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5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2/1035

  王志和又想了想,其实杨家准许自己师父去太原出任国子学博士,站队就已经很明确了,这件事自己可以先做,然后自己再禀报家主。
  不过明天韩刺史来,自己又该怎么交代?
  韦纶仿佛明白王志和的想法,他从怀中取出了县丞之印,放在桌上,“我来承担一切后果,如果韩刺史问起来,就说是我擅自带船去了江淮。”
  王志和吃了一惊,“你要弃官?”
  韦纶点点头,“我去太原,应该也能混到一官半职。”
  王志和心中有点苦涩,这样一来,献船的功劳不都是他韦家的了?
  他只得默默点头,“你连夜带船走吧!那份文牒我就不批了。”
  韦纶站起身道:“请县君放心,我一定告诉晋王殿下,这批船有县君的功劳,是杨家在后面支持!”
  王志和心中大喜,连忙起身深深行一礼,“贤弟肯这样说,杨家一定感激不尽!”
  .........
  十一月中旬,从中原过来的数千艘槽船陆陆续续抵达了太原,最后一支漕船队伍有一千三百艘,是从陈留县过来,押船之人正是辞官北上的陈留县丞韦纶。
  码头上,郭宋率领大批官员前来参观船队盛况,汾水江面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漕船,这些漕船都是五百石的货船,用铁链一艘扣着一艘,可以连绵数十里。
  郭宋指着最后一支船队笑道:“那应该是盐铁监的船队,船身上还有白色的‘税’字,当年我就押送过这支船队,还记忆犹新!”
  这时,潘辽把韦纶带了上来,对郭宋笑道:“这位年轻才俊便是陈留县丞韦纶,蒲州韦刺史的侄子,为了给我们送船,弃官北上。”
  韦纶连忙行礼,“卑职参见晋王殿下!”
  郭宋听潘辽说过此人,韦氏家主的嫡三子,进士出身,做了三年主簿,又做了两年县丞,出身好、起点高,底层经验也丰富,更关键是胆识不错,会抓住机会,是个可塑的大才。
  “能把一千三百艘盐铁监的漕船拐来,韦公子立下了大功!”
  “回禀殿下,大功是陈留县令王志和,是我们两人共同策划,卑职走了,他却留下承担风险,他才是首功,卑职心中惭愧。”
  居功不骄,郭宋更加欣赏了,他沉吟一下问道:“这个王县令是什么背景?”
  韦纶解释道:“王志文是弘农杨氏的门生,他也是得到了杨氏家主的嘱托,他师父是太原国子学博士周偓。”
  郭宋点点头,“这个人我记住了。”
  他又令人带韦纶去馆驿休息,韦纶行一礼,跟随官员走了。
  潘辽看出郭宋很欣赏这个韦纶,便笑道:“要不先安排他在天策府做几年参军吧!”
  郭宋想了想道:“让他出任白虎堂通事判官,过几年再放他为州官。”
  白虎堂是天策府的机要之地,负责审核国相府颁布的各项政令。
  长史潘辽和各部司颁布给各州的政令不一定要郭宋批准,普通的政令一般就会直接颁发,只有重要的政令才要报郭宋批准后颁发。
  军队也一样,很多军务方面的普通命令是录事参军张裘安和六曹参军直接下达,但重要的军事命令也必须由郭宋批准。
  但哪些军政命令为普通?哪些军政命令为重要?负责审查政令的机构就是白虎堂,白虎堂内由主判、判官、参事、从事等官员组成,主官叫做白虎堂主判,下属三名判官,一名军事判官,一名政事判官,一名通事判官,参事和从事则负责抄录、整理文书。
  另外郭宋下达了命令也是先到白虎堂,白虎堂要进行合规性审核,郭宋下达的命令不能和自己定的规矩相矛盾,然后白虎堂留底后,再抄送给长史、司马以及各部,如果发现和现有规定冲突,则要把命令退回去。
  目前白虎堂的主判是沙州刺史刘梓,三个判官还缺一个通事判官,郭宋正在物色合适的官员,正好他比较欣赏韦纶,便让他出任通事判官。
  白虎堂判官相当于朝廷官员体系中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审核旨意,权力很大。
  随着数千艘船只到来,基本就解决了运输工具的难题,不过现在已经是十一中旬,很快就要结冰,船队只能等明年开春后再前往河西去运输粮草物资了。
  郭宋看了看修建了一半的新仓库,见没有一个工匠在修建,显然已经停工了,他不解地问道:“新仓库怎么停工了?
  潘辽连忙解释道:”贡院在抢修新考场,工匠不足,便把这里工匠全部借调过去了,那边一月底就必须完工,这边仓库明年底完工都来得及,所以先修贡院。”
  原来如此,郭宋欣然笑道:“回去正好路过贡院,我们去顺路查看一下进度。”
  之前贡举署提出建大营为考场,但郭宋没有同意,还是要求他们扩建贡院,并特批了三万贯钱用来修建和改造贡院。
  众人离开码头回城,郭宋顺道巡视了正在扩建的贡院,贡院也就是科举的考场,几乎每个州都有,太原的贡院是整个河东道最大的一座,贡院规模相当庞大,可同时容纳一万五千名考生参加考试。
  但容纳一万五千名考生的贡院显然还是远远不够,贡院围墙以西正好有大片废弃的空地,平时杂草丛生,很多周围的百姓在这里种菜,一个月前,郭宋下令扩建贡院,空地被推平,数千名建筑工匠开始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
  颜硕陪同郭宋视察扩建现场,他指着远处的已经出现的墙体道:“我们考虑按照新图纸修建,用两头法建造号舍,这样至少能容纳四万名考生同时开考,按照进度,争取明年一月底完工。”
  “什么叫做两头法?”郭宋不解地问道。
  “以前的号舍都是单排单间,一间号舍只容纳一名考生,现在改为单排双间,一间号舍便可以容纳两名考生,他们背对背,当然中间必须要隔一道墙。”
  “那现在的号舍呢?”郭宋又问道。
  “现在的号舍也在进行改造,请殿下随卑职去现场看一看。”
  郭宋欣然点头,便跟随颜硕向贡院现有的考场走去。
第六百七十一章
耳畔不静
  号舍占地面积极大,一排接着一排,密密麻麻有一百多排,每一排有一百五十间号舍,最顶头修建了几间木制茅厕。
  之前的号舍修建得比较大气,每一排只有一间,长两米一,考生晚上可以在里面入睡。
  现在所有的号舍都一隔为二,另一边的墙上开一道门,这样一来,一间号舍就变成两间,原本只能容纳一万五千名考生,现在可以容纳三万人。
  郭宋走进一间号舍坐下,他笑眯眯取过木板搭在砖托上,拍了拍木板道:“这样就可以省下做桌子的钱了,至少节省了几万贯钱。”
  这时,郭宋忽然发现号舍变短了,整个号舍只有三尺长三尺宽,相比从前的七尺长,足足少了一半。
  “这.....晚上考生怎么睡觉?”
  颜硕一连无奈,他差点想说,这不是被你老人家逼的吗?
  “没办法,为了增加场地,只能改变规则,晚上不在号舍里过夜了,当天考完试,考生回去,次日天不亮再来。”
  “这也不错,我早就说过,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你们想想办法,这不,容纳七万考生的考场就出来。”
  “可如果考生超过七万人呢?”
  “那就开放国子学,多出来的考生在国子学考,但应该用不着,我记得以前每年参加的科举人数也就七八万吧!明年成都再分去一半,有三四万考生就不错了。”
  颜硕知道郭宋说的是实话,事实上他只是抱怨一下。
  这时,郭宋又问道:“考官和监考官不足怎么解决?”
  “启禀殿下,卑职决定借调河东各州州学的教授和助教,有数百人之多,等过新年后就来太原集中,基本上解决了人手问题,然后主考官没有人选,恳请殿下指定。”
  郭宋微微叹息道:“其实你父亲就是最好的主考官,可惜他不在了,那就请李泌出山,我去给他说,你们要安排好,不要让他太劳累了,他主要负责掌控全局。”
  颜硕大喜,李泌地位崇高,曾主持过三次科举,如果他来当主考,对所有士子无疑是个好消息。
  “卑职一定会安排好!”
  ..........
  几天后,一股北方的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河面结了一层薄冰,太原的冬天终于来临。
  这几天薛涛颇为忙碌,她母亲韩氏带着兄弟薛清从成都过来了,父亲薛勋被贬为播州长史,母亲韩氏在成都到处找人帮忙,却无人理睬,唯恐被她连累,万般无奈,韩氏只能带着儿子薛清前来太原投奔女儿。
  韩氏原本比较张扬,头脑简单,一向喜欢显摆自己,但这次遭到沉重打击后,她性格大变,虽然还谈不上稳重,但至少乱说话,让别人耻笑去。
  儿子薛清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从小被父亲薛勋严格教育,虽然才九岁,但已经饱读诗书,写诗行文都不在话下,还写了一笔漂亮的书法,在成都被誉为神童。
  郭宋颇喜欢这个小舅子,便让他和自己儿子住在一起,两人年纪差不多,都爱好读书,性格都比较稳重,正好一起读书,一起生活,结为玩伴。
  御花园内,薛涛陪同母亲散步,韩氏叹口气道:“涛儿,你夫君权势那么大,连皇帝都要讨好他,请他帮帮忙,给皇帝说一说,放你爹爹回来,为娘真的很担心他。”
  薛涛苦笑一声道:“现在的问题是爹爹自己不肯回来,夫君已经给皇帝写信,要求他赦免爹爹,我听夫君说,皇帝封爹爹为大学士,不给他实权,让他回来养老,但爹爹就是不肯奉诏,你知道爹爹的脾气,认准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那怎么办?你爹爹在那么边荒之地,他的身体会顶不住的。”
  “娘也不要太担心了,夫君已经派人去保护爹爹,独孤家族也派出武士和医师保护爹爹和韩伯父,我觉得问题不太,至少爹爹应该平安无恙,若生病,有独孤家的医师呢!”
  女儿的宽慰让韩氏稍稍松了口气,她又问道:“清儿呢?这几天都不见他,他在哪里?“
  “娘,他和锦儿一起呢!两人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正好作伴,我一直觉得锦儿太孤独,清儿来得正好。”
  “那谁照顾他们起居?”
  “以前的管家夫妇照顾他们起居,他们跟随府上多年,一直是看着锦儿长大的,值得信赖,白天读书都是由师父管束,很严格,娘尽管放宽心。”
  “那我就放心了,哎!什么时候想回洛阳一趟,你太公太婆年纪都大了,我想去看看他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2/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