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2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1/1035

  李适微微一笑,“郭使君是准时到来,没有来晚,我来介绍一下吧!”
  他给郭宋介绍道:“两位相国想必郭使君都认识,还新任的礼部颜侍郎,郭使君应该也认识。”
  三人中倒有两人在召王的宴席上见过,不过大家都坦然自若,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大家都是官场上打滚了几十年的人,当然都懂得顺应大势的道理,既然召王已经出局,那么转而为李适效力也很正常。
  郭宋倒点佩服李适的胸襟,这三人他并不视为异己打击,反而加以笼络,而且颜真卿还任命为礼部侍郎,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官职,重用加笼络,连颜真卿这样刚直的官员也会为之感动。
  郭宋连忙和三人见礼,李适又给郭宋介绍第四人,“这位是我的师尊,国子监祭酒赵使君。”
  老者捋须向郭宋点点头笑道:“老夫赵宽,早已久闻郭使君的大名了。”
  郭宋笑道:“我恐怕是恶名远扬吧!”
  “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至少在我看来,郭使君敢做敢当,这一点就值得赞赏。”
  “来!来!来!大家请坐下。”
  李适招呼众人坐下,这时进来几名西域乐师,敲响了激烈而富有节奏的鼓声,一名身穿长裙的胡人女子开始在大堂上旋转起来。
  她跳的是著名的胡旋舞,踩踏着节奏鼓声,长裙飞舞,十分优美动人,胡旋舞今天还能在西班牙舞蹈上看到几分影子。
  一队侍女端着酒菜进来,开始给他们上菜斟酒。
  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谈笑,郭宋笑问道:“殿下,听说明年要恢复科举,是真的吗?”
  李适点点头,“已经确认了,朝野取得一致意见,明年春天恢复科举。”
  韩滉喝了杯酒道:“恢复科举知政堂完全赞成,但各州秋试怎么办?是不是太急了一点。”
  李适缓缓笑道:“这个就要问我们国子监赵祭酒了,看他是什么意见?”
第二百三十六章
杀人灭口
  赵宽端起酒杯微微笑道:“恢复科举宜早不宜迟,虽然第一次有点仓促,但不能再拖下去,我建议今年各州的秋试可以不用举行,然后把名额分配给各州,让各州直接举荐士子来京城参加明年春天的省试,然后从明年开始各州在九月举行州试,不过那就不是国子监的事情的了,应由礼部来负责实施。”
  李适叹息道:“明年是恢复科举第一年,圣上决定由国子监主导,礼部辅助,明年三月京城将恢复多年未有的盛况了,很令人期待啊!”
  众人纷纷应和,一起举杯畅饮,酒桌上谈性渐浓,变得热闹起来。
  抽了一个空,李适和郭宋来到院子里,李适对郭宋道:“今天父皇谈到了你的安排,我给父皇提出改封你为文散官,出任武职,父皇说你资历还不足,一下子改封文散官,会引起朝中诸多大臣不满,还是慢慢来,从恢复你的宁远将军开始,你觉得如何?”
  郭宋笑道:“感谢殿下厚爱,不管封我什么官职,我都会欣然接受!”
  郭宋的态度让李适很满意,他微微点头道:“其实东宫极缺人才,我的本意是想把你留在东宫为官,但父皇的意思还是把你外放,有点令人遗憾。”
  “殿下,外放为官其实是微臣本人的要求,微臣自由惯了,不太习惯受朝廷的各种条条框框约束,在朝廷中做官会感到很憋屈。”
  “倒也是,你太年轻,资历又欠缺一点,在朝廷里做官肯定会有很多人看不惯,出去了反而自在,我能理解!”
  说到这,李适又笑问道:“你有没有才能卓著的朋友推荐给东宫?”
  郭宋心中一动,微微笑道:“微臣倒真有一个人想推荐给殿下!”
  李适顿时有了兴趣,笑道:“推荐谁?你说说看。”
  “微臣推荐礼部郎中薛郧,此人为人正直,才能出众,是堪用的大才。”
  李适点点头,“此人我知道,很坚持原则,前不久还向我上书,要求制定严密的科举规则,防止第一次科举就出现严重舞弊情况,还是比较有见地,不过他不该越过上司直接向我上书,这样很容易得罪人。”
  历史上,薛郧就是因为喜欢上书而触怒了当权者,现在即将恢复科举,礼部将成为风暴中心,郭宋就是想让薛郧离开风暴中心,以免被牵连,东宫虽然暂时无权,是个清闲之地,远没有礼部有实权,但有失就有得,薛郧至少不会被贬,那么薛涛就不会沦为乐妓。
  在某种程度上,郭宋还是希望自己能改变薛涛的命运,他不愿看到这么美丽的女子沦落风尘。
  李适是想找这个机会好好笼络一下郭宋,既然郭宋提出了要求,正好东宫缺人,索性做个顺水人情,他点点头,“我知道了,我会留意此人。”
  郭宋取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李适,“这是几颗不错的宝石,是微臣抓捕路嗣恭的战利品,听说王妃酷爱收集宝石,这就算微臣的一点心意。”
  李适有点惊讶,“你怎么知道王妃喜欢收集宝石?”
  郭宋挠挠后脑勺道:“是李安告诉我的,让我讨好王妃,以后王妃吹吹枕边风之类,对我仕途有好处。”
  李适顿时哈哈大笑,“你倒是坦率得可爱啊!好,这个讨好王妃的机会就留给你了,宝石我收下。”
  李适着实心情愉快,郭宋的率直和朝廷官员的虚伪完全不同,他直接告诉自己,宝石从路嗣恭身上抢来的,送给王妃是为了讨好她,这让李适感到了一种少有的清新之气,使他对郭宋充满了兴趣。
  .........
  三天后,李豫恢复了正式临朝,同时下旨封鲁王李适为雍王,并责令礼部和太常寺着手部署册封太子的仪式。
  这时,路嗣恭被秘密押送进京,李豫下旨由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组成大三司会审,严审路嗣恭贪污赃款,事实上,路嗣恭在路上便完全交代了一切,这次大三司会审只是为了程序上的合法。
  消息传到元载府中,这下子元载从装病变成了真病,元家上下都笼罩在一种不安的惶恐之中。
  王缙忧心忡忡来探望元载的病情,他也牵连进了路嗣恭的案子,前前后后他接受了路嗣恭不下十万贯钱的贿赂,为路嗣恭说尽好话,这次路嗣恭在归途中被抓,就不知道他有没有及时毁掉自己写给他的信件,一旦这些信件被搜到,自己就完了。
  元载躺在病榻上,听着王缙哀求自己出面保他,元载心中顿时充满了厌烦,他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能保王缙?
  元载缓缓道:“老夫病成这样子了,哪里还有精力去过问路嗣恭之事,求人不如求己,该怎么办难道你还想不到吗?”
  王缙哀求道:“现在属下心乱如麻,什么都想不到,望元公明示!”
  元载冷笑一声道:“路嗣恭为了脱罪迟早会全部交代,最好的办法是你收买狱卒在天牢里除掉他,让他永远闭嘴,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你回去就安排,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会有狱卒愿意接手。”
  这确实是个办法,但绝不是好办法,甚至是个馊主意,路嗣恭被看管森严,哪里是这么容易下手的,一旦下毒失败,王缙必然会罪加一等,元载为了保全自己,决定让王缙来做这件蠢事。
  元载很了解王缙,虽然王缙和他兄长王维虽然都以写诗作文而名动天下,但这个王缙却会在大事上犯糊涂,做下蠢事,利用他来减轻自己罪行倒是一个好办法。
  夜里下起了雨,淅淅沥沥,带着一丝凉意,大理寺天牢前来了一个手提食盒的中年男子,牢头迎了出去,两人在拐角黑暗中说了几句,牢头便拎着食盒回天牢了。
  在一字号地牢旁的一间屋子里,五名当值的狱卒正赌博在兴头上,大声叫喊。
  牢头走上前,将食盒往桌上重重一放,把食盒打开,最底层是五锭黄金,每锭重约二十两,所有狱卒都呆住,咽着唾沫,望着黄澄澄的金子。
  “每人一锭,然后闭上眼睛睡觉去,天亮前不准醒来!”
  狱卒们都明白牢头的意思,但黄金的诱惑让他们难以拒绝,相当于两百贯钱,他们不吃不喝三年才能挣到,反正出了事由牢头扛,他们最多打一顿板子,一顿板子换来二十两黄金,无论如何都值了。
  五名狱卒不约而同地伸手取了一锭黄金,随即转身各自离去,至少今天晚上他们不会再露面。
  牢头随即将几样好菜和好酒放入食盒,自言自语道:“吃吧!吃完老子就送你上路。”
  .........
  “什么!”
  天子李豫重重一拍桌子,怒不可遏道:“朕并没有说要杀他,他怎么可能悬梁自尽?”
  刑部侍郎崔文调和大理寺卿王驾鹤满头是汗,狼狈不堪,王驾鹤擦擦额头上的汗道:“牢头承认他们酒喝多了,没有看好路嗣恭,路嗣恭把衣服撕成布条,在牢里悬梁自尽,但究竟是自杀还是被人勒死后造成的假象,现在还在调查,臣目前不敢妄下结论。”
  “好一个不敢妄下结论,既然如此,你怎么敢说它是悬梁自尽?”
  “这......”王驾鹤一时哑口无言。
  旁边刑部侍郎崔文调连忙道:“陛下,悬梁自尽只是表象,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是悬梁自尽,就不会深入调查了,只是我们还没有证据,但又必须尽快禀报陛下,所以只能暂时用悬梁自尽这个说法。”
  李豫半晌才按住心中的怒气道:“不是他怎么死的问题,而是他不应该死,这是严重的失职,大理寺要承担责任。”
  王驾鹤更不敢吭声了,就在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道:“陛下,大理寺传来消息,调查结果已出来,有狱卒举报是牢头王乐勒死了路嗣恭,王乐已逃亡,各方正在全力缉拿此人!”
  李豫冷冷道:“现在原因已经明白了,朕再给你们一个机会,三天内查出幕后真凶,朕就不追究你们责任了,若查不出,朕拿你们试问!”
  “微臣遵旨!”
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的任命
  牢头王乐已经在荒野里走了一天一夜,他不敢骑马,也不敢搭乘牛车,只是沿着小路向西南方向逃窜,他家在蓝田县,妻儿都在那里,他不能不去。
  王乐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后悔,为了一千两黄金,肥差丢了,还被通缉,可那是一千两黄金啊!自己一辈子也赚不到,人生的机会就这一次。
  一千两银子太重,他无法携带,而是埋在他租的房子里,也不知道有没有被官府挖出来。
  他一路担忧,走了一天,鞋子磨坏了,又饥又渴,这时他看见远处官道上有一座茶棚,他摸摸口袋里的几两碎银子,他再也忍不住,一瘸一拐向茶棚走去。
  茶棚里食客还不少,谈天说地,十分热闹,王乐刚走到茶棚口,忽然发现十几名官差就坐在几张桌子前喝茶,他大吃一惊,转身便逃。
  官差也发现了他,大喊道:“他在那里,抓住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1/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