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大宋(校对)第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50

  安平简直目瞪口呆,这就好了?可是光看道长的吃相,似乎真的烦恼尽去了。那这一通,到底是为什么啊?
  百思不得其解,他只能颤巍巍跟着吃了起来。
  一顿饭吃完,安平都没来得及说挂账的事情,甄道长竟然大大方方付了钱。几千钱啊,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反正他是管不了了,还是交给阿郎处置吧。
  叹了一声,安平尽职尽责的道:“道长可要回去了?”
  “我随便走走。”甄琼哼唧了一声。刚才吃得太猛了,都撑到嗓子眼了,再坐车怕不是要吐。怎么说也是贵达四千八百钱的饭,他憋也要憋回去。
  艰难的迈着脚步,甄琼还不忘给自己打气。都是被钱迷了眼啊,当初下山时还惦记着开宗立派呢,怎么现在就光记得签不签那契书了?还是要专心炼丹,明矾那测试已经进行了二百三九十组了,就算再怎么艰难,也该有盼头了吧?等他提纯出新的金属,就是能青史留名的“真人”了,要取个特别有格调的道号才行!什么契书不契书的,谁在乎啊?
  然而不断这么跟自己说,甄琼却还是觉得胸口闷闷的,跟堵了块石头一样。别是刚才吃太猛,吃出问题了吧?他揉了揉胸,这些天心口总觉得不太对,要不要找个医生看看?
  正想的出神,身边突然传来了喧闹声。甄琼偏头一看,就见一家金银铺前,有人吵了起来。
  “你这金镯成色不对啊!我让人瞧过了,定然不是纯金!这可是做陪嫁的,怎能不给个说法……”一个货郎模样的男子堵在铺子门口,满面焦色,大声嚷嚷着。
  守着店门的伙计也叉着腰,怒斥道:“你都买回去十日了,现在才找来,还张口就诬蔑我店的名头!快滚快滚!”
  “这镯子没有半点损坏,还有你店里的铭文,岂能不认?”那货郎更急了,举着手里的镯子叫道。
  “没有损坏你怎知是假的?是不是专门弄了个假货上门行骗?”那伙计分毫不让,张口就道。
  “还不是你们说损坏就不给退换了!我就是贪图你家首饰便宜,才上了当啊!这镯子成色当真不对的……”那货郎似乎都要哭出来了。
  “成色!成色!你懂什么成色?!”那伙计听到金镯没有损伤,反倒更来劲了,“光凭看的就能把真金说成假的,你倒好来坏我家名头……”
  两人争执不休,一旁围观的人群中,已经有人叫了出来。
  “真金不怕火炼啊,烧烧看不就知道了!”
  “金质软,能咬出牙印。咬咬看啊……”
  “不成不成,有些金里掺了铅、锡,也能咬动的。还是当烧一烧……”
  “你没听人家店家说了,损坏不换啊。这要是烧了咬了,岂不更没人理了?”
  “那要怎么分辨?不还得看成色?”
  “又不是上等紫金,哪能分辨的清楚。难怪这店家有恃无恐……”
  一群人都想不出个法子,正待此时,有人出声道:“不损金镯,又能测出成色的法子,在下倒是知道一个。”
  此话一出,场中不由一静。所有人都看了过来。
  只见站出来的,是个三旬有余,颔下蓄须的中年男子。看起来有些文弱,身上穿着的道衣也有简朴的很,若不是气度不差,简直像个东京城里随处可见的书生。
  那持镯的货郎听到这话,先是一愣,立刻露出了喜色:“还请先生指教!这可是小人全家积蓄换来的。若是假货,实难交待啊!”
  如今嫁女,嫁妆须得丰厚。倾尽家财给女儿打个金镯防身,也不奇怪。
  那文士点了点头:“烦劳哪位取三个大小相同的碗来,并一双筷子,清水一壶。”
  此话一出,立刻有人转身回去,取了碗筷和水来。在众人面前,那文士先倒了一碗水,再把碗里的水依次注入另两个碗中,让众人看清楚了,三个碗能装的水量,是一模一样的。
  随后,他抬头问那货郎:“你这金镯,重量几何?”
  “整二两!”货郎立刻道。
  这么重的金镯子,难怪他心急。那文士点了点头,又道:“可有称金银的戥子?”
  “有有有!”立刻有人叫道,“我店的戥秤最准!这就给先生取来!”
  这条街本就多金银铺,看同行热闹的,更是不知凡几。不多时,那小小的戥秤就取了来。那文士先接过金镯,称了称:“果真是二两整,不差分毫。”
  说完,他把那金镯,放在了第一个碗里。随后,又自荷囊里取出了一块碎银,放在了秤盘中:“恰好我这块碎银,也是二两重。”
  一旁人看了准星,果真不差,皆是点头。那文士又把碎银放在了第二个碗中,再从袖中摸出几个铜子:“这几枚,同样是二两。”
  看到此刻,众人已经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想做什么?
  那文士却不多话,把二两重的铜钱放在第三个碗里后,提起一旁水壶,开始逐一倒水。三个碗都是恰恰斟满,不多不少。
  放下了水壶,他对众人道:“人皆知金最重,那同样重量时,金块自然也最小。现有金、银、铜三样,碗大小一般无二。若取出碗里物事,盛放金镯的那碗水,应当剩的最多。”
  说着,他举起了筷子,轻轻巧巧把三个碗里的东西都夹了出来。众人凑上去一看,却发现放了金镯的那碗水,看起来竟然比放银的那碗水还少,只比放铜的稍高一线。
  众人大哗,立刻有人喊道:“果真是假货!此店好大的胆子,敢卖假金!”
  贩卖假金假银,可是重罪,抓住是要见官的!那伙计哪想到还真有不动镯子就测成色的法子,大急道:“妖言惑众!说得好听,谁知是真是假?你倒是取一块真金来试试啊!”
  那文士顿时语塞,他哪来的二两金?别说是他了,旁边看热闹的也是一片哗然。一两金可是值十贯钱的,谁没事带二十贯钱出门啊?
  谁料此刻,一个清脆声音响了起来:“安平,去买二两金!”
  众人望去,就见个衣着光鲜的小道站了出来。那俊俏模样,不知是哪家大宫里出来的道童,如今挺身而出,砸下这么大一笔钱,更显得光采照人!
  “啊?”安平吃了一惊,没想到甄道长居然会在此刻出口。然而对方瞪了他一眼,他哪敢犹豫,转身就去。反正这次出门,一口气带了三十贯呢,买二两金子还是够得。一旁递来戥秤的店家趁机揽住了客,不多时,安平就拿着小小一块碎金走了回来。
  甄琼接过,直接咬了一口,把那明晃晃的牙印给众人看了:“这金不假吧?”
  卖金子的店家立刻搭腔:“道长放心!咱王家的金店已开了三十载,从未卖过假金呢!”
  甄琼把金子递给了那文士,对方感激一笑,倒空了之前放铜钱的碗,把金块放了进去,重新倒满了水。呼了口气,他再次捡起筷子,轻轻夹出那块碎金。
  “当真高了!高了如此多!”有人叫了起来。
  就见那三个碗中,放着真金的碗里,水剩的最多,比那放碎银的碗还要高出一截呢。两相比较,那金镯是真是假,不言而喻。
  “好个奸商!”“拿他们去见官!”“不可放过!”“再测测他家旁的首饰!”
  众人顿时义愤的叫了起来。此刻,就见店里的掌柜匆匆赶了出来,一巴掌扇在了那伙计脸上:“你这杀才是做甚么?!”
  把那小伙计打翻在地,他谦卑的冲众人做了个罗圈揖:“小店也从别处进的首饰,怕不是上了当,实非本意啊!这位客官,小店会赔你新镯,退还银钱,你看可好?还有两位帮忙验金的高人,也请里面坐。小店能得此妙法,当真不胜感激……”
  他的话说的分外好听,倒是让围观者的怒气小了些。那货郎听说能拿到不要钱的金镯,更是喜上眉梢,哪有说不好的?
  甄琼可没有进店的意思,自水里捞出了金块,对那文士点了点头,转身而去。唉,现在他也是能随手买二两金的人了,还想那么多做什么……
  没走出两步,身后突然传来一声:“道长留步!”
  甄琼转头,就见那文士追了上来,冲他笑道:“多亏道长信我,借金一用,方才解围。当受在下一拜才是。”
  “金子密度本来就跟铜、银不同,举手之劳罢了。”甄琼哪会放在心上,随意答道。
  谁料听到这话,那文士两眼一亮:“‘密度’?这词甚妙。道长莫不是也读过《孙子算经》?书中云‘每方寸之物重为:金一斤,银十四两,玉十二两,铜七两半,铁六两,石三两,铅九两半。’故而我才想出此法……”
  “哈?”甄琼呆了呆,“道兄算错了吧?金的密度是十九,银为十,铜为八点五上下。按等比兑换,你那数字不是很对吧?”
  对面那人愣了愣:“这还能算?”
  “你没算过?重量除个体积,不就是密度了?”甄琼更无语了。书上看来的,算都没算过,也敢拿出来现?
  “重量”和“体积”两词都有些古怪,那人却一点就通,茅塞顿开的“啊”了一声:“倒是我不求甚解了!道长可愿仔细谈谈此事?”
  这是格物观的东西,跟他有啥关系?甄琼敷衍道:“还是不必了,道兄自算即可。”
  这次那文士听清了他的称呼,笑了出来:“道长怕是误会了,在下可不是道士,只是穿了燕服罢了。”
  啊?穿着道衣却不是道士?甄琼这时才明白过来,为啥街上这么多道士,原来还有乱穿衣服的啊。
  “道长不必担忧,在下姓沈名括,在昭文馆任编校,绝非什么歹人。只是听小友所言,似对“密度”一事知之甚深,不知可与在下探讨一二?”那个叫沈括的家伙滔滔不绝,殷切问道。
  他目中的好奇和热切,确实是甄琼极为熟悉的。想了想,甄琼道:“我正要回家,若是沈官人不嫌弃,不如到我的丹房一叙?”
  沈括大喜:“那就烦劳小友了。”
  安平看着二人,双目直愣,怎么转眼就一见如故了?道长可从没邀过人去丹房啊……糟了糟了,要赶紧告知阿郎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朋友们,在大宋说出“抵足而眠”就是纯纯的友情啊!不会有任何人误会的。而住在好友的院子里,肯定住的偏厢,也不用特别解释。但是甄道长所在的大益朝,什么“秉烛夜谈”、“联袂而至”、“抵足而眠”都变味了。
  所以就成了:
  韩邈→死党突然远道而来,找他有事。立刻让安平通知甄琼,出了岔子话没带到,损友还耍贱,惹甄琼生气了=泡了好久的小道会因为失约生气了,这不是动心是什么?美滋滋
  甄琼→突然出现个身材比自己好的陌生人,跟韩大官人搂搂抱抱去大酒楼喝酒晚上睡在一起第二天还起不来了=???!!!
  这种误会,属于美国大妞看到中国闺蜜黏黏糊糊时产生的文化冲击。说白了,还是怪某人上梁不正下梁歪啊XDDD
  宋朝的文人确实爱穿“道衣”,跟道袍有些像,但是更简单些,属于日常服饰。还有密度问题,《孙子算经》成书于晋代,原本就不精确,后来度量衡变化也没重算,大家都转述这个数值,自然就出现偏差了。
第46章
  应了那小道的邀请,
沈括大大方方上了车。马车一路西行,
不多时就出了内城,
停在了阊阖门外的一座院落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