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校对)第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47

  这是要收纳人口吗?李牛有些震惊的看向伏波:“养人也是要钱粮的,现在海盗猖獗,破家者不知多少,谁养的起……”
  “我来养。”伏波打断了他的话,“我账上有钱,米粮也有我的份,养些人也不碍事。”
  李牛只觉目瞪口呆。这小子有钱吗?当然,稻米他占四分之一,还有一船的樟脑、虫胶,卖出去也能分上四成,加加减减,恐怕得有近千两了,养几十口人又算得了什么?!可若是手下有了人,这小子就不是单打独斗了。虽说未必有同姓的乡人可靠,却也是一股势力啊!到那时,他们三家还不得俯首帖耳了?
  可是让李牛反对,他又真说不出口。遭了难的村子,不是为奴就是为贼,跟着伏小哥还能有条出路呢。而且船队壮大,对他也是好事啊!
  孙二郎则深深看了伏波一眼。这是要收买人心了?给快饿死的人一口饭吃,该是多大的恩情?说不好这些新人会比林家人更加忠诚,更肯买命。长此以往,聚在他身边的,说不好就是一个崭新的村落了,比他们三家还要大的村子。
  这是他提议运粮时就想好的吗?
  孙二郎没有反对,思索了片刻突然道:“此法可行,只是卖不了太多米粮。海边的村落人本来就少,也未必舍得买米吃。”
  因为海禁,还能留在海边打鱼的村落已经不多了,人丁并不兴旺。而那些没船跑海的,估计也没钱买米,更多是用芋头、野菜充饥,大不了多吃点鱼呗。这样算下来,能卖出个七八百石已经不错了,想要全部售空,并不容易。
  “其他的粮食最好进行加工,舂成糙米。糙米可以拿到县城贩售,米糠也能再卖一波。”伏波也是想好了对策,光是运粮、卖粮哪里够?既然打算建立粮道,深加工也是少不了的。
  这年头,米糠不但能喂牲畜,还可以拿来吃,糙米的价格更是比带壳的稻谷高上不少。乡下地方可能还不讲究,城中住的却是要吃糙米乃至精米的。如果能把剩下的米加工后出售,不但销路能有保障,利润也能提升不少,可谓一举两得。
  这话听得孙二郎直皱眉:“糙米价钱是高,但是咱们并没有人力啊。要练兵,要卖米,还要下海捕鱼,就算从外面换来奴仆,也是不够的。”
  舂米是个体力活,一千石的粮食全都舂出来,怕是几十个人都不够。而现在他们三个村子别说是男人了,女人也都要下海捕鱼,处理海货,哪来的人手?哪怕算上伏波招来的人,也未必够用。
  伏波却摇了摇头:“舂米何须人力?你们三个村子都有船,想来也有老练的木匠,何不请他们出马,做出一个大水轮,利用水利带动踏碓来舂米?”
  水利舂米古来有之,伏波曾在纪录片里见过类似的东西,也能画出个大概。这几个村的木匠连船都能造出来,造个水车、连动杆,应该也是能行的。
  “这是……水碓?”孙二郎怎么说也是常年跑海的,见识比一般的渔民要强多了,一听伏波的形容,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然而明白归明白,下决心却不容易,见他不吭声,李牛先嘟囔上了:“且不说这水碓做起来麻烦,咱们这儿容易遭风灾,万一给吹坏了怎么办?”
  “三个村子,总能选出合适的地方。而且三家共同营建这个舂米坊,也比单打独斗要省力。咱们运粮不是一锤子买卖,所谓磨刀不费砍柴功,现在花些力气,将来的收益也更大。”伏波说的笃定。
  这能成吗?别说是孙二郎和李牛了,连林猛都迟疑起来,小声道:“此事太大,我得问过村老才行。”
  的确,若真要建舂米坊,还不知要多少动用多少人,怎么可能不经过村长、族老首肯?
  李牛在村中的发言权大些,关注的也是更要紧的问题:“让木匠来造,兴许能行,只是作坊不比旁的,要多久才能修好啊?”
  造船需要的技巧可是所有木工里数一数二,能造船,其它也能触类旁通。那水碓只是个大轮子,应当没有太大难度。难的是建造作坊,要盖屋,要选择水流充沛的河道修建沟渠,还要考虑到避风的问题。这可是舂几百上千石稻米的作坊,耗费的人力物力绝不会少。
  “三家合力,至少也要一个月才能完工,秋收是肯定赶不上了。”孙二郎若有所思的顿了顿,“但是下次运粮回来,却是直接能用上。”
  他们只运这一次粮吗?交趾稻可是三熟的,而且跟本地稻米收割时间正好错开,这可是成千上万石的买卖。只是把稻谷舂成糙米,价钱就能飙升,若再仔细碾磨,制成精米,还能提一提价。这可就是能传子孙的家业了,只凭粮食一样,就能让村人们富足起来。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舂米坊并不属于孙家,而是属于整个船队,他们三村人的。
  孙二郎抬头,看向那身姿挺拔的少年人。只是运粮,他们三家就被绑在了一起;利润平分,更是要共同进退,不能只顾自家;而到了舂米坊建成时,这支船队就成了一体,再难分离。这便是他的打算吗?只用这么几招,就把三家捏在一处,掌控起来。这样的心思手段,简直让人心惊。
  然而孙二郎并不讨厌这些谋划,自己只看到一步的时候,对方就已经看到了三步、五步之后的事情,有这样的人领头,对于他们其实是好事。如今的世道,想活下来都勉强,可这少年人接手后,只短短两月,三个村子就翻天覆地,还有了盼头和目标。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
  “我愿担起此事,早日修成作坊。”孙二郎郑重开口。之前分配任务时,只提了林猛和李牛,其中用意不言自明。伏公子相信自己,那么他就要担起责任。
  没料到孙二郎真的应下了,李牛有些吃惊,却也不觉得奇怪。要知道修建这个作坊,少不得三村交涉,更别提还有集结人力,盖房选址的问题,其中琐碎想想就让人头痛。孙二郎是他们三人中最沉稳干练的,正适合搞这些麻烦事儿。
  见孙二郎应下了差事,伏波也舒了口气。搞定舂米坊,这个团队才算真正稳定下来,她也算有了立足之基。微微颔首,伏波又道:“我船上还有樟脑和胡椒,要不要先运去番禺发卖?”
  这里面还有每村两成分润呢,也不是个小数目。
  谁料李牛干脆摇头:“只这么点东西,不值得专门跑一趟。等到下次启程,大家一起去了番禺进货时再卖就行了。”
  这话也得到了孙二郎和林猛的支持。货不怕压,专门跑一趟还要用到人手和船,有这功夫,还不如多操练几天呢。
  “那你们的钱还够用吗?这批粮说不准要卖多久。”伏波还有些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他们出海,为的就是支应官府新增的税钱。眼看收税的时间就要到了,货却一时半会儿卖不完,万一钱不够可就麻烦了。
  听到这话,孙二郎微微一笑:“伏公子可以放心,之前回来时,我们都留了压箱底的银子。”
  这次除了卖粮,他们别的什么都没置办,为的就是攒下足够的银两。这一来一回,赚下的钱能顶以往两年的收入,还差那点税钱吗?
  林猛也用力点头:“恩公放心,钱绝对是够的,还是正事要紧。”
  连林家人都这么说了,伏波便不再废话:“那大家就各司其职,尽快把摊子支起来吧。”
第十九章
  眼看临近立冬,就要到晚稻收割的时节了,但凡种庄稼的都紧张了起来,日日观瞧天象,恨不得直接冲进田里抢收。今夏经历了几场风灾,早稻毁了大半,补种也不及时,这一季的收成就是保命粮了,要靠它养活一家老小,缴纳高额赋税,挣出个活路。然而种田的尚有点盼头,海边的渔村早已叫苦连天,走投无路了。
  销声匿迹两年多的海盗又冒了出来,聚岛而居,劫掠商船不说,还会打上岸来烧杀抢掠。这一下沿海人人自危,别说商人不敢来收货,一些地方的渔民都不敢深入海中捕鱼了。辛辛苦苦得了海货,还要自己运到城里,被那些鱼档死命压价,糊口都嫌不够。这还不算完,官府还要多收一重盐税,不是把人往死里逼吗?
  若不是罗陵岛的那群贼子太过凶残,无恶不作,估计都有不少人都要生出弃村从贼的念头了。
  就在这种焦头烂额的时刻,有一支商队沿着海岸悄无声息的摸了过来。
  “可以用海货换粮?”听到这话,须发花白的老村长两眼瞪得跟铜铃一样,“怎么个换法?能换多少?”
  “虾干、干贝都是三十斤换一石米,咸鱼五十斤换一石,不过都得是好货。若有晒干的海藻也能换粮,须得看成色。”那个同样是一身渔民打扮的汉子豪爽道。
  这价格不算低啊!晚稻还没下来,粮价至少要一两银一石呢,他们的海货哪能卖出这样的好的好价?张老汉顿时心动了,赶忙道:“那诸位是怎么收货的,登门来收吗?”
  那些鱼档出来的商贩最是奸猾,来收货都用自家的小斗,分量有差不说,还故意挑三拣四,拼命压价。若是这家也用大小斗,可就麻烦了。
  “我们不跟一家一户做买卖,若是想换,村里集齐了东西,搬到海边就行。”那汉子干脆道。
  “这就能换?”张老汉两眼发直,一时连话都说不出了。这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善人?他们也能有这么好的运气,不会是上门行骗的吧?
  “能换,不过只待今天一日。若是想换,尽快把货运来。”那汉子也不废话,转身想走。
  张老汉赶忙一把拉住了人:“别!别!先别走,等半个时辰就好。吾等这就去准备!”
  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怎敢让人走了,赶紧请人安坐,自己跑去招呼村里的青壮收集海货。听到消息,满村的人都激动了起来,这种时候还有海商路过?还能直接拿货换米?
  有个机警的赶忙问道:“村长,他们当真是换粮的,不会是想把咱们骗到海边,一锅端了吧?”
  听到这话,张老汉一愣,脱下草鞋就抽了过去:“骗个屁!你当海贼都跟你一般蠢吗?人家有兵直接就冲上岸了,难不成你还能挡住?别废话,赶紧收拾东西去!”
  一通忙碌吆喝,还真整出了不少海货。虽说他们鱼捕的少了,但是虾干和干贝并不少,晒干的海草也都带上了,万一人家看上了呢?
  不过临行前,张老汉还是多了个心眼,把大担分成了小担,找了不少青壮扛着。人多势众,万一有什么不对,也好脱险。
  如此浩浩荡荡一群人,跟着那汉子到了海边。当看清楚停泊的渔船时,村人皆是目瞪口呆。无他,船上人太多了!一艘单桅船,甲板上竟然站了十来个人,各个都拿着长枪大刀,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这真不是海盗?
  见众人一副畏惧想逃的样子,那汉子笑道:“海上不平,出来运货也要有些准备。不妨事的,把货都放下吧。”
  说着,他冲船上招了招手:“有人换粮,赶紧搬货下来!”
  随着一声招呼,众人抬着一捆一捆的粮草,还有斗、秤等物下了船,堆在了岸边。随便往袋子上一戳,金灿灿的稻谷就流淌了下来。
  那汉子抓了一把,递在了老村长面前:“老丈你看看这新稻,可是交趾来的。”
  交趾米味道比两熟的稍差些,但是吃起来也顶饱啊!张老汉顿时笑逐颜开,连连道:“好,好!赶紧让商家称货!”
  于是一边过秤,一边分稻,众人都忙碌了起来。也是渔家出身,这些船员分辨海货的眼力可是不差,好赖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价钱也十分公道,让村民们心服口服。没花多长时间,大堆米粮就摆在了村人面前。
  这可是新稻啊,晚稻都还没下来呢,换成钱也是老大一笔。只可惜他们的海货还是有点少,不知交了税还能剩下多少……
  见他神色,那汉子忽然一笑:“贵村的货都不差,想来老丈也是个实诚人。这样吧,若是缺钱,可以再赊给你们一批粮,不超过今次的量。待到明年春种时,再用海货来换就行。”
  竟然还能赊账!虽说不知明年海货和米粮的价格,但是明年的事情可以明年再琢磨啊,现在能多一笔粮,就能多一份活路。到时不论是卖还是缴,都能应付过年关了!
  用力掐了掐自己的大腿,张老汉颤巍巍道:“这,贵商号竟然如此大方,莫不是在戏耍小老儿?”
  那人呵呵一笑:“都是海上讨生活的,我们也知打鱼艰难。好不容易得了海货,岂能都让奸商捡了便宜?以后不妨把货都留给我们,既然是朋友,也不能看着人饿死啊,赊些米又算得了什么?”
  这话说的入情入理,又分外体贴,听的老村长泪唰的就下来了,边擦边哽咽道:“未承想小老儿也能碰上仗义之人,不知贵商号是何来历?”
  “都是跑海的,不值一提。不过我家船主姓伏,可是个厉害人物!”说到自家船长,那人眼都亮了,一副自豪模样。
  “这名听着就是个有福气的,定能长命百岁!”张老汉立刻吹捧道,又犹犹豫豫问了句,“那如何赊粮呢?可要签契书……”
  “我要继续南行,等五天后回程,捎上一人跟我回去立契便好。”那人爽朗笑道。
  还要跟他们走?张老汉想了想,把牙一咬:“那兄弟快去快回,小老儿到时跟你们走一趟……”
  “村长,不可啊!”有人叫道。这群人来历不明,万一一去不回可怎么办?
  “有甚不可!难不成人家还能害我?”张老汉恨铁不成钢的骂了一句。真害人的,会费力运粮换海货吗?再说了,他都一把年纪了,就算出了事,儿孙也能照应村子,总比死个年轻人强吧?
  对方笑着摇了摇头:“老丈不必担忧,回程说不定有好几个村子派人同行呢,到时一起走不就成了。”
  听到这话,老村长眼前一亮。是啊,这一船米粮估计还要好几个村子才能卖完呢,想要赊粮的肯定不止他一个。到时一起走,可不就稳妥了。
  想到这里,张老汉立刻笑了起来:“对对!老朽等你们回来,可别忘了啊!”
  能碰上这样的好事,肯定是祖上积德了,绝不能错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