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1035

  吐蕃究竟是要发动对陇右的战役,还是对安西的战役?
  直觉告诉郭宋,陇右要比安西富庶得多,一定是陇右,陇右的两万河湟军进京支持朱泚去了,就不知朱泚会不会及时在河湟补充兵力?
  这时,薛涛端着一盏茶走进书房,她把茶盏搁在桌上道:“独孤幽兰走了。”
  郭宋一怔,“现在天都快黑了。”
  她好像有同伴在外面等候,换了一身衣服就走了,感谢我这些天的款待。
  薛涛犹豫一下问道:“她说在巴蜀见过夫君,有过一次不太愉快的交手,她没有细说,只是说是误会,多谢你对她手下留情。”
  郭宋摇摇头道:“其实你也知道的,就是押送杨子琳父子去成都的半路,杨子琳儿子被人一箭射杀,我去追这个刺客,就是她。”
  薛涛想起来了,“好有这么回事,夫君没抓到她。”
  “事实上我抓到她了,她说自己是泸州长史谢长武,为父亲报仇,要杀杨子琳,我才把她放了,事实上,谢长武根本就没有死,也没有女儿,我是被她愚弄了。”
  郭宋显然并不在意当年那件事,杨子琳死有余辜,崔宁更不是好东西,倒是这个小娘子居然是独孤立秋的孙女,着实让他有了兴趣,很有可能就是这个独孤幽兰刺杀了崔宁,崔宁居然死在飞狐卫手中,可见独孤家族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啊!
  薛涛又道:“不管怎么说,这次要不是她及时报信,我们都危险了,她在我们府上住几天,实际上还是为了保护我,我心里明白,也十分感激她。”
  郭宋点了点头,他同样心怀感激,如果是一般刺客,可能小鱼娘还能对付,但来的是李曼,小鱼娘根本不是她的对手,一旦她闯入自己府中,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自己妻子和孩子,一个都活不了。
  ..........
  薛涛回去照顾孩子了,郭宋立刻取弓佩剑,走出府门外翻身上马,也不带亲兵,直接催马向南城门外疾奔而去。
  他有一种预感,独孤幽兰不会这么一走了之,一定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
  他奔出城门,只见远处旷野里立着五六名骑士,这时,一名带着斗笠的骑士缓缓上前,看她身材,应该是个年轻女子。
  “是幽兰姑娘吗?”郭宋远远问道。
  对方取下斗笠,果然是独孤幽兰,她脸上带着一丝灿烂的笑容。
  “我的同伴都说使君不可能过来,我说再等等,使君果然来了。”
  郭宋点点头,“我感觉你应该有话对我说,不应该这么匆忙走掉。”
  “我其实.......没什么要说的。”
  独孤幽兰俏脸微红,半晌道:“我其实只是想谢谢你当年放了我。”
  郭宋微微一笑,“那日种下的因,才有今天的果,没有你,这次我的妻儿就危险了。”
  独孤幽兰有点害羞地低下头,她回头看了一眼同伴,又对郭宋道:“其实我不是飞狐卫,她们才是,我只是喜欢瞎跑,崔宁不是我杀的,是她们杀的,我姑姑在青城山出家,我是跟她学的武艺。”
  “那你这次怎么想到来甘州?”
  “是祖父让我来的,我就跟着她们来了。”
  “小师妹,要出发了!”远处一名年长的女子喊道。
  “这就来了!”
  独孤幽兰回头答应一声,又对郭宋解释道:“她们五个都是我师姐,郭将军,那我先走了。”
  郭宋点点头,“欢迎你再来甘州。”
  独孤幽兰目光有点慌乱,不敢和郭宋对视,她连忙调转马头向南奔去,五名黑衣女子带着她,渐渐地向南远去了。
第五百一十六章
陇右消息
  次日一早,郭宋便来到老君观,后面的简易仓库已经盖好,放置了大量硝石和硫磺,在仓库前面还有另一座建筑,这里便是硝石提纯工坊,五十名士兵和五十名能工巧匠在这里提纯硝粉。
  硝粉提纯提纯其实比较简单,就是用结晶法,用七八十度的水溶解硝石粉后,然后把不能溶解的杂质过滤,冷却后滤出的晶体就是比较纯的硝粉,然后再反复多次,就能得到足够纯的硝粉。
  而磺硝法主要是识别得到的晶体是芒硝,还是火硝,芒硝混合硫磺点火不燃,而火硝则会剧烈燃烧,其实对郭宋的意义不大。
  工序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工序是把硝石捣碎后,用小石磨细细碾成粉末,第二个工序便是溶解提纯,第三个工序则是磺硝法抽样测试。
  这座工坊的头是一名校尉,叫做任宁,当年也跟随过郭宋去安西,他年纪稍大,已经年近四十岁,上战场不太适合,他主要负责后勤,郭宋需要一个完全值得信赖的将领来负责这件事,任宁便被选中了。
  任宁思路慎密,做事认真负责,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带着郭宋参观完工坊,便带领郭宋来到后面小仓库。
  “这里面都是提纯的火硝粉,按照使君的命令,这里绝对不允许火源出现。”
  任宁取出钥匙打开大铁锁,推开门,郭宋看到了一排排木架子,木架子上摆放着装满白色硝粉的陶罐。
  郭宋打开一只盖子,伸手抓出一把硝粉,如细盐一般的硝粉从他手指缝中泻漏出去。
  “一共有多少?”郭宋问道。
  “目前一共五百斤,五十只罐子,每罐装了十斤。”
  “那硫磺粉呢?之前我们我让你们也研磨成粉。”
  “有!在另外一座仓库里,那个不需要提纯,在另外一座小仓库里,我们研磨了三千多斤,还有木炭粉,我们用最好的木炭研磨成粉,也有七八百斤,和硫磺放在一起。”
  郭宋点点头,回头对几名亲兵道:“硝粉、硫磺粉和碳粉,每样取一罐送去我的大帐内,另外再找一架比较精准的秤给我。”
  亲兵们开始取货,郭宋又对任宁道:“再交给你一个工序,将做好的硝粉、碳粉和硫磺粉进行分装,用纸包也行,装在容器内也行,硝粉百两一包,碳粉和硫磺粉五两一包,称量一定要很精确。”
  “卑职一定照办!”
  ..........
  回到大帐,郭宋和几名亲兵一起动手,开始称量,他曾经看过鞭炮的制作,记得很清楚,火药的配方是硝粉七成五,硫磺粉一成,木炭一成五,再加少许蔗糖,蔗糖的作用是气体发生剂,能使爆炸更猛烈,目前可以在巴蜀买到蔗糖,只是比较昂贵,长安也能买到。
  郭宋以两为单位,迅速配出历史上的第一包黑火药,当然,孙思邈已经配出过了,他用的硝粉和硫磺粉是一比一,燃烧很厉害,但爆炸不行。
  但这种像面粉一样火药并不是郭宋想要的,必须要做成绿豆大小的颗粒,这样才能充分燃烧。
  一般用水调成糊糊状,再晒干,但还有一个办法很好,不用水,用蛋清来调和凝结,当然有点奢侈,还有就是蓖麻油,加入蓖麻油就是硝化甘油了,土炸药,爆炸力更猛烈,蓖麻好像就是唐朝时从天竺传入,但市场上好像还没有看到,郭宋已经让张雷去寻找这种蓖麻。
  郭宋用蛋清搅拌后,火药已经粘成一团,下面需要晒干后再粗磨。
  这件事他交给亲兵去做,他不得不赶回节度府官衙,陇右那边传来了紧急消息.......
  消息是一名在陇右经商的粟特人用鸽信传来,两万吐蕃军已经进入河湟谷地,大量百姓逃亡,鄯州守军仅两千人,两千士兵和满城逃亡的百姓一起,正向兰州方向撤离。
  大堂内文官武将济济一堂,十分安静,听完了报告,郭宋狠狠一拳砸在桌上,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朱泚根本就没有向河湟谷地增兵,河湟兵马使戴兰被部将张廷芝和段诚杀死后,两人率两万大军前往京城去了,河湟谷地完全空虚,吐蕃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什么唐蕃会盟,一切都成了笑话。
  无数双眼睛望向郭宋,郭宋缓缓道:“昨天我回来时,梁武告诉我,吐蕃向大斗拔谷内增兵,增加了四五千人,估计就是怕我们从大斗拔谷杀出去,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我们还是要夺回大斗拔谷南段,从背后进攻吐蕃军。”
  目前河西有三万两千人,除了两万甘州军外,还有六千沙洲民团军,还有郭宋从陇右以及大震关带回来的六千军队,再有就是四千后勤军,主要负责屯田。
  这时,长史潘辽道:“使君不在时,好几个羌人部落都表示,一旦河西危急,他们愿意出兵加入唐军作战,他们大概能出五千骑兵。”
  郭宋点点头,“羌人出兵之事,我们等会具体再商议,现在我要知道钱粮情况和其他军备情况?”
  崔文静已经逃回长安,效忠了朱泚,被任命礼部侍郎,混得还不错,潘辽又重新出仕,现任河西节度府长史兼甘州都督府长史,。
  潘辽连忙道:“粮食情况还不错,库存粮食二十万石,干草料四十万担,今年小麦收获后,库存粮食可以到五十万石,羊有一百二十万只,钱有三十二万贯,这次使君带回来的钱财还没有清点入库,其他物资中还有两万套没有用过的盔甲,弓箭和弩箭各五千副,战刀十五万把,长矛三十万支,盾牌三万只,火油两千桶,大帐一万顶,战马八万匹,骆驼五千头,这次带回的两万头骡驴还没有处置,主要就是这些物资。”
  旁边一名从事起身补充道:“卑职补充一下,还有生铁十六万斤,铜八万斤,攻城梯四百五十架,云梯二十部,投石机四十部,大型攻城槌两架。”
  实际还有硝石和硫磺,他们漏计了。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对中郎将安仁贵道:“兰州那边有一所隶属于军器监的陇右军器制作所,有六百多名能工巧匠,你带两千骑兵和三千头骡驴过去,把这些工匠和他们家眷一起接到张掖来。”
  安仁贵躬身道:“卑职遵令!”
  录事参军张裘安提醒道:“再带两千头骆驼去,那边库存兵甲和物资不少,一并运回来!”
  一句话提醒了郭宋,他想了想又道:“陇右那边百姓大量逃亡,主要逃往关中,还一部分会逃到河西来,人数不会少,我们要做好接收准备,潘长史,你们那边拿个方案出来吧!”
  “卑职遵令!”
  陇右形势危急,整个军政都开始运转起来。
  郭宋又赶回军营,开始部署攻打大斗拔谷的事宜。
  他命令中郎将李冰率五千人向大斗拔谷增兵,康保的陌刀军营和中郎将杨苗的重弩营也一并赶往大斗拔谷。
  目前大斗拔谷有三千军队驻防,由中郎将罗大霄坐镇。
  郭宋又令梁武率五千军队前往凉州驻防,以前凉州是没有军队威胁的,可现在难说了,吐蕃人一旦占领兰州,很可能就会北上攻打凉州。
  郭宋又写了一封信,令人火速送往朔方节度府,交给节度使崔宽,他很担心党项人会因为吐蕃军进攻陇右而蠢蠢欲动,崔宽要防范的并不是吐蕃,而是党项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