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3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4/1035

  老妇人叹口气道:“两个儿子都被抓去开矿了,可能下一批回来吧!只有大儿媳跟我们一起,两个孙子都是大儿子的,小儿子还没有成婚。”
  “矿里情况怎么样?有多少人开矿。”
  “好像听说挺多的,有好几万人,汉民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是其他西域胡人,我儿子开矿的地方离我们有十几里,沙陀人怕他们逃跑,就派兵看着我们,青壮男子只能老老实实去开矿了。”
  说到这里,老妇人抹了一把浑浊的泪水道:“我们每天都吃糙面糊糊和磨成粉的野豆子,还吃不饱,冬天更冻得不行,原本以为活不久了,没想到还能被救回来,一家八口的性命啊!小伙子,你说郭都督长什么样子?”
  郭宋不解问道:“老人家,你问郭都督做什么?”
  “我要请人画画把他供起来,他就是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郭宋心中好笑,只得含糊道:“他是甘州都督,这是他分内之事,老人家不用在意了。”
  “胡说!我又不是傻子,大唐当官的多了,除了他,谁管过我们的死活。”
  这时,亲兵向郭宋招招手,郭宋起身道:“我还有点事,先走一步,你们继续。”
  他起身告辞离去,走出大帐,郭宋问道:“什么事情?”
  亲兵连忙道:“张掖那边传来消息,朝廷使者到了。”
  郭宋点点头,他翻身上马,带着一群亲兵疾奔而去。
  大帐内,老妇人还在问孟郊,“你告诉我,你们郭都督长什么样?”
  孟郊心中好笑,便道:“老人家,郭都督长什么样,你知道的呀!刚才你不是和他聊了半天吗?”
  “啊!”老妇人一下子傻眼了,刚才那个年轻人........
第四百三十八章
军俸问题
  郭宋命令潘辽全权负责难民安置,又令李冰率两千士兵协助,安排好难民事宜,郭宋便带着百余名骑兵连夜出发,两天后赶回了张掖县。
  此时,中官庞秀已经抵达张掖城多时,他这次带回来大量财物,走了足足一个月才抵达甘州,着实将他累得筋疲力尽,休息了好几天才渐渐恢复过来。
  上午,庞秀刚吃完早饭,便有随从来禀报,“郭都督回来了!”
  庞秀大喜,连忙让人备马,他带着圣旨,在大群随从的簇拥下来到了都督府官衙,郭宋带着几名官员在官衙前迎接。
  大部分官员都去了酒泉,都督官衙的主要文官只有录事参军张裘安,还有几名参军事。
  庞秀去过郭宋府,见过郭宋,他一眼便认出,呵呵笑道:“郭都督,好久不见了!”
  郭宋抱拳施礼道:“公公一路辛苦了!”
  “辛苦是有一点,但圣上交代的事情,咱家就得妥妥帖帖办好,不然回去没法交代。”
  庞秀翻身下马笑道:“要不我们抓紧时间,把圣旨宣读了?”
  “大堂上已摆下香案,庞公公请!”
  众人走进大堂,庞秀见香案已经摆好,便取出圣旨高声道:“宣陛下旨意,甘州都督郭宋接旨!”
  郭宋在香案前跪下,几名官员也跟在他身后跪下,庞秀展开圣旨高声念道:“自古河西重镇,长安门户,大唐丰腴之地,社稷之锦绣,屡遭兵祸,生灵涂炭,甘州都督郭宋,肩负朕之重托,慷慨赴边,力挽危局,大败边酋沙陀,以忠勇之姿,以铁血之腕,再振大唐雄风,胡酋望而鼠窜,朕以功论赏,赐爵夏国公,升紫金光禄大夫,封为河西节度使、御史大夫,兼任凉、甘、肃三州都督,赏黄金一万两,其余将领及都督府各官皆官升一级,同时赏三军钱五十万贯,绢三十万匹,以示庆功嘉奖!”
  郭宋大喜,大家都在眼巴巴盼着呢!这个封赏来得太及时了。
  “微臣谢陛下隆恩!”
  郭宋叩首接旨,庞秀笑眯眯道:“恭喜郭都督,应该是郭使君了!”
  郭宋接过圣旨,微微笑道:“是庞公公给我们带来的喜讯,一定要好重谢庞公公!”
  庞秀大喜,又对郭宋道:“还有一份旨意,是册封尊夫人的,听说夫人有身孕,那就不用宣旨了,我就把旨意直接给使君带回去。”
  “多谢!多谢!”
  “另外天子还有一份口谕,我要口述给郭使君!”
  “公公请说!”
  庞秀想了想缓缓道:“收复河西走廊一直是先帝遗愿,希望郭都督能审时度势,根据时局的变化来做出决定。”
  郭宋低声问道:“天子的意思,是不是让我自己决定是否收复河西走廊?”
  庞秀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
  郭宋将天子封赏分发给三军,三军欢声雷动,升官的将领和文官们也喜气洋洋,士兵们有了赏钱,纷纷上街消费,所有店铺都开张了,整个张掖俨如过节一般。
  郭宋也跟随庞秀去了凉州,和张光晟交接凉州军权,张光晟也升任延绥节度使,掌管延州和绥州两州的军队。
  河西节度府依旧在甘州张掖,对于郭宋而言,升任河西节度使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以河西为一盘棋,全面考虑河西走廊的布局,总兵力也达到了三万人。
  凉州虽然是后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要防范党项人的偷袭,凉州至少要驻军三千,其实便是大斗拔谷,至少驻兵五千,张掖可以稍微少一点,也不能低于两千,剩下的两万军队便驻扎在肃州。
  这时,郭宋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从沙陀手中换回来的四千余名战俘,他们该怎么安置?
  如果把他们重新编入军队,但朝廷已经将他们视为阵亡除去军籍了,也就是说,不再为他们拨付军俸,这四千人的军俸该怎么解决。
  这是其一,第二便是郭宋很快就遇到了所有节度使共同面临的难题,那就是军费不足,这一点在甘州军身上没有发生,但凉州军却难以幸免。
  “是什么意思?”
  郭宋十分不满地敲打着桌子,对专程从姑藏赶来汇报的凉州都督府长史李略怒道:“之前凉州军将领告诉我,朝廷还欠弟兄们三个月俸禄,现在你又说朝廷没有欠俸禄,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略无奈道:“启禀使君,朝廷确实已经把凉州军的俸禄拨来了,但朝廷财政困难,对没有参与战争的军队只能支付半俸,但张都督不敢告诉士兵们实话,只能说朝廷欠俸三个月,事实上,朝廷的军俸已经拨到上个月了,我们都心急如焚,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这个时候张都督调走了,烂摊子只能留给使君解决。”
  “半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的,本来甘州军也是半俸,但正好遇到沙陀入侵,甘州便拨付了全俸,我估计很快甘州军也会施行半俸,除非是江南、江淮的税赋能及时运到长安。”
  郭宋轻轻按着头,难怪张光晟那么痛快地把一万军队借给自己,原来挖坑在这里等着呢!
  一万两千凉州军只有半俸,肯定不行的,士兵若知道真相非造反不可,另外一半肯定要靠自己补上去,那就有六千人,加上四千多会换回的唐军战俘,他们也没有了军俸,实际上就是一万士兵的军俸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一个月三万贯,一年就是三十六万贯,战时还要翻倍,这么多军俸谁负担得起?
  想到这些头疼的问题,郭宋才意识到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根源,节度使们都要自己解决军俸问题,当然在自己管辖范围内会把把赋税都扣下来养军队,说到底就是大唐府兵制因为土地兼并破产后,朝廷财政又拿不出庞大的军费来养军队,安史之乱不就这样爆发的吗?
  其实办法不是没有,唯一的办法就是裁军,让士兵解甲归田,把兵力降到朝廷财政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可各大藩镇谁又愿意裁军?如果只裁朝廷直属军队,那无疑就是自取灭亡了,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始终困扰唐朝一百多年也无法解决,直至灭亡。
  郭宋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自己该从哪里搞钱?
  一般而言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了,在河西走廊,就只能靠河西走廊吃饭,军队可以屯田,解决粮食和肉食来源,军俸只能靠副业,河西走廊盛产什么,皮革、牲畜,还有张掖的葡萄酒。
  可眼下之急就是一万两千凉州军三个月的欠俸,差不多十一万贯,必须要在近期内解决。
  郭宋沉思良久,还是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向天子追讨军费,既然天子让自己收复河西走廊,那至少军队要保证,另一方面,集思广益,大家坐下来一起想办法。
  郭宋忽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个用来追讨军费的理由,收复大斗拔谷,全歼八千吐蕃军,自己还没有报上去,这可是凉州军也参与的,不谈封赏,那至少凉州军的军费得补全吧!
第四百三十九章
机缘凑巧
  黄昏时分,郭宋从都督官衙返回了自己府中,刚进府门,王管家便上前禀报,“启禀使君,张爷来了!”
  郭宋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又问道:“哪个张爷?”
  “就是聚宝阁的东主胖张爷!”
  郭宋大喜,原来是师兄来了,他连忙问道:“人在哪里?”
  “在东院呢!夫人让我先安排张爷和几名随从住下。”
  郭宋连忙来到东院,刚进院便听见张雷嚷道:“行李就不要解开了,我不喜欢这里的天气,住两三天咱们就回去!”
  郭宋走进院子笑道:“师兄几时变得这般娇气了,还对天气有要求?”
  张雷半天合不拢嘴,打个哈哈道:“天气只是借口,实在是担心你嫂子一个人在京城忙不过来。”
  “那师兄怎么会想到来甘州,莫非是想收几张羊皮回去?”
  张雷眼睛瞪大了,“我说怎么一直没消息呢!原来你小子根本就忘记了。”
  “忘记什么?”郭宋有点糊涂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4/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