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2/1505

  以区区一州之地对抗强魏十州之地,用一百万在籍人口的实力对抗五百万在籍人口的实力,主动发起五次进攻,甚至还有两次所图甚大的战略进攻,打的魏国险象环生。
  不说战果,能够凭借一州之力发动五次进攻,本身就能体现诸葛亮强大的政治能力。
  没有这种统筹规划和强制执行的政治能力,根本就无法发起行之有效的战略进攻,在讨论军事能力之前,首先就应该对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给予满分的评价。
  在这种层面上,诸葛亮甚至强于刘邦身边的萧何。
  而在军事和谋略的层面,诸葛亮或许不如韩信和张良,但是一个诸葛亮做了汉初三杰的全部事情,难道还不足以称之为伟大吗?
  作为二代皇帝,郭瑾需要敢作敢为的人在身边辅助,而能把诸葛亮提拔起来留给郭瑾,是郭鹏觉得郭谨一朝乃至于未来郭承志时代魏帝国不会出大乱子的重要前提。
  郭瑾需要帮手,一个陆议不够,还要加上诸葛亮才能算是稳妥。
  如此,才能保证稳住大局,大局之下的些许小小波动,就不会动摇魏帝国真正的根基了。
  说起诸葛亮,郭鹏又想到了司马懿。
  根据他所知道的情况,司马懿和毛玠的关系匪浅。
  好像是在之前凉州贪腐大案爆发的前后,这两人有了一些交集,而后司马懿得到了毛玠的欣赏。
  公开的信息是毛玠欣赏司马懿治理地方的成果。
  但是私下里的原因,据郭鹏所知,乃是司马懿将一个重要的消息透露给毛玠知道,让毛玠得以在凉州贪腐案爆发的时候保全了自身。
  这是临淄营密探查出来的秘密情报。
  据说当时司马懿曾经秘密拜访过毛玠,与毛玠做了私下里的商谈,给了毛玠很大的帮助。
  当时郭鹏就很感叹,觉得司马懿其他的不说,抗压能力和政治眼光是一等一的,政治能力且不提,他首先是个优秀的政客。
  利用自己的优势和上位者做政治交易,这种事情并非一般人能做的出来。
  之后,度过危难的毛玠投桃报李,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就被毛玠辟为属吏,在凉州刺史府工作。
  于是司马懿和毛玠的政治交易的内容也就暴露出来了。
  司马懿利用这件事情给自己的家族谋取了政治利益,成功把弟弟司马孚推荐给了毛玠,成为毛玠的故吏,与毛玠绑定在一起。
  司马家族有了第二条路。
  当时察举制度和征辟制度还在运行,毛玠的辟召权还存在,司马孚就去到了毛玠身边办事,在他身边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
  据说他的工作能力比较强,得到了毛玠的信赖和重用。
  毛玠是个很讲政治信誉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就敷衍了事,很显然,毛玠认为扶持司马家族对于自己的未来很有好处,所以对司马孚也是相当的照顾。
  延德七年,科举制度确立前夕,天下风起云涌,皇帝和士族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当时的武威郡姑臧县县令公开反对科举制度,认为这是祸国殃民之举,被郭鹏撤职问责,罢官为民。
  毛玠抓住机会,趁机举荐公开支持科举制度的司马孚就任姑臧县县令。
  他抢了一个好时机,钻了一个大空子,让身为吏员的司马孚华丽变身,成为了官员。
  至于司马孚是真心支持科举还是为了做官,这已经不得而知,反正他们司马家族作为士族的一员,背叛了士族的立场,成为极少数拥护科举制度的士人家族。
  到眼下,司马孚因为政绩突出,已经从姑臧县县令升职为武威郡郡守,成为两千石官员。
  可以说是从一条咸鱼的地步成功翻身。
  官和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当于正式工和临时工之间的区别,二者福利待遇和权势有天差地别。
  科举时代之前是清流和浊流的分水岭,科举时代之后则是考试出身和非考试出身之间的鸿沟。
  就是那种在上面制定政策叱咤风云的人与在下面累死累活跑腿的人之间的区别,而且二者在科举时代之前甚至没有转换条件。
  很多官员天生就是官员,吏员则天生就不可能成为官员。
  就算到了科举时代,也有很多限制,不允许吏员成为官员之类的限制等等。
  郭鹏最开始限制察举和征辟制度的时候,也是把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把吏员的辟召权留给了地方,以此限制地方长官的权威。
  地方长官从此以后只能辟召吏员,而不能决定官员的人选,这对地方长官的打击是非常之大的。
  有才能有眼界的人肯定想要成为官员,而不愿意做一个区区吏员,放在以往,寒门豪强才会去做吏员,士人都是要做正式官员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鹏就能在科举尚未确立的时代打压地方势力,确保人才向洛阳流动的中央向心力。
  但是士人家族的选择绝非唯一,在汉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是如此,入魏之后也是如此。
  一手中央一手地方在当时是常态。
第1516章
诸葛亮是个政治家
  士人家族当时还广泛的存在,他们除了追求中央的官员地位之外,也会让家族的其他子弟寻求其他的道路。
  察举制度和征辟制度还存在的时候,就算地方官员只剩下辟召吏员的资格,他们本身还是有机会从中央进入地方的。
  而且郭鹏称帝十三年,大大小小的政治风暴搞了七八次,每年都有官员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干掉。
  万一走中央路线的子弟在政治斗争中陨落,士人家族还有其他的投资可以止损。
  司马朗已经不可能回到中央,他的名声已经随着荀彧之死而彻底的败坏了,不会有人接纳他。
  据说他已经安心在家读书赋闲,过上了传统士人的耕读生活,看上去已经完全死了东山再起的想法。
  司马懿继承了司马朗未尽之业,通过曹操的关系走了中央路线,成为郭鹏的故吏,从内阁外放走向地方主官之路,一旦被召回,必然可以出任中央高官。
  也就是什么时候才能被召回这一个问题还能困扰他。
  照理来说,郭鹏觉得司马懿应该不用那么迫切的寻找其他的靠山,不过细细想了想,对比了一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出身背景和生存环境,郭鹏就意识到司马懿的不安来自何方。
  诸葛亮有个在中央民政部做重要官员的哥哥诸葛瑾。
  而这个哥哥诸葛瑾是吏部尚书张昭提拔上来的,二者同属徐州人。
  张昭的女儿张慕青在郭瑾的后宫之中,沾亲带故。
  算来算去,诸葛亮除了和郭鹏的关系之外,还有和新皇帝郭瑾的联系途径。
  所以就算到了后郭鹏时代,诸葛亮依然稳如泰山,依靠他过人的才能和胆识创造政绩,等着因为政绩突出而被召回中央。
  这就是生存环境比你优越却还和你比拼努力的典型范例,没办法不优秀。
  而司马懿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他在中央没有人。
  郭鹏退位之后,他和新皇帝没有任何往来,没有任何可以回到中央的保障,不找大腿抱上,他真的不敢确定自己就能回到中央。
  尤其在这个地方权力越来越受限制而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的趋势之下,地方官员的前途真的很有限,不能回到中央就无法操控天下权柄。
  一辈子在安南都护府这个远离中央的鬼地方吗?
  不说回到中央,连中原都回不去吗?
  司马懿一定很焦虑。
  诸葛亮今年三十五岁,已经是两千石高官,前途一片光明,司马懿比他大两岁,暂时还看不到前途。
  可以想象的是,只要能回到中央,诸葛亮必然能在四十岁之前执掌重要权力,开始呼风唤雨,成为朝堂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而司马懿呢?
  怀着如此的担忧,他会做出上下钻营的行为也就不是不能理解的。
  毛玠虽然也在地方做官,但是毛玠本身是元老级别的官员,在中央有很多关系,回到中央的可能性并不小,要是能攀附上毛玠的关系,未来回到中央也就不是不可能的。
  郭鹏就在想,当年诸葛亮是主动提出要去地方上学习历练的,而后司马懿跟上,郭鹏本身并没有类似的想法。
  他不知道现在司马懿是不是后悔离开中央了。
  他怀疑司马懿就是脑袋一热,就跟着诸葛亮一起走了,并没有思考未来是否还能回到中央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十分重要,关乎到他的仕途。
  他们这一批人离开中央,除非是真的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否则还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初没有离开中央的徐庶在经历了上党太守的一任任期之后,因为精明强干,很快就被调回了中央,现在正在担任兵部车马司郎中的职位。
  这个职位负责直接和太仆鲜于银对接,负责协助管理马政,对接马匹在社会上的用途,职责重大。
  司马懿和诸葛亮虽然都是两千石高官,但是实际权力还真没有徐庶那么大。
  徐庶在这个位置上可以管理天下所有在籍官马,任何与马有关的事情他都能插手,而帝国的运转显然离不开马。
  魏帝国是骑在马背上的国家,所以徐庶也是典型的位卑权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