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1035

  ‘四十万百姓?’郭宋神情变得严峻起来。
  “这还是最低的人数,更大的可能性是五六十万过来。”
  郭宋立刻对潘辽道:“立刻召集行台五品以上官员在议事堂集中,再把颜阁老也请来,还有这位刘县令再请去介绍情况。”
  ..........
  数十名官员坐在议事堂内,每个人脸上的神情都十分沉重,有几名官员眼中露出惧意,至少四十万流民,他们怎么可能接纳得下来?
  这是,郭宋缓缓道:“召集大家议事不是讨论我们能不能做,而是我们该怎么去做?”
  “可是....使君,四十万流民啊!”余绪德忍不住道。
  郭宋摆摆手,示意他不用担心,笑道:“我觉得大家应该庆幸,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我们河西放不下,还有陇右,河湟谷地几万顷肥沃的土地,有了这么多人口,我们兵源问题,矿工不足,各种劳力不足,还有北庭、安西的复兴,这些都需要大量人口,各位,这是机会,是财富,而不是负担!”
  一番话说得众人都悄悄松了口气,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确实可以让人稍感轻松。
  郭宋又道:“当然,前期肯定要辛苦一点,但我们不能像朱泚那样不管百姓死活,该救助,我们一定要尽力救助。”
  “说得好!”
  颜真卿满脸赞赏道:“这才是悯怀天下的王者,跟随郭使君是各位的幸运,要是老夫再年轻二十岁,我一定会冲锋在前。”
  “颜公经验丰富,说说您的救助意见?”郭宋笑问道。
  “这个....好吧!我就简单说说。”
  颜真卿对众人缓缓道:“其实我最担心的就是长途跋涉,大量百姓会死在半路上,天气寒冷,没有食物,没有救助,河西远隔千里,那种绝望会让很多年老体弱者和妇孺坚持不下来,所以救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救助提前,不能等他们走来河西,必须在沿途设立赈济点,甚至设立大营,先度过寒冷的冬天,等开春后再来河西。”
  郭宋也不希望流民来张掖,太危险了,他点点头道:“我的想法和颜公完全一致,我们首先应该在黄河东岸设立大营,走过冰冻的黄河,很多人受不了,我问过这批百姓,他们就有一成的人死在半路,其中一半多是过黄河后死的,或者在黄河西岸设立大营也可以,但必须用雪橇把老弱妇孺送过黄河,大家有什么意见?”
  “请问使君,我们在哪个渡河处设立大营?”曹万年问道。
  郭宋想了想道:“如果是从泾源道过来,那一定是走会县过黄河,如果是从凤翔过来,那肯定是走金城渡黄河,我建议两边都设立大营,动员两万大军运送物资,主要是帐篷和粮食,金城县那边有粮食物资,会县就是重点了,我相信大部分流民也是从会县过来,这件事我全权负责,大家行动起来吧!”
  郭宋下达了紧急救助令,河西军政都动员起来,一万头骆驼,几千辆大车,数百雪橇以及几万头骡驴都出动了,满载着帐篷、药材、物资以及粮食浩浩荡荡向会州赶去,郭宋率领数千骑兵携带双马先一步出发。
  他命令曹万年和梁武带领五千士兵赶往兰州金城县,曹万年负责在金城县的百姓安置。
  郭宋则亲自前往会县,战马风驰电掣奔行,三天后,郭宋率领的三千骑兵抵达了会县,他们一路上已经陆陆续续遇到不少流民,郭宋责令凉州官府进行安置。
  会县是会州州治,会州原本属于陇右节度府,位于陇右节度府最北面,和灵州接壤,地广人稀,河西军击败吐蕃后,会州和兰州一起划归了河西节度府。
  会州只有会县和乌兰县两座县城,人口很少,但会县却是十分重要的黄河渡口,走泾源道过来的商队基本上都从会县过黄河。
  郭宋抵达会县时,却发现黄河对岸人山人海,至少聚集了数万流民,不仅是黄河对岸,会县县城内也聚集了不少流民。
  本来就不大的县城承受着空前的压力。
第五百七十一章
流民袭来
  黄河已经结了厚厚的冰雪,上面覆盖了寸许厚的白雪,冰面上寒气袭人,年老体弱和孩童根本过不了,之前第一批百姓,多亏他们有个领头的县令,组织青壮用树枝用了人力雪橇,将老弱妇孺运过黄河,就算这样,还是冻死了一百余人。
  郭宋立刻令士兵骑马过黄河,将携带的面饼干粮分发给对岸的老弱妇孺,这时,会县县令杨晃急匆匆赶来拜见郭宋。
  “县城仓库内有多少粮食物资?”郭宋劈头问道。
  “启禀使君,粮食有三千石左右,帐篷一千顶,羊皮约一万张。”
  郭宋想了想令道:“你组织青壮,在黄河西岸煮粥,然后把帐篷和羊皮都给我,我让士兵安排。”
  说到这,郭宋想了想又道:“算了,把粮食物资全部给我,粮食也一并由我来安排。”
  县令杨晃连忙答应,郭宋令一名郎将率领两千士兵去搬运物资。
  很快,一千顶帐篷搭建起来,里面铺上了厚厚的羊皮,数百名士兵开始搭锅煮粥。
  士兵们又从县城内临时征集了四百余部大雪橇,雪橇是冬天过黄河的必备之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部大雪橇可以运送十几人。
  唐军士兵开始运送老弱妇孺,雪橇上铺着厚厚的羊皮垫,由马匹拉拽奔跑,一刻钟就能跑过黄河,如果是走路,至少要走一个多时辰,时间太久,巨大的寒气把人体血液都会冻得凝固起来。
  每个老弱妇孺都发了一张羊皮临时包裹着身体,四百多部雪橇在黄河冰面上奔跑,格外壮观,一次便六千余人送过了黄河。
  六千余名老弱妇孺领了热粥便去大帐内休息,雪橇开始运送第二批百姓.......
  不到两个时辰,黄河东岸的五万余名百姓全部运过黄河,所有的老弱妇孺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这时,二十几名家族首领被士兵们带到郭宋面前,他们纷纷跪下行礼,含着热泪道:“感谢郭使君雪中送炭,救助我们!”
  郭宋摆摆手道:“大规模的救助队伍还在后面,我只是先一步过来查看情况,明后天救济队伍就到了,今晚上老弱妇孺住在大帐内,男子住在城内,在仓库内挤一挤。”
  “我们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把老人孩子照顾好,一路凄惨过来,他们太可怜了!”
  “你们家乡是哪里的?”
  “我们是汴州,我们是宋州,我们是颍州......”
  基本上都是中原百姓,前年的中原战乱使太多百姓流离失所。
  “在你们后面还有多少人要过来?”郭宋又问道。
  “还有很多,我们是走得早的,大家都说河西分配土地,给永业田,我们就来碰碰运气,使君,传闻是真的吗?”
  郭宋笑了笑道:“河西不分配土地,但安西和北庭分配土地,每户三顷,终身免税,河西和陇右只能租种土地,各位,现在去安西和北庭是个很好的机会,以后那边人多了,就分不了这么多土地了。”
  正如颜真卿所言,只有给足够多的土地,只要免税,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去,郭宋一番话,看得出很多人都动心了。
  ..........
  两天后,救助队伍浩浩荡荡抵达了会县,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流民也开始出现在黄河东岸,铺天盖地的人群足足有十几万人之众,浩浩荡荡的队伍一眼望不见头,扶老携幼,人人都渴望着去河西走廊,一万河西军在黄河西岸搭建起两万顶皮帐,延绵数十里。
  在黄河冰面上,上千部大型雪橇来回穿梭,运送着东岸的流民,粮食赈济还是以赈粥和馒头为主。
  这时郭宋也接到金城县的消息,金城县的流民不多,只有一万余人,看来基本上都是从泾源道过来。
  这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流民大迁移一直延续到第一场大雪降临,才终于接近尾声,一共六十四万八千流民被朱泚驱逐来河西,出乎郭宋的意料,也出乎所有官员的意料,这些流民给河西官府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一个冬天,他们最少就要消耗三十万石粮食。
  这天清晨,郭宋把潘辽和司马李略找来,十几将领也被他一并叫来。
  潘辽和李略这个冬天将留在会县流民大营,还有一万河西军协助他们。
  郭宋对潘辽道:“开春后,妇孺老弱可以撤去张掖,继续搭建流民营,所有青壮必须去河湟谷地种麦子,否则我们没法养活这么多人。”
  潘辽沉吟一下道:“卑职有点担心陇右节度使张枫会不会阻挠我们?”
  “张枫应该不会阻挠,可能朱泚会让张枫找麻烦,不过他们提出的任何条件,你都可以答应,等我回来后,再和他们算账。”
  “卑职明白了!”
  郭宋又对几名中郎将肃然道:“我不在河西,潘长史肩上的担子很重,六十五万人压力啊!所以你们一定主动要替潘长史分忧,要听从潘长史的指挥,谁敢刁难潘长史,我回来后将严惩不贷!”
  五名中郎将一起单膝跪下抱拳道:“谨遵使君之令!”
  李略是原来凉州都督府长史,现任左行台令,是潘辽的助手,他沉吟一下道:“卑职有点担心,使君率领西征后,朱泚会不会趁虚而入,进攻河西?”
  郭宋冷笑一声道:“有这个可能,不过我已经安排好应对之策,不管是他来偷袭也好,大规模进攻也好,我都会让他铩羽而归。”
  .........
  河西走廊在下了第一场大雪后,还勉强可以骑马而行,但在十二月上旬的第二场大雪到来后,就算骑马也走不了,所以赶在第二场大雪来临之前,郭宋带着一千骑兵一路疾奔,赶回张掖。
  与此同时,凉州也在紧急运输粮草物资,在大雪封路前,将三十万石粮食和大量物资送到了流民大营,保证流民大营过冬需要。
  十二月初六,乌云低垂,寒风呼啸,寒风中裹夹着细碎的雪片,这便是暴风雪来临的先兆。
  郭宋率领骑兵紧赶慢赶,终于在暴风雪来临前赶回了张掖城。
  郭宋也着实有点疲惫不堪了,他让士兵们回营休息,自己也直接返回了府宅。
  “老爷回来了!”
  管家婆吴娘跑进内院通知,薛涛和独孤幽兰都迎了出来,所有人惊喜万分。
  郭宋抱起女儿小薇和儿子城儿,在两个小脸蛋上各亲一下,又对众人笑道:“没想到我还能赶回来吧!”
  薛涛从丈夫手中接过儿子道:“我们就担心,眼看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夫君被困在半路上怎么办?”
  “主要是事情太多,处理不完,想早走也不行,拖到不能再拖了才上路。”
  独孤幽兰问道:“夫君,究竟来了多少流民?”
  “六十四万八千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