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1035

  天快黑时,他们终于翻过了山脊,但艰难的路程才走了一小半,下山陡峭,山道被常年的坚冰冻住,又陡又滑,更加危险,虽然这一段只有七八里,但每走一步都艰难无比。
  向导拔沙喊道:“郭长史,天要黑了,没法走,就在山脊上过夜吧!”
  郭宋顿时有些不满,“应该在松林里过夜,然后天亮时再走山脊,这样中午就能翻过山脊了。”
  拔沙摇摇头,“郭长史,我怎么会不知道?这条下山路异常艰险,必须要走一天,若走到一半时天黑了,那时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那时才更危险,必须要在山脊上过夜,至少睡着了翻个身不会摔下悬崖。”
  郭宋听他说得有道理,又打量一下山脊,山脊上最宽处也就一丈宽,而且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夜里至少零下十几度,怎么过夜?
  拔沙叹口气道:“大家把脚步的积雪清理一下,就地休息吧!”
  “那战马怎么办?”有士兵问道。
  “山上的石头很多,把战马拴在石头上,走这条路的商人都这样干,战马夜里就不会摔下去了。”
  众人只得把缰绳拴在大石上,把身下积雪清理了,垫一张老羊皮,又用另一张老羊皮紧紧裹住身体,他们坐下靠在大石上,默默就着积雪吃干粮,水葫芦里的清水已冻成了冰,无法再饮用。
  这是十分难熬的一夜,士兵们时睡时醒,忍受着山顶上的寒冷,终于等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呜——’
  低沉的号角吹响,士兵们纷纷起身收拾行装。
  几名士兵抬来了热腾腾的肉汤,一名火长笑道:“大家先吃饱喝足,等会儿下山才有力气。”
  士兵将干饼掰碎,泡在肉汤里,这顿早饭吃得格外香甜。
  这时,一根长长的绳子已经结好,郭宋站在大石上对众人道:“下山非常危险,我要求每个士兵都要将绳子夹在胳膊下面,危急用集体的力量来挽救一人,不过我要再度提醒大家,如果战马摔了,我们必须放手,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否则会连累所有的人,大家记住没有!”
  “遵令!”众人齐声回答。
  “那好!向导在前面,我们出发了!”
  下山是八十度的倾角,狭窄山道上结冰未融化,非常滑,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向导用一根短铁矛在前面探路,确定了一步才走一步,前面的数十名武艺高强的士兵不断在路上洒一些干草,增加山路的摩擦力。
  后面的士兵们左臂下夹着长绳,右手牵着战马,也是一步一步向前行走。
  战马是有灵性的动物,它们也知道路段危险,紧紧跟随着主人,小心谨慎的踏步前行。
  郭宋则拿着一支十字镐,站在几个最危险的路段边缘,准备随时救援遇险士兵,他身体已经外倾,用十字镐勾住山石。
  正如向导所言,下山这条路足足要走一天,对人和马的毅力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不过队伍吸取了上山时的教训,加上准备充分,考虑周全,黄昏时走下了山道,竟无一人一马损失,他们越过了乌孙道最危险的一段路。
  接下来又是在峡谷中行走,天山中短流很多,水流湍急,两边都是一片片的松林,溪流里随处可见巨大的石块,这些都是山洪爆发时从山上冲下来的巨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巨石的棱角都已经磨圆,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鹅卵石。
  “这里就是山洪爆发处吧!”李季问向导沙拔道。
  沙拔苦笑一声道:“从这里过去一百余里,河里都是大石头,很难说它们是从哪里冲下来的,山洪行踪难测,防不胜防。”
  梁武小声问郭宋道:“山洪是怎么出来的?”
  郭宋想了想道:“估计是山上有很多小湖泊,叫做堰塞湖,下一场大雨或者积水增多,周围的石头支撑不住而崩溃,湖水就从山上倾泻而下,形成山洪,其实就与河道决口是一个道理。”
  郭宋刚说完,他忽然听到一种可怕的异响,就像海啸来临时的低吼,伴随着噼噼啪啪的断裂声,他一抬头,只见山坡上一根根大树消失了。
  郭宋大吃一惊,大吼道:“山洪来了,快跑!向左面跑!”
  他们在山谷中,危险是从右面山上袭来,只有向左边山上跑才是脱身之道。
  郭宋一纵马,火龙王跳进了小溪,向对面山岗奔去,士兵们也纷纷跟随纵马跳进了小溪,这时,一股浑浊的山洪从山上疾冲而下,裹夹着大量的树木和泥石,它就像一匹脱缰的疯马,向山脚下狂泄而来。
  人在它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格外渺小,前面的十几匹战马被吓坏了,扬蹄长嘶,士兵拼命催马,它们却死活不肯走,郭宋急得大吼,“把马丢掉!”
  士兵们只得跳下战马,向溪流中扑去,这时,山洪瞬间冲至,吞没了十几匹战马和士兵........
  山洪爆发力惊人,但消退得也快,不到一刻钟,山洪便消退了,山下的谷道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清澈的溪水不见了,填满了树枝和泥浆,一片狼藉。
  向导沙拔呆呆地坐在大石上,他还没有从震惊和恐惧中清醒,这条道他走了二十几年,只在二十年前遇到过一次山洪爆发,没想过今天居然又遇到了。
  山谷里,郭宋率领百名士兵在寻找失踪的十二名士兵,这些士兵都是因为战马恐惧不肯行走而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他们正好又直接位于山洪冲下之处,只是短短几秒钟,人和马都消失了。
  “长史,这边有发现!”
  郭宋急忙走上前,只见士兵们从一块巨石下面的泥浆中挖出了几具尸体,都已气绝身亡。
  “有多少?”
  “有五具尸体,还有两匹马。”
  郭宋叹了口气,“把他们都捞出来,好好清洗干净,然后再继续寻找!”
  士兵们又寻找了整整一天,终于在十几里外将最后一名遇难士兵的尸体寻获。
第一百九十五章
折中之策
  唐军将战马埋葬,又将士兵尸体火化,军队又整顿行装重新上路了。
  一路北上,他们再没有遭遇地质灾害,十分顺利地走到了天山北麓,这天上午,他们抵达了距离天山出口约三十里的一座高山牧场,远处居然看见了雪白的羊群,这里出现人家了。
  不远处还有一片湖泊,叫做乌孙湖,大概有四五个平方公里。
  唐军在一片松林内休息,向导拔沙前去打探消息,一个时辰后,拔沙骑马回来道:“是乌孙牧民,不是沙陀人,大概有十几户人家,有户人家我还认识,长史需要和他接触吗?”
  郭宋沉吟一下道:“他们对唐军的态度如何?”
  “从前唐军从不向他们征税,但现在沙陀人征税很狠,每年要征三成的羊税,如果不交就把他们赶出牧场,他们对沙陀人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郭宋点点头,“好吧!请他来相见。”
  拔沙匆匆去了,不多时,他带来一名须发皆白的乌孙族老者,给郭宋介绍道:“这是老牧人阿察克,已经七十多岁了。”
  老者上前跪下给郭宋磕头,“小民参见郭长史!”
  郭宋见他汉话说得不错,便笑问道:“老人家怎么会说汉话?”
  “小民年轻时在庭州给唐军运输粮草,做了十年的车夫,会说一点汉话。”
  郭宋肃然起敬,连忙请他坐下,又问他道:“现在北庭的唐军情况如何?”
  “情况不太好,北庭三州的西州和伊州都丢了,只剩下庭州的金满和轮台两县以及几座守捉城,其余大部分土地都被沙陀人占领,这还只是北庭三州,北庭以外的几个都护府都投降了回纥,回纥人在这一带驻扎了数万军队。”
  “天山出口有军队吗?”
  老者点点头,“有一支两千余人的回纥军队驻扎。”
  郭宋又询问了北庭的其他情况,便赏了老人十两银子,让沙拔送他回去,同时赏了沙拔一百两银子,作为他此次向导的酬劳,沙拔千恩万谢走了。
  郭宋随即派李季率领几名斥候前往谷口探查情况。
  谷口外是大片极为美丽的高原牧场,绿草茵茵,流水潺潺,分布着大片森林,高处则是白雪皑皑的天山,山体呈瑰丽的蓝色,就仿佛在云端之上,安详、宁静,就是一幅极为美丽的画卷。
  不过就一处高地草原上,驻扎着三百顶帐篷,形成了一个军营,这里便是控制乌孙道的回纥军大帐,一共两千人。
  除此之外,谷口左侧还有一座军堡,扼守住了出口的一半,这是唐军修建的守捉堡,可以驻扎三百人,现在这里也同样驻扎着三百回纥士兵,他们才是真正防御谷道的军队,每天都要进谷道内去巡逻。
  守捉堡修建在险要处,城墙都是大石砌成,极为高大坚固,可以说,这座守捉堡就是出乌孙古道的第一关,必须要攻下它,否则很难出乌孙道。
  下午时分,李季留下两名士兵继续在谷口监视敌军,他则率领其他几名士兵赶回了唐军驻地。
  郭宋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军情。
  “出发之前我曾请示过天子,如果我们和回纥开战,是否会影响到朝廷和回纥的关系?天子让我不要考虑这个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
  他看了一眼众人,又缓缓道:“山谷口的军堡是我们绕不过的坎,要么和回纥交涉让我们通过,要么就打过去!”
  李季毫不犹豫道:“交涉不可能,他们不能做主,还要去请示上面,一两个月后才会有消息,但结果必然是让我们退回去,既然我们早有在北庭会浴血战斗的心理准备,那么就打过去!”
  这时,郭重庆缓缓道:“其实我们可以折中一下,不用和他们作战,而且一鼓作气冲出山谷,关键是对方不知道我们到来,只要我们趁夜间压制住对方的哨兵,那么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不得不说,郭重庆的建议很有道理,既然还有折中路线可走,就没有必要走极端,如果真和回纥军大开杀戒,最后倒霉的却是北庭唐军。
  郭宋将李季画的草图展开细看,他指军堡问李季道:“说一说军堡的具体情况。”
  李季点点头道:“军堡是修建在山坡上,然后又修建了一段城墙,从山坡一直延伸道出口,占据了山谷出口一大半的位子。”
  “那空出的谷道出口有多宽,能否快马奔行?”郭宋又问道。
  李季想了想道:“宽大概有十几丈,完全可以奔跑战马,只是他们在空缺处摆放了二十个大木墩子,阻挡得很严实,需要事先移开木墩子。
  至于城墙上士兵大概有一百余人,但晚上会有多少士兵我暂时还没有掌握情报,不过我留了两名手下在谷口附近,他们明天一早会送来最新的情报补充。”
  成败决定与细节,如果事情没有那么急切,那就尽量把情报掌握清楚,一切都不能靠想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10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