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巫(校对)第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9

  “粗通。”田恒依旧不咸不淡。
  这样的态度,也未能惹恼侯溪,他嘴上不停,颇有谈性,话里话外尽是溢美之辞。田恒知道他是石淳派来的,寻他攀关系也是常事,只是这等闲聊实在让人倍感无趣。不多时,他便以体倦告罪,重新回到了车上。
  辎车的竹帘早已挑起,算不得憋闷,田恒大剌剌往门边一靠,看向里面连比带划的两人。那巫儿不通言语,只要得闲,就会同小婢学话。可惜小婢只会郑国俚语,粗鄙不说,还往往言不及义,简直让人心焦。可是他又拉不下脸插嘴,只能装作视而不见。
  楚子苓见田恒回来了,先摆手让蒹葭去端早饭来。这几天她已经发现此地实行的是两餐制,一顿在早上九点左右,一顿在下午四五点,然而起床的时间却早的可怕。且不说她不习惯,病人也需要营养不是?因此她就自作主张,把两餐变成了三餐。
  听说要吃饭,蒹葭立刻兴高采烈的跑了出去,不多时就抱回个釜子,只见里面满满登登,有饭有肉,还有些枣子,闻起来香气扑鼻。
  楚子苓用盛饭的大勺搅了搅,见里面豆子炖的熟烂,鸡肉全都离骨,就点了点头,蒹葭立刻取了三个碗,盛的鼓尖。这两天她都跟着大巫吃饭,餐餐有肉,还能每日三顿,别提有多开心了。
  田恒接过碗,瞥了那巫儿一眼。一日三餐,非卿士权贵不可,这女子出身恐怕不凡。只是饭里用菽,有些古怪。不过这些菽用鸡汤煮过,饱胀圆润,倒是比粟米还要可口,并不难吃。
  楚子苓则非常满意这几天的杂煮粥,大豆可以补充植物蛋白,山鸡则是充足的动物蛋白,还有杂粮和野菜,营养称得上均匀。加之炖鸡汤时用姜去腥,加枣增鲜,更是补益血气,算是不错的病号饭了。就算顿顿都吃这个,也好过前几天吃的腌菜咸肉。
  她吃的慢条斯理,余下两个却不会如此斯文。蒹葭狼吞虎咽,比那汉子吃的还快,把碗底都刮干净了,还要眼巴巴再往锅里瞅。楚子苓不由笑了:“想吃就再吃点吧,天热也放不住。”
  听是听不懂,但是蒹葭察言观色的本领没话说,立刻兴高采烈又给自己盛了一碗。
  坐做一旁的田恒勾起了唇角。不论是让下婢同席,还是用饭时闲谈,都称不上规矩。不过这样的女子,他并不讨厌,总好过倨傲贵女。似是引动了胃口,他也破例添了两次,跟那婢子一起吃掉了大半肉粥。用过饭后,就见那小婢麻利的收拾了碗匕,又搬了个大大的木盒放到了巫儿面前。盒里是筛过的细沙,可以用枝条在沙上作画。
  这巫儿会写字吗?田恒顿时来了兴趣,坐在一旁观瞧。谁料对方并不是写字,而是用沙作画。不多时,沙上就现出只纹样简单,却活灵活现的小鹿。
  蒹葭也兴奋的叫了起来:“麋!是麋!吾曾见过,好大一只……”
  田恒顿时听不下去,插口道:“是鹿!麋角长体阔,可不长这样!”
  见那小婢犹自发傻,他忍不住夺了对方手中的枝条,在沙上写了个“鹿”字,并用雅言重复了一遍。
  然而雅言并未引起那巫儿的注意,相反,她直勾勾盯着沙上的篆字,过了片刻,猛地抬头,抓住了他的袍袖。
  楚子苓只觉浑身都在颤抖,紧紧抓着那人衣袖,大声问道:“你会写字?!”
  作者有话要说:
  菽就是豆,在当时算是一种平民的主食。田恒写的是金文,的确像一只画出来的鹿,有兴趣可以去查查。还有田恒是原创角色,不是历史人物,不要带入田成子了,不是一个时代的人_(:з」∠)
  再强调一遍,这是小说,里面写的所有治病过程都是虚构的故事,切勿模仿!有病要去医院的,不能乱吃药。
第六章
  那应该是个字!虽然歪歪扭扭,更像幅画,但是细看还是能看出鹿的形状。楚子苓刚到这里时,不是没想过用文字交流,但是前后相处的几个女子都不像认识字的样子,她只能退居其次,想要尝试用沙画跟蒹葭交流。
  谁料刚用上沙画,就冒出了个会写起字的,怎能不让她又惊又喜!见对方没有反应,楚子苓想了想,飞快在沙盘上写出了一个字:“國”
  她身在何处?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不再像前两天只能待在车里,这几日不论是扎营还是赶路,楚子苓都细心观察着身边的一切。一个念头,渐渐冒了出来。没人能弄出这么大的阵仗,只为了蒙骗她这个无名之辈。那些只可能出现在博物馆或者教材书里的衣服、器具,也不过这些人的日常用品。若真的如此,她身处的恐怕不是个陌生的地方,而是个陌生的时代。
  她是不是回到古代了?楚子苓也是看过电视的,更见过不少这种题材的“穿越剧”。然而猜测只是猜测,没有凭证,如何断定?更何况,就算真的是古代,这里是她熟悉的朝代吗?会不会生出个平行世界,冒出些她不晓得的时空和历史。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就是确定她所在的国家。
  飞快写出繁体的“国”字,楚子苓用力点了点那字,又指向了身边的男人。
  田恒皱起了眉头,这个字,像是“国”啊,虽然写的不大准确,但也能分辨,这巫儿会写字?她想知道自己来自哪国?
  只一思忖,田恒就落笔,写了个“齐”,同时道:“齐国,某乃齐人。”
  看着对方写下的那个字,楚子苓只觉一阵沮丧,她不认识这个字,跟繁体,乃至篆体相差都不小,根本没法分辨。
  见她似有些沮丧,田恒又指了指身边的小婢,写了“郑”字:“这小婢是郑人,你可识得这字?”
  楚子苓盯着那字看了半天,依旧一无所获。那字,有点像“奠”,可是她不曾听过叫“奠”的国家。
  见她仍旧不识,田恒不由咋舌。诸国文字各异,就算男子也未必能够认全,何况这种养在深宅,多学甲骨殷文的巫儿。犹豫片刻,他又提笔写个字。
  “这是‘楚’,吾等现在楚国,要前往郢都……”
  田恒的话还没说完,楚子苓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这个字,似乎是“楚”啊!虽然排列的顺序有些不同,但是树木丛林,和林下的足,不正是“楚”字的来源吗?而且楚字是没有繁体的,只有以“足”代“疋”的篆书!
  想到这里,楚子苓连忙提笔,写了个篆体的“楚”字,用力指了指自己。只看了一眼,田恒就发现那新写的字,颇似“楚”字。这巫儿来自楚地?她的身量可不矮,眉目也颇为深邃,并不像楚人,到有些像齐女了。
  神思一闪,田恒便收敛心神,又指了指自己和那小婢:“齐,郑。”
  认出了一个字,再细细看去,楚子苓突然发现那个“奠”字,可能是繁体“鄭”字的半边。一个“楚”,一个“郑”,剩下的那个,难道是“齐”?
  一直紧绷的那口气,泄了。楚子苓只觉腰背一软,险些坐不稳身形。是了,他们穿的衣衫,用的器物,吃的饭菜,可不是先秦时代才会有的吗?大一统还未来临,诸国林立,文字语言乃至货币都大不相同,一个距自己足有两千年多年的“古代”。
  她怎么会到了这里?
  见那巫儿突然失魂落魄,泪盈于睫,田恒心头莫名一拧,粗声粗气道:“不想入楚,某带你走。”
  这时蒹葭也发现不对,赶忙拉住了楚子苓的衣袖:“子苓要走吗?不跟吾等走了?”
  她如今说“子苓”二字,称得上字正腔圆。那句话,唤回了楚子苓的神志,看了看那横眉立目的大汉,又看了看一脸忧色的小丫头,楚子苓眨了眨眼,用力把泪水压了回去。
  “不走。”她的声音还有沙哑,却并无动摇。身在这异世,她又能走到哪里?
  平复了片刻心绪,楚子苓再次捡起树枝,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楚子苓,这是我的姓名。”她边一字一顿的念着,边指了指自己。
  田恒立刻明白了过来,然而三字之中,他只认得两个。首字是“楚”,末字则像是“苓”,至于中间那个,实在不太好认。不过无妨,田恒点了点头:“巫苓。”
  楚之巫,名苓,自然要叫“巫苓”。
  想了想,他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田恒。”
  “田”字楚子苓当然认得,但是后面那个字就无法分辨了,看起来到有点像个“恒”字。轻声念了两遍,她记下了它的发音。
  那女子的声音沉静,唤他的名字,别有一番韵味。田恒笑了,手上树枝不停,继续写起其他字来。他倒想听听,这巫儿说起雅言,会是何等滋味。
  见两人围着沙盘比划了起来,倒像全然忘了自己,蒹葭也不气恼,乐呵呵的搬来了陶瓮,斟上清水,坐在一旁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
  有了能沟通的对象,日子就没那么难挨了。连着几天在车里学习语言,给人疗伤,等楚子苓回过神来,窗外的景象已经大有不同。非但能看到行人和车马,远处还有不少村落延绵,像是终于从旷野回到了人类社会。只是车队一直未停,她无法下车仔细观瞧。直到一日,另一幅画卷铺展开来。
  数条水带犹如银龙,纵横交错,一望无垠。水面轻舟荡漾,渔歌婉转,牛马车辆几乎塞道,行人服饰各异,头发有披有束,更有些短发纹身的黑壮汉子,单手按剑,赤足而行。一座座屋舍星散,道路两端亦有各式工坊,喧嚣商贩,就像进入了真正的城市之中。
  然而楚子苓并没有看到城墙,不是说前方那个小小宫城,而是如西安、南京那样具备防御力量的外城。
  心有疑惑,她自然问了出来:“这是进郢都了吗?”
  蒹葭兴致勃勃的点了点头:“正是郢都!此乃郭内。”
  没接触过“郭”这个发音,更不理解它的含义,楚子苓愈发迷茫了,又问道:“城墙呢?”
  这次轮到蒹葭发怔了,根本听不懂她话中之意,倒是一旁田恒插嘴道:“大都无城。”
  他说的简单,楚子苓却是花费了一番工夫连比带划,才弄明白了这话的意思。原来此时各国的国都,多是没有城垣的,只分为外面的郭区,和里面的宫城两部分。郭区乃是“国人”,也就是法律承认的“公民”居住的地方,并无高墙阻拦,一般用河流或者山川作为屏障,而内城则是贵族和诸侯所在,筑有城墙。被排除在城市或者乡邑以外的居民,则称作“野人”,身份低下,也没有了参政的权利,类似奴隶阶级。
  这可大大出乎楚子苓的意料,如此大的都市,没有规划,没有防御,即散漫又骄傲,全不似她认知中的“古代”。
  这些不是古迹,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历史。看着外面川流不息的行人,她心中有些惶恐,亦有些悲凉。再怎么鲜活,这个世界也不属于她,她甚至连这是春秋还是战国都分不清楚,更无法确定纪年。她不熟悉这段历史,不清楚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更不知以后要如何生活。
  身在异乡,孤身一人,又该何去何从?
  瞥眼看向那微微垂首的巫儿,田恒心底倒是生出了些讶异。看她的模样,似乎从未见过郢都这样的大都,恐怕出身在哪个卿士之家,才会觉得城邑都要有外墙。如此大都,没让她展颜欢笑,倒生出了哀伤。这是思念家乡了吗?可是她到底出身何处,又为何流落在外,乃至坠入江中?
  正暗自猜度,那略显磕绊,却不急不缓的声音再次响起。
  “田恒,等病好了,你想去哪里?”用刚学会的雅言拼凑出一句话,楚子苓问道。
  “寻个铸剑师,铸一把好剑。”田恒并不在对方直呼他的名字,答得慵懒。他并未说出跟石淳说过的话。他当然还会去遍寻名剑,但要在她平安无事,衣食无忧之后。
  看着那人满不在乎的神情,楚子苓叹了口气。也是,他终究是个游侠,就算远离故土,身无长物,也能活的潇洒自在。
  压下心底不安,她再次专心看起这郢都风物。
  车队并未在郭区停留,很快就驶入内城。公孙黑肱住在城西,宅邸颇为宽敞,楚王大度,对于各国质子算得上宽厚。只是身在异国,仰人鼻息,毕竟不如家中。
  跋涉了月余才到郢都,以石淳的年龄,实在有些吃不消。然而挪动身躯从车上下来后,他意外的发现公孙黑肱未曾出迎。心头不由一紧,石淳暗道不妙。他是看着公孙黑肱长大的,深知其人最重礼节,更重孝悌之道。自己可是带着公子舒的亲笔信函,还是家中肱骨老臣,公孙怎可能不出门来迎?
  也不顾上礼数了,石淳急急问道:“公孙可是有恙?”
  来迎他的御戎冯戈面带悲戚:“公孙自两月前便喘鸣不止,坐卧不宁,如今都下不得榻了,才慢待了家老……”
  石淳大惊失色,随机想到了什么,立刻道:“速去请那大巫……不,吾亲自去请!”
  作者有话要说:
  解释一下,文里基本都用简体了,涉及篆字和繁体的会提示一下,具体字型有兴趣可以百度查查。
  还有关于田恒对子苓名字的误读。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而一些出身平平,没有姓氏的人会用“出生地”+“之”+“名”这样的命名规则,比如“烛之武”,就是“烛地叫武的人”。问题是楚国国君的姓不是“楚”,而是“芈”,称“熊”氏,国君的子孙倒也可以用“楚”当作氏,但是女人只用姓,不用氏。所以田恒不会以为子苓姓“楚”,只会以为这个楚字代表出生地,也就是楚国的X苓(子字跟金文的子有点差距,没认出来),多半不会是贵族,正好她又是个巫,叫巫苓是肯定没错的。
  给他点蜡=w=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