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校对)第4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5/520

  当这份判决递入宫中,让天子过目后,他都没有作太多的纠结,便迅速批准,着令有司迅速拟定日子,在京城里对这一干犯人用刑。
  这一回,朝廷再度展现出了他远超平常的办事效率,只用了不到十天,就已把这两名要重要犯人的相关家眷都从家乡给押送到了京城。
  其实作为本就出身贫贱,才最终入宫当了太监的曹吉祥,石亨一家的人丁可要旺盛得多了,大大小小足有一百多口。而这,还是看在石彪此番有功,将他这一支亲族赦免的前提下,不然光是石家一门,就足有两百人之多。而曹家却不过零星二十多口。
  可即便如此,再加上之前兵败被擒,同样要被处以极刑的禁军中的叛逆者,这天被官军押赴刑场受这一刀的人还是达到了一千五百多人。
  此一日,京城内外的百姓都赶到了菜市口观瞧此等壮观的处刑场面,许多人在看到那密密麻麻,人挨着人,跪成一片即将受刑的人犯时,还是露出了惊恐的神色来。这可是一两千条人命哪,比起以往来,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只有少数的老人,此刻还能云淡风轻地说上几句:“想当年,太宗皇帝靖难成功后,在京城里杀的人可比这儿要多得多了。光是那方孝孺一人,就连累了自家十族之人被绑缚刑场受这一刀之苦哪。”
  “十族?不是常人都只有九族么?”旁边有人忍不住问道。
  老人顿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来:“寻常人当然只有九族,但那方孝孺非要与太宗皇帝对着干,其下场自然大不一样了。不但被诛杀了父三族,母三族和妻三族,还让太宗皇帝定了个弟子一族,这才整整凑齐了十族之数。啧啧,当时那个场面哟,当真是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哪。”
  “额,老伯,有句话小子却得提醒您一声,当初太宗皇帝靖难后可是在南京登基,可不是在咱们北京哪。”一个年轻人忍不住说了一句。
  这话让本来还有些自鸣得意的老人为之一窒,竟有些不知该怎么回话才好了。而边上本来还听得入神的其他人也都哄笑起来,是呀,即便这位老人的年岁到了,可当初诛杀方孝孺的事情可是发生在南京,他又怎么可能亲眼见到呢?
  好在,很快地,时间来到午时三刻,随着监斩官员一声令下,让人心悸的大屠杀便展开了。看着那一个个滚落的人头,一具具倒下的无头尸体,已经没有人去在意那老人是个什么感想了。
  许多百姓争抢着上前,拿着早准备好的馒头就往那不断流淌过来的血上蘸去,这人血馒头可是好东西,吃了后那是可以治好痨病的哪,可不能错过机会了……
  更多的人,则把注意力投放到了那边最高的行刑台上。随着一干追随者和亲族的人头落地,针对曹吉祥和石亨的凌迟酷刑也已同步展开。
  相比于一刀就被剁下脑袋,当时即死的斩首示众,这凌迟可要漫长而痛苦得多了。以这两人所犯下的重罪,就是凌迟也是挑得最重的三千刀之极刑。
  随着几名刽子手分工合作,用锋利的小刀将他们身上的皮肉一片片切割下来,两人的身子便是一阵跟着一阵地颤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刽子手细心地为他们抹上止血药和麻药,那疼痛感就彻底地丧失了,有的只剩下无边的恐惧。直到这一刻,两人才真个后悔了自己之前的这一选择,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因为一时之贪念与执念,冒险干出谋逆这样的事情来……
  在人群之外,一身甲胄的石彪远远地眺望着那高高的行刑台。虽然他因为距离的关系看不清楚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脸上的肌肉还是忍不住一阵震颤。自己叔父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要说起来自己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不是自己临阵倒戈,说不定他们的这场叛乱还真就成了。但这么一来,自己这辈子就再难有出头的机会,也不可能如今日般,将被调往辽东守边,靠着自身的本事去挣那战功。
  “叔父,你可别怪侄儿我背叛了你。实在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太过冒险,我实在无法让整个石家都因你而死绝了,我更不希望自己这辈子都因你葬送。你放心吧,从今往后,我石家的名声和未来都由我来替你扛,我相信以我石彪的本事,总有一日能超过了你,青史留名!”在心里默默祝祷了几句后,他便一抖缰绳,控了胯下御赐的骏马转身离去。
  正在承受极刑的石亨似乎隐隐感觉到了什么,本来已经软下来的身体陡然就是一僵,喉咙里也发出了一声呜呜的怪叫。只可惜,此时的他早已出不得声,身边的刽子手也压根不可能去注意他做这一反应到底为的什么,只管继续用刑,很快地,他的这一动作又被抽搐所取代。
  这次的处刑将持续三天,不光石亨他们两人将要经历三天的凌迟之苦,他们的同谋者和族人也因为人数太多的关系将分三日被杀。
  京城内外的百姓,也因此看了三天……有句话那位老人说得倒是不错,这确实是大明朝少有的大开杀戒。对京城百姓来说,也只有当初太祖朝时的几次大案,以及太宗皇帝刚登位时所掀起的杀戮能与之相比了。
  对于这一场杀戮,许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促成这场杀戮的陆缜看来,这是改变历史,改变世道的唯一途径。他也相信,经此一变,大明王朝将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康庄大道。
  当然,暂时地,他还不知道大明朝廷未来会如何,但他自己却是收获良多!
  
第837章
尘埃落定,时代更迭
  相比于对石亨等人的处置,陆缜和石彪这样的功臣如何封赏才是更叫朝臣们感到为难的事情。
  要真论起来,陆缜他们这次平叛护驾,这功劳已经不比开国靖难要小的,毕竟事关天子就关系到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说一句他们是挽天倾于既倒都不算夸张,所以无论多重的赏赐都是不为过的。
  但朝中官员却并不希望给予陆缜他们过多的封赏与荣耀,毕竟他们所代表的身份与他们完全相对。一个是锦衣卫指挥使,一个更是军中武将,要是给了他们太大的封赏,只会显得朝中官员太过无能——虽然从这次的叛乱看来,这么说还真不算冤枉了他们——而且,这还会助长武将的气焰,这可不是如今当政的文官们所愿意看到的情况。
  不过这等功劳也不是赏赐一些金银丝帛就能打发的,别说天子了,就是深知内情的朝中官员也不会认可这样对待大功之臣。要真这么做了,朝廷如何还能服众?今后再有什么变数,还会有臣子不顾一切地保卫天子,保卫大明么?
  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朝中重臣便为此开了数番廷议,几经争辩与讨论,终于在最后把一份还算能让大家所接受的封赏章程给拟定了出来——
  先是对石彪,虽然其叔父石亨已被定为谋大逆的重罪,但他在紧要关头能明辨是非,同时临阵反戈,那罪名自然是落不到他头上了。同时,他那些直系亲属也得以幸免,不必受石亨的牵连而被拉到菜市口问斩。
  同时,因为他之前就屡次立下战功,只是之前曾被石亨掩盖了不少功勋的缘故,所以朝廷查明之后为其平反,将本来属于石亨的武清伯的爵位转到了他石彪的头上。最后,更是以如此良将岂能长困京师的由头,将他调往辽东镇守边关,也算是了了他的一桩心愿。
  对于朝廷如此安排,石彪是很满意了。他本来就是因为担心跟着石亨谋逆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再加上对叔父的怨恨才反戈一击的。现在能保全家人性命,自己又有爵位在身,还有兵权守边,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就在接到旨意后不久,也就是石亨等人被拉到菜市口处刑当日,石彪便带着一些人马,迅速离开了北京城,直奔辽东守边去了。等待他的,必然是一番全新的天地,以他的本事,也必能在辽东大展手脚,为大明开创出一番不一样的局面来。
  至于比石彪功劳更大的陆缜,议功的朝中官员却有些犯难了。经过好几场的争论,才终于决定将他封为卫诚伯,同时加恩他去世的父母及尚属年幼的子女,再给他府上的妻子也加了三品诰命。至于金珠宝玉之类的赏赐,自然更是少不了了,和其他的一比,却又不怎么显眼了。
  其实按照陆缜这次立下的功劳,即便封他一个国公都不算过分,但他的身份却让朝臣很难把如此大的一个爵位封给他。别看陆缜现在还担着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但其实他依然算文官。而大明朝自立国以来,文官能被封为公侯的,真正是凤毛麟角,也就开国时的李善长被封作吴国公,结果还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就连功勋卓著的刘伯温,也不过得封诚意伯而已。
  要论功劳,在群臣看来陆缜纵然有护驾救国之举,但终究是比不得这两位创我大明的先辈的,所以最终给他封个伯爵,已算是极大的恩荣了。
  当然,虽然口中是这么说的,这些人心里依然觉着有些过意不去,毕竟陆缜此番功劳实在太大了。在一番斟酌后,他们便决定把该给的封赏分到他亡故的父母与妻儿身上,这样也算是对陆缜有个交代了。
  而当天子看了这一番安排后,却依然很有些不满。在他看来,以陆缜这次的功劳,即便不能封为国公,好歹也该封侯才成。
  不过这一回,朝臣却是竭力反对,直言此乃祖宗规矩,自开国之后,朝中就没有一个被封为侯爵的外官文臣,若是为陆缜一人破例,只怕会惹来天下人的非议,这反倒会给陆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就是陆缜自己,在听了这番解释后,也出面劝说朱祁钰:“陛下,臣此番所以不顾安危与那反贼作战,为的只是保陛下安全,护我大明安定,从未想过事后能得到多少赏赐。现在,朝廷能将臣封为伯爵,已让臣惶恐不安,不敢再得太多,不然却让那些为国守边,捐躯在外的将士们作何想?
  “何况,朝中大人们还加恩于臣之父母子女,让他们也深沐皇恩,臣以不敢再奢求太多,对陛下,对朝廷,臣只有感激,没有半点不满之情。此等心思,皆发自臣之肺腑,还望陛下明鉴。”
  见陆缜本人都这么说了,而且就目前来看,此事确实无法再说服朝臣再作改变,天子只能有些不甘地应了下来,在册封陆缜的诏书上加盖了玉玺。
  于是,就在大明景泰七年的这个秋天,锦衣卫指挥使陆缜因平乱护驾有功而被封为卫诚伯,其妻子各有加封。另外,他原来的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则继续由其兼任,这一回,却是没人再敢拿此说三道四了。
  而随着这最后一道诏书明发天下,这场关系着大明走向的夺门之变也就此告结。当然,其余波即便是在数年后都没有彻底消停,不少朝臣因受此事,或是石亨等人的牵连而被罢去官职。只是当朝廷公布出对他们的处置时,所用的往往都是其他的理由而已。只有当事者本身,才会知道深藏在表象之下的一些内情。
  当这场风波散去后,朝廷重新变得平静起来。唯一稍起波澜的,只有在十一月间,四朝元老,吏部尚书胡濙再次向天子乞骸骨,最终得到皇帝的允准,赐金归乡。
  作为历经四朝而不倒,越老权势越大的元老大臣,胡濙在朝野中的名望自然是极大的,他更栽培出了无数的门生故吏。所以当老人在十一月初五日乘着马车,由天子派人礼送离京时,几乎满朝官员都加入到了送行的队伍中。
  不光是在朝官员,就是一般的京城百姓,在知道有这么个元老大臣要就此离开后,也都礼节性地跟着送了一程。
  直到与一众同僚下属在十里长亭中喝下了几杯送别酒,又作了几首送行诗后,老人才与大家洒泪而别,钻入马车,缓缓向着南边行去。而那些送行者,则全部躬身拱手,极为有礼地送这位大明柱石老臣渐行渐远。
  轻轻的咳嗽声从胡濙的喉咙里喷出,在满脸的如释重负之外,却还带着几许遗憾。他已年过八旬,早是风烛残年了,也为大明做了太多的事情。现在眼看着朝廷已逐渐走入正轨,多年前的那场浩劫所带来的后患也终于彻底消弭,他终于能彻底放下心来,回乡去做个含饴弄孙的山林野老了。
  唯一的遗憾就只有自己那个最得意的弟子今日却并未出现在送行者中。不过他也明白,以陆缜现在的身份,此时若出现了,会让整个和谐的送行场面变得有些怪异起来。毕竟,锦衣卫头目和卫诚伯的身份和一干文官还是太也格格不入了。
  “只是,此一别后,恐怕今生是再不可能相见了。”老人轻轻地一叹,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多年的操劳,早已让他油尽灯枯,恐怕回乡后不久,便要辞别这世间了。
  就在这时,马车突然又停了下来。当老人有些奇怪地掀起窗边的帘子往外看时,便瞧见了那个自己一直想着的弟子正大步走来。这让他的精神陡然一振,赶紧坐直了身子,并让人搀扶了自己走下马车。
  当陆缜近前后,胡濙也笑着迎了出来:“善思居然一早就等在此处了么?”
  “还望老师原谅弟子怠慢之罪。为怕搅扰了这场送行,弟子只能失礼了。”陆缜说着,郑重其事地拱手行礼:“学生在此恭祝老师此番回乡一路顺风,今后身体安康,万事顺意。”
  “呵呵,好好……”老人上前一步,伸手把弟子给搀扶了起来:“善思哪,今后这朝廷就交托到你们手上了。你可要好好地干哪……”
  “学生一定竭尽所能,辅助天子使我大明江山永固。”陆缜忙答应道。
  “那老夫便放心了。一代人就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老夫已经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今后就看你们的了。”胡濙点头笑道:“另外,其实在有些事上你也不必太过委曲求全了,纵然他人怎么看怎么说,你只要自己知道行的是正道,就不用太过在意。老夫相信自己,更相信你,一定可以为我大明开创一番大不同的功业来!”
  “学生谨记老师教诲。”陆缜弯腰应道,胡濙确实要比眼下朝中绝大多数官员要有智慧得多……
  直到胡潆的车队缓缓远去,陆缜才终于站直了腰来,目光变得尤其坚定。他已改变了大明既定的历史,接下来就该去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了!
  
第七卷
浪静风平,盛世大明
第838章
新战略(上)
  秋风乍起,北雁南飞。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上草木已然枯黄,牧人们也开始囤积草料,搭建窝棚,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好相应的准备了。
  对中原大地来说,当冬季降临时只象征着已不必再如其他季节般辛苦劳作,只要雪不成灾,有了一年的准备,就足以让绝大多数百姓安心地度过这个寒冷的季节,只等明年开春再插苗种植。
  可是对草原上的人来说,冬天往往就意味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因为这里的雪要比南方更大,到时万物皆被大雪覆盖,几乎就找不到半点可供食用的物品,而且那些简陋的帐篷一旦被大雪压得狠了还很可能彻底坍塌,将里面的牧民埋于雪中,等到被人发现时,只怕这里面的人都被冻死在寒风中了。
  即便没有出现太过极端的天气,漫长的冬季也会让牧民损失惨重。那些牛羊马匹很可能因为挨冷受冻而倒毙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又或是因为没有备足草料的关系,牧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牛羊饿死在眼前。而那,可是许多牧民家族一年辛苦经营才攒下的家产,却往往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化作乌有。
  所以对草原上的许多大小部落和牧民来说,秋冬之交往往是最忙碌,又最叫人感到忧虑的时候,生怕自己一个准备不足,就会失去一切。
  当然,对以游牧为生的蒙人部落来说,其实还是有另一个办法来预防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找准机会杀到长城的那一边去,从中原百姓手中掠取足够自家度过漫长冬天的食物与财富。
  只可惜,自从当年的土木堡一战后,蒙人就再没能于和明军的战斗里占得太大的便宜,每一次的劫掠都会伴随着大量青壮年战死沙场,这么算下来可就太不合算了。哪怕是如今草原上真正的主人,瓦剌太师也先,不敢轻易再启战端,只能让人在明国边境小打小闹一番。
  当然,作为草原上的一代雄主,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部落首领,也先其实并没有完全放弃入侵中原的心思,只是这一回,他可不敢再如之前般轻易冒进了,必须想出个更加妥善的法子来入侵中原。
  而除此之外,对草原各部来说,还有另一个能让人勉强度过这个严酷冬季的办法,那就是与中原的商人进行交易。用他们最最珍贵的马匹去换取中原的粮食,如此一来,既能让族人不会因为粮食短缺而饥饿,也能因为马匹的减少而让牛羊获得更多的草料,可谓是一举两得了。只是这样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当牧民失去了胯下的骏马,他们将再难走上战场。
  不过对于许多眼看着连日子都快要过不下去的小部落来说,这已是唯一能选的自保之法了。哪怕这几年里也先太师屡屡警告各部不得私自与明国商人交易马匹,但依然难以遏止这股全新的贸易风潮。
  塔肃部便是这诸多违逆也先的小部落中的一个,今日,他们便迎来了一名来自中原的商人。当那些牧民看到跟在他背后而来的一车车粮食和菜蔬时,眼中全都流露出了贪婪的目光来,只想着尽快进行交易,然后把这些足够一个冬天食用的粮食带回家去。
  虽然商人只有百来人,又是主动来到的草原部族的地盘,似乎大有送羊入虎口的嫌疑。因为只要对方一生贪心,直接杀人越货,就能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夺下足够的粮食。不过,这里的牧民却没一个敢生出这样的想法来。
  虽然蒙人总是劫掠大明边地,总会展现出他们野蛮贪婪的一面,可在草原上,他们却又极为好客而讲诚信。再加上明国商人早就把话传到了整个草原,只要有商人被某个部落之人贪心所劫,无论他们最终有多少死伤,从今往后中原商人都将不再踏足草原半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5/5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