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校对)第5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0/763

  吴中元也知道自己是在赶鸭子上架,祝千卫本人的确没有续弦之意,是被他逼的急了方才无奈物色,不过看祝千卫的神情,应该已经有了大致的目标。
  略一沉吟,吴中元便猜到了祝千卫钟意何人,祝千卫与中原众人接触的不多,但他此前曾经派黎万紫去隗城接应祝千卫,二人多有接触。而黎万紫此时主掌吏部,祝千卫挑兵选将,与吏部打交道也比较多。
  “你对黎万紫印象如何?”吴中元歪头发问。
  “尚可,尚可。”祝千卫眼神飘忽,紧张四顾。
  “哈哈,我有数了。”吴中元笑道,黎万紫也是个老姑娘了,小姑嫁不出去,把小姨嫁出去也成啊……
第六百二十三章
黄帝难做
  眼见吴中元开心大笑,祝千卫唯恐他一时兴起随口赐婚,急忙说道,“圣上圣恩眷顾,卑职感铭肺腑,但婚嫁之事不敢轻易草率,圣上且再宽限卑职半年,若是逾期无果,圣上再赐婚也不迟焉。”
  “半年?”吴中元皱眉歪头。
  “五个月。”祝千卫急忙纠正。
  “哈哈,行啊,”吴中元点头答应,“我说话算话,就再等你五个月。”
  私事告一段落,二人的话题重新回到了公务上,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祝千卫是吴中元一手提携的心腹,他对祝千卫极为信任,对于四方大营一些细节上的操作他也并没有事事钦定,对于用人之道吴中元并不是非常精通,但对人性他还是比较了解的,每一个下属都希望能向领导证明自己的能力,作为领导,应该大胆放权,让下属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工作。凡事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反而会令下属心生反感,进而导致消极怠工。
  随后二人推敲的四方大营兵士的服役时间,这个问题也很关键,总不能让士兵终身服役,不然会严重削弱士兵的斗志,搞的四方大营跟阎王殿似的,来了就回不去了,这不成,得让士兵有活着回去的希望。
  如果以时间为限,有可能会造成士兵战斗的时候贪生怕死,畏惧不前,推敲良久,最终决定每个月都放十个人回去,这十个人必须是浴血拼杀,立有战功的,回去之后终生免役。
  四方大营各驻军一万,加上各级校尉和统兵将领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后期还得配备巫师,其总人数应该在一万两千人左右,这么多人一个月才放十个回去,比例很小,但这也没办法,总不能每个月换一批,再者,人都有侥幸心理,就跟买彩票一样,虽然知道机率很小,却仍然奢望着自己能够中奖。
  单是推敲这一个问题,就用了半个时辰,之后探讨的是粮草补给问题,在筹建四方大营之前,中土是没有脱产的士兵的,都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四方大营的总兵力加在一起将近五万人,这些人是不劳动的,在一天两顿干饭的情况下,每天所消耗的米粮是个很恐怖的数字,尤其是在此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
  粮草问题一直令吴中元头疼,但有些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不存在的,对抗五道侵袭也并不是一味的打架,除此之外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得克服解决,尤其是吃饭问题,没有粮食人就得饿死,人都没了,还打个屁仗。
  焦头烂额倒也不至于,所有问题都得逐一解决,不过压力巨大倒是真的,中国历史上有四百多个黄帝,加上一些杂牌儿王侯能有八百多人,毫不夸张的说他这个黄帝是这八百多人中最惨的,其他皇帝不管是继位还是开国,都有前朝留下的政权和体制框架可以延续继承,都有熟悉本职工作的官吏可以履职,但他没有。
  没有老班底也就罢了,还面临着很快就会发生的来自五道的侵袭,内忧外患,捉襟见肘,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是一个难!
  此时已是四更时分,见吴中元无有倦意,祝千卫便不曾告退,留下继续与吴中元商议军务,不过此番二人探讨的不是四方大营的军务,而是禁卫亲兵的选拔和使用,此前他曾经选出了六百禁卫,后来被祝千卫在训导的过程中剔除了一半,还剩三百,按照祝千卫的意思,亲兵禁卫还应该继续扩编,扩增到九百人。
  祝千卫之所以有此建议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初挑选禁卫的时候鸟族和牛族还没有真正归顺,禁卫都是自熊族二十座垣城挑选的,而今天下一统,若是只用熊族人充当禁卫,难免有亲近远疏,厚此薄彼之嫌。
  第二个原因是这时候兵权分散的很严重,都在各大垣城的城主手里,关键时刻想要抽调使用,做不到迅即快速,而禁卫是黄帝的亲兵,可以充当快速反应的救火小分队,有熊基本上在中原的中心区域,如果其他城池出现问题,可以将禁卫亲兵疾速调往各处应急驰援。
  吴中元采纳了祝千卫的建议,随口命他将此事写成奏折发往兵部。
  祝千卫点头应是,转而起身告退,吴中元之所以让他书写奏折无疑是担心自己琐事太多会忘记此事,再者也说明他有些困乏了。
  吴中元没有挽留祝千卫,亲送出门,祝千卫受宠却不自傲,出门之后躬身后退,恭敬退走。
  送走祝千卫之后吴中元小憩了片刻,黎明时分起身洗漱,然后离开大营,去往连山。
  他此番去往连山也并不是单纯的接走姜南,还有另外两件事情也得顺便儿办了,一是带领新任姜亲王姜韬一同祭拜西方神兽白虎,二是此前他曾经在平定雅利安人之后将砚山等五座垣城划给了勇王姜振,这五座垣城原本归黎韬代管,划给姜振之后他担心姜韬会心生隔阂,此番过去得跟姜韬说明此事,消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吴中元此时已经晋身玉虚,凌空飞渡不再需要落地借力,去往连山的途中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通灵神兵的寻找和使用,得了万山红馈赠的大量玄铁兵器,通灵神兵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被淡化了,但是通灵神兵远不是玄铁兵器所能比的,不但更加锋利,还可以补充灵气,除此之外还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因为通灵神兵的前任主人都是效忠伏羲和女娲的铁血勇士,谁得到了通灵神兵,谁就会以天选辅弼自居,会对他赤诚效忠。
  在此之前他已经命黎大寿将大傻所在天坑的玄铁混合玄晶,打造十八件玄铁盔甲,等到时机成熟,失落各地的通灵神兵尽数找到,当举行一次敕封大典,赐予十八位勇士玄铁盔甲,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也有两个,一是凝聚人心,提升这十八个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鼓舞士气,得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十八位勇士已经就位,大势已成,万事俱备。
  有些时候也不能完全务实,也得务虚,搞点儿形式主意,尽管他自己搞的焦头烂额,却不希望让子民族人心里没底,普通子民少有见识,有些事看不透本质,看的都是表面上的东西。
  但涉及到通灵神兵,又出现一个难题,那就是阳属通灵神兵之一的豹龙斧已经被魔族逼进了火山,落于岩浆之中,十八件通灵神兵怕是无法凑齐了,倘若豹龙斧真的被岩浆熔化掉了,那就只能打造一件仿品,通灵神兵之所以能够补充灵气是因为其中藏有金简玄文,而他通晓天篆文册全书,可以尝试打造金简,篆刻玄文,或许也能有补充灵气的效果。
  由于不赶时间,凌空飞渡便不急切,自北关去往连山用去了一个多时辰,此时整个中原都是他的疆土,也没必要拘泥礼数,直接落于王宫前的广场上,等待卫兵通知姜韬前来接迎。
  不多时,姜韬和姜南等人一同自王宫里走了出来,君臣相见,齐全礼数,同入王宫。
  姜韬很像姜正,不止长的像,性格也像,很会套近乎,而吴中元也不曾拒绝,没有去往议事的大殿,而是去了后宫,自姜南出嫁之前的闺房坐下,与一干外戚相见,吃完姜韬命人准备的早饭之后,便拉着姜韬去往东方山腰的浴池洗澡。
  他是真的想要洗澡,也是想以此安慰姜韬,姜韬刚刚继任姜亲王,心里发虚,他不想让姜韬心里不踏实。
  泡澡的同时吴中元随口说起划了五座垣城给姜振一事,他虽然看似是随口说的,姜韬却知道他是刻意说的,目的是不希望他为此事忐忑忧虑。
  姜韬能够理解吴中元的苦心,便惶恐应答,只道天下皆为黄帝所有,垣城由何人代为管理皆由黄帝定夺,之后又表态自己原本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来得及启奏告请。
  昨日吴中元斩杀姜百里一事姜南已经跟姜韬说了,姜韬已经选定了接任之人并于今日晨议之后发出信鸟儿,告请吏部批准。
  接下来吴中元冲姜韬口述了晋身天格九阶的练气法门,身为黄帝,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他没必要将练气之法保留藏私,广传于众才是自强之道。
  沐浴更衣之后,姜韬召集本城高阶勇士,跟随吴中元和姜南前往白虎所在的西关进行祭拜,吴中元郑重宣读铭功赋词,歌功颂德,感念表彰。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四方神兽恪尽职守,终生尽责,一生耗于此处,作为受益一方的人族,便是不得回报感谢,也得表明态度,感念恩德。
  白虎原本就对吴中元的印象不错,因为此前吴中元曾经下令距四方关隘较近的垣城每隔一段时间就携带贡品前来供养酬谢,此番再听他念诵赋词,心中越发感动,当日吴中元曾经许诺要帮它们起碑立传,吴中元此番就是兑现承诺来了。
  吴中元念罢赋词,白虎回以低沉虎啸,与此同时抖身化为人形,是一个身穿灰白麻衣的高大老者,虽是垂暮之年,却是英武矍铄,一道偌大的伤疤自右眉斜至左颊,更添肃杀之气。
  “人王有心了。”白虎抱拳道谢。
  “尊上千年庇护,劳苦功高,人族理应感念铭记。”吴中元正色回应,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四方神兽幻化人形。
  白虎缓缓点头,转而重现兽身,转身趴伏。
  吴中元本想征求白虎的意见,看看它对兽族是什么看法,沉吟过后却没有发问,此事还需他自己权衡定夺,不宜请教他人。
  祭拜结束,众人重回连山,姜南自往后宫寻母亲说话,姜韬则带着吴中元去往偏殿。
  如果要议事,自然是往正殿去,往偏殿为何?
  见吴中元疑惑歪头,姜韬小心翼翼的说道,“圣上操劳国事,多有辛苦,微臣宫中有些歌姬伶人,若是圣上不弃,不妨听歌鉴舞,以慰忧劳。”
  姜韬说话的同时一直在用眼角余光偷看吴中元,唯恐吴中元严厉自律,不喜此道,未曾想吴中元竟然面露好奇,“咦,这个好,叫来,叫来……”
第六百二十四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
  眼见吴中元眼中是好奇而不是厌恶,姜韬放下心来,弯身抬手将吴中元请入偏殿,转而命人燃点火盆,搬来茶点酒水,与此同时派人传召乐师和伶人。
  在等候乐师和歌姬伶人前来之时,姜韬不失时机的冲吴中元圈绕请罪,他请罪的原因是姜正死了没多久,按理说这时候不应该载歌载舞,不请罪担心吴中元将他看做一个逾越礼数的不孝子,请罪又担心把吴中元给埋了,好像吴中元自己很不注重礼数一样。
  这个尺度很难拿捏,表述的难度也很大,但姜韬很擅长这些,说的巧妙而婉转,谦卑而恭敬,一个有分寸的人是永远不会拿领导当朋友的,领导就是领导,哪怕对自己再好,人家也是领导。
  用现代的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搞不好,哪有精力去搞什么精神文明,这时候的人生活很是艰难,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歌舞都属于奢侈品,也正因为稀有,吴中元才会好奇。
  偏殿里有不少乐器,吴中元转头四顾,发现最多的是编钟和鼓,除此之外还有琵琶,二胡,箫笛,琴瑟,埙笙,品种并不少。
  至于为什么在现代考古中,只有编钟等金属乐器存留出土,那是因为其他的乐器所用的材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腐朽,保存不到现代。
  回来这么久了,除了东海心月狐的琴声,吴中元很少听到音乐,免不得心生好奇,不多时,乐师来到,冲吴中元和姜韬跪倒行礼,祈愿二人万寿千岁。
  吴中元虽然登基称帝,却从未以万岁自居,而今突然听得别人祈愿万寿千岁,便感觉很是刺耳,现代有句话叫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鳖,姜韬长的胖乎乎的,圆脸小眼儿,还真有点儿王八的味道。
  姜韬可不知道吴中元为什么突然转头看他,急忙举杯请酒,吴中元笑着应了。
  乐师共有十余人,乐师先来,伶人来的比较晚,共有二十多人,伶人来到之后礼节更加谦卑,要知道在这时候乐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几乎跟勇士一个阶层,属于朝堂之上的阳春白雪。而唱歌跳舞的伶人地位很低,等同市井街头的下里巴人。这一点与现代是恰恰相反的,在现代歌星和演员地位很高,都被捧上天了,而搞艺术的艺术家地位则少有人知。
  二人坐定,姜韬微微抬手,演奏开始,是单纯的音乐,伶人站在台下两旁,并未下场。
  编钟属于主乐器,先敲钟,吴中元不通音律,也分不清什么宫商角徵羽,就是感觉乐师慢条斯理的敲的太慢了,倒也没听出什么幽美悠扬,就是一个寡淡无味。
  实则节奏慢也不是不行,节奏慢的曲子也有很好听的,但此番这些乐师敲击的音律他实在享受不了,一锤子下去,余音不彻底消失,绝不继续往下敲,五分钟不到就把他给敲瞌睡了。
  乐师自下面敲的郑重其事,吴中元自上面听得昏昏昏沉沉,这哪是什么音乐,这分明是催眠曲。
  就在百无聊赖,意兴阑珊之际,曲风终于变了,加进了新的乐器,二胡。
  二胡这种乐器结构很简单,但驾驭难度很大,可以拉的热血激昂,也可以拉的悲悲戚戚,此番乐师走的就是后面这种路子,慢的要死,哼哼唧唧,吱吱扭扭,搞的就跟送殡发丧一样,听得吴中元想下去打人。
  反观姜韬,倒是一副陶醉神情,文化和艺术是相通的,他终究不是在古代长大的,实在搞不懂这时候的人对于文化艺术的喜好。
  耐着性子往下听,很快吴中元就找到规律了,这时候的音乐是逐渐添加乐器的,随后加入的是笛子,笛子的声音还是比较悠扬的,但是吹的太慢就不好听了,拖腔拉调儿的。
  乐师大部分都是男的,女的很少,乐师们演奏时也是一脸的郑重,貌似很是投入,但他就是享受不了这么慢的节奏,慢到什么程度很能具体形容,现代有首歌曲叫一生所爱,节奏够慢的了,而这些乐师所演奏的节奏比一生所爱还要慢上三倍,用倍数形容不太精准,总之就是那个意思,听的人难受发困。
  等到古琴加进去的时候,伶人开始跳舞了,前期是独舞,跳舞的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女子,高挑纤细,身上的衣服穿的很少,都是绸子衣服,舞蹈的节拍也很慢,极力表现女人肢体之美,虽然偶尔也会甩个袖子,但总体给人的感觉还是扭扭捏捏的,多了花前月下的扭捏矫情,少了热情似火的狂热和激情,不好看,没意思。
  最先跳舞的伶人就是这些伶人的头儿,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领舞的,这个女的在跳舞的时候还会唱歌儿,歌词的大致意思是一个留守女子对外出作战情人的思念和挂牵,情人这个词在现代是个贬义词,但是在整个封建社会它都是个褒义词,泛指真心相爱的两个人。
  乐器的种类越加越多,参加跳舞唱歌的伶人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搞到最后就像是个大型的音乐舞会,不对,确切的说是更像送葬的队伍,吹吹打打,哭哭啼啼,领舞伶人那个振臂挥袖的动作,像极了出殡时往天上抛洒纸钱。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分不出好坏,与这些伶人的扭腰送胯和嘤嘤喃喃相比,他更喜欢姜南在对敌之时发出的厉声尖叫,多真实,多野性,多有魅力。
  姜韬误解了吴中元的东张西望,只当他自重身份,不好意思直视观赏,竟然想要将这些乐师和伶人送给他,实则这也是姜韬请他观看歌舞的真实动机。
  吴中元并不厌烦姜韬这种行为,下属讨上级欢心再正常不过了,他虽然不喜欢和珅那种的弄臣,却更不喜欢纪晓岚那种忠臣,皇帝本来已经累的心烦意乱了,做臣子的再成天说难听的忤逆添堵,岂不更加心烦,也亏得乾隆是个太平皇帝,若是换成压力巨大的乱世皇帝,早就给那家伙发配到边疆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0/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