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1035

  虽然梁蕴道的做法无可非议,并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但这种心机还是让郭宋心中有些不舒服,回头他会把张雷叫到灵州来,自己不想参与他们的酒业了。
  ........
  郭宋次日一早便返回了丰州,临行时他和梁蕴道约好,由梁家派人去帮助丰州种植葡萄,不管有没有和梁家合作,郭宋都觉得用葡萄酒作为丰州的一大财源目标。
  当丰州刺史确实很辛苦,他返回丰州的第二天,又率领一班官员赶赴榆林县,在那里他们要和胜州的官员见面,协商将榆林县交给丰州管辖的各种事宜。
  而这时,胜州和夏州春旱连着夏旱,大量百姓逃到榆林县,郭宋又不得不留在榆林县帮助安置灾民,下令从九原县用皮筏子运来两万石粮食救济灾民。
  安置灾民刚刚结束,郭宋则又去了三座受降城视察。
  整整一个夏天,郭宋便是各地巡视中度过,一转眼便到了八月下旬,大历十二年的秋天来临了。
  这天上午,郭宋带着几名官员在南城军田内视察军屯的小麦长势,丰州驻军最终开垦出了两千顷麦田,两千顷麦田相当于二十万亩,延绵足有十几里,仅靠丰州的三千驻军是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开垦量,郭宋不得不下令将三座受降城的士兵也调来参与开垦种地。
  之所以要开垦两千顷麦田,也是为了达到朝廷增兵丰州的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粮食自给程度,目前加上丰州的三千军队,三座受降城系统一共有六千军队,按照每个士兵每年消耗六石粮食,那么一年三万六千石就够了,而两千顷土地每年产麦达五十万石,远远超过了自身需求,还能大量调拨粮食给朝廷。
  朝廷必然会考虑将丰州作为重要的粮食种植基地,事实上,这就是东汉为什么要大力开发河套平原的缘故,近百万人口的移民最终使河套平原成为东汉重要的粮食来源地之一。
  当然,这也是郭宋的政绩,对于朝廷而言,把自己治理地方的政绩吹得天花乱坠,也不如黄澄澄的麦子和白花花的银子更有说服力。
  有了实打实的政绩,他才能理直气壮向天子提出增兵丰州和受降城的要求。
  只有达到一万五千人的军队,丰州驻军才能主动采取攻势,防御薛延陀军队于百里之外,而不是龟缩在城内,任由薛延陀军队在城外为所欲为。
第二百六十章
集思广益
  麦子已经抽穗灌浆,呈现一片黄绿色,整个九原城外都是无边无际的小麦的海洋。
  不过再向东是一大片黑豆田,大约有一百余顷,黑豆已经成熟收获,一千多名士兵正在豆田内忙碌地收割黑豆。
  黑豆主要是用来给战马补充食料,每年秋天,北方草原上的牧民会带着大量上等干牧草来丰州换取粮食和盐,但光靠牧草喂战马,不利于战马长膘,必须适当的添加黑豆。
  这时,薛长寿从远处骑马疾奔而来,奔至郭宋面前,他抱拳行礼道:“使君,卑职刚刚听到一个消息。”
  “是什么消息让薛参军焦虑不安?”郭宋笑问道。
  薛长寿忧心忡忡道:“是榆林县传来的消息,胜州和夏州都爆发了蝗灾,灵州那边严防死守,不知道蝗虫会不会到丰州来?”
  郭宋脸色的笑意消失,眉头一皱,“隔着几百里的沙漠,应该不会过来吧!”
  “卑职刚才专门去翻了县志,也询问了一些老人,县志中有记载,天宝十四年的胜州蝗灾确实影响到了丰州,几个老人也证实确有此事,那次蝗灾是九月中旬过来的,导致那年的麦子几乎颗粒无收。”
  “丰州还有蝗灾记录吗?”郭宋又问道。
  “还有,开元十一年秋天,从草原过来的蝗灾也肆虐丰州和灵州,当年粮食减产七成,朝廷后来紧急调运二十万石粮食救济灵州和丰州。”
  郭宋想了想又问道:“蝗灾是不是在南方经常爆发?”
  薛长寿明白郭宋的意思,蝗灾到丰州是不是偶然?
  他摇了摇头,“使君,这正是我最担心的地方,胜州也只爆发过一次蝗灾,就是那一次蝗灾飞过几百里到达榆林县,又从榆林沿着黄河侵袭丰州。”
  郭宋的脸色变得有点严峻了,他当即令道:“立刻回军府,召集军政官员商议应对之策。”
  三镇经略府的大堂上,数十名文官武将济济一堂,这时,士兵又带进来数十名长者,他们都经历过天宝十四年的蝗灾。
  郭宋对众人缓缓道:“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胜州和夏州今年春夏发生旱灾,俗话说久旱必蝗,所以今天接到消息,夏州和胜州同时爆发了蝗灾,天宝十四年,胜州的蝗灾严重影响到了丰州,今年的形势也不乐观,如果我们不及早应对,我们的粮食就全完了,所以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一起商议如何应对蝗灾。”
  郭宋说完,大堂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议论声,数十名长者中的冷氏家族族长冷谦站起身道:“郭使君,请让老朽说几句。”
  冷谦也很焦虑,冷家在城外也有三百顷麦田,当年的蝗灾就让冷家损失惨重,他绝不愿看到旧事重来的一幕。
  大堂上安静下来,郭宋点点头道:“冷族长请说!”
  冷谦这才高声道:“各位,天宝十四年的蝗灾我经历了,我也亲自率领数百青壮前去扑打蝗虫,有不少教训和经验,我觉得在灭蝗上我可以说说我的想法。”
  “冷族长但说无妨!”
  冷谦点点头,对众人道:“蝗灾非常可怕,几百万只蝗虫像一片一片的乌云一样飞来,所过之处植物和农作物都一扫而光,灭是不可能灭光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它们的飞行方向,到冬天时,它们就自然灭绝了,这是我们后来才总结出的教训,我们事后才意识到,应该用堵的办法逼它们改变飞行方向,但为时已晚,蝗虫把九原县的农作物一扫而光,然后向北去了。”
  郭宋点点头问道:“冷族长觉得用什么办法来阻挡它们比较好?”
  “首先必须人多,男女老少齐上阵,结成几条长长的人墙,其次是用烟熏,蝗虫怕烟,这也是我们后来才发现的,蝗虫来临时,我们大量燃烧麦秸豆杆,形成一道厚重的烟墙,即使有少量蝗虫冲过烟墙过来,也会被我们人墙及时扑灭,我认为这是唯一的办法。”
  郭宋点点头,赞许道:“冷族长说得非常好,很全面很务实,大家还有别的补充吗?”
  九原县令谢长治举手道:“使君,我也说两句吧!”
  郭宋微微笑道:“谢县令请说。”
  郭宋随即摆摆手,请冷谦坐下。
  谢长治这才道:“冷家族其实说得很对,灭蝗的说法不正确,应该改为驱蝗,我们人力灭不了蝗灾,只能等冬天来灭绝它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驱赶蝗虫,改变蝗虫的飞行方向,我前几年了解过很多中原地区的灭蝗经验,集中人力驱赶蝗虫是最基本也是有效的办法,第二个办法也是烟熏,但如果用松枝点燃烟熏效果会更好一点,烟中含有松油,蝗虫不喜欢这种气息,正好我们这里松树林很丰富,我们可以利用......”
  众人七嘴八舌,你说几句,我表达几点意见,渐渐达成了共识,一个是集中人力驱蝗,一个烟熏驱蝗,两者并行使用,不过在一些细节上,大家争论不休,比如用人力驱赶,用什么工具比较好,有人提议用松枝扑打,有人提议用盾牌抵挡,各有说法。
  这时,郭宋摆摆手道:“那就让我来说两句吧!”
  大堂上渐渐安静下来,郭宋这才笑道:“首先我要给大家说明一点,蝗虫其实是一种很美味的食物,用油炸得焦黄,撒点盐,用来下酒是最合适不过.......”
  郭宋没说完,众人顿时哄堂大笑,有人高声道:“其实郭使君说得对啊!蝗虫就是蚂蚱,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不就用火烧熟了吃吗?确实很美味。”
  郭宋指着薛长寿道:“让我们薛参军说两句,他是军医,最有发言权。”
  上百双眼睛一起望着薛长寿,薛长寿缓缓道:“吃蝗虫确实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这句话一出,大堂上顿时响起一片鼓掌声。
  在随后的商议中,郭宋提出了用松枝驱赶蝗虫,用蚊帐做的网兜来捕捉蝗虫,用大缸来盛装蝗虫,用松枝树木点燃驱赶蝗虫,同时动员所有的百姓和士兵,进行演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考虑周全,准备充分,众人都感到信心百倍,任何灾害只要有充分准备,那损失一定会降到最低,这是所有人的人生经验。
  一直商议到下午时分,众人才纷纷散去,这时,李季对郭宋道:“使君有没有考虑过薛延陀军队前来报复?”
  郭宋淡淡道:“我当然考虑过,我准备写封信给思结可汗,请他在薛延陀的边境上大量集结兵力,这样薛延陀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作为回报,我会送一万石粮食给思结部。”
  “这是个好办法,典型的围魏救赵之策。”李季击掌赞道。
  郭宋点点头道:“我和思结可汗有交情,他还欠我一个人情,相信他会给我这个面子,其实我并不太担心薛延陀军队,我现在有点为难是,榆林县百姓怎么办?”
  这也确实是个大问题,刚才讨论没有涉及这个问题,这似乎和大家无关,但作为丰州刺史和三镇经略使,郭宋不能只考虑九原县,刚刚划归丰州的榆林县也是一个重点,而且数百万蝗虫就是从榆林县方向过来。
  “那使君的意思呢?”李季小心翼翼问道。
  郭宋沉吟一下道:“我考虑把榆林县的百姓全部迁徙到丰安县,榆林县的粮食损失,我用军田粮食来补偿,这样,三个县的百姓就能集中起来,在丰安县建立防御网,驱赶蝗虫改道北上。”
  “使君原来是想在丰安县驱蝗?”
  “那当然,你以为我会在九原县?离粮食主产区太近,太危险了,如果丰安县驱蝗失败,我们还可以撤退到九原县建立第二道防御线,所以九原县也要做好准备。”
  李季点点头,“使君就下令吧!把三个受降城的军队也一并集中起来,连同榆林县百姓一起撤来,我相信榆林县百姓会理解使君的决定。”
第二百六十一章
榆林西撤
  在做出决定的次日,郭宋便给思结可汗萨勒写了一封信,派三名骑兵骑双马赶赴思结部牙帐送信。
  郭宋随即下达了榆林县西撤的命令。
  榆林县是一座大县,有人口近三千户,一万五千余人,不过由于旱灾导致胜州南部的大量百姓逃到榆林县,使榆林县的人口翻了一倍,达到了近三万人。
  榆林县令赵知吾这几天也是坐立不安,他同样得到了胜州和夏州爆发蝗灾的消息,他心里很清楚,胜州官府现在根本无力对付蝗灾,胜州向南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面是黄河,黄河对岸也是山区,蝗虫群肯定会沿着黄河北岸而上,榆林县就在所难免了。
  天宝十四年,蝗灾就是从夏州到胜州然后沿着黄河到榆林,最后入侵丰州,蝗虫是有记忆的,它们一定还会走这条绿色通道。
  这时,赵知吾接到了郭宋用飞鹰发来的命令,令他带领全县百姓去丰州参与驱蝗,榆林遭受的农作物损失由丰州军田来补偿。
  这个方案很不错,赵知吾完全能理解,与其被蝗虫各个击破,还不如集中人力来一起驱蝗,而且军田肯给补偿,百姓们也能接受。
  但让赵知吾有点为难的是,南面的河滨县县令和县丞都赶来了,想协商两县一起对抗蝗灾。
  河滨县距离榆林县不足百里,是一座小县,人口九百余户,不足四千人,土地比较贫瘠,以旱田为主,只能种粟,亩产量也不大,百姓十分穷苦,在胜州毫无存在感,南部百姓逃灾过来,根本不去河滨县,而是来比较富庶的榆林县。
  县丞李环劝赵知吾道:“河滨县人口太少,起不了什么作用,还不如让他们把百姓召集起来,一起撤去丰州参与驱蝗。”
  赵知吾叹口气道:“就不知道郭使君肯不肯补偿河滨县的损失,毕竟他们是胜州,不是属于丰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