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剑下天山(精校)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8


保柱连出难题,暗中较量,都难少年书生和凌未风不倒,怫然不悦。同席的一位军官,见状昂然起立,对保柱说道:“今宵盛会,不可无欢,卑职愿筵前舞剑,以娱贵宾,久闻李公子剑术精绝,愿作抛砖引玉之请。”少年书生微微一笑,并不答腔。保柱道:“你先舞吧,若稍有可观,何愁李公子不肯赐教!”保柱明知以少年书生的身份,不肯和自己帐下一个军官舞剑,因此故意一唱一和,拿话挤迫少年书生出手。
这军官名叫范铮,和楚昭南张天蒙并称王府三杰,剑术深得南派摩云剑真传,这时大步走出,双手向少年书生一拱,道声“恕罪”,佩剑铮然出鞘,右手挽剑,打了一个圆圈,左手捻着剑诀,运剑如风,越舞越疾,时而凌空高蹈,时而贴地平铺,剑气森森,冷光耀目,越舞越近。保柱得意洋洋,对少年书生说道:“李公子,这人的剑术还可一看吗?”
少年书生淡淡一笑,未及答话,凌未风已蓦然起立,截住说道:“一人独舞,何如两人对舞!”他将错就错,就以李公子的跟随自居,不待保柱点头,便径自大步走出。
凌未风这一走出,范铮顿时将剑势一收,圆睁双眼,盯着凌未风,按剑说道:“请!”凌未风一声不响,将游龙剑嗖地拔出,只见一泓秋水,闪闪光华。范铮与楚昭南曾在王府日夕相处,一见便认出这是楚昭南的佩剑,面色大变,喝道:“你这口剑从哪里得来?”凌未风将剑一抛一接,似漫不经意地说道:“有一个姓楚的家伙,自夸剑术天下无敌,我和他比试,原来竟是个银样蜡枪头,不过他这口剑倒是好家伙,我不客气,就把它拿了,看在这口剑的面上,我要了他的东西,就饶了他的性命,你看,这口剑还好?”说罢又将剑抛了一抛,好像孩子玩弄心爱的玩具一样。
范铮听了做声不得。他自知剑术不及楚昭南精妙,楚昭南的剑尚且给人夺了,他如何能行?这时正是进退两难,久久说不出话,凌未风又是微微一笑,将剑插回鞘中,说道:“我这口剑是宝剑,靠兵器取胜,壮夫不为,我就空手接阁下几招吧!”说罢双手一拱,连声道请!
范铮给凌未风逼得下不了台,心想便是楚昭南也绝不敢以肉掌来对我的利剑,这人纵比楚昭南还强,在摩云剑法下也须讨不了好去,心中一定,剑花一挽,说道:“你要用双掌来较量俺的剑法,足见高明。只是利剑无情,若有死伤,你们是客,这却如何使得?”他边说边看着保柱和少年书生。
凌未风哈哈笑道:“若有死伤,各安天命。咱们把话说在头里,谁也怪不了谁,你只管进招,只恐你剑锋虽利,俺这双肉掌也不易叫你剁着。”说话之间,双臂一屈一伸,脾睨而视。
保柱给凌未风激得忍受不住,心想少年书生虽不能轻易冒犯,但拿他的跟随出气,也可杀杀他们的气焰,遂大声吩咐道:“范铮,你既遇高明,就该领教,学个三招两式。武林印证,事属寻常,纵有误伤,李公子岂能怪你?”说罢向少年书生嘿嘿笑道:“李公子,我这话可没说错吧?”少年书生见范铮刚才出手不凡,甚为凌未风担心,只以凌未风把话说得太满,无可奈何,只好点了点头。
范铮见保柱出头,心中大喜,剑诀一领,“白虹贯日”,疾如闪电,便向凌未风的咽喉刺来,凌未风双掌一拂,身随掌走,右掌一按剑柄,左掌“斜挂单鞭”,便向范铮脉门切下。范铮身手也端的迅捷,左脚一滑,剑锋一侧,寒光闪处,截掌挂肩,刷的又扫过去。凌未风一声长啸,双掌斜展,剑锋在他胸前掠过,他倏的向前一扑,右掌啪的一下,在范铮肩头击了一掌。
这一拿只用了三成力量,范铮已感一阵剧痛!急往后一纵,避将开去。凌未风笑道:“承让!”范铮咬牙忍住,一声不发,左手一领剑锋,又狠狠攻上,剑剑直刺要害。凌未风见他如此无礼,心中大怒,展开天山掌法中的截字诀,挑斫拦切,封闭擒拿,双掌起处,全是进手招数。在剑光缭绕之中,蓦地欺身直达,左手骈指如戟,向范铮左乳门穴点去。范铮不料敌人身法如此奇快,只好往后撤身。他自以为退得快,哪知凌未风进得更快,如影随形,一挫身,右掌往左肘下一穿,正正按在范铮的丹田上,啪的一声,范铮身驱凌空飞起,手中剑也堕下来。凌未风将剑一把按着,范铮也自有人出来扶起。
凌未风将夺来的剑,笑嘻嘻地往上一抛,将游龙剑拔出,往上一迎,把范铮的剑截为两段,大步回转席上。
这时吴三桂手下的武士都动了公愤,霎时间出来了七八个人,围在凌未风面前,说道:“这位壮士赢了范铮,我们无话可说。只是这把剑乃是我们的头领楚昭南的,他盗来此剑,又到这里卖弄,既赢了他,还要削断别人兵器,我们倒要请教请教,这是如何说法?”正纷闹间,忽然后堂三声鼓响,中军手执黄旗,大声吆喝道:“平西王驾到!”正是:
筵前龙虎斗,
豪气压藩王。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七回
剑胆琴心 似喜似嗔同命鸟
雪泥鸿爪 亦真亦幻异乡人
三声鼓响,吴三桂缓缓走进来,堂上将领纷纷起立。少年书生和刘郁芳仍是端坐席中。凌未风本来是站着和武士理论的,这时也索性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
凌未风冷眼看去,只见吴三桂年过六旬,头顶已经有些秃了,容颜略显憔悴,却无龙钟之态。少年书生面上冷冰冰的,双目蕴怒,双手紧紧按着桌子,似在那里强自抑制。
吴三桂见了少年书生,满面堆欢,说道:“李公子真是信人,果然不远千里而来,幸会,幸会!”少年书生这才缓缓起立,微微欠身,说道:“平西王,你好呀!”“平西王”三字,说得特别大声,吴三桂面色倏变,尴尬之极,强笑说道:“李公子快别这样称呼,今日咱们该以至诚相见!”
那几个围在凌未风旁边的武士,跃跃欲动。吴三桂见凌未风睥睨作态,旁若无人,诧异问道:“李公子,这位朋友又是何人?”少年书生微笑道:“他是名满西北的大侠凌未风!”保柱听了,大吃一惊,凌未风的名头他是听过的,可是却万想不到他会跑到昆明来,而且是和少年书生在一道。
凌未风昂然起立,对吴三桂道:“王爷帐下不忿我拿了这把剑……”说着指一指腰中的游龙剑,缓缓说道:“这口剑是我自楚昭南手中取来的,他现在是当今皇上的心腹死士,王爷也晓得这个人吗?”此言一出,武士哗然。凌未风在怀中探出一封信,递给保柱,说道:“请你交给王爷!”
吴三桂拆信一看,冷汗直流。这信竟是清廷密诏,给驻昆明的安西将军李本深,叫他会同云南巡抚朱国治密谋把吴三桂除掉的。他看了,将信一团,定了定神,冷冷一笑,对随从武士吩咐几句,叫他们先退下去。
吴三桂交待完毕,面色一端,对武士歌女等一干人众喝道:“你们通通给我退下。”片刻之间,大堂又复宁静,一众武士都在门外侍候,堂上只留下吴三桂的几个心腹将领。
吴三桂吩咐重整筵席,亲自端起酒来,对少年书生说道:“令叔祖盖世英豪,功辉日月。当年俺年少气盛,一着棋差,原意也并非反对令叔祖,而是欲为令叔祖清除‘君侧’,将刘宗敏牛金星等奸贼扫灭,不意弄成今日之局。三十余年来,每一念及,辄如芒刺在背。
日前与令兄修函通好,今日又承公子不弃,远道前来,请尽此杯薄酒,以释两家之嫌!”凌未风听了,大吃一惊。原来这少年书生,竟是李自成的侄孙。金崖听了,也才恍然大悟,自己身份的确比他差得很远。只是谁都知道李自成功败垂成,原因就是由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种大恨深仇,如何能够化解?他们万分不解何以李自成的侄孙居然敢来,而吴三桂又以上宾相待?
说起这次离奇的聚会,要追溯到三十三年前的往事,那时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末年,李自成的农民军自西安一直打到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吴三桂那时是辽东镇的总兵,驻防山海关,统有马步军十余万,当李自成大举进攻、京师危急之时,明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叫他急急带兵回京。哪知他走到中途,京城已破,他又重回山海关观望。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明朝的力量已经瓦解,只剩下吴三桂这支人马还有点实力了。李自成为了尽早收拾大局,遂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作书劝降,吴三桂初时以势孤力薄,自念远非李自成对手,迫得答应投降。不料他未到北京,就听到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所夺的消息,刘宗敏正是李自成麾下第一员大将。他大怒之下,又想起自己若投降李自成,一定要屈居刘宗敏牛金星(李自成的宰相)等人之下,利禄未如己意,夺妾之恨难消,于是遂幡然变计,竟然勾引清兵入关,把李自成的军队和南明的残余政权都消灭了。得回陈圆圆的代价是做了头号汉奸。
李自成在清兵和吴三桂夹击之下,在湖北九宫山战死。但他死后还留下各地的农民军四十万之众,由他的侄儿李锦率领,因以大敌当前,农民军决定和南明政府合作,南明政府还曾封李锦的军队为“忠贞营”,封李自成的妻子高氏为“忠贞夫人”。不过李锦虽和南明政府合作,却仍是保持独立,仍奉大帅(李自成建国的国号)正朔,称李自成为先帝,称高氏为“太后”。后来李锦又在湖南战死,军队由李锦的养子李来亨率领,转战至四川云南的边区,十余万军队都分散藏匿山岭之中。清朝后来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管辖云南四川两省,用意之一,就是要他对付李自成的残部。
(羽生按:李来亨据说是在康熙三年因力竭矢尽,自焚于湖北茅麓山九莲坪的,但小说不同于正史,而且说不定他是“假死”,因此我写他在康熙十三年之后仍然生存。作者姑妄告之,读者姑妄听之可也。)
吴三桂开府昆明之后,也曾屡次派军“进剿”,可是川滇边境,深山大川,地势险峻,李来亨部队又神出鬼没,飘忽如风,因此在明亡之后一直成为清廷的隐患。
这样的僵持之局,继续了二十余年。李来亨虽然限于实力不能出击,吴三桂也不敢深入“剿匪”。这少年书生名唤李思永,是李来亨的幼弟,文才武略,出色当行,虽然他不是主帅,名气还在担任主帅的哥哥之上。
到了康熙十三年,吴三桂为清廷所迫,急图谋反自救,这时想起了李自成的余部,正是自己背后的一把尖刀,若然得不到他们的谅解就冒昧举兵,他们自山区一出,自己就将背腹受敌,因此极为焦虑。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时光,昆明正处在大风暴的前夕,清廷的人,西南各省督抚的人,平南王、靖南王的使者,李来亨的部属,各方面的人都在昆明勾心斗角地活动。吴三桂苦思无计,最后听了一个谋士之言,厚着面皮,遣使者带密信到川滇边区,致函李来亨,要求弃嫌修好。李来亨和手下大将,密议三日,众论纷纭,有的说吴三桂是逼死“先帝”(指李自成)的大仇人,如何能够合作?有的说他既决心抗清,就大可联合一致。最后李思永一言而决,提出八个大字:“以我为主,先外后内。”上句意思是若和吴三桂联合行动,必须自己这边握着主动的大权;下句意思是,为了先对付满清,不妨把吴三桂的旧仇暂抛开一边。计策一定,李思永不惜亲身冒险,单枪匹马,前往昆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