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1505

  大义名分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曹操之所以可以讨伐袁术,和袁绍抗衡,就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拥有了皇帝。
  奉天子让曹操得到了很大的便利,很多人因为皇帝在许昌,而投靠了曹操。
  人才,人望,曹操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实力增长,还拥有了最关键的大义名分,于是拥有了抗衡袁绍的底气。
  但是,副作用呢?
  曹操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大概就是副作用了。
  如果曹操只是袁绍手底下一个兖州牧,他的名声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两极分化。
  可他偏偏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汉贼。
  对于郭某人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郭某人一直都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伪命题。
  曹操最开始得到皇帝的时候,膨胀了,自己做大将军,让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袁绍大为恼火,痛骂曹操有什么资格居于自己之上?
  曹操被吓坏了,立刻去大将军号,改领司空,把大将军的尊号让给了袁绍。
  能不能令诸侯,看的不是皇帝,而是自己的实力。
  实力不够的诸侯,根本就不敢挟天子,比如河内太守张杨,知道自己实力不行,不敢挟天子,本身曹操自己也有实力能平定这些小诸侯。
  而对于袁绍这种巨无霸大诸侯,除了政治上的大义优势之外,也没有实际改变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局面。
  所以对付小诸侯不用挟天子,对付大诸侯,挟天子归挟天子,该打还是要打。
  诚然,大义名分真的很有意义,皇帝掌握在手,让曹操得到了很多好处,虽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成了继董卓之后的第二号汉贼,但是这让出身卑微的曹操有了对抗四世三公名望的底气。
  可是一边挥舞着汉室的大旗,一边还要实现自己的私心,两全其美的事情,真的存在吗?
  郭某人表示怀疑。
  郭某人的出身比曹操好多了,唯一的一点污点也因为卢植和蔡邕的原因干脆的洗白了。
  所以陈宫会这样想,也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处境,他的所学所知,以致这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然而站在郭鹏的角度上来看,一切,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更重要的是,郭鹏不像曹操一样有大汉情节。
  曹操对名义上的皇帝有感情,囿于自己的实际处境和理想,退不得,进又不敢也不愿真的进,痛苦了一辈子。
  郭某人就是一个干脆的汉贼,没什么担忧的,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不会动摇。
  对于陈宫这个消灭袁绍之后的战略计划,郭某人心中颇为不赞同。
  汉室……
  汉帝……
  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第0265章
郭鹏理政(上)
  皇帝一人所代表的天下人望真的很恐怖,无论是自己还是袁绍还是袁术能掌握,都是了不得的事情。
  所以,该怎么做,郭鹏的心里有杆秤。
  对于陈宫的建议,郭鹏表现出了一副大喜过望的样子,表示自己十分认同陈宫的想法,想要和陈宫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陈宫也相当高兴,觉得自己遇到了明主,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郭鹏在兖州的立足于是变得十分稳定,除了陈留郡还没有伸手干预之外,兖州已经认主。
  鲍信十分服从郭鹏的命令,赞同郭鹏以屯田之策稳定地方的政策。
  他的兖州刺史实际上还是郭鹏任命的,两人有主从关系,于是他以兖州刺史的身份大力推动屯田政策,帮助郭鹏掌握兖州。
  尽管如此,也就是郭鹏直接派自己人掌握的四郡国能大范围推开屯田政策,其余四个郡国也就是做做表面工程,应付一下刺史的政令而已。
  尽管如此,郭鹏在兖州的权力和地位还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到了初平三年的三月底,幽州和长安的局势都将发生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的时候,郭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两州之主了。
  身份地位提高了,实力也会随着增强。
  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之后,郭鹏就顺利的扩军,在兖州范围内裁撤老弱兵员,将他们发回原籍务农,或自耕,或参与屯田。
  之后,挑选精壮之士加入军中,包括原来的兖州兵和原来的黄巾军,从中挑选精壮,打散之后编入原来的青州军之中。
  这项工作完成之后,郭鹏就将军队扩充到了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卢县设立了新的练兵大营,将新兵纳入其中加紧训练。
  这十万人不全是征战四方的纯战兵。
  有三万左右是地方的郡县治安兵,他们执行地方守备和治安任务,不负责四处征战,但也是需要参加军事训练,遇到战事也要打仗。
  其余的七万左右才是真正的战兵,完全脱产,专司征战,一旦有战,立刻奔赴过去战斗。
  郭鹏用屯田得到的粮食养他们,给他们发饷钱,使之成为完全听命于自己的职业军队。
  现在天下诸侯里可以养活这样规模职业军队的,只有郭鹏一人。
  因为他的屯田规模够大,而且越来越大,粮食收获越来越多,并且还有足够规模的可以掌控的民夫可以征调来运粮,确保战时后勤。
  古代征战,『兴师十万,出征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出征一千里远的地方,出动十万军队,要七十万户百姓来确保兵员和后勤,以那个时候的生产力和交通情况来看,这都是少的。
  郭鹏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前方军队在打仗,后方民夫们累死累活的运送军粮和军需物资,一路运,一路就有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官兵押运粮草非常凶狠,因为前线对粮草的需求近乎苛刻。
  越是遥远的出战距离,对民间的动员力就要越大,对生产的损害也越大。
  离开国境线打一场十万人的仗,是需要很长时间,大范围全面动员的。
  淝水之战,前秦计划动员一百一十二万军队,结果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才一百一十天,四个月都不到,苻坚还留大军于项城,前线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这一战对东晋来说其实算不上是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且一百万军队要是真的全部压到江南,估计仗还没打,前秦就举国破产了。
  很简单,让一百一十万人不劳作只吃饭,那得是多大的粮食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才能保障啊。
  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北伐匈奴,之所以可以组建强大的军队,是因为他们对基层百姓的掌控力很强。
  编户齐民,皇权下乡。
  一声令下,全民动员,没有阻碍。
  因此秦始皇数次调动十万以上规模军队作战,没有出现粮草上的问题。
  汉武帝一口气出动十万铁骑发动漠北决战,也没有耽搁粮秣。
  能够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对政府的动员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否掌握地方百姓和生产资料非常重要。
  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区别。
  秦政府和汉武帝时期的汉政府毫无疑问是极强的大政府。
  而东汉打从建立开始就没有大政府的气象,刘秀一度发动度田,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但是在『民心所向』之下,一败涂地。
  从此东汉政府就不断萎缩,皇权不断衰弱,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十分虚弱,桓灵之际,已经是濒临崩溃的小政府了。
  对于郭某人来说,要不是因为黄巾军四处起义闹事,打击豪强大户,破坏敌方秩序,让他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秩序也是非常困难的,那就需要他从豪强地主手里抢夺民户和生产资料。
  那毫无疑问是在和『民』作对,讨不到好。
  多亏了黄巾军,还有那些四处流窜的流寇土匪,更要感谢无所作为的名士们,给了郭鹏建立起一个强大有效的秩序的机会。
  让他得以将数百万户屯田民和自耕农掌握在手,直接控制,无需通过豪强和士族,用政治权利换取他们手上的民户和生产资料。
  不过也只是粮食和动员力而已,这些民户不识字,没有文化,不能掌握统治知识,无法做高官。
  郭鹏能从他们之中选拔基层小吏,却选拔不出可以制定战略的大才,所以,依然要向豪门士族妥协,用政治权力换取他们的合作。
  有些郡县是郭鹏直接掌控的,有些郡县下令归下令,可实际上郭鹏也就是收取协定好的税收,其他的事情也不好插手。
  太守们县令们有相当的自主权,奉命行事归奉命行事,是否打折扣,郭鹏下达筹集粮秣资源的命令之后他们是否做到位,也不好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