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8/1035

  “微臣觉得既然国力微弱,采取的国策应该是收缩,而不应是继续扩张,占领安西全境,最不济也应该是力求保持现状,所以吐蕃这个提议有点自相矛盾。”
  “爱卿能看透他们的真实用意吗?”
  “微臣认为他们可能有三种用意,一种可能是他们在示弱,有意给大唐留下他们国力衰弱的印象,削弱大唐对他们的防范之心,为他们将来突袭大唐创造条件;第二个可能是他们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大唐撤军让出安西,导致安西诸国对大唐彻底绝望,那时他们才能永久占领安西;第三种可能是他们也在打河西走廊的主意,让我们以为引进来的是一支外援,实际上是一头狼。”
  李适负手走了几步,问道:“那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郭宋沉思片刻道:“微臣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可能。”
  “说说理由!”
  “第一种和第三种都属于一种战术,起到的作用也只是一时,但第二种却是一种战略,一旦我们真的主动放弃了安西,就会彻底失去诸国人心,安西从此和我们无缘了。”
  “可问题是,安西的唐军往哪里撤军?这一点你可曾考虑过?”
  郭宋躬身道:“陛下,微臣去过安西,比较了解的安西的情况,吐蕃不一定让我们全部退出安西,他们很可能会提出我们先让疏勒和于阗两镇,让唐军退守龟兹,听起来好像可以集中兵力防御,方案似乎也可行,可一旦我们主动让出任何一个镇,都意味着是对当地人的背叛,那龟兹人也不会再信任我们,我们迟早会失去整个安西,而且是彻底失去,再也回不来,郭昕亲口告诉我,他宁可和安西四镇共存亡,也绝不放弃一处,只要唐军永不言放弃,那算被吐蕃占领,我们也有夺回来的一天,我们放弃了,那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郭宋的一席话使李适如梦方醒,他点点头,“大唐相国们都想不到这一点,唯独爱卿想到了,足见爱卿站得比他们更高,看得更远!”
  ..........
  郭宋告退离去,李适负手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吐蕃提出的建议之前让他心动不已,如果不是郭宋及时泼下的一盆冷水,或许他还真的会答应,毕竟收复河西走廊一直是他的梦想。
  和所有刚继位年轻帝王一样,李适胸怀万里,踌躇满志,他不仅渴望着收复河西,更渴望收复北庭和安西,恢复他祖先创造的荣耀,让大唐的旗帜重新插上葱岭。
  但所有大臣都反对大唐重新向西开拓,理由很简单,内部不靖,河北、中原、江淮甚至巴蜀的藩镇就像一颗颗毒瘤遍布大唐肌理,严重侵蚀大唐的江山,使大唐就像有两个朝廷,大唐内部的不稳严重牵制着朝廷的精力,也使朝廷财力难以维继。
  虽然抄没李辅国、鱼朝恩、路嗣恭、元载等人的财富使朝廷枯竭的财政得以喘了口气,但毕竟这只是偶然得利,不能长久,大唐国力根本就无法承担两线同时作战。
  只是李适不甘心,这明明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吐蕃和回纥两败俱伤,吐蕃人丁不足,国力衰弱,而回纥遭遇葛逻禄的挑战,无法大举入侵唐朝,这么好的机会,自己却眼睁睁看着它从手中溜走,而无法抓住。
  那有没有一个只需要付出最低代价的办法,收复河西走廊,收复北庭和安西?
  李适现在才意识到父皇的深谋远虑,把郭宋放在甘州这个位子上,郭宋无疑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仅仅用丰州这么小的代价就把薛延陀部拖死了,父皇显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他的所思所虑和自己一样,用最小的代价收复河西和安西。
  虽然先帝李豫从未给儿子李适说过,为什么要任命郭宋为甘州都督,但李适却从一个帝王的角度,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父皇做出这个决策的深谋远虑。
  这时,门口有宦官禀报,“陛下,韩相国来了!”
  李适点点头,“宣他进来!”
  片刻,韩滉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
  一名宫女给韩滉搬来一个软墩,韩滉感谢一声,便坐了下来。
  “和吐蕃使者谈得如何?”李适问道。
  “微臣就是来汇报此事!”
  李适点点头,示意韩滉继续说下去。
  “吐蕃提出了一个新的折中方案,他们能理解安西唐军无处可退,便承诺唐军可以继续留在龟兹和焉稽,只要把疏勒和于阗两镇让给吐蕃,吐蕃将出兵五千攻打沙州,和唐军首尾夹击,将沙陀军赶出河西走廊。”
  李适的眼睛眯了起来,淡淡问道:“那政事堂的意见呢?”
  “政事堂都认为以安西的兵力很难守住四镇,不如收缩兵力,守住龟兹和焉稽两镇,吐蕃的方案可以接受,但关键是吐蕃必须兑现承诺,把沙州还给大唐,这个整个协议的关键。”
  李适心中轻轻叹息一声,论战略眼光高远,政事堂的相国们还真比不上郭宋。
  他缓缓道:“一个吐蕃使者不用禀报赞普,就能直接决定新的折中方案,韩相国不觉得奇怪吗?”
  “微臣认为,所谓的折中方案,实际上就是吐蕃的真正谈判方案。”
  李适摇了摇头,“朕不能接受吐蕃关于安西的任何方案!”
  韩滉一怔,“陛下,这是为何?”
  “民心!”
  李适冷冷道:“只要唐军抛弃安西的任何一镇,就等于背叛了安西百姓,我们就会彻底失去安西民心,吐蕃的真正用意就在于此,协助攻打河西走廊,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韩滉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李适负手走了几步,又继续道:“安西唐军死守四镇数十年,从青壮守到白头,他们在战场上没有倒下,最后却倒在朝廷的谈判桌上,可悲啊!”
  他回头道:“只要朕还是大唐天子,就绝不会允许这种荒唐的事情发生!”
  韩滉羞愧万分,起身行礼道:“臣等考虑不周,失策了!”
第三百九十二章
相国荐才
  郭宋离开御书房,又来到吏部,他的爵位官印还没有拿到,现在应该已经铸好。
  郭宋刚到吏部大门前,却迎面遇到了颜真卿,郭宋连忙见礼,颜真卿呵呵笑道:“新婚燕尔,怎么跑来朝廷了?”
  “奉天子宣召,顺便来吏部再取一下爵印。”
  颜真卿笑眯眯道:“既然来了,就进去坐一坐,喝一盏茶,天子赐了老夫几斤好茶,真的很不错。”
  既然长辈有请,郭宋也不拒绝,跟随颜真卿来到他的官房,颜真卿请郭宋坐下,一名茶童坐在门口给他们煎茶,颜真卿笑道:“水是城南的鸣犊泉,一早派人去取的,够吏部官员们一天煎茶所用,算是吏部的一项福利吧!”
  朝廷各个官衙都给自己部门谋一些福利,比如户部在同州苦泉有一个养羊庄园,每年户部官员们都能分到一只正宗的同州苦泉羊,兵部则有庄园,每年会给官员们提供鸡鸭鱼肉等副食产品,吏部也是一样,有庄园提供农产品,去城外取水也只是其中一项福利而已。
  不多时,茶童给他们每人奉上一盏煎好的茶,颜真卿端起茶笑道:“要趁热喝,滚茶才能品到真正的茶香。”
  郭宋见他喝下滚烫的茶水,几次想提醒他当心口腔粘膜被烫坏,有患癌的风险,但最终还是没有能说出口,历史上的颜真卿已经没有几年活头,就算因为自己的出现,颜真卿能逃过一劫,但他已经七十岁,何必再打扰他的兴致?
  郭宋也装模作样小口吮了一点热茶,便将茶盏放在一旁,赞许道:“不错!水好,茶好,今天沾了相国的光享受了。”
  颜真卿放下茶盏笑问道:“什么时候出发,定了吗?”
  “已经定了,十二号出发。”
  “那快了,妻子和你一起去?”
  郭宋点点头,“今天专门请示了天子,他同意我携带家眷。”
  颜真卿捋须道:“那是否需要吏部帮你一下,当然是在不违反朝廷的规则的情况下。”
  郭宋心中一动,笑道:“如果吏部方便的话,我希望能推荐一名能干之人为张掖县令。”
  “把名字给我,我考察一下。”
  郭宋提笔在纸上写了‘榆林县令曹万年’,把纸推给颜真卿道:“此人是沙州豪门,在丰州一直跟随我,如果他在河西任职,有利于大唐收复沙州,于公于私都比较合适,请相国考虑。”
  “我知道了,我会尽快安排考察。”
  颜真卿又笑问道:“除了安排张掖县令,身边有没有找好几个幕僚?”
  郭宋迟疑一下,摇了摇头,他从前的幕僚是薛长寿和曹万年,目前薛长寿在丰州经略府继续出任录事参军一职,郭曙对他很不错,郭宋便没有召回他的想法。
  颜真卿微微笑道:“幕僚很重要,尤其对于甘州这种军政合一的都督州,一个好的幕僚更是重中之重,能大大减轻政务的繁琐之事,如果你身边没有合适的,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人。”
  郭宋连忙抱拳道:“感谢相国的推荐!”
  颜真卿点点头,对茶童道:“去把张七郎请来!”
  茶童快步去了,颜真卿笑道:“这个张七郎叫做张谦逸,是我的一个学生,前年考中明经科,被推荐为相国常衮的幕僚从事,非常精明能干,可惜常衮无容人之量,被贬黜后迁怒于手下幕僚,他便请辞来投奔我,我年事已高,恐怕关照不了他几年了,我就把他推荐给你吧!”
  “感谢相国推荐,这要本人愿意吧!我是去甘州,那里可是边疆。”
  颜真卿微微一笑,“张谦逸也是沙州人,他去河西最合适。”
  郭宋心中猛地一跳,他想起来了,这个张谦逸不就是张义潮的父亲吗?
  这时,茶童带来一名年轻男子,年纪和郭宋差不多,长一张方脸,眉毛又粗又直,颇有特色,但气质很好,温文而儒雅,光看相貌着实和气质不配。
  年轻男子向颜真卿躬身行一礼,“参见恩师!”
  颜真卿笑着点点头,对郭宋道:“这位便是甘州郭都督,年轻有为,他马上就要去甘州赴任了,但身边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幕僚,我想把你推荐给郭都督,你看是否愿意,不用马上回答,你可以考虑考虑。”
  “学生明白了!”
  郭宋在一旁笑道:“如果张兄决定去甘州,可以去灞上甘州军军营,一面赤底黑龙旗便是甘州军的军旗,很容易看到,你就说找我,士兵会放你进营。”
  “我记住了,容卑职考虑两天!”
  张谦逸向郭宋抱拳行一礼,便向颜真卿告退下去了。
  颜真卿看着张谦逸背影笑道:“此人很能干,尤其擅长处理繁琐细碎之事,而且很有头脑,是一个难得的幕僚之才,可惜幕僚也要论资排辈,他在常衮的幕僚群中,只能做一个二等的幕僚从事,难有出头之日,他跟随你,对你们都是一个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8/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