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精校)第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1087

  想到这里,沈默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八个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第一六六章
危难总有男儿出!
  离开平湖后,沈默便沿着海岸线且行且看,沿途守城文武无不夹道欢迎,竭诚款待,实指望这位代天巡视的年轻大人,能将自己的功绩和困难上达天听。
  沈默也不知道自己的汇报有没有用处,但在这时,他心中却充满着无上的责任感。哪怕只是一场数十人的小规模战斗,他都详细记录下来。就这样一直到了九月里,他终于见到了一场真正的大战……
  九月初七,倭船近百艘,寇嘉兴府海盐县,其船相连如蔽天之山,其帆亦如浮空之云,城中军民骇惧万分。在这次之前,沈默虽然见过不少倭寇,但大都是几十数百,以至于他惯性的以为,倭寇都是小股袭扰,无法聚拢为大规模的兵力,也就对城池造不成什么威胁。
  但望着那如蚁群般从船上络绎下来的倭寇,少说也有两三千人,他这才知道,自己大谬矣。
  是时苏松参将汤克宽为守将,沈默听他对军民道:“尔众毋恐,此吾责也,吾为尔守;第遵吾约:毋梗毋惰。”便开始有条不紊的调动军民。
  沈默见在他的指挥下,全城军民如指臂使,不由大感好奇。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汤克宽将城墙分片包干……整个城墙上有两千城垛,每垛由官军一人、乡民二人,以及缙绅富商之家丁一人,共四人负责。每五垛再由一位经验丰富、战力强大的邳兵支援,每两坯再由一位甲长负责。
  这些是固定地守御力量。汤将军又在各处城楼以及藏兵洞中屯以兵民五十,以百户领之,作为机动预备力量。最后将四面城墙划分为东西南北四部,每部都由一指挥、一千户,一县僚,三人共同守之。
  相应的处罚也很严酷,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相应负责人便会遭到严厉处罚。如是明确划分之后,每人都知道明白自己的责任。军民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当开战时,城内缙绅士夫也俱在城上,环伺于汤克宽左右,随时听候调遣,上下齐心,共御强敌。
  这些有组织的贼寇。打着‘天差平海大将军’旗帜,大摇大摆的在中午时分展开攻城。
  沈默正在城头观看,却被汤参将派人请进了城门楼里。他正对视线受阻而表示不满,却见矢入城中如雨。
  那强拉他进楼的副将向他介绍到:“倭寇弓长七八尺,矢长四五尺,镞之铁者如飞尾,镞之竹者如长枪,与之相比。我军的弓箭就差远了。”
  一边听他说着,沈默一边从瞭望口中观察,但见倭寇从城外隔着护城河向城内射击,那些长箭射在城墙上,箭头竟然全部没入,其力道之大。远超他地想象。
  好在守城军民久经训练,都老老实实躲在城垛下,没有一人乱动。是以虽箭如雨下,却仅十余人伤亡于流矢之下。
  这时城上开始还击,汤克宽身先士卒,立在城头开弓射击,他的直属部队——那些散布在城墙上地坯兵也纷纷引弓,居高临下、倭寇又太密集,以至明军俱无虚矢,射杀甚众。
  在主将和精锐的鼓励下。其余军队也奋起反击。他们用鸟铳向倭寇齐射,每次都能扫倒一大片……倭寇人数虽多。但都颇为自私,纷纷裹足不前。
  沈默见那倭军阵中跃出一个骑黑马着黑甲的将领,接连刀劈了数个临阵脱逃的倭寇,这才稳住阵脚。那黑甲将领又亲自组织攻击,终于使攻势重新振作起来。
  看到那黑甲倭寇,沈默身边的副将便脸色煞白,不停哆嗦道:“他竟然亲临了?”
  沈默问是什么人,副将告诉他,那人乃是倭寇的大首领,名叫徐海,号称‘天差平海大将军’。
  对于‘徐海’这个名字,沈默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此人乃是徽州人,曾经与太祖爷干过同一个职业——和尚,然后又下海当了海商,后来又成了倭寇,如果说他干海商只能勉强算二流地话,那么当倭寇绝对是超一流。
  对于海盗这个行当,他有着惊人的天赋,且极具组织才能,而且十分精于海上作战。在倭寇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的,所以不久便脱颖而出,队伍也越来越大。又联合起陈东、叶麻子两支倭寇,组成了一支联合抢劫部队……乃是朝廷最为头疼的几大倭寇之一。
  ※※※※
  城下加紧了攻击,城上也一样豁出了性命……他们都很清楚,五千倭寇围城数重,整个海盐县已若釜鱼阱兔矣。若不齐心戮力,誓死守护,称中的父母妻子又安赖以存也?
  虽然战力逊于倭寇,但我们却有地利,仗着居高临下,明军占尽了便宜,滚石檑木、弓矢滚油不停歇的倾泻而下,一直打到深夜倭寇也无法攻上城头。
  城下的徐海愤怒了,他决定出动自己的王牌——由五百名真倭组成地决死队。事实上单比指挥能力,他不一定比汤克宽、卢镗这些明军精英将领强。之所以总是能取胜,除了来去如风,无守土之虞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手下有一帮子冲锋在前,从不怕死,打起仗来不要命的真倭。
  这个年代的日本列岛,正处于传说中的乱国时代,分成三四十个小国,你来我往打了上百年,可以说是全民皆兵,没有不会打仗的。
  日本就那么巴掌大点地方,所以有大量落败地武士、平民逃到海上,延续他们祖先的光荣传统,开始在明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经验丰富,武艺高强,下级组织严密。比起承平二百两的江南明军来,可谓极具战斗力。
  但他们本身也存在很大缺陷,那就是基本上还处于半开化状态,脑袋还不太灵光。杀人放火这种力气活当然不在话下,但动脑子、耍心眼就太为难他们了。所以在嘉靖以前,倭寇虽然不停骚扰东南沿海,但因为严重缺乏上层的组织协调,与一般海匪无异,无非是你抢我抓,也没出什么大乱子。
  直到徐海这样有实力有脑子的中国海盗出现,那些真倭们才算是找到了组织……因为跟着徐海这种熟悉内陆环境,精于组织协调,善于指挥作战的中国海盗抢劫,总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得到最多的战利品。
  日本人提着脑袋当海盗,还不就是为了抢到更多的金银财宝,并且有命将其花掉吗?现在终于找到可以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头领,自然将其奉为权威,誓死效忠……是地,徐海身边地亲卫多用日本人,因为用着很放心。
  在徐海看来,这些真倭便是自己手中最厉害的武器,所以当进攻受阻时,他毫不犹豫地集中起大部分日本人,命他们混在人群中,趁夜色攻城。
  ※※※※
  回想到这里,沈默继续在纸上写道:“真倭人数虽少,却是倭寇主战之力!其虽缺乏上层之统一领导,但下层组织力量之严密,令人瞠目结舌。”这些话是他准备写给领兵将领们看的,所以写的尽量直白细致:“吾在各地亲见,无论作战宿营,倭寇之小头目对下属,均可施以极严格之纪律管制,其同进共退,配合严密,远超我军矣。若论倭寇为何每每以寡敌众,吾推其为第一要素。”
  写着写着,他又回到了那个杀声震天的夜晚……
  汤克宽经验丰富,早就料到倭寇会乘夜色偷袭,他命令城上举火如昼,将城下照得亮如白昼。又命令各甲长手持铜锣,一欸发现倭寇攻城,便敲响警锣,便全城一齐呐喊,便铳炮络绎而发。
  守城军民又以索悬木坠于城垛外,一旦有登堞而上者,立即放松绳索,巨木轰然砸下,纵使倭寇身手再敏捷,也无法躲闪……砸完后再收紧绳索,又将巨木悬起,待贼再来时复用。
  但这种巨木毕竟数量不足,还有许多地方无法顾及,便有悍不畏死的真倭从各处蚁附而上。
  汤将军已有严令在下,失垛而生还者战之!军民也拼了命,他们用长篙将倭寇捅下去大半,甚至抱着立足未稳的倭寇堕落城下而死。终于等到预备队上来,险险打退倭寇的进攻。
  见倭寇来攻时,多负门板以防矢石。汤克宽又令军民取来一二百斤中的大石,置于没有檑木的城垛之上,转等倭寇攀墙过半,便推石下之,效果与檑木一致。
  军民浴血整夜,终于使徐海连夜拿下城墙的想法化为泡影。之后的进攻便一日不如一日,虽然他连杀数名头目也无可奈何。
  有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倭寇毕竟不是铁的军队,三天后便登船扬帆,离开海盐,往乍浦去了。
  ……
  PS:嗯,倭寇基本上就是这个构成,冲锋陷阵靠日本人,策划指挥靠中国人,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第一六七章
不速之客
  寒风夜雨中,所有人都依偎在火堆边睡着了,沈默却依旧沉浸在回忆之中……
  三个月来,像海盐保卫战这样可歌可泣的场景实在太多了。
  他还记得在海宁县时,发现这里虽然处于倭患重灾区,却几乎从无倭寇光顾。经询问才知,原来半年前,城守张铁动员全城军民,先将护城河挖深,再取土筑起高一丈五尺的附城土墙,又在土墙上下猫竹签、铁菱角等物,使倭寇几次进攻都碰得头破血流,只好敬而远之,不敢再尝试。
  在这里沈默知道了什么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他还记得在金山时,一群被官军围剿的倭寇,藏匿于一山洞之中,义侠吴寿之只身冲入,一把秋水雁翎刀,连诛十余名倭寇,将其尽数赶出洞去,为洞外的官军一一擒获……但吴大侠也因身被数创,回来后便不治身亡了。
  在这里沈默知道了什么叫‘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他还记得在处州时,指挥使丁仅及其子尧时极善将兵,麾下多勇士,且器械精利,以红布缠头,号曰‘红头军’。丁氏父子与一般谨守城池的明军将领不同,他们每每主动出击,直捣贼巢,不仅杀敌甚多,获利也颇为丰富。
  沈默到时,适值红头军再次出击,丁仅邀他同去,沈默欣然前往。途中丁仅分配六十人守船,那六十人却一齐跪地告曰:“吾辈愿杀贼。不愿守船受怯名!”沈默壮其言,提出代替他们守船,丁仅便遣之杀敌。结果作战时这六十人悍勇无匹,冲锋在前,余众从之,遂大胜还。
  在这里沈默知道了什么是‘匹夫之志不可夺’。
  沈默还记得,将军有一亲兵黄猛者。膂力绝人,勇冠三军。先从卢公守浙东。与贼战于普陀山。黄猛被围数重,身中数十枪,不死,突出重围。贼亦知其名,谨避之。后来黄猛带伤继续从征,犹杀六贼而死……
  在他身上沈默知道了什么叫做‘男儿到死心如铁’!
  他还记得倭寇犯温州时,官府采取的战略是‘闭门守城。放弃乡村’,以至于‘旷野独匪民,弃之如弃草’。然而有生员吕正宾者,毅然率兄弟及同窗数十人出城,组织乡镇百姓保卫家园。他们利用熟悉地形地优势,将倭寇引到一处沼泽,待其陷入之后,再撑竹排而出。用弓箭射杀。
  得胜返城之后,吕正宾将缴获的一把最精美的倭刀送给沈默,沈默以诗相谢曰:‘解刀赠我何来者?断倭之首取腰下。首积其如刀有余,书生也可横叱咤。’
  这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军有民有官有兵有商有儒,拜倭寇半年来的疯狂蹂躏所赐。大明军民的血性开始复苏了。这让沈默坚信不疑,大明还没有无药可医——那么药在哪呢?
  ※※※※
  想到这里,他抽出吕生所赠的那柄倭刀,鲨皮地刀鞘握着十分舒服,在火光中的映照下,整个刀身便似一泓寒水,让人不寒而栗。
  这种刀地质量极为精良四日,沈默记得有一次官军将一个倭寇堵在条死胡同里,十几个官军攒枪刺之。本以为定然可以一击成功,谁知那倭寇猛斫一刀。竟然将十数支长枪一齐砍断。明军一下子成了空手,被白白伤了好几个……好在那些士兵勇敢能战。冲过去将那倭寇抱住,五六个人才将其制服。
  沈默听说这武士刀的制作十分复杂,要使用很多种不同材料,千锤百炼而成,造价十分的昂贵。但兼具韧性和硬度,每一把都可以称得上是宝刀……
  反观明军所用的武器,全部是由各地府县制造缴送,规格参差不齐,质量也极为糟糕……比如说在嘉靖十年左右,江南各军其实就已经以鸟铳为主要兵器,但在真正与倭寇全面作战后,各地所造的鸟铳铳管时常炸裂,以致于士兵提心吊胆,不敢双手握铳,其精度也就可想而知。所以今年抗倭,官兵们宁肯重新使用弓箭,也不用威力大得多的鸟铳。
  其实本朝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工巧匠,但是他们都在北京蹲着,专门为皇帝地禁卫军制造精美的甲胄和兵器。至于真正需要这些东西的边防士兵,却只能穿着衬以小铁片的棉布袄,或者由纸筋搪塞而成的‘纸甲’,拿着切菜都嫌钝的刀,去对抗这样精良的武士刀。所以沈默觉着‘若论倭寇为何每每以寡敌众,可推其为第二要素。’
  正在胡思乱想间,突然听到外面有亲兵低喝道:“什么人?”
  大堂里登时乱作一团,亲兵们纷纷起身,一半跑到沈默这边,将巡察大人团团围在中间,另一半则在铁柱的带领下冲了出去。
  不一会儿铁柱转回道:“大人,有个女地晕倒在外头了。”
  沈默轻声道:“死了么?”
  铁柱挠挠头道:“应该是死了。”
  “什么话!”沈默皱眉道:“死的活的分不清楚?”
  这时何心隐将斗笠带上,轻声道:“我去看看。”不一会儿他便夹着一团东西进来,往火堆边的被褥上一搁,原来是个衣衫褴褛的女子。
  见何心隐袖手站在一边,沈默无奈的问道:“到底死了么?”
  “快了。”何心隐看他一眼道:“放到火边上烤烤,兴许还能回过来。”说着继续用他那不咸不淡地语气道:“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先打发了她身后的追兵吧。”
  铁柱恍然道:“不错,看她的样子是被人追赶至此,体力不支晕厥过去的。”
  沈默没好气的瞪他一眼道:“那还不准备迎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10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