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1505

  看出朝廷不稳的人不仅仅只有一个刘焉,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样的预兆。
  董扶老了,不想在朝廷混乱之中客死异乡,想的还是落叶归根,回到蜀地家乡。
  于是他来找了刘焉。
  至于说天子气,天子气,到底有没有这么个东西,那么当然是没有的。
  古人所谓望气,看的是天,是星辰变换,而星辰变换是天文规律,是科学,是宇宙运行,和天子气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这并不妨碍汉代的人们相信这种事情,甚至董扶自己肯定也是确切的看到了一些东西,发现了一些和记载之中相对应的星相变换,觉得就是天子要出现的征兆了。
  要说巧合也是真的巧合。
  刘焉不会怀疑,想通了政治利益方面的关节之后,觉得董扶是想要和他做个交易。
  让他去帮助益州人赶走郗俭,恢复秩序,然后董扶会以自己的名望作为保障,帮助刘焉站稳脚跟,让他在益州避祸。
  八十岁的董扶在益州内部还是有着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
  刘焉谨慎的思考了一番其中的利害关系,觉得这样的条件还是挺诱人的。
  “董公真的以为我当去益州,而不是交州?”
  “自然如此。”
  董扶笑着说道。
  刘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
  “可是我已经向天子请求去交州,就算天子同意恢复州牧制度,那我也是交州牧,不是益州牧。”
  刘焉提出了自己的困难之所在。
  董扶摇了摇头。
  “这不是问题,只要君朗愿意,老夫有办法。”
  刘焉看着一副胸有成竹姿态的董扶,犹豫片刻,缓缓点了点头。
  其实董扶的办法还是挺有限的,因为有些事情董扶他的确控制不了,但是有些事情,还就真的发生了。
  二月份刚刚发生了河北的黄巾军复起事件,结果到了四月份,汝南葛陂黄巾军复起。
  汝南葛陂黄巾军声势浩大,到处劫掠州郡,杀死官员,击败官军,危害中原腹地,汉廷震动。
  河北战乱起,汝南战乱又起,灵帝大为惊恐。
  然后曹嵩倒霉了。
  四月,因为汝南葛陂黄巾攻破郡县,造成损失,以太尉曹嵩尸位素餐,予以罢免。
  满打满算做了五个月的太尉的曹嵩丢掉了官位,并且以为没钱买其他的官职,只能选择致仕,回到谯县老家养老。
  貌似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还是挺大的,曹操还写信向郭鹏抱怨,说曹嵩回到谯县老家以后每天就知道喝酒,然后拉着自己说些抱怨的话。
  曹操貌似对此很无奈。
  所以说买来的官还能怎样呢?
  不过这样一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就产生了。
  曹氏一族没有人在朝中做官了,曹腾一脉的继承人消失不见。
  对于郭鹏而言,因为左丰的缘故,他倒并不是很担心曹嵩不在了没有人能给他提供庇护,他最大的庇护者是卢植,其后是袁术,暂时都是不倒翁。
  但是曹氏就不一样了,离开了曹嵩,在中央就没有人能说的上话,最亲近的亲属里面,居然只有郭鹏一人在做高官。
  曹嵩开始要求曹操想办法回到中央去,曹氏一族为了翻身崛起,不能只有一个郭鹏在地方,还要有一个在中央。
  不管是什么职位,一定要回到中央去,找袁绍帮忙,无论如何都要让曹操回去。
  曹操对此头大不已。
  但是父亲已经致仕,作为家族长子,曹操必须要承担起这个义务,否则一家人都要仰人鼻息了。
  要是郭鹏在中央还好办,可是郭鹏偏偏在地方,曹操想不出仕也不行,必须要出仕,他不出事就没有人在中央维护曹氏的利益了。
  于是曹操只能带着十分的不情愿写信给袁绍,请袁绍代为运作一下,让他重回中央做官。
  然后到了六月份,情况向更严重的地方发展了。
  益州平民马相自称黄巾,在绵竹起兵,聚众达十余万,又自称天子,一月之间连破三郡,占据蜀中郡县一半,蜀中告急。
  灵帝再也无法忍耐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正打算有所作为的时候,刘焉再次上表。
  他说,益州之所以发生黄巾祸乱,是因为益州刺史郗俭不体恤民众,横征暴敛所致,百姓不过是借着黄巾的名头起事,原因是为了反对郗俭。
  刘焉上表说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愿意为朝廷做事,请为益州牧,入蜀擒拿郗俭归案,然后安抚民众,平定叛乱,恢复蜀中平静。
  灵帝心急如焚,想着数月以来自己不想答应恢复州牧制度,担心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但是朝廷实在是太疲惫了。
  三处大型叛乱要应对,南匈奴的抄掠要应对,不仅如此,关键在于朝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平定西北叛乱上,哪里有功夫应对全国范围内的叛乱?
  要是再不做出决定,怕是天下就没了,自己这个皇帝也就没了!
  那,做吧!
  咬咬牙,灵帝下定了决心,而且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一起来好了!
  刘焉上表之后三天,灵帝予以了批复,称可,允许恢复州牧制度。
  并且任命刘焉为益州牧、监军使者,进入蜀中掌握蜀中军政,逮捕郗俭归案,并且平定蜀中叛乱。
  另,任命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全权执掌豫州军政大权,负责平定豫州范围内的祸患。
第0173章
京师会有大兵,两宫流血
  不做则以,要做就做个干脆。
  灵帝也是豁出去了,不管了,先平定叛乱要紧。
  于是他一下子封了两个州牧,将益州和豫州交给了刘焉和黄琬,让这两个人去平定叛乱。
  他要观察,要看看,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还有改回来的可能。
  说到底,灵帝也是很小心的,就封了两个州牧,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把权力交出去容易,收回来,可就难上加难了。
  不过灵帝也没有别的选择。
  河北黄巾复起,汝南黄巾再起,蜀中也出现黄巾军,西北凉州韩遂叛乱还在继续,东汉中央政府焦头烂额,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去平定叛乱呢?
  这个时候有人愿意帮他分担职责平定叛乱,他当然愿意尝试一下,哪怕真的是有危险。
  所以在人选上已经是慎之又慎了,尽最大可能把一切掌握在手中,进行一次极限操作,度过危机。
  灵帝觉得自己还是能掌握住局面的,于是他果断进行了这波操作。
  刘焉就开心了,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第一时间就去感谢了董扶。
  董扶笑眯眯的,表示自己会随他一起走,然后为他引荐了时任太仓令的巴西人赵韪。
  赵韪得知刘焉要出任益州牧的消息,决定辞去官职,追随刘焉入蜀,帮助他稳定地方,刘焉乐而从之,接纳了赵韪。
  陈留人吴懿受到刘焉的招揽,决定随他一起入蜀。
  刘焉和黄琬一时间成为全雒阳的焦点人物,人人都在谈论这两个即将出任真正的封疆大吏的人物,谈论他们的一切。
  不过与此同时,这样的事情也引起了阉宦集团的忧虑。
  几名大宦官分别对灵帝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外臣手握地方军政大权,朝廷疲软乏力,军队都在大将军手中,陛下不得亲自掌军,弱干强枝,不是强国之道啊。”
  他们这样一说,灵帝顿时有了这样的忧虑,开始谋求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
  也就在这个时候,何进听闻府中的望气术士说『京师会有大兵,两宫流血』,顿时感到不安。
  他的属吏对他说天子阅兵可以威震四方,解决兵灾,何进觉得有道理,于是上表将此事告知了灵帝。
  灵帝一听,觉得此事玄乎,正好他刚刚封了州牧,难道说此事和分封州牧有关联?
  不安之下,灵帝决定同意何进的要求,举行大阅兵仪式。
  但是京师没有什么强大的军队,灵帝便下令允许何进从四方招募精锐兵士入京,然后趁机将这些兵马收入麾下,建立直属皇帝的军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