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4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4/1505

  这些门荫入仕的权贵子弟们就做这样的官职。
  什么司徒掾属啊,司徒令史啊,司徒御属啊之类的,在前汉那真的算是比较重要的官职,非累世权贵不能得。
  放在当初,入朝之初就想要做到这样的职位,那家里的关系一定要很硬才可以。
  现在虽然也是,但是……
  现在的三公和当时的三公不是一个含义啊!
  唯一的司徒蔡邕根本不掌握实权,只是个吉祥物,其他职位上除了太仆之外都是没人担任的,更别谈什么实权了。
  连主官都没有,他们这些属官还能干什么?
  尤其是两年前蔡邕病逝,没有司徒,可司徒属官还在,现在这些司徒属官们成天无所事事。
  当然也不是所有权贵子弟都做这样的属官。
  尚书台和御史台内,郭鹏好像也专门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等级不同的闲散职位。
  他们只需要干坐着喝茶聊天看书,就能领俸禄。
  总而言之就是闲散,不干事,清贵,可是没有实权。
  有点想法的已经在恳求父辈帮他们调职,让他们做点事情,不然做这种职位真的是毫无前途可言,空有地位没有权势,有个屁用?
  没有想法只想混吃等死的倒觉得这是不错的职位,成天和一群狐朋狗友们斗鸡走狗,倒也怡然自得。
  急坏了他们的父辈们。
  可是那些真正去办事的执掌重要权力的官职,都是要科举考试出身才能担任的呀!
  难道现在让子弟们参加科举考试?
  这些上个时代的遗老们终于能体会到当初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被五经十四家法拦住上升途径的无奈与彷徨了。
  眼下在魏帝国的中央政府里,真正干事的那群人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然后从地方历练之后调入中央部门办事,和这群权贵子弟们完全不是同一个路线。
  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已经渐渐无法出任真正办事的职位了。
  中央如此,地方也是如此。
  除却中央层面,在地方,也有一些权贵子弟按照正常流程被外放。
  但是一般科举出身的办事官员被外放都是去中央在地方的实权部门,或者县府、郡府和基层官吏,都是办事的。
  而权贵子弟们基本上都被外放到刺史府里。
  还不是边地四州的刺史府,而是内地和平州的刺史府。
  大家都知道,魏帝国的内地刺史们位高权轻,徒有其表,整日里就在很多个鸡蛋上跳舞,名义上权力很大,实际上处处受限。
  刺史尚且如此,刺史的属官又能如何?
  除却少数还有点作用的属官之外,大部分属官已经没什么存在的意义,只是用来养闲人的。
  外放的那些权贵子弟就是做这样养闲人的官职。
  他们成天看书写字喝茶,没什么事情做,呆呆傻傻不知道为何而活,只能斗鸡走狗琢磨些玩的乐的。
  门荫入仕就是这样的结果,要么去三公九卿府里喝茶,要么在尚书台御史台喝茶,要么在地方刺史府里喝茶,总归就是喝茶,没事儿干。
  权贵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述自己的感情,因为郭鹏也没有真的不让他们掌权。
  想做实权职位可以啊。
  考试去。
  所有的考生们一起在残酷的科举考场上竞争。
  科举考试通过,你就能和科举官员们一起走正常的升迁之路,将来可以做高官,掌握大权,这些都看你们自己。
  路就摆在这里,没有对你们关闭,选择权在你们自己手上。
  你们自己不愿意让子弟辛苦读书去考试,那不怪我。
  看看其他的一些家族,曹家,郭家,荀家等等等等,这些家族子弟就有大大方方在科举考试之中击败对手获取名次从而正规出仕的。
  是你们自己没用,还埋怨我?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给你们留了当官的途径,给你们门荫入仕的优待,已经是特权了,还想干嘛?
第1626章
您觉得农部尚书诸葛瑾之女如何?
  科举取代察举之后,除了少数看不清未来走势的糊涂虫之外,大部分人应该都察觉到了不可取代的新趋势。
  然而蔡氏很显然就是那个看不清未来走势的糊涂虫家族。
  蔡氏家族无人参加科举考试,新一代子弟全部赋闲,靠着门荫入仕,出任各种闲职,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架势,为郭鹏所不喜。
  蔡邕去世前大抵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非常不喜欢他的这批亲族子弟们。
  没一个愿意竞争上岗的,大概都以为可以通过门荫入仕走上高位,真正执掌权力。
  是啊,门荫入仕,只要活得够长,三公九卿都可以等着他们,但是权力……
  省省吧。
  未经过基层磨炼,他们不可能被调入实权职位真正的去办事。
  曹氏家族倒是有曹植是科举出身,其余旁支也有两三人考取功名得以入仕,但是他们的权势已经不小,且身为外戚,绝不可能继续增加权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郭承志的皇后人选绝不能是旧权贵出身,必须要更换人选,旧有的围绕在郭氏皇族身边的权贵家族一概不能选择。
  曹昂的女儿绝对不行。
  “你说的很对,这个人选,不可。”
  郭鹏支持了郭瑾的看法,把曹氏和蔡氏之女排除在了郭承志的太子妃人选之外。
  “父亲支持我就太好了,否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和母亲那边交代,母亲的想法,还是亲上加亲,大概觉得这样对咱们最好。”
  郭瑾为难的笑了笑:“有父亲的支持,儿子就无所顾虑了,承志的太子妃,一定要和科举官员有关联,以表达我朝对科举的支持,表示我朝对科举官员的鼓励,一些旧东西,该消失的,就消失吧。”
  郭鹏点了点头。
  “嗯,那子脩之女之外,现在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倒也有几个……”
  郭瑾犹豫片刻,开口问道:“父亲,您觉得农部尚书诸葛瑾之女如何?”
  “诸葛瑾?”
  郭鹏有点意外,眯起了眼睛:“你怎么会想到他?他……并非是科举官员出身啊。”
  郭瑾点点头,开口道:“他的确不是科举出身,但是他的两个弟弟,诸葛亮和诸葛均,都是科举官员出身,他的儿子诸葛恪今年刚刚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是科举官员。
  所以诸葛瑾一家除了诸葛瑾本人以外,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了,往后,也会是科举出身,整个家族的转变还是相当成功的,诸葛瑾本身是农部尚书,身份上也足够。
  他出身徐州,从最早的时候就与父亲起兵时身边那些权贵将军们没有关联,早先还是被打压的那一群人,直到父亲倡导科举之后,他才渐渐被提拔,与旧权贵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关联。”
  郭鹏想了想,觉得的确是如此。
  诸葛瑾出身徐州,早先青兖冀士人占据主流的时候,他就是被打压的那一群人。
  被士人欺负,被权贵欺负,在官场上屡遭排斥,资历很深厚的时期也还是员外郎这一类的中低级官僚。
  直到他支持郭鹏推翻士族采取科举制度之后,才终于翻身。
  后来因为张昭被郭鹏看中,纳其女入郭瑾后宫,这才顺带着提拔了一下诸葛瑾,真要算起来,诸葛瑾是张昭那一派的。
  纯粹的文官,曾经的弱势群体,一家都是科举官员,科举考试的既得利益者,并非旧权贵,与旧权贵没有往来,身份也足够。
  的确,诸葛瑾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个最优选项,符合太子妃本家的一切要求。
  而且还有一点,魏帝国已经是一个文武分治的体系了,汉时所更加注重的出将入相这样的传统观念在魏帝国行不通。
  郭鹏不喜欢出将入相的全才,那会使得政治和军事产生关联,诞生超强的权势家族,威胁皇权,所以郭鹏从立国之初就设置了参谋台分割行政与军事。
  文官就是文官,武将就是武将,决不允许出将入相的人再次出现。
  文官按照文官的晋升途径一路晋升,武将按照武将的晋升途径一路晋升,二者是两条平行线,彼此不应该有过多的接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