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1/1035

  薛长寿苦笑一声,“今天是冷家的老太爷病倒了,他们家人就坐在我的官房门口不肯走,若实在不行,我还是干老本行吧!”
  郭宋微微笑道:“能者多劳,只要不影响公务,你尽管去给人看病。”
  “现在倒不影响,以后会不会影响我也不知道,再说吧!”
  薛长寿叹口气,向郭宋拱拱手,便带着药童走了。
  郭宋回头吩咐道:“把银狐送到我家里去,其他猎物你们自己分了。”
  交代完,他催马向官衙而去。
  郭宋的官衙是原来的丰州刺史衙门,位于县衙对面,之前的丰州刺史是朔方军长史李慧兼任,丰州就两座县,州衙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李慧从不过来,州衙内也没有什么官员,是一座冷冷清清的衙门。
  郭宋兼任丰州刺史后,便将丰州州衙作为自己官衙,将它修葺一新,包括三镇兵马使官衙,朔方节度副使官衙以及丰州刺史官衙,一座衙门,三块牌子,里面官员有十几余人,不光管丰州事务,还管三座受降城的全部军政事务。
  郭宋走进自己官房,他们的官房是一座种有两株大树的小院,小院有三四间屋子,除了他之外,还有记室参军曹万年和录事参军薛长寿的官房。
  记室参军相当于机要秘书这个职务,替郭宋整理文书,写各种报告,不光是对朔方节度府,还要向朝廷交差,每天上午都十分忙碌,但到下午就几乎没事了,曹万年便专心温习功课,晚上,他还要和十几名有志科举的士子一起去九原县一个老举人家中上课。
  郭宋走进院子,便看见曹万年正埋头抄写功课,他笑了笑,没有打扰曹万年,而是进了自己官房。
  官房里宽大而简洁,只有一张坐榻,一张桌子,一个橱子和一排书架,他两天没有回来,房间没有点火盆,十分寒冷。
  这时,两名小厮抬进一只大火盆,里面的炭烧得正旺,郭宋拖过一把小凳子,坐在火盆边,一边烤火,一边翻阅桌上的一份年度报告,每年三月底之前,各州刺史都要向朝廷书面汇报上年的各种情况,然后朝廷会根据情况宣召部分刺史进京述职。
  报告是曹万年写的,按照以前年度报告的格式来写,包括民生、政务、吏情、农业、税收等等.......
  曹万年的字写得很不错,文字功底很强,能用最短的几句话把事情讲清楚,内容详实,数据丰富,写得非常不错,郭宋翻到最后,不由微微一怔,还有最后一部分没写。
  他放下报告喊道:“曹参军!”
  片刻曹万年快步走来,歉然道:“使君几时回来的,卑职竟然不知道。”
  “我也是刚回来,正在看你写的述职报告,你拿个凳子坐下,我们一边烤火一边说。”
  曹万年取了一把胡凳在郭宋对面,搓着手烤火,“使君是不是觉得卑职没有写完?”
  郭宋点点头,“前面写得很好,但最后一部分,就是今年的计划,你却没有写,为什么?”
  曹万年挠挠头道:“前面的东西其实都是六曹送来各种报告,卑职只是摘抄,比较简单,但最后的次年计划,那应该是使君来决定,不是卑职能决定。”
  郭宋笑道:“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嘛!采不采纳是另一回事。”
  “使君稍等,我去取一份建议书。”
  曹万年跑回官房,片刻,他取来一份建议书,递给郭宋。
  郭宋打开建议书,里面写了十条,每一条都写了几百字,他只看了看目录,指着第三条和第四条笑问道:“增加官衙文吏人数,完善职能,还有第四条,建立州学,培养人才,前提都是需要有大量读书人,你觉得丰州现实吗?”
  “卑职为此专门调查过,丰州大概有三百多名读书人,年纪最小的十二三岁,最大的四十余岁,现在我们三府合一,节度使副使可以不提,刺史府的事情也不多,关键是经略使府,朝廷的意图很明确,让使君主管军政,但现在六曹参军只管军,而政务方面基本没有涉及,三个受降城的政务资料我基本上没有。
  西受降城是商业城,有多少汉商,有多少胡商,子女读书情况什么,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六曹参军光六千军队的军务都忙不过来,根本没精力顾及政务,所以招募新的官员就很有必要了。”
  郭宋点点头,“你说得很有道理,去年配备官员是按照兵马使的职能来定人数,只管军不涉政,现在兵马使改为经略使了,职能扩大,人数确实要增加,这样吧!你立个方案,我批准后让薛参军尽快实施。”
  “卑职遵令!”
  郭宋又笑道:“至于办学确实有必要,但要增加蒙学和县学,不能只考虑州学,另外你再加几条,一是恢复丰州村落,二是军队屯田,三是鼓励移民丰州,四是发展畜牧业,把这四条加进去,再加上你的十条,基本就完善了。”
  曹万年想了想道:“移民丰州今年就开始,是不是太急了一点?”
  “不是你想的那样,今年我是想把军队家属迁移到丰州来,六千士兵先来三千户,那也是一万多人口啊!如果今年迁徙来不及,但至少要把前期各种准备做好。”
  “卑职明白了,卑职会详细写进报告。”
  曹万年躬身施一礼要走,郭宋又道:“你自己也要招募三名从事,丰州麻雀虽小,但五脏也会俱全,以后事情会很忙,多招三人,减轻你的负担。”
  “多谢使君关心,卑职告退。”
  曹万年匆匆回去房了,郭宋又仔细看了一遍报告,提出十几处修改点,这才把报告还给曹万年,他自己先回府了.......
  郭宋目前住在刺史府,刺史府原本也是空宅,已经修葺完成,占地约十亩,是一座三进院子,还有东西两座侧院,目前府宅有十几个家仆,除了小鱼娘是郭宋从京城带来以外,其他十几人都是从灵州奴隶市场买回来的官奴。
  唐朝的人身依附还是大量存在着,卖身为奴,没为官奴,庄园蓄奴等等现象都很普遍,一直到宋朝实行平民制度,严格限制奴隶存在,情况才略有好转。
  买回来的官奴包括三名年轻男子,七名年轻妇女和四名孩童,事实上,这里面有三户人家,三对夫妻和四个孩子,都是因为家人犯罪而被连累没为官奴。
  郭宋对他们很不错,给他们房子,包吃住,另外还有月俸,让他们在府中各施其职,有马夫、车夫、厨娘,有杂工,另外还有一个老管家,老管家也姓梁,是梁会河介绍给郭宋的,五十岁,丰州本地人,在梁家做了二十年管事,想回家乡丰州了,梁会河就把他介绍给了郭宋。
  虽然人不多,但房宅不显得那么冷清了。
  郭宋回到府中,直接来到自己后院书房,后宅有四座院子,郭宋独自住一座院子,小鱼娘和另外两名丫鬟住在隔壁院子,不过有小门相连。
  小鱼娘负责伺候郭宋起居,但她可不是奴隶,她是自由身,随时可以离开丰州回京城,郭宋给她开了每月二十贯钱的高俸,虽然小鱼娘刚开始有些不情愿,她不愿把自己和郭宋的关系变成雇佣关系,但最终她想通后,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二十贯的高俸。
  “公子回来了!”
  小娘鱼笑着迎了上来,给他脱了外袍,笑道:“那只银狐的皮毛很漂亮,该怎么处理?”
  “你把它交给梁管家,让他找一个上好的店铺鞣制。”
  郭宋坐下喝了口热茶,又问道:“这两天我不在有什么事情吗?”
  “没什么事情,就收到一封信,可能过些天灵儿姐要来丰州,梁大哥的意思是,让她住在我们这里。”
  郭宋点点头,梁武住在军营,总不能让梁灵儿也住在军营吧!
  “可以,你给她收拾一间屋子,让她和你住在一起好了。”
第二百五十章
视察废城
  郭宋刚喝了口茶,这时,梁管家在院门口禀报,“启禀公子,李季将军来了,在客堂等你。”
  “我这就去!”
  郭宋起身快去向中庭客堂走去。
  李季目前的官职是丰州都尉,掌管丰州的三千军队,这三千军队有三名校尉,三十名旅帅,都是当初跟随郭宋去安西的士兵,其他三十名士兵也都分别在三个受降城的军队任旅帅,另外还有十名士兵也出任旅帅,不过他们负责掌管民团士兵。
  正是这个七十余名心腹出任军队中最重要的百人队统领,才使郭宋即使为文官,也能从底层牢牢控制住六千军队。
  就算某一天李季不服从郭宋的命令也没有用,郭宋能轻易地将他架空。
  郭宋走进房间笑道:“是不是没叫你一起去打猎,心中不满,跑来声讨我?”
  李季微微笑道:“打一堆山鸡野兔回来,我宁可不去。”
  “那你跑来做什么,不让我歇一会儿?”
  李季没好气道:“我都等了你三天,好容易才等你回来,你觉得我会放过你?”
  郭宋白了他一眼道:“说吧!找我什么事?”
  “关于军队屯田,马上要开春了,我们屯田的地方还没有正式明确,你说我能不急吗?”
  “等一等!”
  郭宋连忙止住他,“你不会今年就想种麦子吧!刚开垦出来是生田,不是要积肥一年后才能耕种吗?”
  李季着实有点无奈道:“我真不知该怎么说你了,亏你还是丰州刺史,连丰州最起码的情况都不了解,丰州土地那么肥沃,还需要堆肥吗?当然是开垦出来马上就能耕种了,这是连丰州小孩都知道的常识。”
  郭宋脸上露出尴尬之色,不好意思道:“我还真不知道,惭愧!惭愧!好吧,我亡羊补牢,你说我该做点什么?”
  李季笑了起来,“既然你这样说,那明天一早我们一起出城,去把军队屯田的土地划出来。”
  .........
  九原县距离位于南黄河的北岸,距离黄河不到十里,九原县从汉朝以来就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修建大大小小河渠数十条,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使丰州和灵州一样,也是著名的粮食产区。
  目前九原县的官田和民田主要位于城池东西两侧,沿着官道两侧分布,数量有数千顷之多,而西北面主要以森林为主,大片松林延绵百里,而正北面数十里等待开垦的肥沃土地。
  所以考虑军队屯田,要么向北面要地,要么向县城南面发展,李季最终选择了南面。
  天刚亮,郭宋便被李季抓了壮丁,前来县城南面陪同他确定军队屯田范围,李季也是有点急了,最迟二月下旬就要春耕,现在他们连土地都没有定下来。
  军队屯田是惯例,包括朔方、河西、陇右等地军队都必须就地屯田,解决军粮问题,丰州有得天独厚的土地和灌溉条件,这方面更不能落后。
  郭宋之前已经向朔方节度府备案,第一期的军屯土地为三千顷,节度府也很快批准,但土地范围则需要他们自己决定。
  郭宋催马奔上一座低缓的高岗,用马鞭指着山岗下方的大片草地道:“我一开始就考虑把这片土地划给军方作为军地屯田,你可以估计一下面积。”
  李季搭手帘看了片刻道:“这一片过去有十几里,四五千顷土地是有的,但好像灌溉设施缺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1/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