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4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7/1035

  凤翔府尹李曙光率领官员们,亲自到城门处迎接河西节度使郭宋的到来。
  骑兵们进了城内军营休息,李曙光则陪同郭宋来到府衙,李曙光忧心忡忡道:“郭使君还不知道吧!彭王在长安登基为新帝了。”
  郭宋一怔,连忙问道:“那天子呢?”
  李曙光摇摇头,叹息道:“就是不知道啊!有传闻说他先去了汉中后又去了成都,现在局势很乱,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郭宋想了想道:“长安新君派使臣过来了吗?”
  “听说已经派出来了,但还没有到我这里,估计明后天会来吧!”
  “那府尹有什么打算,愿意接受长安的宣召吗?”郭宋又问道。
  “坦率地说我不知道,这些天我寝食不安,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郭使君能否给提个好的建议?”
  郭宋微微笑道:“其实李府尹没有选择,如果府尹不肯接受宣召,只能弃官逃往成都。”
  李曙光犹豫一下道:“如果郭使君能和我一起守城,说不定可以等到光复长安那一天。”
  郭宋歉然道:“如果朱泚大军到来,我只能退守大震关,否则敌军会直接袭取大震关,断了我的退路,如果李府尹愿意跟我去大震关也可以,其次我的军队是骑兵,不擅守城,放弃自己的优势,死守雍县,恐怕我办不到。”
  李曙光脸上露出失望之色,只得叹口气道:“为了凤翔的百姓,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曙光并不想弃官而逃,他心里明白,他的价值就是凤翔府尹,失去了这个官职,他什么都不是了。
  郭宋从府衙出来,杨秀上前道:“使君,军营里有人找,说是从长安逃出来的。”
  郭宋连忙来到临时军营,士兵们正在吃晚饭,在一座大帐内,郭宋见到了自己的客人,他怎么也想不到,来人竟然相国李泌。
  “相国怎么在这里?”郭宋惊讶道。
  李泌苦笑一声道:“说来话长,我饿得不行,你先给我弄点饭菜,还有我的妻儿,在隔壁大帐,拜托了。”
  郭宋连忙安排亲兵给李泌妻儿送去饭菜,他和李泌坐下,亲兵也给他们上了酒菜。
  李泌确实饿坏了,狼吞虎咽先吃了一碗饭,这才示意郭宋给他斟一杯酒。
  “因为天热,我和家人都搬到城外园宅去了,兵乱之夜正好躲过一劫,我三子李禅出任咸阳县尉,我和老妻在他那里躲了一阵子,后来朱泚的手下接管咸阳,我儿子怕跑不出去,便弃官带着我们向西走,结果路上遇到溃兵,把我们的钱财抢得干干净净,儿子的马也被抢走,只剩下一堆书和一辆破牛车,牛车还是租的,本来想来雍县问李曙光借点钱,却听说你在这里,所以便进来了。”
  “那相国要去巴蜀吗?”郭宋又问道。
  李泌摇摇头,“暂时不想去,天子但凡听我一言,也不至于如此,说实话,我对天子有点失望了,就想找个安静之处读书修道。”
  停一下,李泌又道:“我打算去崆峒山。”
  郭宋想了想笑道:“相国不想去敦煌看看吗?那里可是佛教胜地,先在张掖休整几个月,然后我派人护送相国去敦煌。”
  李泌精通释道儒三家,他现在只想避世,并非一定要去崆峒山。
  李泌沉思片刻道:“那我老妻怎么办?”
  “住在我府上,我妻子会照顾她。”
  李泌现在最为难之事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安顿妻儿,郭宋的建议确实让他动心了。
  他沉思片刻道:“这样吧!让我儿李禅给你做个幕僚从事,他是去年进士,做了一年的咸阳县尉,还是颇有能力,由他照顾母亲,我也就放心了。”
  郭宋欣然答应,李泌一颗心终于落下,又喝了两杯酒问道:“使君率军准备去和朱泚交战吗?”
  郭宋沉吟一下道:“我现在也有点糊涂,天子昭告天下,要求各路军队勤王,可他现在去巴蜀了,莫非也要我赶去巴蜀不成?”
  “你说得没错,天子的本意就是要求你的军队去他身边,听从他的统一安排,当然,你也可以在关中和朱泚激战,推翻朱泚和伪君,不过我要提醒你,你很可能会两头不讨好。”
  “为什么?”郭宋不解问道。
  “朱泚身边有聪明人,朱泚已经废除了两税法,还承诺分给失地农民土地,在关中得到了广泛拥戴,你和朱泚开战,首先关中百姓就会抵触你,然后天子令你去巴蜀勤王,你去还是不去?你肯定不会去,那么天子也同样也会对你不满,这就是我所说的两头不讨好。”
  郭宋默默点头,李泌的分析和自己想到一起去了,如果天子还在鄠县,他可以去勤王,但天子已经不在鄠县,他勤王还有什么意义?
  “相国能给我一个建议吗?”
  “我建议你在凤翔驻军观望,进可攻长安,退可回河西,又有粮草保障,我并非反对你忠君爱国,只是眼前这个局势令人扑朔迷离,最好不要贸然行事,静观其变才是上策。”
第五百零七章
无限妥协
  李适已经退到成都了,成都府在安史之乱后便被定为南都,玄宗皇帝在这里避难多年,并在这里修建了大型行宫。
  成都的繁华富庶以及宫廷的舒适生活,终于让李适长长松了口气,但他箭伤未愈,大部分时间都在养病。
  这时,长安的重臣权贵们也陆陆续续逃到了成都,李适任命大学士姜公辅为左相,卢杞继续出任右相,朝廷又开始重新运转起来,不过卢杞在朝中的反对声音太大,他这个右相也不会长久了。
  当务之急是要停止中原和河北的战争,这时,消息传来,唐军在和李希烈军队争夺襄城的战争中,由于唐军粮草断绝,哥舒曜的军队不得不撤离战场,退回河南府,而刘洽的军队没有了哥舒曜军队的支持,独力难支,也不得不放弃襄城,退回宋州。
  李希烈大军获得了最后胜利,占领了许州,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暂且收兵,李纳也受限实力不足,止步于濮州。
  哥舒曜的军队控制着河南府和汝州、郑州、怀州和陕州,刘洽的军队则控制着宋州、汴州、滑州、曹州。
  李希烈的势力北扩,占据了许州、豫州、亳州、颍州、陈州等五州,加上他淮西老巢以及安、沔、唐,他势力扩张最大,控制了大半个淮河流域。
  李纳也翻盘成功,占据了整个山东半岛和郓、濮、济、兖、徐五州,整个中原东部都成了他的地盘。
  由于长安发生了兵变,河北三镇的也和唐军暂时停止了战争,李抱真和马遂各自收兵,等待朝廷消息。
  此时,李适遭受了巨大压力,尽管群臣还想隐瞒他,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时局严重到什么程度,他的皇叔李仅在长安称帝,太子李诵在太原登基,大唐一下出现了三个朝廷,几乎令李适崩溃了。
  一连几天,李适夜不能眠,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也无法向列组列宗交代。
  卢杞在养心斋对李适道:“陛下,当务之急是集结军队,剑南军只有两万人,一旦叛军大举南下,我们恐怕难以抵挡,应该先把能撤回的军队,都撤回到巴蜀。”
  李适沉默良久,叹了口气道:“局势混乱到今天,都是朕的责任,朕必须下罪己诏,向天下人认错!”
  “陛下,现在还不是下罪己诏的时候。”
  旁边姜公辅劝道:“现在士气可鼓不可衰,一旦陛下下罪己诏,会严重影响士气,等收复长安和太原后,再下罪己诏也不迟。”
  李适也只是说说而已,他现在确实也觉得还不是下罪己诏的时候,现在把乱局一一平息,然后再向天下人认错。
  “先停止中原和河北的战争吧!朕只能先赦免他们,恢复稳定。”
  这并不是李适临时决定,而是众臣们反复讨论的结果,现在朝廷根本无法承受两线作战,只能面对现实,承认各藩镇的既得利益,把东部的局面稳定下来,然后集中精力应对长安叛乱。
  卢杞连忙道:“我们只是暂时承认,但将来实力恢复,再一个个收拾他们。”
  “卢相国不必再解释了,朕心里明白该怎么做。”
  李适随即颁布旨意,赦免李希烈、李纳、田悦、王武俊和朱滔五人的造反之罪,并正式册封他们王爵。
  所谓赦免和册封都只是遮羞布而已,等于是朝廷认怂,承认五大藩镇的势力和既得利益。
  李适又下诏,封李怀光为汉中节度使,令他率军退守汉中,任命马遂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令他率军退守襄阳,又令两浙观察使韩滉火速押送江南税赋和盐税通过长江水运前往成都。
  李适又下诏,令河西节度使郭宋率河西军入蜀勤王,令朔方节度使崔宽和陇右节度使李晟也同样率军入成都勤王。
  这实际上是把陇右、河西和朔方三地让给了朱泚,李适现在急需集结军队,至少要有二十万大军,他才有收复长安的底气。
  李晟的军队在攻克蒲津关后便一路向长安进发,但他们也遭遇到了粮草不足的困境,著名大粮仓广通仓有朱泚的五万军队严防死守,尽管那里有几百万石粮食,但李晟军队却无法获得,在两次进攻广通仓失利后,李晟的军队又转战渭河以南。
  李晟原本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可让他失望的是,他的军队却遭到了关中百姓的强烈抵制,到处被人谩骂,甚至农民们组织起来要和他们拼命。
  这天下午,两万军队在商州洛南县附近的一片柳林旁休息,他们接到天子诏书,令他们立刻赶赴巴蜀,只是他们军粮不足,必须想办法补充粮食后再出发,但关中各个官仓内都没有粮食,他们只能来商州碰碰运气。
  副将蒋春低声对李晟道:“卑职就不懂了,咱们是来平乱杀贼,可百姓的眼里,就好像咱们才是贼,才是乱军一样,让人难以理解。”
  李晟就是当年的甘云,他离开崆峒山最早,在郭宋刚上山时便离开,迄今已经二十年了,岁月沧桑在他脸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往事的回忆也渐渐被风沙掩埋,或许是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他和郭宋只有师兄弟的名份,却没有师兄弟的感情。
  在几个师兄弟中,他和大师兄甘风的关系最好,每次回京都会去清虚宫探望大师兄,并拜祭师父。
  李晟已经四十余岁,身材高大,长手长脚,关节粗壮,他长一张方脸,皮肤黝黑,下颌留一缕半尺长须,一双明亮的目光格外犀利,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战剑,锋芒毕露。
  李晟沉默片刻道:“朱泚很会笼络人心,用减税减负和分配土地的小恩小惠来笼络关中百姓,关中百姓自然会一时受他蒙骗,时间久了,他的残暴本性就会慢慢暴露,那时,他自然就会失去关中百姓的支持。”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蒋春又道:“天子虽然命令我们去巴蜀,可是我们手中的粮食,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到巴蜀啊!”
  “再等一等,看看斥候的消息,我觉得商州应该和关中不一样,这次不会再失望。”
  这时,几名斥候骑兵疾奔而至,为首旅帅翻身下马,上前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已经探查清楚,洛南县官仓内有麦子三千石,草料五万担!”
  李晟大喜,立刻喝令道:“全军出发,去洛南县城!”
  李晟的军队在洛南县官仓内取了一千五百石粮食和一万担草料,随即又调头返回关中,转道子午谷前往汉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7/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