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三部)(精校)第103部分在线阅读
——《地球往事·黑暗森林》读后
■韩
松
一口气读完“地球往事”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我在床上怔怔地坐了半天。我去看窗外的夜空,感觉已然不同。像小说中的主人公罗辑一样,我知道自己也害上了星空恐惧症。世界再也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了。一百五十亿光年的范围内充满重重杀机了。那是一个捉摸不透的黑暗森林,而且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原始丛林。这一瞬间我几十年来关于宇宙的看法都被彻底颠覆了,而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人告诉我宇宙可能是这样子的。这是《黑暗森林》给我的最震撼的感受,它超出了“地球往事”系列第一部《三体》带给我的惊奇。
我想,这恐怕也就是科幻小说所独具的强大的思想的魅力。《黑暗森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表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这至少是它感动我的所在。在与三体文明作战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太空战舰的互相残杀与其说表现的一个震慑的场面,不如说表达的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独到、批判和创造力,温家宝总理希望每个人拥有这三种精神,在《黑暗森林》中都具备着而且不是一般地具备着。这种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当初爱因斯坦设想自己与一束光一起前进时会看到什么的那种力量,极有可能遍布于宇宙中的各个文明,而刘慈欣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力量是如何的可畏。
同时我也觉得,刘慈欣对人类的批判的深刻性已经超出了许多主流小说。他是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作一个整体的过程置于宇宙的背景下来对待的,这在《黑暗森林》中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里我只捡一条来说,也就是这种批判是从规则层面上来加以讨论的。刘慈欣在“地球往事”系列中为文明制定了三条规则,从而使得宇宙陷入了一个怎么逃也逃不脱的罗网,令人深深地窒息。小说中任何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情节发展,在规则的设定前提下,都成为了必然的与合理的。一切均受规则支配,最高级的想象来自于约束。因此,写作科幻大概需要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类似于编制程序的能力。这要求作者可能必须拥有一个计算机那样的大脑。科幻写作将越来越成为少数专业背景人的工作方式吗?至少在“地球往事”这样的主流科幻领域是这样的吗?当然,规则是人定的,因此也完全可以设定成另外一种。我们没有必要争论在外星文明那里究竟是爱更多一些还是恨更多一些,零道德究竟是不是宇宙的主题,如此高技术的三体文明究竟有没有必要向地球移民,等等,重要的是,刘慈欣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在他的规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世界。他在此中表现出了大胆、尖锐、沉着和缜密。
《黑暗森林》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那种令人着迷的、产生阅读快感的科幻小说,它是对中国科幻的巨大贡献。它体现了科幻小说疏离化的创作原则,为我们全方位地描述了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以及种种可能。从宏观尺度上,它展示了宇宙级别社会的复杂结构,叙述了全人类为迎战三体人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预言了太空舰队将成为国家形态;从中观尺度上,它虚构了面壁计划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独特情节;从微观尺度上,它描述了诸如太空舰的操纵方式、未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蜻蜓式的自行车这样的细节。小说之所以能始终吸引人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还在于刘慈欣不断地在行文中“欺骗”读者,设立一个接一个的“圈套”给读者钻,带领读者走入宇宙这座巨型迷宫,让读者跟着他去猜测宇宙的可能性,然后给出谁也料想不到的答案结局。而在此之前,作者就先把读者能设想到的所有的可能性给排除掉了。在《黑暗森林》中,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圈套,大层次下的小层次,都足以展开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比如,罗辑之外其他三个面壁者那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充满惊心动魄的悬念的故事进程。
这一切都需要海量而深入的知识储备。科幻小说的想象力是建立在牢固的、全面而综合的知识大厦上的。《黑暗森林》是一场现代知识和文化的盛宴,从物理学到宇宙学,从脑科学到信息学,从生态学到文化学,从军事学到社会学,从数学到心理学,从文学到哲学……书中大量的知识细节十分真实和严密,许多的技术表述都需要用一篇学术论文来支撑。天哪,刘慈欣是怎么做到的?这里我尤其想要说明的是,在我看来,《黑暗森林》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内核,还更具有人文科学的内核,使作品雄峙起来的,是基于社会科学的一些重要推论,从而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硬科幻,使之厚重、深沉而耐人寻味。人性(或生命性、文明性)成为了《黑暗森林》的重大主题,成为它极为耀眼的光芒。同时,值得称道的是众多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像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所说的,是“十分钟的行为可能是十年经历的反映”。作者写出了“这一个”罗辑,写出了“这一个”章北海,而哪怕是那个可怜地为寻找信仰而来、最后消失在信念碑阴影下的前太空军人吴岳,哪怕是那个跟随丁仪去完成侦测三体探测器任务的西子姑娘的短暂出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对于真正的主人公三体人的刻画,更是有着神来之笔(仅一个“水滴”的侧面描写就不得了)。
不过仍然要着重强调的是,贯穿《黑暗森林》的还是那强烈的技术逻辑,一切归根到底可以站在技术的立场来考虑甚至解决,包括充斥着《黑暗森林》全篇的那些最沉重的道德问题、责任问题、情感问题、理想问题、信仰问题、政治问题、存在问题……离开了科学技术去谈人文、谈社会,那么科幻小说就成为了无根之木,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这一点我们始终不能忘记。
那么,作者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有巨大的勇气。什么勇气呢?那就是怀疑一切的勇气,在重重的迷雾中探寻真相,不仅仅像屈原那样提出“天问”,而更还要通过实证的方法去求解答案。科幻就是这样一种艰苦而不懈的探索。
所有这一切归纳起来,我认为,只有真正无私的宇宙真相探索者,才能写出《黑暗森林》这样的优秀巨著。科幻在这里成为了手段也成为了目的,成为了无助的人类(整体及个体)从迷津中解脱的一条途径。没有坚定信念和强烈责任感的作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读完《黑暗森林》,我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遗憾。那就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优秀科幻还无法向外部世界进行真正的传播。像《黑暗森林》这样的好作品还暂时不能成为世界科幻、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财富,不能为全球更多的读者享受。我在想,如果刘慈欣像阿西莫夫那样,早年即移民美国,那么,他是否会做出更大的成就、做出更大的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呢?因为对科幻的热爱及敏感是一种天赋,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放在任何一个文化环境中都是能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的。因此相信刘慈欣不仅在中国,他要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在宇宙的任何一个地方,也都会发出强光异彩的。
发自内心地说,人类是应该向刘慈欣致敬的。
地球往事·死神永生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暗黑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
自以为历尽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时,就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吟游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目
录
序·心事浩渺连广宇
纪年对照表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附录: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
序:
心事浩渺连广宇
严 锋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新发现》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