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随着宫门大开,钟鼓声便悠然响起,新的一年的祭祀仪式也就随之展开。
依然是熟悉的祭祀天地社稷的一整套流程,朱祁镇当了这十多年的皇帝自然是驾轻就熟,群臣也没有出任何岔子,只是有不少人此时的脸色显得比往年要凝重得多,毕竟今年外敌已蠢蠢欲动,一场大战已是箭在弦上。
等群臣跟了天子来到太庙,在供奉了大明历代先祖的大殿外和里头的天子一道向太祖太宗们行礼祭拜之后,众人才算是舒了口气。因为按照往年的规矩,在此之后,群臣便可离开皇宫各自回家了。
可今日,朱祁镇在出来之后却并没有如大家所想般下旨散朝,而是神色严肃地站直了身子,在扫过众人的面部后,才用更加严峻的语气道:“就在刚才,朕在列祖列宗面前告了罪。是朕才能不足,才让外族总是觊觎我大明江山。列祖列宗好不容易用一场场胜仗换来的边关平静,今日却要毁在朕的手里了。朕实在有愧哪……”
“陛下……”几名老臣听他这么一说,都有些动容了,想要上前揽过责任。可皇帝却一摆手制止了他们:“朕身为天子,岂能把这罪过推诿于人?所以朕已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此番一定要亲自将犯我边境的鞑子击溃杀光!朕,决意御驾亲征!”
第464章
亲征之争(上)
有那么片刻间,太庙跟前有着上千官员的广场突然一片肃静,针落可闻,似乎这上千人的呼吸都因为天子的一句话而停了下来。
在这诡异的沉静之后,所有人才倏然回过神来,齐齐变了脸色。而率先出来的,居然是一向老成持重,已多少年都没有主动在朝会上陈奏过什么,已然白发苍苍的胡濙:“陛下万金之躯,身系天下安危,万不可冒险出京哪!”说话间,老人已呼地一下跪在了天子跟前。
随后,无数声音也此起彼伏地响成了一片:“陛下万不可如此哪!”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何况陛下乃万乘之尊!”
“还望陛下三思,收回成命哪……”
看着群臣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出来跪在地上,用最激烈而诚恳的言辞来劝阻自己北伐的这一决定,年轻的大明皇帝不觉便有些慌了。自他登基以来,还未曾遇到过这样群情汹汹的场面呢,难道自己这一回真的错了?
有那么一瞬间,朱祁镇甚至都有了点头答应他们的冲动。毕竟这朝廷可不是他一人能说了算的,这些朝臣的意见自己还是得尊重一下不是?只是话到嘴边,他又很是不甘心,因为这是他许多年来的梦想,是一个少年郎渴盼建功立业的夙愿,实在不希望就这么被毁去。
陆缜也跟着群臣一道跪了出来,但看起来,他却显得极其冷静。因为他已隐隐有了一种感觉,恐怕这一回历史依然会沿着它原有的轨迹往前而去了。
虽然群臣的反应很激烈,但想必历史上当皇帝提出这一决定时,大明的朝臣的反对声也不会弱过今日。可结果他还不是去了北方么?所以在陆缜看来,与其把心思花在如何阻止天子北伐一事上,还不如想想怎么帮着皇帝在与蒙人的战斗中获得一场胜利,从而避免那场浩劫呢。
不过像他这么冷静的人终究只有一个,即便是于谦,此刻也都慌了神,和其他同僚一样高声叫嚷着,让天子莫要做出后患无穷的决定。或许这些官员里之前还有人在打着继续阻挠整个北伐决定的主意,可这一刻,所有人都只剩下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天子改变主意,那别的什么都可以商量。
王振目光阴恻恻地盯着这些朝廷文官,只感觉牙都痒痒的。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的所做所说可不光是在阻止天子北伐,更是在阻挠自己去建立功业。身为天子跟前最得信重的大太监,也只有当朱祁镇御驾亲征时,他才有机会如老祖宗郑和般去战场上立下不朽的功劳。
不过他此时的身份毕竟不是朝臣,在太庙这样的地方可没有他开口说话的余地,所以只能暂时压下怒火,给了前方不远处某人打了个眼色。
这位,是新任的都察院右都御史葛洪昌,虽然已年近花甲,但因为只是二甲末尾的出身,更没曾入过翰林院,所以官路一途便极为坎坷,不但升迁缓慢——往往有功别人得,有过他来背——而且在朝中还总是被人有意无意地拿来取笑,这让他对那些同僚自然充满了怨恨。
在眼看着自己已没有了任何指望的情况下,身在官场的葛大人终于抛弃了作为文人,作为官员的矜持与尊严,毅然决然地投靠到了王振的门下。
事实上,这些年来围绕在王公公身边的这些朝臣里,有一半人都是因为在朝堂上受人排挤,难有出头之日,才不得不剑走偏锋,冒着声名尽毁的风险来赌一个前程的。
葛洪昌靠着巴结王振而在去年终于如愿般地升作了右都御史的高位。但同时,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朝中同僚更对他心生鄙夷。而今日,他更得完全站到满朝文官的对立面去了。
在昨晚接到王振传出的手令时,葛洪昌整个人都纠结了,一整夜里,他都没有闭过眼。因为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恐怕自己一旦跳出来,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为百官所唾弃,成为过街老鼠。
但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了退路,既然选择了投到王振手下,那就只有一条道走到黑了。不然首鼠两端的话,下场只会更惨。
当看到王振给自己打了眼色后,他的身子便猛地一震,知道决定自己一生的关键时刻终于到了。于是,在深深地吸了口气后,他便大踏步地走了出来。
此时,群臣都是跪伏在地,想用这一郑重其事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可葛洪昌却并没有下跪,而只是弯腰冲皇帝深施一礼:“陛下圣明,北伐之事关系到我大明江山稳固,确实只有御驾亲征,才能确保这一场大胜!”
这话一出,所有跪在地上恳求天子收回成命的官员们都愣住了。然后大家齐刷刷地抬头朝这边望来,正看到葛洪昌这“鹤立鸡群”般的姿态。一瞬间,所有人都怒发冲冠,要不是此刻正在庄严的太庙跟前,跟前还有天子,这些人早就一个个都跳脚大骂葛大人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了。
可即便无法用言语来辱骂对方,众人还是用其他的方式进行了无声的攻击——一道道愤恨、鄙夷、敌视的目光全都投到了葛洪昌的身上。要是这些目光真有杀伤力的话,只怕这一瞬间,葛大人就会被射成马蜂窝了。
可即便如此,葛洪昌还是感到一阵阵的心发虚,腿发软,必须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站稳了身子。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一个人硬扛到底了。
而随着他的突然开口,刚才还肃静一片的臣班里,又迅速跳出来十多名官员来,齐齐说道:“臣附议,只有陛下御驾亲征,才是让我大明获此一胜的关键所在!”
这些人,自然也是倒向王振的朝臣了。只是他们的身份还不够高,胆子也不够大,刚才才会沉默以对。可现在,既然有了打头阵的,他们自然也要站出来表表忠心了。
虽然只得二十来名文官,论声势远远无法与反对者相比——就是朝中那些投到王振门下的官员们,在这一回,也是不敢逆潮流而动的,他们也都跟着大家一道跪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只是叫嚷的声音没那么大而已——可好歹,情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了。
天子的心里也重新生出了期望来,只要有朝臣还支持自己,那就有实现自己希望的可能。这让他把到了嘴边的那句话给咽了回去,只是用坚定的目光俯视着下方的臣子,难得的露出了倔强的一面。
感受到天子的不妥协,让熟悉其性格的胡濙等重臣的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大事不妙。因为事发突然,他们这些人都没料到天子竟会提出这么个想法,所以除了这种苍白的理由外,还真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来。
只有陆缜和于谦对此是有所提防的。但前者已经放弃,而后者也在一番沉思后没了话说。
其实说到底,作为兵部侍郎的于谦对于天子亲征一事也不是太过排斥。因为他对如今大明的军事力量还是有着充足信心的,而一国之君真个亲临前线,势必会大大地鼓舞军队士气,到时就更可以杀出大明的威风来了。
反正此战已无可避免,那何不让这一胜来得更酣畅淋漓一些呢?至于朝臣们所提到的什么天子安危,在于谦看来,比起国家的强大来,实在不值一提。所以此刻的他,也陷入了沉默。
好在还有胡濙,这个四朝老臣眼看天子居然要坚持到底了,便在心惊之余,居然有了个说法:“陛下,君终究是君,而非寻常武官。陛下熟读经典,难道不知道高粱河的旧事么?”
听他提到高粱河三字,朱祁镇脸上的肌肉就是一颤。因为那是大宋对辽作战时的一场惨败。当时为了确保胜利,已是天子的赵光义便御驾亲征,率军杀敌。可结果高粱河一战,占着兵力优势的宋军却被辽军大败,最后连宋太宗自身都身受数箭,最终退回汴梁后不久便驾崩了。
也正是这一场大败,让本来气势如虹的大宋王朝终究止步于此。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三百年时间里,宋王朝就一直是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压制,再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现在,胡濙居然拿此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谏劝阻,这话可算是说得极重了。要是换了个天子,换了个臣子,光是说这等不吉利的话,就得被定下个不小的罪名来。
不过这话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显然朱祁镇是再次陷入到了挣扎之中。毕竟他也明白前车可鉴的道理,也不希望真出现了高粱河那样的大败。
可就在不少人都略松了口气,认为事情再起转机的时候,一声轻咳突然响起,一个同样苍老的身影也走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御驾亲征倒也不失为一个取胜之道!”
此人一出口,众人再度心下一沉,就是胡濙,也变了脸色。
因为这个开口之人,赫然正是当朝硕果仅存的两名元老之一,曾为大明立下过无数军功的英国公,张辅!
第465章
亲征之争(下)
这几个月的日子里,张辅的日子着实难熬。
作为和胡濙身份相当,甚至更高一筹的朝中元老勋贵,他不但深得天子信重,而且在武官和勋贵当中也有着举足轻重,一呼百应的地位。
不过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胡濙不同,张辅的性子却显得谨慎而低调,哪怕他曾为朝廷立下过无数战功,地位尊崇无比,也没有真正在朝堂上有着太多的表现,只有当天子问计于他时,才会说出一些见解来。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性格,才让握有兵权的英国公能在朝中屹立数十年而不倒,即便君王更迭,新君依然对他信任有加。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性格,让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原来武强文弱的朝中局面慢慢颠倒过来,却不加以干涉。
因为张辅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打江山要靠武将,而守江山,治天下却还是得靠这些文官。而如今天下承平,文官的势力坐大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对这一结果,他也是乐见其成,并没有任何的干预与反对。
但那些勋贵武将们显然是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因为一旦文官真个掌控朝局,就意味着他们地位的不断跌落。不过在文官集团气候已成的情况下,他们纵然心有不甘,那时候也只能忍了。
但忍却不代表认,这些人一直都在寻找着机会反转眼下的不利局面。而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再开战端,通过一场场的战争来巩固自身在朝中的地位,从而反压文官一头了。
去年的连串变故,以及蒙人的突启边衅就为他们创作了最好的条件。为此,他们自然是全力以赴,试图说服天子与蒙人一战。可那时,文官集团却果断坏了他们的好事,制止了天子的这一想法。而更叫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的是,自家视为主心骨的英国公居然在这个节骨眼里退缩了!
他们相信,倘若当时张辅能够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在朝堂上与胡濙等人争上一争的话,事情说不定就会遂了他们的心愿了。所以事后,无数的闲言碎语就传了出去,张辅在武官集团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或许张辅自己对此不是太在意,可他却也有子孙部将,这些人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可是没少受其牵连。过年前的那段日子,张辅在府上没少被这些人哭告,直言自己在军中,在衙门里吃了多大的亏。
同时,因为那次文武交锋而让文官集团士气大盛,所以本就式微的武将们也没少在对方面前吃瘪,而这种事情,也一点不落地都传到了张辅的耳中。
直到这时候,这位性子沉稳低调的英国公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决定确是错了。身在朝堂之上,又有这许多人以自己马首是瞻,又怎么真正做到独善其身呢?若不去争,那无论是下面的那些人,还是自己,恐怕都将被文官集团的滔天气势所彻底淹没。
但是,他的这一醒悟似乎已经太迟了些,因为天子已有旨意下达,说不定这一战都打不起来了。这让年前一段时日的张辅大感后悔,却又无可奈何。
可事情的发展却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与蒙人的关系居然再出转机,而这一回,这场仗是避无可避了!
站在那臣班的前列,张辅能明显感受到那些武将勋贵们此刻的心情有多么的激动。而当天子突然提出要御驾亲征时,众人的心更是跃上了最高点。
作为曾随同太宗皇帝几次北伐的宿将,张辅当然知道能跟随天子同上战场杀敌作战意味着什么。那可是封候拜将的天赐良机哪,是武将们梦寐以求,几十年都难以获得的绝佳机会。只要促成了此事,之前朝中文强武弱的情势便会彻底调转过来!
只是如今文官在朝中势力日大,当他们随即全力反对时,那些武官们竟又有些犹豫了,因为他们对自己也没多少信心,不知自己出去声援能起到几分作用。
而这时候,张辅知道是自己站出来的时候了,既然文武双方如今已如水火,身为武将之首的他就不能再避而不站,那只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为无数同道所唾弃。于是,他出人意表地站了出来,说出了刚才那句话。
当然,张辅也绝不是意气用事之辈,他所以这么做,也是经过周密思量的。
在他看来,此番与蒙人交锋虽然做不到曾经如太宗皇帝般所向披靡,但击败那些敌人依然不是太难的事情。而天子的安全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他只需要去往边地,坐镇某处坚城,打出天子旗号便足以鼓舞军心,根本就不用以身犯险。
至于胡濙所提到的什么高粱河之败,就更是耸人听闻了。弱宋的军阵又岂能和我大明的煌煌之师相比?只是碍于和胡濙间交情不浅,他才没有直接开口反驳,总算是留了一丝情面。
但这,却已足够让胡濙吃惊不小了。当张辅出来说出那话后,他整个人都呆在了当场,几乎没有了任何的反应,因为他知道,随着这位不怎么在朝堂上开口的国公爷发声,那事情几乎就已定性!
而那些本来还有些忐忑的武官们则是一阵惊喜,随后便有许多人纷纷附和着站了出来:
“臣附议!有天子御驾亲征,则此战我大明必然可胜!”这是简单表明自己态度的。
“太祖太宗时,都曾亲率大军与敌交锋,当今陛下能有此风骨,实在可扬我大明国威,兵锋所向,必能让蒙人望风而逃!”这是给天子鼓劲的。
“胡部堂,你拿高粱河之战来暗讽陛下,却是何居心?难道却是未战先怯,认定我大明胜不了这一战么?”而这,却是在挑胡濙的毛病了。
凡此种种声音,很快就响成了一片。因为武人生来嗓门就要比文官大上一些的缘故,他们这一番嚷嚷,就迅速把文官酝酿起来的苦劝的情绪给压了下去,反而成了个战前动员会了。
而胡濙这时候的脸色却更加难看,他才惊觉过来,自己刚才一时情急,说的话里确是大有问题,这不是在诅咒天子会因此而败亡么?
纵然以他之老成持重,被那些武将抓住了把柄一通批判,竟也有些招架不住,半晌说不出话来。
而其他文官,此时自然也是难有妥当说法的,只能一个个跪在那儿,希望能让天子醒悟过来,莫要做出错误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