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校对)第12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5/1505

  与罗马帝国的贸易是一边,另一边,石见银山也必须要找到。
  然后把黄金白银和粮食挂钩,确定新的货币制度。
  与其说金本位银本位,倒不如说郭某人一直都在坚持粮本位,对人而言,粮食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线,没有粮食,金银再多也是破铜烂铁。
  就眼下来说,与罗马帝国的贸易已经开始。
  海上贸易带来的巨大收益已经震慑人心,朝堂上的高官显贵们都被吓得不轻,从未想过海上贸易这个听起来挺玄幻的事情居然能给帝国带来如此巨大的收益。
  财政部尚书王粲立刻就开始盘算,算来算去,发现他一直担心的大运河工程耗费过大的问题已经解决掉了。
  皇帝到处上马大型基建工程,每一个大工程都要花钱,修路也是,平地上修路也就算了,山地和丘陵地区也要修路,有些地方甚至要凿山开路,那工程量和耗费别提多大了。
  钱,都是钱。
  得亏有了火药,不然耗费更大。
  可尽管如此魏帝国的财政收入也基本上都砸进去了。
  为了皇帝那个大驰道计划和大运河工程,这两大工程像是无底吞金兽一样,吞噬了魏帝国大量的金钱。
  但是魏帝国始终有钱可以投入进去。
  皇帝总是能从奇怪的地方搞来更多的钱,更多的开源,把魏帝国这个盘子越做越大,越做越大。
  大到了大家都觉得心惊胆颤的地步。
  皇帝真是古今罕见的天下奇才。
  帝国所有搞经济的官员都是这样看待皇帝的。
  会打仗的人自古以来就不少,皇帝不是最强的。
  玩政治的高手自古以来也不少,皇帝也不是最强的。
  但是玩经济的好手自古以来是真的少,皇帝能排进历史前三了。
  就魏帝国这样大手大脚往外砸钱的花钱模式,皇帝居然能维持十年收支平衡和略有盈余,国库里总是不空,他的内库里更是满满当当不知有多少财富。
  皇帝难道是属貔貅的?
  没人知道皇帝哪里来的奇思妙想,但是皇帝就真的做到了。
  他就真的把那些意想不到的东西给抓在手里了。
  群臣不能理解皇帝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可郭鹏自己清楚,他必须要这样做,否则就会让魏帝国走进死胡同。
  这片土地的潜力是有限的。
  一个劲儿的精耕细作并不能带来太大的收益,只能越走越窄,最后走到绝路上。
  只有走出去,把蛋糕做大,让所有国人都看到,才是生路。
  走出去,扬帆起航,等归来之时,必然满载金银财宝。
  如此,中国就不会被自己的官方指导思想给困死在这片土地上,失去主导世界的机会。
  这其中,郭鹏觉得自己尤其得吸取明朝的经验。
第1388章
让他们都贪婪起来
  明朝的失败经验让郭鹏深知,对外贸易这种事情绝对不仅仅只能由政府主导,必须也要允许民间力量参与进去。
  海禁绝对不可行。
  走出去这种事情不能仅仅是官方去做,民间也要参与。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规模哪一次都比他大得多,带回来的利益也绝对不少,比他还要多的次数也有。
  但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这种事情成为了绝唱。
  原因很简单,明朝实行海禁,对民间出海的事情高度警惕,严防死守,只准官方出海贸易赚钱。
  如此,下西洋贸易的利益终究无法浸润民间,无法让民间也形成这种态度和社会共识。
  这样做就会导致几个严重的后果。
  其一是朱棣的人亡政息,下西洋这种事情终究不曾再现。
  其二是东南沿海地区走私严重,扰的明朝后半生几乎不得好死。
  你的确是官方主导,的确是没有大规模净润民间,但是东南一隅还是浸润到了的,东南人民知道了这件事情。
  东南人民知道走出去能赚钱。
  东南多山丘,少平地,很多地方他就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农业潜力和平原地区想必本身就是有限的。
  朱元璋时期战乱刚刚停止,东南沿海人口损失严重,那时候急需劳动力恢复生产,也能养活人。
  这个时候你搞海禁,是防止必要的劳动力流出,是有助于恢复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可以快更快的稳定明政府的统治,对于百姓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可是百八十年过去,明朝的统治早已稳定,东南沿海人口激增,生产早已恢复,这个时候地就养不活那么多人。
  以当时的农业技术来说,土地的产出是有极限的,极限被人口突破了,人就要饿肚子,人一饿,必然往外走,找东西吃,这是天然的生存需求。
  你不让他往外走,尤其他还知道出海做生意能赚大钱,那他肯定要和你对着干。
  于是走私就出现了。
  别说为了活命,就算是吃穿不愁的人为了赚钱他也敢搞走私,更何况是饿着肚子要吃饭的人,没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
  但是走私出现了明朝政府肯定要打击,不然这会扰乱国家税收,让政府赚不到钱,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没有面子。
  更严重的情况就是这件事情被广而告之了,大家发现干这个比种地更赚钱,于是都往外走,都不种地了,土地荒芜了,政府就更没钱了,这又怎么能行呢?
  所以必然要打击沿海走私,并且更加严厉的实行海禁。
  朱元璋式的朴素农业思维主导了明政府的思维,让明政府觉得民间出海做生意是动摇国本罪恶无边的。
  但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不让我活,我还能给你好脸色看?
  于是就对着干好了。
  反抗开始了。
  这种走私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东南沿海人民反抗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难以想象的。
  到最后,明朝政府为了掩盖自己政策上的失误,不得不把这件事情称之为【倭寇之乱】。
  真的要打吧,那么多年东南官员和东南走私团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刀切下去,东南必反。
  不打吧,作为财赋重地的东南地区的税收就要出大问题,明朝政府就要慢性死亡。
  而且东南的那些走私团伙也不想和朝廷撕破脸皮直接干,那样的话伤亡未免太大,大家鱼死网破,谁都好不了。
  为了体面的解决这件事情,双方需要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背锅侠。
  谁是背锅侠呢?
  倭寇。
  倭寇成了双方互相不彻底撕破脸皮酿成东南地区全面起义作乱的最大公约数。
  这也是明政府同时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叩边大患时不得不做出的退让与妥协。
  南倭北虏的局面,让明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
  一边外部矛盾,一边内部矛盾,江北江南危机重重。
  稍微一颗火星点燃东南火药桶,引爆东南起义,隔绝大运河为北方输血,疲于应付北方边患的明政府说不定要提前近一百年终结。
  明政府迁都北京以后便高度依赖京杭大运河的输血。
  明朝后期进入小冰期,北方粮食产量降低,没有京杭大运河往北方送漕粮,整个北京城都要陷入粮荒,没东西吃。
  而东南一乱,大运河必然受到影响。
  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当时日本正好在战国时期,一些战争当中的失败武士走投无路,不得不铤而走险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谋生。
  他们往往拥有不错的武艺,正好是那些走私团伙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双方一拍即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