镇。”
  今天郭宋心中感慨颇多,话也比较多,他缓一缓又对李甸道:“我的意思是说,对游牧民族南下依附,不能妥协,更不能特殊优待,首先不允许他们内部出现统治阶级,哪怕一点苗头都不允许,让他们成为大唐子民,一样纳税,其次还是要化整为零,逐渐将他们同化。”
  李甸苦笑道:“听殿下这么一说,卑职感觉压力很大。”
  郭宋呵呵一笑,“我说的这些都是需要上百年时间来完成,不可能一蹶而就,但要记住一个关键,来的必须是普通牧民,不能有思结贵族。”
  “卑职明白了,就像县城内那帮陶民一样,把三户领头的陶民赶走后,现在县城内的两百户陶民都服从官府管理,再也没有人闹事了。”
  “就是这个意思,我最后总结一下,你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有思结贵族混了进来,就要立刻铲除,不管他们的态度是多么卑躬屈膝,都要干掉,这是原则,为此,你们需要在思结牧民中培养眼线,才能随时掌握这些牧民的动向。”
  “卑职记住了!”
  郭宋又回头问李季,“镇守使记住了吗?”
  李季躬身道:“殿下教诲,卑职铭记于心,一个字不漏。”
  ........
  众人来到聚集的七八顶穹帐前,这里住着一大家子,一个老人带着三个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十几口人逃来云州。
  老人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吐朶尔,意思是最好的牧民,几十年来,他每年都会来云州卖羊,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是李刺史,还有镇守使,欢迎欢迎!”老人带着一大家子迎了上来。
  李甸给他介绍郭宋,“这是晋王殿下,是我们的主公,从太原过来。”
  吐朶尔老人连忙带着一家人跪下,“小民叩见晋王殿下!”
  郭宋笑道:“各位请起,起来吧!”
  众人纷纷起身,吐朶尔的长子仔细看了郭宋一眼,低声对父亲道:“就是他!”
  郭宋听得真切,笑问道:“你认识我?”
  这名健壮的思结牧民鼓足勇气道:“你就是当年的白狼勇士,我还记得!”
  郭宋哈哈大笑,“没错,当年猎取白狼王的那个人就是我,我还参与了你们和阿布思的战争。”
  白狼勇士的神话迄今还在思结各部落中流传,听说郭宋就是传说中的勇士,众人看郭宋的目光也由恐惧变成崇拜。
  大家在一顶最大的穹帐内坐下,吐朶尔老人亲自给郭宋煮了一碗奶茶,这是思结牧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由长者给客人煮茶。
  郭宋接过碗,放在额头上轻轻顶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众人一起鼓掌起来。
  郭宋熟悉思结部的礼仪,又是大家崇拜的英雄,大家的关系一下子融洽起来。
  吐朶尔老人对郭宋道:“我们的部落实际上是被木温策强占,原来的老酋长一家都被杀了,我们部落一共有五百余户,只能算一个小部落,二十年前,思结部有三十几个部落,现在都渐渐吞并成六个大部落,都是可汗的兄弟和几个儿子占领。”
  郭宋又问道:“木温策部落一共有多少人,被击败后,最后他们去向老丈知道吗?”
  “当然知道,木温策一共有九千多户牧民,木温策被其他几个叶护击败后,一大半牧民被几个叶护瓜分了,木温策带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南逃到云州。”
  “木温策带着牧民去哪里了?”郭宋又继续追问,这是关键了。
  吐朶尔叹了口气,“当然是投奔回纥了,他和回纥的关系一向很密切,这次争夺可汗金狼头,回纥支持他上位,所以其他几个兄弟叔父联合起来先对付他。”
  郭宋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次思结内乱,回纥绝不会缺席。
第六百九十四章
白登述史
  次日一早,郭宋带着儿子郭锦城和薛清来到了北面距离云中县约四十里白登山,郭宋用马鞭一指远处白登山笑道:“这可是历史名山,城儿说说这座山的来历?”
  郭锦城立刻道:“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云州造反,并勾结匈奴,七年,汉高祖率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征,连战连捷,此时天降大雪,汉高祖被胜利冲昏头脑,不顾部下阻拦,亲率数千前锋追击匈奴军,不料被匈奴大军包围在北登山,用了陈平之计,贿赂了阏氏,七天七夜后才得以脱身。”
  郭宋微微笑道:“这个故事中有很多违背常识之处,你能想到吗?”
  郭锦城一怔,摇摇头道:“孩儿不知。”
  郭宋淡淡道:“第一,刘邦为何要选冬天出征韩王信?其实原因很简单,冬天草原大雪,匈奴无法来援助韩王信,刘邦就是为了避开匈奴大军,才会选择冬天出征,但他却想不到,几十万匈奴大军已经提前埋伏在云州,这就说明,朝廷内部有奸细,汉朝的作战计划已经泄露,被匈奴人知晓。”
  郭宋又继续道:“汉军只有几千人,匈奴有四十万大军,为什么匈奴不全力攻上山活捉刘邦?难道刘邦的骑兵上得了山,匈奴骑兵就上不去?
  再有一个疑点,四十万匈奴大军冬天南征,冒顿单于怎么能带女人随军,就算他有特权,带了小妾,汉军怎么可能知道?”
  薛清忍不住补充道:“史书上说,冒顿和阏氏出入军营,神情亲密,被山上汉军看见,才生出一计。”
  郭宋笑了起来,“一个县城才几万人口,而四十万大军的军营会有多大,你们想得到吗?汉军居然还能看清女人的容貌,居然还知道这个女人是冒顿的爱妾?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平还能穿过重重叠叠的匈奴大营,去面见冒顿心爱的小妾,冒顿居然还不知道?陈平这么牛,为什么不直接把冒顿小妾绑架回白登山呢?这简直是把匈奴骑兵当做稻草人了。”
  郭锦城和薛清听得面红耳赤,这里面确实漏洞太多,郭锦城问道:“那真相是什么?”
  郭宋摇了摇头,“真相谁也不知,但有一点可能肯定,冒顿绝不是一个莽夫,他知道杀了刘邦,汉朝太子立刻登基,匈奴依旧什么都得不到,只有和刘邦达成某种协议,把刘邦放回去,匈奴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薛清想了想道:“会不会根本就没有阏氏,陈平下山其实是去见冒顿,双方达成了协议,冒顿才放刘邦回去。”
  郭宋呵呵大笑,“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你们都被我诱导了,其实真正的解释,根本就没有什么汉高祖白登山之围,以刘邦的天子身份,他只会坐镇太原,指挥全局,怎么可能率前军突击云州,置身于险地?这才是最大的漏洞。
  为掩盖这个漏洞,又编出漏洞百出的故事来解释它,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却把根本给忽略了,你们明白了吗?即使有白登之围,被围的也绝不会是刘邦,而应该是他部下大将,而最后匈奴撤军也被是汉军的援军击溃,绝非一个妇人之言。”
  郭宋见两人低头沉思不语,又微微笑道:“我给你们说这些,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们学会思考,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你们的心智才会逐渐成熟。”
  一行人把马匹放在山脚,登上了白登山,白登山上有一座烽燧,站在烽燧上,视野开阔,能眺望极远之处,数十里外有敌军骑兵大举来袭,也能清晰可见。
  郭宋站在高处,指着远处隐隐可见的峰峦问烽燧火长道:“远处就是长城吗?”
  火长连忙道:“正是长城,隋朝时重修,但已经被突厥和回纥毁坏了很多,挡不住回纥骑兵南下。”
  “如果敌军铁骑南下,会不会绕过白登山,袭击云中县?”郭宋又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